【5千字长文】美国男篮的4个根本病结,就隐藏在对法国最后两分钟
盖尔雄-亚布塞莱受伤的右眼依然无法睁开,但他用剩下的一只左眼目不转睛地紧盯着场上的情形——他所目睹的是17年来美国队奥运会首败,而上一次相同的场景还要追溯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
还原一下这场比赛美国队拉闸的整个过程——美国队在最后两分钟还手握7分领先优势,但随后风云突变,巴图姆先是命中左侧底角三分,接着福尼耶一个一模一样如法炮制的长两分将分差缩小到两分,阿德巴约抢篮板造成犯规却两罚不中,戈贝尔回来造成犯规两罚一中,美国队失误,戈贝尔踉跄上篮不中但抢到前场篮板,甩给外线福尼耶,再一分钟将尽的时候三分出手果断命中——法国反超了。
这两分钟里美国队的操作令人智熄,布克空位三分不中,杜兰特顶着戈贝尔强拔不中,阿德巴约两罚不中,利拉德45度大空位不投硬传失误,连续四个回合不得分,最终被打出9-0送给法国开门红——其实这四个失误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正好是美国队开赛以来错误的缩影,来听我给你说说。
布克三分不中。
对应美国男篮开赛以来一直欠佳的手感——每场比赛他们就是总有那么两个人投不进,比如本场比赛的布克和利拉德,一个6中1,一个10中3。
我分析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个是美国队现在这些后卫,习惯了拥有无限开火权的打法,拉文、布克、利拉德等等在美职篮场均出手数都在19个以上,而且持球投比重远大于接球投,现在到了国际赛场,没有那么多的球权、出手权给他们找到投篮节奏,他们从持球大核心忽然转变为微波炉式射手——有些不适应。而且球队里缺乏组织核心,每个人都要分担组织任务,再加上其他球星的存在也让他们分心,最后导致的就是命中率的下滑——归根结底是没找准定位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呢,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是NBA如今撇弃长距离两分,导致了美国队在国际赛场的三分失准。
曾经,三分线内一步的长距离两分球是NBA众多球星的杀手锏,科比、安东尼、雷霆时期的杜兰特都精于此道,但随着三分球和“效率论”的兴盛,现在在NBA投长两分球成了禁忌,现在的年轻球员出手长两分只会引来教练劈头盖脸的痛骂,久而久之,这个曾经的投篮“热区”变成了投篮“冷区”。
就拿杜兰特举例子吧,08-09赛季他在中距离出手占总出手的47%,而到了20-21赛季他在中距离的出手仅占总出手的39%——这还没有精算到16英尺-24英尺的出手,实际上减少的比例还要多得多。
从比赛的观感上,长两分现在在NBA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了,这点我想不会有人不赞同。而这正是美国那些“fiba大杀器”消失了的原因——众多周知,FIBA的三分线比NBA的要近,奥运会的三分线放在NBA里恰恰就是长两分球的区域——曾经,安东尼、杜兰特、科比们精湛的长两分射术,造就了他们“投三分像投中投”的优势,而如今,他们放弃了长两分这项技术,便造成了他们在国际赛场上的自食恶果——看看曾经的“FIBA大杀器”杜兰特,今年为什么就不行了?你说和长两分技术的退化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反正不信。
接着说,杜兰特盯着戈贝尔干拔不中。
对应美国队开赛以来对“英雄球”的过度依赖和糟糕选择。假如你看过美国队的每场比赛,我想你会有和我同样的感受——他们的每场比赛都是如此,全场比赛没有进攻重点,传到谁谁投,而等到比分落后形势危急,忽然就只剩下一招,把球给杜兰特干拔。
“英雄球”一直都是美国男篮的强项,但是英雄球什么时候该投,该怎么投是有学问的,投得不好,不仅影响赛场之上,还会影响赛场之下——08年奥运会,科比在一场大比分领先比赛的上半场,开始有些出手的随心所欲,这引发了詹姆斯的不满,而勒布朗给了老K一个眼神老K就马上明白了,赛后他和整个教练组一晚没睡,最后决定独自找科比把话说开,老K在科比面前直言不讳:“这些出手选择很差,卡梅隆勒布朗在的时候你不能这样做,这会影响球队情绪。"而科比大度地选择了接受,他回答老K说:" 你说得对,我不会再这样了。"
英雄球何时该投,该怎么投我们下面再说,但如今杜兰特作为这支美国队的老大,正在失去对这支球队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前两天比赛场上,因为杜兰特认为阿德巴约没有及时把自己投进的球传回给自己,二人发生争执,杜兰特喷热巴“不懂尊重”,热巴回怼“你就会欺负我这种小角色”,甚至还把达米安-利拉德拉下了水,引得利拉德无语到“屁大点事你们至于吗”,三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直接开喷“内讧”,令所有人大开眼界。
而接下来一天,格林在众多记者球迷在场的情况下,故意恶搞杜兰特唱生日歌,也是引得杜兰特出糗,这支美国队的队内氛围如何?我想一目了然。
造成这种情况的,不仅仅是杜兰特,波波维奇也难逃其咎,一个好的教练,应该像一个好将军,不仅仅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要懂得御人之道,让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至少现在看来,波波维奇哪一样都没做到。也许是温和的蒂姆邓肯这么多年来掩盖了波波的缺点吧,如今遇上KD这样性格古怪的当家球星,够老爷子喝一壶的了。
再说阿德巴约两罚不中。
我想谈的则是美国队的内线问题了。事实上在杜兰特、利拉德们因表现不佳而被口诛笔伐的背后,这支美国男篮真正最薄弱的环节是内线。
看看本赛季的NBA最佳阵容——约基奇一阵,恩比德二阵,戈贝尔三阵,中锋位置完全被外籍球员包揽,而纵观整个美职篮,60-70%的球队主力中锋都被国际球员所占据,近些年,美国本土内线凋零的越来越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当戴维斯受伤、唐斯拒绝国家队邀请,美国最后的遮羞布也被扯下,于是就有了这届”最寒碜“的美国男篮内线——原本打算加入尼日利亚男篮的阿德巴约、两年没打过几场球的凯文乐福、没身高又没进攻的德拉蒙德格林,组成了这支美国男篮初始的内线组合——而这三个人身高最高的也只有2.06,平均身高2米02,还没有尼古拉斯-巴图姆高。
而当凯文乐福自知力有不逮,急流勇退,波波维奇环顾四下,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补他位置的人,再三斟酌,最后选择了——贾维尔-麦基,一个曾被视作笑柄的、篮球智商有重大问题的、在季后赛球队甚至捞不到一分钟上场时间的大龄中锋——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
热身赛输澳大利亚,篮板输了7个;输尼日利亚,篮板输了12个;这场比赛输法国,篮板也输了6个。如果说战术体系的混乱是导致美国拉不开比分的原因,那么丢篮板就是导致美国屡次在比分胶着的比赛输球的原因。
要知道FIBA的比赛可不像NBA节奏那么快,总共就那么多回合,你丢多少篮板就代表多给对方多少次进攻机会——谁控制了篮板,谁就控制了比赛,在这片赛场上还是至理名言。
而与之俱来的还有护框和进攻问题,身高不够,没有足够的体型,就无法通过单纯站住位置来解决护框问题,于是你可以看到美国队更多的依靠运动能力和侵略性来弥补护框不足。
格林、杜兰特、阿德巴约们各种盖帽抢断来得不亦乐乎——场面上看起来是好看了,随之而来的则是犯规和体能上的问题。
杜兰特全场受犯规困扰,最后被5犯罚下,投篮节奏也被打乱;阿德巴约上半场手感不错,但在下半场销声匿迹,包括最后时刻的两罚不中都离不开体能的影响。
最后一点,我们分析利拉德大空位45度不投传球失误这个回合。
这一球发生在比赛还剩1分21秒,美国队领先仅一分的时候,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关键时刻,而关键时刻一支球队的进攻选择能体现出来的东西就太多了。
首先一点,美国队的关键球是交给杜兰特来打,这点可以说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是从战术层面来讲,杜兰特持球与5号位发起挡拆,这是一个好的战术吗?很显然不是。
通常1、5号位的挡拆,最重要的意义是形成错位优势,造成对面大防小和小防大的两难局面,但杜兰特和阿德巴约的挡拆完全无法形成这样的效果——杜兰特身高2.11,阿德巴约身高2.06,他们俩挡拆无非是把防守人从4号位换成5号位而已,依然无法形成体型上的优势,而大伤后的阿杜已经不具备一步甩开对方中锋的能力,所以通常关键球更多以投篮终结——这代表着这个挡拆最终的结果就是把干扰杜兰特投篮的人从名不见经传的亚布塞莱换成了3届DPOY鲁迪戈贝尔......
与其这样,这个挡拆还不如不挡。
而大空位不投的利拉德和底角抽烟的拉文,则代表的是美国队战术上的问题。
上面那球我们可以看到,当阿德巴约下顺的时候,实际上是吸引到了法国队的底线球员补防的,这个时候拉文其实拥有一个非常好的下顺机会——但他没有动,而是选择了在底角站桩等球。
两个原因吧,一个是可能对阿德巴约的传球信心不足,毕竟这种小范围的内传内比较考验默契度和传球人功力,机会稍纵即逝,阿德巴约这两年虽然练出了一些传球,但依然不是追梦格林那样的传球大师;另一个原因就是,拉文单纯地没有这个意愿。
甚至不需要数据统计,肉眼可见的这支美国队的空切少得可怜,这些锋线球员明明有着飞天遁地的身体素质,却一个个的选择在三分线外举着手等球,具体为什么咱也不清楚,可能是害怕受伤?可能是对FIBA无防守三秒的规则有所顾虑?又或者是波波维奇觉得没人能传好击地球就没有布置空切战术?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印象里的美国队——德维恩韦德、勒布朗詹姆斯、还有最著名的”半人半神”文斯卡特和那记“死亡之扣”,他们可从来没有畏惧过对方篮下站着的是谁,难道如今的NBA真的变“软”了?
而利拉德的“无私”则更加令人匪夷所思,“表男”在波特兰开拓者队是NBA最绝情、最令人胆寒的关键杀手,虽然CJ麦科勒姆和他并称“双枪”,但是所有人都知道,99%的情况关键球利拉德不会传给CJ——他为何会在一个大空位的情况下,想都没想就把球甩给拉文?
“为了传球而传球”这是在这个回合发生时杨毅杨老师的原话,他也对这个回合利拉德的进攻选择大为不解——为什么“表男”忽然就不是他自己了呢?
实际上答案很明显,这个一个安排好的战术——杜兰特热巴挡拆吸引防守向强侧收缩,利拉德获得第一个空位,但由于对手对利拉德关键杀手名头的忌惮,必定不顾一切扑防,那么利拉德顺势小手一抖,拉文大空位三分命中——没有意外的话,这就是波波维奇战术板上的内容了。
但遗憾的是计划很完美,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谁也没想到,当利拉德接到球时,法国队补防的球员反应不如预期——他没有全力扑向利拉德,而利拉德的传球意图太明显,让该球员反看出了他的意图,于是法国球员迅速作出反应,一个声东击西,用羚羊般的转向断下了这个传球。
这是一个漂亮的防守回合,我们应该夸奖法国队的球员,但是还是要回到根本的问题上——为什么美国队的战术这么容易被预判?就是杨毅所说的那个原因,他们“为传球而传球”。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一则赛后新闻——据The Athletic记者Joe Vardon的报道,美国男篮队员对波波维奇在国家队使用马刺进攻体系而感到失望。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波波维奇对自己执教这支球队的失利数据感到震惊,他讨厌失败,感觉很不好,而球员们也很沮丧,他们一直在抱怨波波维奇在这里使用马刺的进攻体系,他们认为球队显然可以有更好的打法。波波维奇之前表示过,由于美国男篮训练营时间不足,球队的进攻更多的将基于概念,而不是固定的战术。”记者如是说。
什么是马刺进攻体系?注重团队,注重转移球,这是最基本的概念,而当球队只有这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战术的时候,会是一个什么效果?就是“为了传球而传球”。我们反复地在本届美国男篮的比赛中看到如下的场景,他们每个人突一下然后传出来,然后在外线从左传到右,又从右传到左......机会出来了吗?有时候有,大多时候没有,没机会了怎么办?杜兰特甩一个吧——又回到“英雄球”的问题上来了。
其实以我看啊,在美国队这样拥有如此多天赋的球队,注重“概念”还远不如注重“战术”——他们完全拥有天赋碾压对手的能力,只要一些简单的战术,给利拉德、塔图姆、杜兰特们创造出错位机会,他们就能通过单打摧毁对手,但美国队偏偏要玩“概念”,一支刚刚组建的雇佣军,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概念”吗?他们只会头脑发懵,云里雾里手足无措。
看看对面的法国队吧,他们反超比分的两个底角三分,用的都是再简单不过的类似“星爆战术”的同一套底线发球战术——所有人站成一列,射手先往弧顶移动做一个假挡拆后迅速转身往左下角移动,而戈贝尔在中间下有顺下威胁,上可以为射手挡住防守人,一人牵制住两个防守人——两个大空位就这么出来了。
有时候,最顶级的食材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就是这个道理。
肥强楼主
· 广东自顶一下
访问用户
杜兰特08年在16英尺-三分线的出手比例是31,8%,今年是12.9%。但问题是从12赛季开始他这个区域的出手比例就大幅度下降了,在今年之前,一般在15%到18%左右,对应的是命中率比生涯头几年上升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