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漂人的视角:北京的足球氛围为何能在全国名列前茅?

avatar
关注

近日,中国足协在官网发布了《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报告》。该指数报告首次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州、盟)为基本单位,直观体现了中国各城市足球发展水平。

指数报告显示,在全国6个城区人口规模1000万以上的城市排名中,北京排名榜首,而在17个GDP一万亿以上的城市中,北京同样高居首位。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凭借有利的国家政策、高速发展的经济、庞大的人口因素,历经漫长岁月沉淀形成了浓厚的足球氛围,在竞赛组织、人才培养、足球文化等方面均在全国名列前茅,足球大市名不虚传。

一、竞赛组织

两年多以前,笔者毕业后来到北京,投身北漂大军。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多亏一位朋友带我加入了他所在的球队,让我可以延续足球这一爱好,也能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忙碌的工作之余,足球就成了生活最好的调剂品,每周末的这场球就是一周最快乐的两小时。我们队一般固定在城北的一块球场,每周约对手踢比赛,以九人制为主。

两年多来,笔者能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浓厚的足球氛围。在北京,各类公司队、朋友队、校友队不计其数,每个周内晚上和周末,人们都会忘掉工作的疲惫,走进各大球场。

大家尽管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也相差较大,但都出于对足球的热爱而参与其中,通过自发组织比赛来体验这项运动的快乐。在这里,你总能根据自己球队的技术、年龄、体能水平,找到合适的对手一同切磋。

而在自发约球踢比赛之外,各政府机构、社会球场、集团公司也会组织各类比赛,为足球爱好者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大约三个月前,笔者就跟随公司球队,参加了“后沙峪杯”五人制社区足球联赛。这项比赛由顺义区后沙峪镇政府倡导举办,共有31支球队参加。本次比赛由专业赛事公司运营,并邀请专业裁判执法,历时一个月最终决出冠亚季军。

类似与“后沙峪杯”这样的比赛在北京还有很多,如大名鼎鼎的“百队杯”、紫禁之巅”等等。显然,业余赛事的举办对于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提升竞技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城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足球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踢球之外,北京城的职业联赛球队同样数量丰富。

在人和尚未解散之前,北京同时拥有国安、北控、北理工、北控凤凰等5支职业球队,涵盖中超、中甲、中乙、女超等各个级别。这五支球队每年合计要进行175场比赛,也就意味着北京市两天就有一场球。

而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对外交流的前沿,北京更是与中国足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7年,中国队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就是从北京启航。1957年6月,中国队在先农坛迎战印度尼西亚队前,一票难求。很多人甚至用接力的方式,排了一个星期的队,才买到一张票。

1959年,新建成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成为国家队主场。1981年世界杯预选赛上,国足在工体3-0击败科威特,举国欢腾。1985年的5月19日,中国队不敌中国香港队,失去进军世界杯的机会。

2004年亚洲杯,国足也是在这里一路杀进决赛。而在未来的2023年亚洲杯,北京同样是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决赛的举办地。

二、人才培养

每周踢球时,笔者还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北京近几年的青少年足球培训非常火热。每个周末或者周内的晚上,我们都可以在球场上看到很多10后的小朋友在参加培训,场边站着很多家长在热切观望着。

这些小孩未来并不一定能成为职业球员,但现阶段的足球训练对于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团队精神,以及抗压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甚至可以说受益终身。

从另一个角度讲,参加训练的小朋友中有很多都属于各自学校校队成员,通过每周三练两赛的模式,能够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技战术水平。

正是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根据北京市足协的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初,北京拥有的社会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为96家,注册青少年球员规模超1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体教融合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升学压力面前,如何将教育部门与足球管理部门更好的协调,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关键。

北京对这个问题的应对也许值得学习。近些年来,北京足协与北京教委积极沟通,共同促进赛事融合,将学校等教育部门举办的比赛安排在周中,将足协主办的比赛放在周末,两项赛事互不干涉,为小球员提供了更多参赛机会。

与此同时,北京也在加强培养融合。

目前北京各中小学拥有约9000名体育教师,其中10%具有足球教育背景。北京市足协正在开展体育教师市级教练员培训计划,并与中国足协规定的教练员等级挂钩,让更多教师具备专业资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三、足球文化

正是由于拥有有利的国家政策、快速发展的经济、庞大的人口因素,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可以通过多年来的沉淀积攒出浓厚的足球文化。

这样的沃土自然能够培养出诸多足球人才。从国足历史上的首任国家队队长到享有“中国足球第一教父”美名的年维泗,从现任中国足协副主席高洪波到一人一城代表徐云龙,从中国留洋五大联赛第一人杨晨到金左脚邵佳一,北京这块土地上走出了太多令人耳熟能详的球星。

无论性别与出身,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足球的社会氛围,正是这座城市足球发展的底蕴所在。看看疫情之前工体的氛围,你就能感受到这里的人们对足球的热爱。

然而提到北京,有一个话题就无法绕开,那就是“京骂”。这样的“问候”往往能够给客队制造强大的威慑力,让国安将士更有战斗力,但却会让很多外地球迷反感,甚至很多人会担忧,自己以后有了孩子是否会带他去现场看球赛。

无缘无故地用脏话问候对方当然是不值得鼓励的,但想要彻底杜绝这种现象根本不可能。

北京赛区和首都文明办也在致力于通过适当引导,让广大球迷合理表达情绪,比如支持球迷组织自创或改编助威歌曲,与贵州、秦皇岛、重庆等地结成文明观赛友好城市,举办文明球迷拍客大赛,在颁奖典礼上呈现球迷发来的文明观赛视频和图片等。

提到足球文化的沉淀,媒体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拥有发达的媒体环境,机构媒体的数量在全国来看首屈一指。

发达的媒体平台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球迷提供多样的赛事服务,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有效引导舆论。

同时,媒体也会更多参与到赛事承办、自有IP打造中,为本地球迷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前文提到的百队杯,就是由北京晚报、北京市足协、北京广播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共同主办的。

结语:北京是一座忙碌拥挤的超大城市,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每一寸土地都弥足珍贵。好在,足球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供养了乐趣与激情,让走下球场的每个人充满力量,继续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好在足球让我们一直生猛,觉得什么也锤不了我们。

阅读 81662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隆巴多的生发剂

· 北京

我家住奥森南园,周末去奥森运动场的时候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足球场基本全都是小朋友在上足球课,篮球场全都是青年人在自己打球。但是基本都是爆满状态。

亮了(181)
查看回复(7)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啊啦啦啦啦啦biubiu

· 北京
Valerius可惜现在国家队都不在北京比赛了收起

国家队在北京真没什么好场地用。先农坛丰体老的不行,能用的三个场子鸟巢奥体工体。第一,三个场子无论安防要价还是场地使用等成本都是全国最高。第二,奥体工体基本每年都是有常驻俱乐部在用。第三,工体鸟巢有空下来的时间都去招一些更挣钱的活动了比如演唱会嘉年华商业赛等,很少能看到这两个场地空闲下来。第四,一般国家队选主场都会得到地方体育局或协会的支持,比如说早年的长沙西安如今的苏州,但我个人感觉北京这块儿其实并不是很积极。所以北京足球氛围再好,我估计短期内也很难在北京看到国家队身影。

亮了(86)
查看回复(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