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第四次北伐分析

avatar
关注

之前看到关于岳飞第四次北伐的一些所谓考证,发现其中有些论述存在问题,在此将我的观点发出来共同探讨。

引用其原文:岳飞当时的军力很分散,但主力仍在颖昌府境内,王贵、董先、张宪在颖昌府城,岳飞本人在郾城。《岳侯传》说:“兀朮并龙虎大王、威武将军韩常兵十二万屯临颍”。从地理上看,临颍在颖昌府城与郾城县城之间,《宋朝南渡十将传》卷1《刘锜传》说:“岳飞军屯颖昌,别军屯郾城,兵断不得合。遣骁将杨再兴击贼,不利,再兴战殁”,其“兵断不能合”的判断是符合实情的,由此也可以判断,杨再兴是出击,而不是所说的“巡绰”,“巡绰”何须这么多将领呢,况且一场激战,将官都战殁三人,三百人的骑兵能有多少幸存,又何谈“天大雨,溪涧皆满溢,虏骑不得进,官军乃得还”?十三日下午张宪从颖昌带兵再次激战小商桥,仍然是为了打通道路,况且战后没有回到颖昌府城,估计是前往郾城的会合,以补充郾城及小商桥两战损失的军力。此时兀术用心煞是可惧,诸军临颍需要多么沉雄的胆魄啊!既已遮蔽颖昌府主力回援的道路,再重兵直捣岳飞的司令部,在遭遇挫折后,又力攻颖昌。“自辰时战至午时”,这种阵势是岳家军在攻战颖昌和陈州时远没有预想到的。况且金人未出全力,以大军十二万之众,袭郾城用兵“一万五”,攻颖昌用兵“三万余”,远不是攻顺昌时大兵围城的架势,依我看,实在是有通过反复的诱敌和缠斗,覆灭岳家军的架势。岳飞此时诚然是取得了可观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然何以连既得的胜战成果都不要了,举众南归,而且行动迅速。
辨析:张宪一路进军路线:据复颖昌捷奏,张宪率军于闰六月二十日收复颍昌府,并留下董先和姚政率游奕军和踏白军驻守颍昌府;据陈州颖昌捷奏,闰六月二十四日,张宪收复淮宁府。之后张宪率领牛皋徐庆等驻守淮宁府。而后来的临颍捷奏表明,岳家军统制或副统制级别的寇成,傅选和李山也在张宪军中。这些人显然不会是只去给张宪当参谋。根据级别推算,张宪部应该有四个军。而根据王贵颖昌捷奏,驻守颍昌府的有中军、游奕军、选锋军和踏白军。但其中中军一部驻扎在洛阳等地,游奕军一部在郾城,选锋军一部随统制李道在外(颍昌府只有选锋军副统制胡清)因此文中所谓张宪在颍昌府的说法是错误的。
再据张宪小商桥捷奏,其于七月十三日率领背嵬游奕等诸军抵达小商桥以北,十四日天明之时在临颍之南发生了一些小规模战斗,金人便退走了。而颖昌大战的时间正是十四日上午。那么问题来了,从地理方位来看,张宪如果是从颖昌南下,怎么可能只在临颍之南遇见金军的小部队呢?十二万大军如何悄无声息地绕过张宪转攻颖昌呢?而如果张宪是从淮宁府赶来,在郾城与岳飞合军,然后带领背嵬游奕等军北上与宗弼决战,那么这个过程就通顺许多了。而且文中岳家军的选择也很有问题:岳飞一直困扰于兵力分散,那么如果岳家军的两位提举一行事务都在颖昌,而宗弼主力又在临颍,那么直接王贵张宪合攻临颍,岳飞率背嵬军游奕军对金军南北夹攻,双方进行主力会战,胜负一战可定,何必又在那儿搞添油战术呢?

关于金军的论述也是错误众多。
这里先引一段对金军的描述:“与后世郾城战役比较,岳家军遇见龙虎大王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韩常的一万五千精骑,激战打败对方。突合速军至少有两个老牌万户+一个新晋万户,而且职位是元帅左监军,明显是宗弼副手。看热闹的人,就认识兀术韩常,一看对手不是兀术就觉得对方是弱鸡。
突合速,《会编》称龙虎大王,注突合速统领龙虎军,金人统军有非常明显的个人色彩,突合速是“龙虎军”,韩常手下就有“韩常之军”名号。天眷改制,龙虎卫上将军是金朝首创,武散官最高阶,第一个领受的是突合速,然后是完颜活女。最可能的解释是,由于突合速手下龙虎军的是全军精锐,金朝以此为名,为统军将领新创了一个散官的官阶。
另一个郾城之战需要注意的人是完颜宗贤,此时的职位是殿前左副点检。这种涉及到金朝初期的侍卫亲军制度,合扎猛安。最初的合扎猛安近卫的不仅仅是金朝皇帝,其实是三份,皇帝,宗翰,宗干。和东路军相关的宗干属下的禁军统领,就是左副点检。所以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宗贤仅仅挂名,但金初职位基本都是名实相符,一种是宗贤属下有部分禁军。不管怎样,他是禁军将领无疑。所以郾城这两个比韩常要陌生的名字,背后代表了这部分金军品质的高低,一定是金军精锐,可能有禁军。这里也看出了宗弼的军事才能,判断出岳飞部的位置,趁着岳部分散的时机,哪怕自己不一定集结好,就立刻拿出龙虎军,可能的禁军等精锐,直赴郾城,形成局部优势。郾城之战,岳飞正面决战,击败一名金军第四号人物统领的金军最精锐的龙虎等军,包含一名禁军统领在内的至少3个万户的1.5万精骑。”
金早期的军队编组方式是女真契丹军队+大量的汉人签军。女真契丹军队是金军战斗力的支撑。而宋人的很多所谓大捷,对女真契丹兵造成的损失并不大,因此金军可以轻易地卷土重来。而金国的女真契丹军队人数大概有十二万,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和陕西战场。所谓的金军主力就是这些军队。而绍兴十年的河南战场大约有金军主力五到六万人,与岳飞作战的大约有四到五万人。郾城捷奏和颖昌捷奏都明确地记载了,来犯金军分别是一万五千精骑和三万骑兵,这显然不是签军而是金军主力。根据金史阿鲁补传记载,岳飞大举进攻之后,宗弼将河南的金军主力集结到了开封。阿鲁补因为张俊部进犯,没有执行宗弼“赴汴”的命令。所以这根本不是所谓诱敌,而是宗弼发动的主力会战。而会战结果我们也看到了,龙虎等军被岳飞背嵬军游奕军击败,宗弼亲率的金军主力又被王贵一路击败。宗弼被迫收缩防线。而此时,加强了背嵬军和游奕军的张宪一路军正在向北推进。
杨再兴的官职,绍兴六年岳飞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是武经郎,第四副将。绍兴十年最多升至正将。岳家军编制为军、将、部、队四级,指挥体系为:制置使司、招讨使司或宣抚使司→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部将→队将、队官→士兵。王兰高林等五人因为官阶职务都不高,所以除了转官制词基本上没什么记载。根据杨再兴的职务和他们所带的兵力推测,王兰高林等五人应该是将以下军官,甚至是部将、队将这种基层军官。而这三百人的骑兵部队基本全部战死,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决死一战拼掉了众多敌军,他们才能积功转五、六或七官。这里我要说的是,什么级别将领的伤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部队是什么级别的伤亡。大军对阵不是李云龙打日军观摩团,不至于你杀个几百人就能捞到几个千户甚至万户的首级。拿宋军来举例,如果一军统制当阵战死,那他统领的这个军至少已经被敌人击溃,重创乃至全歼都是有可能的。但反之,不能说你打赢了一个谋克就是击败了宗弼,也不能说牺牲了一个正将就说岳家军已受重创。
关于岳家军的伤亡,没有多少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现有史料加以推测。首先,根据小商桥一战的交换比来估算伤亡肯定是不准确的,平常的作战肯定打不出这么好的交换比。如前所述,岳家军在河南分为三部,其中颖昌的王贵部和郾城的岳飞本部都与金军主力发生过激战,而张宪一路仅在收复淮宁府时与守军及开封方向过来的援军组成的大部队交战过。对比中兴遗史和鄂国金佗稡编的记载,颖昌大战是烈度最高的一场战斗,战场形势一度非常不利,直到守城的选锋军和踏白军出城增援之后才扭转局势击败金军。这场战斗异常激烈,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伤亡肯定不小。根据前面的分析,颖昌的岳家军兵力可能不到三万人。颖昌大战的结果是金军败退。颖昌大战的最终战果为杀敌五千,王贵捷奏中提到当阵杀死万户一人,千户五人,战至午时金军败退。两军人数接近,激战一个上午,血战数十合,金军败退,那么岳家军的伤亡应该是小于金军的(如果伤亡大于或者远大于金军,那么金军不会午时便退走,而是会继续猛攻,金军的坚韧性和连续作战的能力是很强的)而最精锐的背嵬军,从之后支援颖昌以及加强到张宪一路来看,应当依然保持着相对良好的战斗力。没有记载说张宪一路有什么重大的损失。综合来看,岳家军伤亡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且作为攻击箭头的张宪一路应当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损失,之后的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岳家军从临颍和颖昌两个方向同时向开封推进,牛皋在颖昌向开封进军的过程中以功最,战后升至承宣使。牛皋本来是在张宪一路,个人推测是张宪一路抵达临颍之后牛皋与张宪分兵,带左军加强到了王贵一路,毕竟这一路是损失最大的。
金军的损失比岳家军要大,这点应该是没有多少疑问的。但似乎并没有大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尤其是岳家军主力班师之后,河南金军面临的军事压力骤然减轻,金军卷土重来并且击败了岳家军留在河南境内的一些小部队,最终占领了河南。之后杨沂中在徐州附近被击溃,韩世忠久攻淮阳军不下而撤兵,这场大战告一段落。
暂时想到的就这些,有遗漏或者错误之处还望老哥们不吝赐教。





阅读 6827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苏闳休楼主

· 甘肃

草,虎扑怎么艾特人啊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苏闳休楼主

· 甘肃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