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体坛秘史:奥本山宫殿斗殴》,带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本山宫殿
Netflix 发布纪录片《体坛秘史:奥本山宫殿斗殴》,该纪录片讲述了著名体育事件——「奥本山宫殿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在NBA球员和球迷中臭名昭著的恶性事件,奥本山宫殿事件自然称不上是“秘史”,当然这是翻译过来的,原文单词是untold,理解为不为人知的细节更为合理。该纪录片中记录了涉事球员、球迷、裁判、警察、球队工作人员等人的采访,虽然每个人对事件的看法都可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但作为亲历者,他们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奥本山宫殿事件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把奥本山宫殿事件简单定义为因球员动作过大而引发的斗殴,但实际,这场打架事件,是多因素巧合地汇总在一起爆发的结果:
1. 充满话题的宿敌之战
为把握雷吉米勒最后的窗口期,步行者自2000年起相继交易得到杰梅因·奥尼尔与罗恩·阿泰斯特,重燃争冠希望。2004年,步行者队杀入东区决赛,遇到了底特律活塞队。五战之后,活塞大比分3-2领先。系列赛第六场,第四节还剩3分57秒时,双方战至59平,阿泰肘击汉密尔顿面部被裁判吹罚恶意犯规,罚出场外,成为了比赛转折点,步行者最终以65-69输给活塞,饮恨出局。而活塞队则在总决赛中击败拥有f4的洛杉矶湖人队,夺得当年的总冠军。
两支球队就此结下梁子,成为宿敌。
“我回想起来,就是那轮系列赛,触发了一切。”小奥回忆道,“我们在底特律输了第六场,这感觉就像有人捅了你一刀。”
所以奥本山宫殿事件的那场比赛,步行者想证明自己、一雪前耻,而活塞,则要捍卫卫冕冠军的尊严。
至于赛前氛围,你可以从本•华莱士的话里去体会:“他们觉得那一年属于他们,我觉得我们必须捍卫我们的头衔。我记得那天晚上,宫殿里充满了活力,我当时已经有种灵魂出窍的感觉,你可以感觉到,脖子后面的汗毛都竖起来了。”
2.双方集齐了问题球员
2004年夏天,步行者队继续补强,交易得到斯蒂芬·杰克逊,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总冠军阵容的最后一块拼图。步行者前总经理也知道自己组建的这支球队存在的问题:刺头球员太多,不要说与其他球队了,自己队内都有可能不和(事实也的确如此,纪录片中有具体介绍)。但是为了争冠,他还是启动了交易键,使得球队集齐了“野兽”阿泰斯特、“武圣”杰克逊、小奥尼尔等“问题球员”。
为什么说他们是问题球员呢?我们可以看看他们的自述和他人的评价:
“就在这里考验我,你可能是这里最大的黑帮,但我就是要去这里,我会死在这里。“我只是不喜欢人,我总是容易被激怒。”这是有严重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阿泰斯特的自述。
雷吉•米勒:“每个队都需要阿泰斯特,你需要一个大家都有点害怕的人。”
帕特•莱利:“他(阿泰斯特)就是这样的人,可怕的(horrible )球员,但他得控制住。”
杰克逊:“我是个忠诚的人,在一件事上,如果我支持你,我就支持你。我们去打球,去酒吧,有人说了什么,我会第一个站出来。”
当然,活塞队也不遑多让,他们组建了“新坏小子军团”,拥有“怒吼天尊”杰拉德•华莱士、本•华莱士等“恶汉”,也继承了前“坏小子军团”强硬、凶狠、蛮横的传统。
3.“导火索”——比赛即将结束时汀斯利对阿泰说的话
比赛开始后,即使米勒缺席,步行者队仍然全场占据主动,小奥和阿泰斯特联手接管了比赛。在第4节只剩下45.9秒时,球队仍然领先活塞队15分之多,比赛已经没有悬念。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奥本山宫殿事件。但是,事情远不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我们惊讶的从杰克逊的采访中发现事件的导火索——贾马尔•汀斯利。
杰克逊:“比赛结束时,我们领先了15分,在我看来比赛结束了,汀斯利告诉罗恩,'你现在可以犯规了。'罗恩看着他:嗯?'你可以犯规了,你可以走了吧?好吧?'”“你怎么可以跟他说这些??罗恩做疯狂的事情是不需要刺激的。”
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视频里的一幕了吧:由于两队的历史渊源,即使在最后时刻分差悬殊,两队也都没有换下主力,主队活塞认为步行者没有履行惯例是对球队的不尊重。而这时,汀斯利授意阿泰去故意犯规。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汀斯利的本意,但就像杰克逊所说的,你不能在这种时刻去让阿泰做这种事,他很有可能会做出疯狂的举动。结果,怕什么来什么,阿泰对大本凶狠的犯规直接激怒了大本,引发了双方球员的大规模冲突。
4.大本经历了亲人离世以及他在冲突过后向技术台扔发带的行为
小奥在纪录片中提到了又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我当时不知道,本•华莱士失去了他的兄弟。”之前杰克逊的采访也提到过此事,当时杰克逊说的是大本的母亲不幸去世了。
大本:“我拥有那种能量,就是...,我知道,我只能把这种能量都投入到篮球上。我当时像是一个火药桶。”如大本所言,阿泰点燃的是一个火药桶。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双方推搡至技术台,被裁判、助理教练分开之后,大本并没有善罢甘休,怒不可遏的他将发带、护臂、护腕摘下来扔向阿泰和看台,相信大本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一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有可能是整个后续事件的引子。
小奥:“球迷们不知道,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是朋友,所以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街头斗殴场景。所以不管你有什么反应,他们都会有反应,如果你这么做(小奥做了一个煽动球迷的动作),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做?如果你这么做(做了一个手指对方的动作),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做?”“观众会受到球员的影响。”
紧接着,米勒:“我用余光看到,有东西飞过来了。”
小奥的意思表达的很明显了:双方多数人在场下都是朋友,而场上的冲突只是一群球员因肾上腺素爆发而导致的过激行为,球迷却把这认为是真正的街头斗殴。球迷的行为会受到球员的影响,所以,大本扔东西这一行为为球迷做了不好的示范,导致部分失控的球迷纷纷效仿,事件愈演愈烈。
5.底特律球迷也都不是善茬
奥本山宫殿,出了名的魔鬼主场,毕竟这座场馆坐落于底特律,由于汽车业的衰败经济萧条,底特律逐渐成为美国最危险、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而从纪录片中一些亲历者的采访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细节:
涉事球迷查理哈兰德:“那是周五晚上,周六大家不用上班,所以好像你更享受了,喝几杯,跟朋友出去玩,有点像犒劳自己。”
米勒:“因为我们要赢了,买了前排票的人都提前退场了,剩下的人慢慢往前走,围坐在了场边的席位。”
球迷:“他们做事的方式非常无礼,比赛快结束了,他们让首发球员出场,他们领先了15、20分。”
由此,当时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周五晚上的球迷就是准备出来嗨的,在比赛失去悬念后,很多理智又失望的球迷离场,留下了相对极端、对主队更痴狂的球迷。加之底特律经济萧条,球票相对便宜,花几百美金进场看球的球迷参与斗殴的可能性确实高于花上千美金来看球的人。所以,这群喝的微醺、相对极端、憋了一肚子火还不离场的球迷能参与到斗殴事件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现场的失控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小奥:“我记得看到,我看到有人在摇椅子,想把椅子弄松。”
警察:“体育馆里的人很快包围了我们,人群有点失控了,有人真的会很容易就拿走你的武器。”
从当事人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的奥本山已经近乎失控,部分球迷陷入了“疯狂”的状态,就好像一群压抑已久的人,在奥本山宫殿里找到了宣泄点,他们似乎想要将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悦统统在这里发泄出来,而在米国这个崇尚“自由”的国度里,奥本山宫殿事件中没有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已经是万幸了(参考奇才队内讧事件中阿里纳斯与队友已经拔枪相向)。
赛后,NBA联盟,具体说是大卫•斯特恩把矛头直指步行者的三名球员,开出了史无前例的超级罚单,原因不言而喻,NBA终归是一个商业联盟,顾客就是上帝。
与NBA联盟的态度截然相反的是司法系统的处理。
调查事件的警察:“NBA担心他们的形象,他们的形象被玷污了,制裁和停赛的惩罚相当严格。我想,他们想让我把一个信息传达给这些百万富翁式的恶霸们,就是你们不能这么干。但我的工作是调查事实,决定合适的指控,所有卷入这场斗殴的人都将被追究责任,不管他们是球员还是球迷。”
挑事的那个扔饮料杯子的球迷——约翰•格林,也可以称为始作俑者,虽然逃过了阿泰的拳头(他在人群的乱战中还捣了阿泰两拳),但却没能逃过法律的制裁,他是整个事件唯一受到法律惩罚的人,被指控袭击和暴力伤害罪,而球员在上诉后无罪,其他球迷也都免于起诉。
在后续的采访中,每个亲历者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都觉得自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跑到球场与阿泰握拳对峙的哈兰德:“太疯狂了,他们把事实弄的好像是我的错,他们这么对忠实球迷这么做肯定是错的。”
始作俑者约翰•格林:“那样不对,那些家伙不应该去看台。”
杰克逊:“我记得我对着镜头说,我们同舟共济。我们会一直同舟共济,这是我的态度。我很高兴帮了我的兄弟,我很高兴,我能帮助我的兄弟。 在更衣室,你可以看到我的脸上,我对我们做的事很满意,我是为了我兄弟而去的,对!”“他们想通过惩罚我们拯救联盟,他们不想怪在球迷身上。”
小奥:“你坐在那看着别人往你身上扔飞镖,你却什么也不能说。”
至于究竟孰对孰错,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当然肯定每个人都有错,只是责任大小而已。而奥本山宫殿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损害了联盟的形象、联盟出台了着装令,影响了冠军的归属,间接导致米勒的退役,让原本可能成为联盟门面的小奥尼尔被贴上了标签、最终悯然众人……
MAXX_666
· 上海躺广告牌上是真的骚
大咕咕咕咕咕咕咕鸡
· 广西终于又看到了!之前我在国内几个视频平台搜索。都搜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