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闭关锁国,江户时代的日本科技已经领先清朝了
同样是闭关锁国,清朝和德川幕府的区别
日本的锁国政策并不严格,与世界先进文明一直没有脱节过:
医学:
自1720年起,西方医学典籍纷纷从荷兰传入日本,并翻译成日文。在当时的日本医学界,传统汉医学者与兰学家之间发生激烈争议,引发一连串实验和解剖。西洋医术的精确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有许多新医书出版。譬如,1759年的《藏志》(藏,即脏,内脏)及1774年的《解体新书》,成为当中的参考典籍,后者更是由一些日本学者出版,包括杉田玄白。该书大概根据1734年荷文版的Ontleedkundige Tafelen写成,而荷文版亦由1732年德人Johann Adam Kulmus的Anatomische Tabellen翻译而来。
1804年,华冈青洲实行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在乳癌手术(割除乳房)的全身麻醉。这项手术结合了中药和西洋手术的技术,比西洋学者Crawford Long,Horace Wells和William T.G. Morton发现并应用乙醚(1846年)和哥罗芳(1847年)作为全身麻醉早了四十年。
1838年,绪方洪庵医生成立了一所兰学学校,名为“适塾”。有名的毕业生有福泽谕吉和大鸟圭介,他们后来成为推动日本现代化的关键人物。绪方在1849年著有《病学通论》,这是在日本首次出版探讨病理学的典籍。
物理学:
一些早期兰学家已开始涉猎西方在17世纪发展的物理学理论,譬如志筑家第八代的长崎荷语翻译家志筑忠雄,在完成首次系统性地分析荷语文法后,在1798年翻译了拉丁文版的物理学典籍Introductio ad Veram Physicam而成为《历象新书》。该书由英人John Keil写成,内容关于牛顿力学。志筑更创造了一些新的科学词汇,有些更沿用至现代日本,例如“重力”、“引力”、“远心力”(中文即离心力)及“集点”(即质心)等。另一位兰学家帆足万里,从一本日荷字典学成荷语后,在1810年出版了一本物理学手册,名为《穷理通》,主要集合十三本荷文书籍写成。
电学:
自1770年起,电学实验在日本普及起来。自从1745年莱顿瓶在欧洲发明了以后,平贺源内在1770年从荷兰人首次得到类似的静电产生装置。1776年,他更将它改良。该装置中静电的产生是由于当中的玻璃管与镀金棒摩擦而来的,并制造出许多电力的效果。这些发电装置被复制并获日本人采用,并称之为“エレキテル”(即摩擦起电器,荷文原为elektriciteit)。就像欧洲,该装置是用作好奇玩意,如在某物体上方产生闪光,或认为该装置在医疗上有帮助。在《红毛杂话》中,“エレキテル”被描写成能从人体中抽走闪光,用作治病的装置。在一些售卖西方珍奇玩意的商店,这款装置获大众青睐。这一类型装置后来被其他学者改良,如佐久间象山。
日本首部电力学著作《阿蘭陀始制エレキテル究理原》由桥本宗吉写成,并于1811年出版。书中记载了许多电力学的知识,如发电装置、人体的导电性,及1750年富兰克林有关闪电的实验。
英俊的凯皇楼主
江户时代的日本,很多科学理论和技术大概只比同期的西欧落后20至50年,相比之下清朝就比同期的西欧落后100至200年。
英俊的凯皇楼主
日本的“洋务运动”比清朝的洋务运动早了十几年。日本萨摩藩从1843年就开始大规模仿制西方武器和轮船。萨摩藩1849年造的青铜前装重炮,能发射68千克的弹丸,比起南京博物院搜藏的1843年“耀威大将军”万斤炮只能发射28.65千克弹丸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而且直到今天,萨摩所铸青铜炮内外壁还十分光滑,南京博物院这门炮内壁锈的连炮管中的沙眼都露出来了,沙眼最大的能有1厘米。1855年萨摩藩更是仿制出了东亚第一艘蒸汽船“云行丸”,当然技术很不成熟,缺陷很大,但是蒸汽机已经是萨摩藩自行制造的。1865年佐贺藩自行自造了几乎全国产的蒸汽船“凌风丸”号,这艘船和清朝安庆内军械所徐寿设计制造的“黄鹄号”还不一样,“凌风丸”是可以使用的。要知道不管是萨摩藩还是佐贺藩,论富裕程度和领地范围都不如江南一个县,但是日本这些外藩在幕府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各藩早就搞起了自己的“洋务运动”。另外一个数据是在明治维新前夕,日本接受过“兰学”教育的人有9000人,当然这个人数不见得准确,日本“兰学”也不能直接和19世纪西方近代科学划等号,但是至少可以说明在明治维新开始时,日本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西学”人才储备,许多明治政府高官在幕府时代就已经接触、学习过“西学”。前面说过财力和面积还不如江南一县的日本佐贺藩,在清帝国开设同文馆之前就开设了“藩学稽古所”,教授英文和西学。而另一方面,在明治维新以后一直被塑造成保守派代表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并不保守,他的弟弟就是有名的“兰学家”,他的好友就是实行了“洋务运动”的佐贺藩藩主,而且他还终结了幕府长达300年的锁国令。可以说明治维新前日本政界事实上已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保守派了,无论是幕府还是维新草莽还是草莽幕后雄藩,日本上层对于“改革”这件事已经不存在疑议,他们的矛盾实际上是究竟谁来主导改革。这和清帝国完全是天壤之别,清帝国政界一直到1900年以后才达到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状态:没有人再反对学习西方。事实上日本和清帝国在学习西方的路径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先地方后中央,朝野达成共识,开始改革,强调“中体西用”,“和魂洋才”。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教育方面最核心的思想是“三纲五常、忠君爱国”。日本和清帝国不同之处在于清帝国在达成“朝野共识”这一点上比日本晚了差不多40年。日本1860年前后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保守派了,而清朝达到这个状态要等到1900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