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努-吉诺比利(08版),马刺的秃子,潘帕斯的鹰

avatar
关注

关键词:足球国度;比肩乔科;不合理;世界冠军

蓝白阿根廷是属于足球的国度。

3到70岁的阿根廷男性中,足球运动的普及率达到了疯狂的98%,

人们踢足球、看足球,闲下来也是聊足球。

阿根廷全国有200多个足球联赛

——是的,有200多个,联赛。

共有3000多家足球俱乐部。

像河床这种大俱乐部更是有7级梯队,

无数阿根廷男孩都梦想着成为梅西,成为巴蒂,成为马拉多纳。

而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向西南方向四小时车程,

有个叫巴伊亚布兰卡的海滨小镇。

这在阿根廷是个很“例外”的地方,因为这儿的人喜欢篮球。

乔治-吉诺比利曾经是这个镇上最著名的控卫,

退役后,

他成了一家小篮球俱乐部的教练和经理。

乔治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早早展现了进军职业的天赋。

为了培养最小的儿子马努,

乔治给他找了一个名叫奥斯卡-桑切斯的教练,

并放任这个思路清奇的教练用实验性的“土办法”训练马努。

就像权力的游戏里艾德-史塔克给二丫找了一个异域口音、教学方式古怪的剑术教练西利欧。实力推荐这个电视剧。

1982年,古怪教练奥斯卡-桑切斯为不满5岁的马努设计了两个训练道具:

第一个道具叫“隔离手套”。

手套只露着五个指头,

掌心的位置贴着一个小布垫子。

这种手套完全消除了手掌位置对篮球的触感,

让小马努只能用手指控制篮球。

第二个道具更为神奇,

是一副“眼镜”。

这个“眼镜”的镜框是向下翻的,

“镜片”和地面平行,而且根本就不透明。

桑切斯让小马努戴上这种“眼镜”训练运球。

由于“镜片”的遮挡,除非小马努刻意用力低头,

否则他根本看不到篮球,

只能依靠手来感知和控制球的动向,同时用视线观察正前方。

NB的是,

这两样道具在30年之后真的成了非常“先进”的训练道具……

掌心隔离训练手套。

下挡眼镜。设计上确实改良了一些。

现在好多职业冰球、足球、篮球运动员都在使用这种眼镜进行“不低头”训练。

不得不说这个桑切斯教练是个人才。

马努在后来的采访里提到过这两件神器:

“我才4岁,就总带着这些东西,拍着篮球在厨房里转来转去。

当时的我就是一个真人实验。”

------------

1997年,刚刚升任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球探总监的RC-布福德来到澳大利亚墨尔本观看1997年U22世界青年篮球锦标赛。

这个比赛没什么关注度,

球场内空空荡荡。

布福德在各场比赛之间游逛,

眼神停留在了阿根廷青年队的一个后卫身上。

“他就像一匹小野马,做着一些疯狂的事情。

有些很有道理,有些完全没有道理可言。”

19岁的吉诺比利不知道有NBA的球探正盯着他,

他当时也只是阿根廷青年队的第四得分手。

后来也去了NBA的奥博托才是那支国家队的老大。

少年马努已经展现出了一些特质。

1997年,阿根廷某电视台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录像。

某球队控卫在比赛里恶意挑衅吉诺比利。

被激怒的吉诺比利大开杀戒,

一个人连得了22分。

对面教练叫了暂停,

用最硬的口气问出了最怂的话:“你们谁能防吉诺比利?”

那个挑衅吉诺比利的后卫不依不饶,

主动请缨。

结果教练三连拒绝:“不,不,你不行。”

大概意思就是:“求求你别TM再去惹他了。”

------------

1999年选秀大会正在进行。

马努-吉诺比利正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睡大觉。

此时的他,履历稍微丰富了一些:

阿根廷国内联赛得分王;

意大利乙级联赛全明星。

朋友把他叫醒了:

“快起来,你被马刺选了!”

“什么?NBA卫冕冠军选了我?”

远在华盛顿的选秀大会上,

吉诺比利在第2轮总第57顺位被选中,

而那届选秀大会一共就选58个人。第58位名叫埃迪-卢卡斯,根本没在NBA打过哪怕一场球,后来应该是去写公众号了。

大会直播里没有任何吉诺比利的照片资料,

NBA副总裁罗德-索恩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应付完了这个陌生的名字。

吉诺比利从来没曾出现在任何模拟选秀当中。

除了RC-布福德和马刺,

NBA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存在。

包括邓肯。

所以在马刺20号的球衣退役仪式上,邓肯说出了当年发生的那个梗:

“谁?Menu(菜单)-吉诺比利?”

------------

吉诺比利并没有直接到NBA打球。

2000年,意大利劲旅博洛尼亚维图斯俱乐部签下了他。

博洛尼亚的主教练梅西纳(后来成为欧洲一代名帅,2014年到马刺做了助教)第一次看吉诺比利打训练赛就看傻了:

“他在训练的时候做了很多惊人的动作。

我想…在正式比赛里,他不会也是这样打吧?”

还真让他猜对了。

是比训练里还野。

Check——

对面排着队被吉诺比利背运过掉。

高速运球在起速时使用SHAMMGOD接一个欧洲步。

基本看不清、也完全猜不透他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改变方向。

这个南美小子的弹跳比百分之九十的黑人都爆太多了。

他身高发育很晚,成年前两年长了25公分。

之前没法扣篮的他在身高暴涨后开始狂过扣篮瘾,

出名的“能扣篮绝不上篮”。

空接后仰扣篮。

几乎平筐的补扣。

对了,

记得2017年刺火天王山之战,

吉诺比利最后时刻盖哈登那球吗?

在欧洲时,他已经这么干过了。

2001年,

吉诺比利率队赢得欧洲联赛冠军,

自己也捧得欧洲联赛MVP奖杯。

阿根廷人成了欧陆新王。

------------

2002年夏天,

马努-吉诺比利穿上了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训练服。

第一堂训练课是挡拆。

老中锋凯文-威利斯要挡史蒂夫-科尔。

这俩人一个快41岁了,另一个37,

都是老兵,惺惺相惜。

威利斯怕撞坏了科尔,没用力挡。

当年还是马刺助教的布登霍尔泽急了:

“你这TMD也叫挡拆!?”

下一个回合,菜鸟吉诺比利代替了科尔的角色。

吉诺比利试图绕过威利斯的挡拆,

威利斯被助教骂得上头,

背上故意给劲儿,把吉诺比利直接顶飞了。

威利斯和乔神是一届的新秀,辈分高,气性大也正常。

威利斯先冲着助教大喊:“这个算是挡拆了吗?”

接着低头看着地上的吉诺比利吼道:“是吗,菜鸟?”

训练馆里气氛非常紧张,

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新来的阿根廷人会怎么反应

——大部分美国球员对国际球员,特别是南美和欧洲的白人球员都有一些“软”的刻板印象。

结果吉诺比利眼都没眨一下,

好像觉得这事儿也太稀松平常了,

站起来就要接着练。

而马刺对吉诺比利的“试炼”还没有结束。

鲍文登场了。

两个人正好对位,在轮换上还存在竞争关系。

鲍文在全场5V5对抗里对吉诺比利用尽了脏动作。

邓肯都快看不下去了:

“他已经快把吉诺比利打出屎来了。”

"Bruce beat the ever-loving shit out of him."

可吉诺比利完全不为所动,在和鲍文的对抗里丝毫不落下风。

在进行这次训练时吉诺比利的状态并不好,

在夏天的世锦赛里,他的脚踝扭伤了。

但他只用了一次训练就征服了马刺的老炮们。

最初怀疑马努没有“传说中”那么好的邓肯对波波维奇说:

“He's gonna be alright.”

中文翻译:“真香。”

鲍文就彻底服了。

在他眼里,NBA球员无非这几种:

一,被他激怒,直接丧失理智的;

二,被他搞怕,场上畏手畏脚的;

三,混合以上,多少受到影响的。

至于第四类,他整个生涯就没遇到过几个:

完全就不知道什么叫害怕的。

2002年,马刺和湖人第一次相遇。

鲍文和另一个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害怕的球员对位。

科比在场上问鲍文:

“给我聊聊你们队那个白人男孩(White Boy)。”

鲍文回答科比:

“他可不是什么‘白人男孩’。他有点东西(got some stuff)。”

也许他生来坚韧,

也许我们该了解一下他的童年偶像——

少年吉诺比利是乔丹的残脑粉。他卧室墙上挂了一张乔丹的等身海报。他只有两张乔丹的光盘,放了几百遍。

最开始,马刺这些人一个个都担心会来个“传统”白人软蛋。

几年之后,

他们就都怕了……

举个例子。

2007年,9月初,

这个时间正是大部分NBA球员休假结束,

刚开始热身备战新赛季的时候。

马刺部分球员和一些自由球员提早聚在一起打全场。

波波维奇也在现场。

在这个胜负无关紧要的训练赛里,

吉诺比利为了救一个即将出界的球,

从三个球员中间杀出一条血路,

飞出界外成功救球,队友接球上篮命中。

在NBA比赛里,吉诺比利飞身救球是常见场面。

波波维奇直接叫停了训练,

把所有球员聚在一起。

他问球员们:“这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波波借着马努的这个飞身救球,

告诉所有在场球员,想要成功,就要像吉诺比利一样拼。

2010年马刺对雷霆。场边视角的马努救球。

接着,波波维奇转过头,对吉诺比利说:

“马努!现在才TMD九月份!

永远别在九月份再做这种动作!”

“It's fxxking September. Never do that again in September.”

最让马刺人担心的不是这个,

是马刺在输掉某些比赛之后,

一群人首先需要考虑怎么去安慰吉诺比利。

吉诺比利的求胜欲望实在是太强了:

十来岁的马努因为球队输球痛哭。

2002年,

吉诺比利的球队输给了帕纳辛纳科斯,无缘欧洲连冠,

吉诺比利把自己关在房间,一整个星期没有出门。

2006年西部半决赛G7,吉诺比利错误地对司机犯规被打成二加一,间接导致球队输球。

马刺全队进入一级警戒,

邓肯天天打电话安慰吉诺比利,

马利克-罗斯等球员轮番蹲守,确保每天都有人陪着吉诺比利。

2013年第六场,球队错失夺冠机会,

吉诺比利在更衣室哭得两眼通红。

有多少个36岁的球员依旧为了胜负这么情绪化?

吉诺比利也许是个S级别的球员,

但他的竞争精神绝对是SSS级。

我认为波波维奇对吉诺比利最高的评价就是:

马努的好胜心在迈克尔-乔丹和科比-布莱恩特那个级别。

------------

当初的马刺…是真慢也真稳啊。

他们有着常年联盟下半段的比赛节奏值,

有着连续12年排行联盟前三低的场均失分

这支球队是“慢节奏+强防守+低位为轴”的代名词,

奉行最朴实的比赛哲学,

坚守最严格的纪律,

有着最暴躁的教练。

然后马努-吉诺比利来了。

一个最狂野、最匪夷所思、最扑朔迷离的球员。

他大概是波波维奇教练生涯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经常跟波波维奇“讲道理”的球员,

他会坚持自己的看法。

新秀马努,背后运球+跳过对手,然后XJB上篮上丢。

而且他会把他的想法投入实践——

他会在进攻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强投几个三分,

会在人缝里甩出胆大包天的传球,

会给出冒险性十足的抢断。

非常吉诺比利的抢断。

早早策划好行动,

完全放掉自己的防守球员,

从姚明看不到的角度果断偷球。

最初波波维奇会一直大吼:

“马努!为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波波维奇有时候甚至会有点委屈,

他找助教布登霍尔泽,

说“我感觉我没法执教他”。

吉诺比利呢?

他觉得自己的这些打法实在没法更正常更普通了。

而后他对波波维奇说出了那句:

“我是马努,那就是我做的事情”

I'm Manu.This is what I do.

波波维奇开始试着包容马努强大的自我,

直到波波维奇看到了放马努去浪的效果。

一次又一次。意外的好使。

他是圣安东尼奥马刺的“特权”球员,

他可以自己进行决策,

他可以冒险做那些只有马努-吉诺比利能做的事情。

拉加-贝尔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以研究进攻球员为生,但我看不懂马努-吉诺比利。”

相信很多兄弟都看过这个著名的动图:

一般的欧洲步是右脚向右迈,

然后突然左脚向左迈来改变上篮方向,

要么反过来也行。总之,都是同脚同向。

可吉诺比利是右脚往左迈,左脚往右迈。

在高速突破中这是完全反人类的步法。

他擅长Shammgod过人。

用这个动作多到可以做一个几分钟的集锦,

个个都能骗到人,无一失手。

他不是欧洲步和Shammgod两个动作在NBA最早的使用者。

欧洲步在NBA最早的使用者也不是目前倾向于“公认”的立陶宛球星马修利奥尼斯。

尽管他在某种程度上“命名”了这个动作。

1972年,Archie Clark就在ABA对NBA的全明星赛上使用了一个非常标准而且幅度极大的所谓“欧洲步”(没进)。

这位Archie Clark同样是crossover和“犹豫”运球的鼻祖级人物。

阿尔金-贝勒和J博士也曾经使用过类似的上篮步伐。

介于这个技巧在本质上没有那么精深,

很早就有人自己练习这个动作也说不定。

比如马努,

他自己说过,他的“欧洲步”没有模仿任何人,

他从记事的时候就开始这么打球了。

这事儿是有视频为证的。

但他确实是这两个动作在NBA真正的推广大使。

自从他来到NBA,欧洲步才开始被频繁地使用,

Shammgod在被他和麦迪用起来之后,我们才见到保罗和欧文等控球满分的PG在NBA里秀这项技术。

这两个动作的特点,也就是马努-吉诺比利的特点:

你猜不到他会往哪个方向走。

至于他的传球

——传说中的“要么五佳球,要么观众席见”。

高风险,同时高收益,

所谓的观赏性,都是因为一个“险”字,他从来不为了秀而秀。

我觉得这是最能体现马努传球风格的一球,

因为没能直接形成助攻,没有被重点回放。

他在一瞬间同时预判了帕克的移动和科尔的脚下动作。

然后传了一个带旋的地板球。

这都是怎么想的…

面前两个人包夹,

传球路线上还有两人,

他就这么传了。

季前赛,趁着对面中锋扭头,从人家头顶上传过去的。

最硬的“以球领人”,

用传球强行让米尔斯跑位接球上篮命中。

穿云箭。

视频博主ANIMISHN甚至做了一个视频,

把吉诺比利当作现实里的黑子(某科幻篮球漫画男主):

吉诺比利在整个生涯大部分时间都以第六人的身份登场。

生涯只有两个赛季场均上场时间超过30分钟。

邓肯说自己在NBA最享受的时刻,

就是自己下场休息,

看吉诺比利带第二阵容打球。

有时候打着打着就稳赢了,

如果他XJB打,还能看波波维奇在板凳席上疯狂吐槽吉诺比利。

08版马努领最佳第六人。领奖穿衣风格很马刺。

人家领奖都是西装革履精心打扮。马刺这些大爷跟去市场买菜一样。

最疯狂的马努-吉诺比利却有着惊人的高阶数据。

他的PER值在分卫里常年仅低于科比和韦德,

数据分析师们比马刺球迷还喜欢吉诺比利。

2017年曾经有这样一个统计,

1996-1997赛季以来,

上场时间超过15000分钟的所有NBA球员里,

马努的每百回合净胜分排行第一。

高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打法非常超前。

像下面这位的打法其实就非常马努:

第六人出身,

左手将,

能打也会传,

以后撤步、欧洲步为杀招。

爱造犯规,

都擅长夸张的肢体表达。

都不爱中距离出手,

嗜好突破和三分,

魔球分位。

哈登不止一次提到过自己一直在学习吉诺比利。

2009年,

还没被选中的哈登在采访时谈自己的模板:

皮尔斯和吉诺比利的结合体。

我看这个新闻的时候有一种“我擦我怎么没想到可以这样形容他的技术特点”的感觉。他对自己的定位太清晰了。

再啰嗦两句:哈登在采访里成功预测了雷霆最可能会选中自己,专门强调了自己除了能得分还能助攻,表达了自己要向科比看齐。

全对√

------------

阿根廷男子篮球队,

一个足球国家的冷门运动队。

冷门之下,队员们有两个共同特点:

他们真的爱打篮球。

他们从小就经常有机会在一起打球。

后来功成名就的那支阿根廷黄金一代,

几乎所有球员都是发小,

有些从很小就认识,最晚也是十岁出头就在一起打球了。

老大哥奥博托,75年的;

马努、佩佩-桑切斯、普利吉奥尼,77年的;

阿根廷妖卫佩佩-桑切斯少年时期就已经是全国第一PG。

2000年被76人签下,成为阿根廷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在NBA常规赛出场的球员。

冈萨雷斯、古铁雷斯等都是78年的;

赫尔曼、诺西奥尼,79年的;

这个著名动图的主角就是阿根廷人沃尔特-赫尔曼,

这球是NBA季前赛,他代表巴西的弗拉明戈队打太阳。

06-09年,他曾在山猫和活塞效力。

斯科拉算小辈分了,80年的。

他们年龄扎堆。

从小毛孩一起一直打到中年。

他们互相切磋,一起提高,

最终成长为了站在国际篮坛顶峰的阿根廷黄金一代。

2004年,

阿根廷国家队拿了奥运会金牌。

这是阿根廷这个国家(不仅是篮球队)自从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以来拿到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他们在半决赛里干净利落脆地做掉了美国队。

马努-吉诺比利在这场89比81的比赛里单场29分。

行云流水的阿根廷和强行单打的梦六形成了太鲜明的对比,

他们在前三节领先13分,全场占据主动。

这届奥运会上阿根廷赢得最悬的一场是第一场对阵塞黑,

吉诺比利用这种方式压哨绝杀。

在2004年阿根廷拿到奥运金牌之后,

吉诺比利又在2005年拿下NBA总冠军。

于是2003NBA总冠军—2004奥运会金牌—2005NBA总冠军。

没法更风光了。

在2005年NBA总决赛上,

吉诺比利拿出了FMVP级别的表现,

蛇形突破强穿活塞的铁桶阵,

在活塞的防守下打出了超级NB的63.6%的真实命中率,

场均18.7分5.9板4助攻1.3抢断(当年马刺7场场均得分才84.9分),

没拿FMVP真的惨。

2005年夺冠后,

马刺兴奋庆祝,

不知道谁在战术板上写了个“World Champion”.

世界冠军。

其实这个说法没什么问题,

NBA一直是这么用的。

但马努偷偷擦掉了“World”,只留下“Champion”.

从2005年开始,

出于对吉诺比利和那支真の世界冠军阿根廷队的尊重,

马刺队有了一个独特的惯例:

所有NBA总冠军戒指上,

只有马刺队的戒指上是“NBA Champions 美职篮冠军”,

而不是通用的“World Champions 世界冠军”。

2005、2007和2014三枚戒指上都是如此。

------------

总觉得2004阿根廷赢美国像爆冷一样。

其实2004年,美国队才是挑战者。

因为2002年夏天的男篮世锦赛,

阿根廷已经赢过美国了。

02年美国队的阵容也算可以了:皮尔斯、芬利、小奥、布兰德、米勒、马里昂、巴朗或者巴郎或者拜伦(实力召唤)。

在02年世锦赛第二轮小组赛中,

阿根廷以97比80战胜了之前场均净胜对手28.6分的美国队。

这一战打破了美国人国际赛场58连胜的辉煌纪录。

比赛中阿根廷一度领先着美国20分

——梦字辈的美国队第一次在国际比赛里被人这样吊起来打。

在半决赛脚踝受伤前,

吉诺比利在整个锦标赛里打出了吓人的68.8%的总两分命中率。

(在三分线以内近7成的命中率体会一下)

反击里模仿乔丹的LOGO。

阿根廷拿到了2002年世锦赛的亚军,

如果不是决赛里吉诺比利因为脚踝受伤只打了12分钟,

那年的世锦赛冠军很可能也是阿根廷的。

2002年世锦赛的举办地是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

波波维奇第一次见到“活的”吉诺比利。

福克斯体育的记者Mike Monroe记录了当年波波维奇第一次观看吉诺比利比赛时的场景:

“我(Mike Monroe)见到他(波波维奇)时,

他正看着场上的阿根廷球员,咧着嘴笑。

我想和他聊一聊马刺,

他只说了一句:

看上去我们得到了一个不得了的家伙。”

马刺经理RC-布福德当时也去了印第安纳波利斯。

他预见了马努的野蛮生长,

却不曾知道一支篮球队可以像一家人一样。

在晚饭时,

RC-布福德坐在阿根廷队那桌附近。

他看着这支球队,被他们之间的氛围打动:

“我只是看着他们,那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球队氛围。”

(内容来自NBA评论员Zach Lowe的文章《Welcome to Manu's basketball familia》)

2012年伦敦奥运会,

少年们已经三十四五岁。

那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一次聚在一起打球。

阿根廷在铜牌争夺战里输给了俄罗斯,

赛后,

马努-吉诺比利在球队更衣室里说出了这句似乎只有热血漫画里才会出现的台词:

“我宁可和你们一起输,也不想和其他人一起赢。”

然后大家越哭越狠了。

------------

我羡慕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太多球员。

其中我最羡慕马努。

他站在过欧洲之巅、世界之巅、NBA之巅,

以主角的身份享受过三重的世界最高荣耀。

他一生为两支很强又很特别的球队效力。

他工作的地方就像家一样,

都太熟悉,一群朋友,

领导脾气不太好但对他格外关心。

公司的业务常年世界第一,横跨20年,

直到他退休都依旧是业界标杆。

每年休假,

他都能见到陪他一起长大的那群发小。

他们去世界各地旅行。

不,确切地说,

是一起尝试征服世界。

祝贺马努。

他配得上这一段幸福又传奇的职业生涯。

发布于北京阅读 11926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机器人启动大杀四方

· 湖北

文章出处呢?动图呢?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 重庆

排个版就这么难?搬运也用点心吧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