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金陵有王气”,楚王、秦皇、隋帝:镇它!司马睿:太好了

avatar
关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 · 王安石

王安石的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写出了金陵的无限美好。

千古悠悠,六朝繁华的南京城又有怎样的过往?

南京,古称金陵,又名建业、建康、越城、石头城、秣陵等,史家称其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民间别称“龙蟠虎踞”、“风雨帝王城”。

都说一部《红楼梦》,把史学家们的视线转向了金陵史,

其实,古往今来,不论帝王贵胄,还是文人墨客,对“金陵”都“情有独钟”。

南京所谓之六朝故都,是指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共计六朝。

除了以上六朝,后来又有五代十国的南唐、明朝早年、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合起来一共十朝。

那为何民间别称“龙蟠虎踞”、“帝王城”呢?

一说,是许多朝代都建都金陵,故称之为“帝王州“;

另一说,是民间传说“金陵有王者之气”。

这个故事是怎么发展的呢?

要从先秦时期的楚威王"金陵埋金"的故事说起:

楚威王"金陵埋金"

传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后,原属于越国的金陵地区划入了楚国版版图。

一天,楚威王来到金陵,正往远处看,忽然眼睛被一道强烈的白光照了一下,就觉得这事挺奇怪的。在这时,身边陪同的一位风水先生就说了:大王,这个地方有王气呀。

楚威王一听,这还了得?忙问风水先生如何破解。

风水先生就出了一招:把金子埋地下!

楚威王因此埋下金子,镇压王气,并把此地设为“金陵邑”。

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无迹可寻,宋代《太平寰宇记》中:“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记载了这个故事。

传说,“金陵”这个词就这么来的,“金”是“金子”,“陵”取意“地宫、陵墓”之意。

显然,楚威王的算盘打错了,就算埋了金子也没能阻止楚国灭亡。

等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金陵帝王城”又有了一段更加离奇的故事:

秦始皇东巡镇“天子气”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相传,秦始皇的东巡队伍从西安出发,浩浩荡荡向九疑山方向遥祭虞舜,然后沿江而下,就这样到了金陵。据说此次东巡是因为徐福报告给秦始皇说“金陵这边有天子气”,秦始皇一听哪还坐得住,自己可是唯一的天子,岂容新天子诞生?于是决定以自己真龙天子真身,亲自来金陵镇压这里的“天子气”!

“江东有天子气”《舆地志》

另一版本: “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景定建康志》

秦始皇是如何镇压金陵天子气的?

一,让河流改道,泄金陵地脉:令人将方山附近的长陇挖断,水改向北流穿过全城,把王气冲走。将“藏龙浦”于是就姓了“秦”,易名为“秦淮河”;

二,鞭打灵山:又用神鞭,抽打天印山。

三,易名:为绝后患,让人们忘记这个地方,改金陵为“秣陵”。

传说,“秣陵”这个词就这么来的,“秣”是“喂马的饲料”,据说是取意:喂马的地方。

显然,秦始皇的算盘也落空了,众所皆知,三十七年,也就是不久,他死于东巡途中。

这个故事还没完,这个“帝王城”的传说也很绵长:

到了三国时期,这类故事又被“发生”在号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此帝王之宅”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282年改建邺)。

晋·张勃《吴录》

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锺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江表传》汉建安中,蜀主曾宿於秣陵,睹江山之秀,劝帝居之。初,张谒帝曰:秣陵都,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岗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东岗,改名秣陵。今处所见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会,今宜为都邑。帝深善之。後闻刘备语曰:智者意同。)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联吴抗曹,就派诸葛亮去吴国都城建业游说孙权,建业也就是金陵,如今的南京。

诸葛亮到了建业后,忽然看到秣陵(改名为建业之前,叫秣陵)的山势地形,细细观察一番后,感慨地说:"钟山(钟山即是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盘踞在此,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东吴公主孙鲁班干涉朝政,在孙权死后把整个东吴搞得一团乱,埋下了灭亡的祸根,此地的“王气”或许被泄光了,没起到任何作用。

再后来,就到了东晋时代,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司马睿建都建业

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到达了建业,也就是曾经的金陵、秣陵,如今的南京。

当时,就有风水先生发现,东郊的蒋山(三国东吴孙权为立庙于钟山 ,因改称为“蒋山” )上常有紫云出现,风水先生就把这事告诉了司马睿,这是江东“犹有帝王气”。

司马睿听后,大喜!

正好当时有童谣说“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公元317年,司马睿偕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过江,在建业建立了东晋。

梁·沈约《宋书》卷二十七记载:

后元帝(晋元帝,司马睿)兴于江左。吴亡后,蒋山上常有紫云,数术者亦云,江东犹有帝王气。有谣言曰:“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

元帝与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过江,而元帝升天位。

南京有“王气”的传说,到了隋代又起事端:

隋文帝镇压建康“王气

隋文帝杨坚 在将南陈灭掉、后主陈叔宝掳离故都后,担心东南“天子气”再起,决定大破建康即今南京风水,打算彻底镇压一下。

杨坚是如何镇压建康“王气”的?

据《隋书·地埋志下》杨坚把整个建康城毁了:将城内地面上所有建筑拆毁,推成平地,开垦成田,供农民栽菜耕种。《隋书·五行志下》:“及陈亡,建康为墟。”

而后,废“建康”一名,恢复成秦始皇讥辱南京的“秣陵”。

当时已倍显繁华的南京,却惨被夷为平地,差点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始主李昪定都金陵,南京才再翻身!

相传,这些朝代在南京建立了都城,都有“帝王城”的传说有关,尽管事实上每个在南京建都的朝代都很短命,也架不住文人墨客的“热情”:

比如大诗人李白在《永王东巡歌》写道: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又比如南朝谢朓《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帝王州”在文人墨客渲染之下,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传说,南京之所以被这么多帝王青睐,其实更多的是它的地理原因,这点可以从宋庭南迁,围绕定都问题的争论里可见。

赵构南渡定都争论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三记载

建炎三年,帝在镇江。

当时金军正拟渡江南下,帝召从臣问计,王渊以杭州有重江之险,主张逃往杭州。

高宗畏敌如虎,此话正中下怀。

张邵上疏曰:“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江、淮、蜀、汉、闽、广之资,以图恢复。”

建炎三年,金人攻扬州,此时宋高宗赵构在镇江,于是赵构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王渊说:钱塘有大江的险要地势。主张逃往杭州。而这个提议正中赵构下怀。

此时张邵上奏:“现在纵然未能迅速收复中原,也应该进都金陵,以江、淮、蜀、闽的财富,图谋恢复大业,不应退缩而削弱自己。”

帝不听,去了杭州。

绍兴六年,张浚上奏曰:“东南形胜莫重于建康(即金陵),实为中兴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北望中原,常怀愤惕,不敢暇逸。而临安(即杭州)僻在一隅,内则易生玩肆,外则不足以号召远近,系中原之心。请临建康,抚三军,以图恢复。”

绍兴六年,张浚上奏:金陵群山屏障,大江横陈,是东南形胜之地,是恢复大业的根基之地离中原又近,系着中原心。

这一回因形势好转,即于次年移迁金陵。

但八年回杭州。

张守谏曰:“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气象雄伟,且据都会以经理中原,依险阻以捍御强敌。陛下席未及暖,今又巡幸,百司六军有勤动之苦,民力邦用有烦费之忧。愿少安于此,以系中原民心。”

张守谏曰:自三国吴孙权建都于此,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为帝王之宅,豪华竞逐,盛极一时,他们都是因这里靠近中原腹地,且依地形险要来阻挡强敌进攻

然而高宗一心主张议和,不欲收复失地,执意定都杭州。

同年,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自此南宋都定临安。

从这里可以看出,金陵的战略位置的很重要,又靠近中原腹地,所以,建都于此的朝代,也有这个因素。

历史区秦皇
发布于北京阅读 3821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