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部350集的评书《梁山好汉》可以看出,郭德纲的表演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这部350集的评书《梁山好汉》可以看出,郭德纲的表演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二十多年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十多岁的郭德纲还留着分头,身材比现在要胖一些。也许彼时他还没有经历过业内的勾心斗角、冷暖俗情,他用太平歌词的调调演唱片头曲,他在书桌之后激情澎湃,好似有一股憋了许久的劲想要使出来。
表演方式也和如今截然不同,在代入角色时,肢体表达的方式更多,这和他后期说书时的沉稳和大方形成了鲜明对比。
比如近些年的《坑王驾到》、《老郭有新番》,郭德纲整场节目自始至终都是坐在椅子上的,而《梁山好汉》的表演状态要活泛许多,时而站起,时而伏案,尽管录制现场并没有观众。
那个时期,郭德纲正处在一个对于艺术风格的探索阶段,他也经历过一段所谓“开窍”的过程,对比后期《坑王驾到》中的《水浒》和《梁山好汉》就能够看出其中差别。
山东人爱《水浒》,山东电视台也偏爱这个题材,不仅拍摄过电视剧,还邀请过多位曲艺演员录制评书,其中就包括这部郭德纲长篇幽默评书《梁山好汉》。
对于许多曲艺观众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荧幕中的郭德纲,只是当时的那个“小黑胖子”名不见经传,能够记住的是只有他清晰的吐字和逗笑的风格。
录制350集的评书,对于还未成名的郭德纲来说,算的上是一个“大活”,以至于在他的第一本书《非著名相声演员》中,还特意把这件事编在了艺术简历里面。
现如今,这部书的音频已经收集不全,视频更是少之又少,最清晰的一段视频竟然还是“枪版”。
而最初的上传者本人,则是在无意间看到,有人转载这段他曾经用诺基亚手机对着电视拍摄的视频,也算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了。
帝霸
· 湖北老郭对曲艺历史文献保护这一块儿来说,他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很多时候跑全国各地找老先生就为了学习快消失的文本。本来这种事情该曲协干的,结果要靠一个民间闲散艺人去干。王小挖参,目连救母,黑猫告状,南京四牌楼,九头案等等都是老郭各地找老先生学来的,有些老先生弥留之际为了不让传统文本丢失还特地找到老郭录音,唉。
帝霸
· 湖北。。。。你再看看他当年说过的《宰相刘罗锅》吧,现在看简直是狗屁不通,我都怀疑老郭每次说自己评书开的蒙是真是假。 老郭的单口相声和评书巅峰永远是在小园子,但凡超过300人他就开始和稀泥骗钱了,他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这个我是真的相信,我重复最多的几段《张双喜》《今古奇观》《济公传60回和电台版》《聊斋系列》《开秧榜》《白宗巍跳楼》《九尾狐》《枪毙刘汉臣和任老道》《丑娘娘》《王半仙》《白小平上坟》《夜雨秋灯话鬼狐》这些都是小园子的精品,我最喜欢的两段是《范家店(李明斋)》和《化蜡扦》,差强人意的一部短篇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北展这种大场子我唯一愿意重复多次听的就是当时钢丝录的《济公传》就是龙太子被分尸那段,皮凤山因为音质太差确实影响听感,但是不介意音质的可以去听听也很经典,就是第二部皮凤山发财结尾太仓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