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从二次元来看:是谁定义了“内向”?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人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前者从外界获取能量,后者从内心获取能量。随着这个世界越来越开放与包容,似乎无论你是哪种人格,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大多数价值观中,人们默认外向型的人更具魅力,他们更善于沟通,更有领袖气质,热爱冒险,倾向肯定而不是否定,喜欢乐观而不是悲观……而内向人群则好像恰恰相反。因此刻板印象诞生了——外向的人更成功、更幽默、更聪明,而内向的人更失败、更扫兴、更阴郁。在校园里,学生们的心智尚不成熟,这样的刻板印象也自然更为突出,二次元世界里亦有体现,“现充”一词便是范例,他们通常性格开朗,处于学校歧视链的最顶端。
“现充”意为“现实生活很充实”,那么问题来了,生活过得很充实是外向人群的专属吗?“内向”的定义是什么?“内向”的人需要改变自己吗?模仿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本文将选取六部作品中的六个“内向型”人物,依次将其归为三个境界,再聊一聊他们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对生活及自己性格的态度,以期解答上述三个疑问。
外向普遍被认为是理想的性格,因此常常能见到很多并不外向的人披上外向的伪装。然而也有一些并不内向人出于特殊原因,被迫选择更为内敛的社交和生活方式。他们的本性被压抑,不由踏上寻求真我的旅途,而后他们或许会在陌生的群山中迷路而踌躇不前,但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的契机度过风波后,便会豁然开朗。
折木的属性在《冰菓》第一集第一幕就已经由他自己宣明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把高中生活看作蔷薇色的,但我不认为所有高中生都期待着蔷薇色的生活,例如不是有人对课业、运动、恋爱全都不感兴趣吗,喜欢所谓灰色生活的学生也存在吧。不过我觉得这真是种寂寞的生活方式。”
“节能主义”是折木的信条,“灰色”是他给自己添加的标签,同时他也承认千反田则是“蔷薇色”的。广义上来看,我认为可以把内倾和外倾分别与灰色和蔷薇色画上等号。《冰菓》这部作品主题是推理,但贯穿其始终的主线则是折木和千反田二人的相遇相知再到相爱,也就是灰色与蔷薇色的碰撞。
表象上来看,随着剧情推进,千反田对折木的影响不断加深,虽然折木没有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但他在推理和帮助他人时不再消极被动,他逐渐由灰色过渡到了蔷薇色,节能主义者也不再节能。京阿尼在制作动画时对象征手法情有独钟;如果你回忆一下《冰菓》的海报以及剧集,不难发现其主色调始终都是古雅和斑驳的,十分符合折木“灰色”的形象,然而作品让观众津津乐道近十年的最后一幕则是恰恰相反的蔷薇色。折木用言语主动地向千反田伸出了手,后者也用暧昧的方式给予回应:千反田闯入了折木的生活,帮他摆脱了灰色,那个“内向”的折木似乎已不复存在了。
但这就是冰菓和折木奉太郎想告诉我们的吗?不妨回头看看折木一开始的自白:他只是对蔷薇色的世界不感兴趣,便主动选择遁入灰色的生活,即便后者让他感到“寂寞”。因此,“灰色”其实并不是折木的本性,而千反田是一个契机,她不遗余力地挖掘着折木的本性直至其其浮出水面,使得折木能放开手脚,凭借着自己超凡的推理能力去行使他独特的温柔。
这一理论的一大佐证出于第十八集《群峰是否天晴》,本集中折木偶然想起了初中的小木老师喜欢直升机的事,然而他的初中同学里志和摩耶花却对此没有印象。如果是以前的折木,这样的小事可能就一笑而过了。而这次他为了探寻真相,也是为了不“对不起”小木老师,违背了自己的节能主义,亲自去图书馆调查了当时的事件。结果是,当时小木看到升起的不仅是直升机,也是遇难者能受到救助的希望。
事后,千反田表示她认为折木是乐于去帮助他人的,但对自己的事却不太关注,因此询问他为何如此在意自己的无心之举,折木坦言道:他对自己不经意地误解了小木老师感到惭愧,即便事件的结果无法改变,自己甚至也不会再有机会见到小木老师,他依然会过意不去。所以说到底,这次折木的行动依然出自他打心底对别人的温柔。
这份乐于助人的温柔一直被千反田看在眼里。从小说中初中时期的被使唤以及保护霸凌受害者,再到动画中试映会事件入须学姐的陷阱,现充属性拉满的折木却发现每当他迈入蔷薇色的世界中时,自己总是会受伤,因此他并不情愿地留在了灰色内倾的世界中。千反田并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小姐,在接触折木后她很快就洞察到埋在他心底的那颗种子,便一直有意无意地引导着折木,帮助他从头审视了自己,让他走出阴影。(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OP1《優しさの理由(温柔的理由)》的歌词,京阿尼选用此曲也是有意义在里面的)
最终,也是她站在折木的身边,陪他一起走入蔷薇色的春天。
石上不是《辉夜》的主角,但的的确确是作者花了功夫刻画、独具魅力的人物。一路走来,石上失去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他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不过碍于篇幅,今天我们只着重看他从内敛到外倾的变迁。
某种意义上,从前的石上也是一个节能主义的行使者,只不过他和折木的出发点不太相同。提到初中时期的自己,石上给出了“孤僻”一词。他不一定不想交朋友,不一定不想过现充的生活——私以为他不是真正的内向,而只是正处于“中二”的黄金年龄。我们都经历过那个时期:难免会自命不凡自视甚高,看不上周围的人或物,认为为了社交去妥协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节能并非不可理喻。就这样,初中的石上习惯了孤独的生活,没有朋友,也没人理会他,他也同样不会在这方面多费心思。
但石上却一直都在做正义的伙伴,这也是说他“中二”的一大原因:他的身上有一股侠气。他欣赏无论做什么事都一丝不苟的伊井野弥子(正义的伙伴之间惺惺相惜?),即便后者同样在学校不受欢迎。他多次在暗中帮助和鼓励弥子,升上高中后也在学生会竞选时巧妙地给弥子留了体面。
另一大体现石上正义感的事件便是与大友京子相关的了。初中阶段石上一直封闭着内心,只有大友京子会主动地以平等的身份与他搭话,他对这个姑娘十分感激,然而二人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可就算如此,当发现她的男友是个渣男时,石上还是挺身而出,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他惨遭污蔑,落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但他愿社死不上学,最终他也没有向人渣屈服。
所幸,他遇到了学生会的大家,数次获得了拯救,终于爬出了泥潭。当被问及是否要把真相公之于众时,他笑着拒绝了——石上愿意牺牲自己,只因为他心中有要守护的东西,“正义的伙伴”名副其实。
运动会后,内向封闭的外壳融化了,石上终于彻底摆脱了心魔,与过去的自己做了诀别。但事实上,早在运动会前,石上就已经开始主动做出改变。虽然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以前地自己最瞧不起满是现充的应援团,但他不愿再那样沉沦下去了,于是他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打不过现充就加入他们。
就这样,石上在告别自闭、成为现充的路上越走越远了。从本作连载之初,就看得出来他是一个聪明正直又口齿伶俐的少年,和学生会其余成员、真妃、翼等人都关系不错。在喜欢上燕学姐后,石上更是破釜沉舟,迈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爱情的追求中,如今更是成为了“五等分的石上”。
我曾多次看到这样的观点:“石上前期是个很有趣的人物,然而最终还走上了亚撒西男主的恶俗老套路”。我个人是反对这种观点的。对比石上的前后期,不难发现,他虽然做出了巨大的转变,但没有一个剧情是和他的形象脱节的。如果我是石上,在遭到全世界的曲解后,我很可能再也不会踏出阴影一步。而石上本质上是个中二正义的普通少年,只是前期过度压抑和封闭自己的内心,制造了他内向的假象。后期他开始向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逐渐靠拢,这是他多次付诸努力去克服恐惧、超越自己的成果。
他的本性与那个阴沉内倾的初中生表现出来的不一样,即使他一改常态,去追求在我们眼中恶俗且套路的目标,那又有什么错吗?难道他就该一辈子去做那个孤高的少年吗?在我看来,我们不应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石上如今幸福的生活,完全是他应得的。
璃奈因父母工作繁忙而缺少关爱,习惯了寂寞,从不善做表情恶化成了不会做表情。从此,即便当她升上高中想要改变自己时,也会因为面瘫而屡屡受挫。她渴望认同,但又害怕表情跟不上言语,无法正确地表达出喜怒哀乐,就会受到他人的误解。最后,她妥协了,错把自己当成了冷漠内向的人。
这时,爱姐出现了,走入了璃奈的生活。后来她也认识的虹团的大家,朋友多了起来。她认为偶像是很帅气的,因为她们可以“用歌声与许多人相连”。这里也能看出璃奈并非真正抵触展现自己、与人交流的。再次打起精神,她承诺要办live,也勤加练习,可终究发现她依然做不出表情。
最后,她采取了一种比较抽象的解法:璃奈板。虽然和人说话的时候要戴块板子不大现实,但既然这是偶像番,就不多追究了。总之,璃奈板解放了璃奈真实的自我,让她变得勇于表现自己。希望未来的璃奈可以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有没有璃奈板,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敞开心怀。
这一类人本质上性格较为内敛,在与外界交流时明显没有那么得心应手,因此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封闭自己。同时出于一些原因,他们也并不会安于现状,会想办法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且如遇贵人相助,这一进程可能会加速达成。但当贵人像轻舟一样离去,消失在滚滚洪流中时,他们又会怎样呢?
这就是霙对自己的评价。我认为霙掉进了一个部分内向者会陷入的怪圈:不会交流、没有朋友=性格阴沉,接下来就是失去信心、否认自己。此时的霙确实封闭着自己,与外界接触有限,所以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她对许多事物都没有概念,包括何为“朋友”。她会安静地坐在教室中,像一幅精美的玻璃制品,美丽纯洁,却透明无色,仿佛她本身就不存在一样。
伞哥就像一道光,打进了霙的世界,折射于她的心间,为这副玻璃艺品染上了七彩斑斓的彩虹。从此,伞哥成为了霙生活的全部,她无论是喜是悲都取决于伞哥,她吹双簧管,加入吹奏部并承担独奏重任都是为了伞哥。再苦再累,只要有伞哥在就没问题,反之,如果伞哥不在,她就会无所适从,寻不回感情,连音乐都像是机器人吹出来的一样。
但伞哥和霙是两个世界的人。她甚至可以说是内向的反义词:霙对伞哥来说不是唯一的,反而霙洪水般涌来的感情压倒了她,甚至让她有些紧张和不适。因此,伞哥有意无意地逃避了霙的感情,不辞而别,失去唯一那一道光的霙也从此一蹶不振,重返了当年的自闭状态——优子夏纪久美子再努力接近她,封闭内心的霙也不会有他想,只会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和伞哥在一起时的日常,期待却又害怕着她的归来。
话说回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的意境和伞霙有相似之处的。原诗中讲的是李白孟浩然的离别,同样伞霙也分开了;不同的是伞哥选择了不辞而别,“孤”的就不是“舟”了,而是在岸上望着茫茫江水不知所措的少女,一个“孤”字再次点明了内向的霙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再提一个比喻吧,是我之前和朋友聊天得到的灵感:伞霙是两条直线,她们虽不平行,但只会在一点相交,这一个点过后,两人只会渐行渐远。她们是来自不同的世界的,事实上谁都没有错,她们只是彼此从未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最后导致霙把伞看得太重,伞把霙看得太轻,伞给了霙承诺却不辞而别,霙过于依赖伞,她所有的信念因伞而生,也因伞而灭。伞哥像是长江上的轻舟随波而动,而岸上的霙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故人远去。
关于《利兹与青鸟》中的后续,这里碍于篇幅就不去讨论“谁是利兹谁是青鸟”的问题了,我也自知不够格去评价,大家可以去搜索参考各吹学大佬的分析。但我认为二人间的基本矛盾还是没有变:换位思考不足。而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不再一味依赖伞哥,逐渐敞开心扉接纳了优子、夏纪、梨梨花等人;在伞哥说出“请等一等我”,更是进一步推动她走下神坛。原来的她,似乎也像一只轻舟离向远方了。
时间是浩浩汤汤的江水,不会停下脚步。霙的双簧管受到了认可,她也接受了大学要和最重要的人分开这一事实,当两条直线渐行渐远时,我们也在玻璃艺品中看到了绚烂的希望之光。自此一别,霙还是会陷入一个人在迷茫中的挣扎吗?我们没有答案,只能期待着青鸟再次腾飞。
这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古诗词句之一,尽管花花绿绿的世界上有着太多物质的诱惑,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脚是踏在泥地上的;当一个人经过太多是非后,还能保持清醒而不忘初心,俯下身子细数来路,他就是精神上的富翁,实乃最高境界。
有些人生性内向,喜欢一个人过好平凡的生活。即使他们一度有机会飞黄腾达,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事后也愿意返璞归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从日常中汲取属于自己的快乐。
尊重与抱团取暖——小林(《小林家的龙女仆》)
小林是一个远离家乡在城市里打拼的普通社畜。她沉着冷静,波澜不惊,是公司里的顶梁柱。但同时她又是无比孤独的——单身公寓,鲜有同好,工作压力大,两点一线的生活,言不由衷的话术,都逼迫着她封闭内心,活得越来越机械。
托尔何尝不是孤独的呢?作为混沌方老大的女儿,作为一条龙,她早就厌倦了斗争和杀戮,却又不得不继续下去。虽然龙的实力强大,可以随心所欲去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但她和小林一样,想去拥抱真正的自由,却发现它遥不可及。
就这样,在一个小林醉酒、托尔受伤的夜晚,两人偶然却又命中注定地相遇了。她立即就识破了托尔言不由衷的话,拉着她一起撒气。直到二人发觉月色朦胧之时,才一同感叹:为什么我是孤身一人啊。两个孤独的生物在这时忘掉了所有立场,“要来我家吗?”“我要去!”,只是沉浸在抱团取暖的温热之中,就这样,两颗冰封的心融化了。
而后她们也确实做到了一起生活,尽管笨拙的两人一开始闹了不少笑话,但她们的温柔促使她们在磨合中培养出了了不起的感情。托尔把她的全部都托付给了小林,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能力和责任,而小林并没有将其滥用。她可以坐上托尔去往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安度余生,也可以用龙的力量轻松得到许多东西。但是她没有,只是省了些家务活,她还是普通地上着班,过着稀疏平常的日子,因为在她眼中,没有任何物质能比得上托尔简简单单的陪伴。
故事的最后,随着托尔父亲的袭来,平静的日常被打破,离开托尔的小林在短暂的迷茫后才意识到了这一点,奋不顾身地去挽回托尔。当托尔向她飞扑过来,喊着“我要把一切都给你”时,她苦笑着回道“不需要那么多啦”。
当“将一切奉献给你”的花语迷住双眼时,小林没有忘记脚下的“浅草”:有时打破壁垒的不一定是重锤,而是从缝隙中钻过的一束微光。
我们都知道,尤其是在抚子出现之前,志摩凛是个重度社恐。从初一开始,就能看得出来凛是个不同寻常的孩子:独来独往(只有惠那一个能说话的朋友),涉猎广泛地看书(凛在学校的镜头基本都位于图书室内),痴迷单人露营。至于她到底有多珍视单人露营的时光,看看抚子邀请她加入野活组时她的表情就略知一二了:
当然,随着抚子的到来,凛有了全新的体验,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其实就是对抚子不能自拔了),多次和抚子一起双人或多人露营,结识了新的朋友。当看到凛逐渐融入集体一起露营时,我们会由衷地替她感到高兴:她“成长”了。
直到第二季第三集,夜晚的瞭望台上,当抚子问道“你上次的单人露营怎么样”时,凛才透露了她最本真的想法:“发生了很多,但是挺好的。圣诞节(指第一季最后的集体露营)后,再进行单人露营,我就发现,我还是很喜欢一个人露营。一样是露营,但一个人去到的世界都不一样,看到的事物、吃的东西,可以一个人默默地想事情。怎么说呢,单人露营,连孤独都是一种乐趣。”
这段话让抚子陷入了沉思。抚子和凛的性格完全相反,她无闹不欢,最喜欢和朋友一起快活,认为只有热热闹闹的时候人才会最开心,是标准的群居动物;她有着夸张表达内心情感的习惯,倾向说做就做而不是静静思考。她同时也是个尊重凛的好孩子,于是她也选择了尝试单人露营,为了见识凛看到过的景色。
同样,凛的这段话也对笔者本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我愿称之为将《露营》升华、和不少同类型作品拉开档次的点睛之笔。实际上我的性格和抚子很像,基本上面描述抚子的形容也可以套用在我身上:我也是个群居动物。我不禁思索,当提到“内向者”的时候,我会想什么?
如果要我组织聚会,我会想让那些“内向”的同学或同事也尽量到场,为什么?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社交是成熟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是最大的幸福感来源,如果被冷落,就等于陷入孤独。
但凛的一席话击碎了我的先入为主。是谁规定了社交就是必不可少,而孤独就是自闭和社恐呢?当我们同石上回顾以前的自己不禁汗颜时,当我们对《冰菓》中提到大部分高中生活应该是蔷薇色的表示认同时,当我们将霙变得开朗视为一种“成长”时,我们是否曾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去质疑过自己呢?
而《摇曳露营》告诉我们,虽然社交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但有些人更擅长在独处获得幸福感,对于他们来说,孤独也是一种快乐。凛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在体验过热闹的露营后,依然执着于单人露营。一个人看到的景色和一群人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一个人看书看剧也能抒发闲情逸致,一个人的旅途孤单却自由,一个人的思考是更独立更发散的,一个人度过的时光是只属于一个人的——所以一个人也可以很幸福。
当大多二次元作品,甚至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在宣扬“外向至上”论时,《摇曳露营》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我为什么这么爱这部作品的原因。“内向”就是自闭吗?不是的,我们看得到志摩凛和他人沟通时并不会有什么阻碍,也看得到她在单人露营时表情和心理活动有多么丰富。他们有自己的幸福系统,而非活得郁郁寡欢。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默认外倾人格是最优秀的人格,凭什么觉得“内向”的人生活枯燥乏味,凭什么还要求他们改变自己、向“外向”靠拢?如果每个人都能和抚子一样去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世界一定会好上许多。
再回到文章最初被抛出的三个问题。生活过得很充实是外向人群的专属吗?不是,内心世界同样也可以丰富多彩,他们前所未有地需要被尊重。“内向”的人需要改变自己吗?不需要,内向也可以活得很精彩,需要改变的是施加于他们的傲慢。
最后,“内向”的定义是什么?我不是心理学家,甚至都没太了解过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但由《摇曳露营》和上述的每个作品,我有了新的想法。这世上本没有什么“外向”和“内向”,只是有些人习惯从社交中获取快感,也有些人习惯从独处中汲取养分,他们都过得很舒服,并不分孰高孰低。直到一天,突然有人把前者称为“外向”,后者称为“内向”,把他们拆成两类人,久而久之大家都活在了自己的标签之下,甚至还出现了对立和偏见。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先有了人,才有了标签,而不是人戴上了标签人才成为了人;人是自由的,不是应该被标签限制和比较的。既然“外向”和“内向”都能过的很快乐,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何必用头衔把他们圈住呢?
当乱花渐欲迷人眼,也请不要忘了,脚下的浅草才能没过马蹄。
小淵沢報瀬楼主
· 北京写在最后1.首先感谢@陈电源 @战斗少女野野子 在这次写作全程对我的帮助!2.这篇文章将会参与虎扑ACGN新区“萌域”的开区活动“你心中的萌之芽”,也希望更多朋友关注新区并参与这次活动,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哦!3.不过说实在的,活动的主题是“你如何和二次元结缘”,我这篇好像不太搭,但鉴于我实在是太懒,不想开新帖码字了,正好趁现在刚写完文章感觉还在,就在评论区简单说说吧。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2021年播出的《摇曳露营》第二季,而本文章第一个提到的作品《冰菓》,我的入宅作之一,则是在2011年宣布动画化,一晃十年了。而我入宅也有八年了,从一个初中生到大学毕业生,时间过的可真快啊。这八年间,二次元变迁,我也同样也经历了很多,学会了很多,思考了很多,这篇文章便是佐证之一。八年间我从未离开过二次元一步,看了五六百部番剧,它们给我带来了太多的酸甜苦辣、遗憾和感动。不过话说回来,这八年也就是普通的八年,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来炫耀的,只不过有些闪光的点滴,我自己把它留在心里就好了罢。但我还是想讲讲一件事。最近刚刚再次拜读了巴金先生的散文《朋友》,和早年在课本里读过的那一次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我有个习惯,每看一部番剧就会在一个保留了八年的word文档里胡乱写一些文字给自己看,或长或短,或是感想或是吐槽。直到去年,我才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这些文字整理整理,拿去给别人分享呢?于是我便偶尔在我最常用的论坛的acg区发表些拙见,和同好们交换观点,久而久之竟积攒了一些读者,更是认识了不少朋友。这些朋友和陌生的读者们,总是默默地予我支持与帮助,给我点赞给我捧场,为我答疑解惑提供观点,却从来不求回报。我是一个需要认同的人,所以当从你们那里得到莫大的鼓励和动力时,却也总感到一丝惭愧,随着我收到的帮助不断增多,这份惭愧也越来越沉。即便我每次都把感谢的话说的很圆,但总觉得还是不够。通过二次元认识的这些人才是它给我的最大的宝藏,是二次元这个平台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你们待我是如此的真诚,如此的让我温暖,我总想着如何回报你们,虽然我知道你们是不求回报的。所以我只能在你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永不吝啬,也希望我的文字也能还你们一些温暖。为此,多读书读好书,好好磨炼文笔,这都是必须的。当然也是托你们的福,我现在看动漫的时候会努力多带一些理性和感性,以期看得更深写得更深,这才有了今天这篇参赛作品。看得更深了,二次元和我的羁绊也就更深了。我没有信心说我会和二次元相伴终生,因为未来总是未知的,我确实不知道自己会坚持到什么时候。但至少在当下,我愿意和二次元度过第二个第三个以及第无数个八年,我还想留在这里,这里可爱的人总比可恶的人要多,这里的感动总比遗憾要多,正如我对这个世界的喜爱要比悔恨多得多得多。4.煽情完毕,废话太多。最后再次希望大家常驻萌域,营造一个有着良好氛围的论坛!
高子微
· 广东很多“内向”成了作者为了冲突而给人物贴上的标签。折木在千反田之前也有朋友,后期所表现出的一切,其实和梓川咲太与富樫勇太差别不大。但是相信没人会说后边两位是“内向的”,故而我想,所讨论的应当是该角色最开始出场时的状态或者说出场时的“想法”,类似于折木的“节能主义”。毕竟很多作品写着写着,作者也把握不住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我认为梓川枫最“内向”。我的妹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