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民族英雄于谦(中)
公众号:土拨鼠的大耳朵
上一章写到瓦剌大举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决意御驾亲征北伐蒙古。
明英宗朱祁镇
先剧透一下,朱祁镇此次北伐全军覆没,自己还做了俘虏。
受修史“为尊者讳”的影响,史书把朱祁镇此次亲征的动机一股脑推给太监王振,各种春秋笔法,甚至巴不得说是王振用枪逼着皇帝出发,属实有些可笑。
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朝达到顶峰,骂皇帝的成本越来越高,毕竟锦衣卫和东厂战斗力太强。
《绣春刀》中的锦衣卫
而明朝所有赫赫有名的大太监,无一例外都是皇帝的传声筒,于是明朝的太监便成了大家超载的垃圾桶。
从王振到刘瑾,再从冯保到魏忠贤,但凡朝廷政治生态出了问题,太监们必定被骂得狗血淋头。
仿佛大太监们一己之力便能将“至圣至明”的皇帝骗得团团转。
杀人犯杀了人,由刀子背锅,这既是封建集权统治下人民被迫噤声的无奈,也是商鞅变法“疲民愚民”政策的遗毒。
那么朱祁镇是哪来的勇气亲征瓦剌呢?原因有三点:
朱祁镇的“以夷制夷”
一、他对瓦剌的实力估计不足。
明朝以反抗蒙古人的民族压迫为立国之本,历代皇帝上台都通过北伐行动来巩固帝位。
经过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几代军民的努力,昔日横扫亚欧的蒙古帝国被打得四分五裂。
瓦剌占据蒙古高原西部,鞑靼控制蒙古高原东部,两个部落激战不休。
瓦剌鞑靼对峙
朱祁镇上台后延续了对蒙古的攻势,先后三次北伐大获全胜。
如果朱祁镇继续萧规曹随,认真贯彻落实好祖宗们的对蒙战略,不说解决草原问题,至少按住蒙古不让其起飞是毫无难度的。
偏偏朱祁镇喜欢玩新花样,他秉承“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方针,研究出“以夷制夷”的战略,竟然和瓦剌结盟围剿鞑靼。
上文已经提到瓦剌太师也先是个“扮猪吃老虎”的高手,他不断向明廷示好,并甘当蒙奸,配合明军剿灭鞑靼。
也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文已经提到过,朱祁镇对讲政治的也先毫不吝啬,要钱要钱,要装备给装备。
也先脸皮比较厚,对明朝的东西照单全收,而且还不断加大胃口。
腹背受敌的鞑靼很快走向衰落。
这本是明朝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然而好大喜功的朱祁镇只顾着数首级发捷报,根本没考虑过在蒙古高原建立稳固的统治。
瓦剌高歌猛进占据了鞑靼故地,统一蒙古高原。
瓦剌统一蒙古高原
也先以祖辈成吉思汗、忽必烈为偶像,以逐鹿中原为目标,准备多年才发起南侵。
这一切朱祁镇浑然不知,他以为瓦剌还是那群被明军暴打近百年的乌合之众呢......
文武扯皮搞垮明朝军队
二、他对明军的战斗力估计不足。
十四世纪的明军是世界上装备最精良、意志最坚决的军队。
徐达、常遇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统北的壮举(总的也只有两次)。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朱棣五伐蒙古将曾经不可一世的草原帝国打回部落形态。
朱棣五伐蒙古
可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朱棣北伐大获全胜后,北境趋于平稳。
文官集团们认为在边境长期维持大规模的武装部队纯属没必要(该把军费砍掉,用于给自己涨工资),皇帝老爷表示赞同。
拿这笔军费去修几座宫殿、搞几处奇观,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于是明朝的边境政策逐步走向保守,可武将们不干了。
“驱除胡虏”是国策,你们文人胆敢当汉奸?
汉奸的大帽把文官集团压得不敢吱声,可文官们把持着官僚系统啊!
指挥不动军队,在行政区划上做做文章不是轻而易举?
于是从朱祁镇的父辈开始,明朝开始“缩边”,即裁减军费、裁撤边境卫所、收缩边境线。
文人武将的扯皮铸就了明朝中期的一大奇观——胜仗越来越多,领土越来越小。
明朝边境卫所图
明朝“缩边”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在文人老爷们眼中,军队不过是一群会说话的武器。
可军人们是活生生的人,也需要吃饭、娱乐和养家,朝廷不给钱,文人们整天把理想信念挂在嘴边,可孔孟之道换不来米、换不来油,怎么办?
想法设法从其他渠道弄钱(贪污腐败)。
到了明英宗年间,武将们兼并土地、私役士卒、贪污克扣等恶行愈演愈烈,而在这种贪污腐化的风气带动下,军队的战斗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外的将官贪污残暴,在内的将官吃喝嫖赌,军队风气一塌糊涂。
随着文官不断裁减军费,贪污腐化已经难以满足武将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武将们开始搞起走私活动,把大量的盔甲、弓箭、火器出售给瓦剌以换取暴利。
不知朱祁镇在前线看到敌军“漫山遍野尽明械”作何感想。
更为严重的是,明朝边军还有很多将领、士兵被瓦剌收买,也先对明朝军队的实力、部署一清二楚。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党在国民党高层潜伏了一大批红色特工。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时,伪“国防部”起草的作战计划往往先到毛爷爷手里,再到蒋介石桌上,这仗蒋光头打得赢就有鬼了。
有读者可能会表示疑问:上文不是还说英宗年间北伐屡屡告捷吗?为啥后面又说明军战斗力下滑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更不是一天毁掉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苏联“八一军演”震惊世界,当时谁会想到天下无敌的苏军短短十年后就烟消云散,乃至苏军的主要继承者俄军还被车臣一群乌合之众打得狼狈不堪呢?
普信男朱祁镇
三、他严重高估了自己的个人能力。
朱祁镇以为自己和朱元璋、朱棣一个水平,再不济“青出于蓝胜于蓝”总比父亲朱瞻基强。
明宣宗朱瞻基
殊不知他的真实能力和徽钦二帝一档,是可以竞争中国历史最差帝王的。
千古罪人朱祁镇
说回朱祁镇亲征。
相比起也先的精心准备和突然出击,朱祁镇简直把战争视同儿戏。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五日,朱祁镇宣布御驾亲征。
也先为南侵准备了整整十年,而朱祁镇留给帝国发动战争机器的时间是.....两天。
七月十七日,朱祁镇留兄弟郕王朱祁钰镇守北京,自己率大军二十万(对外号称五十万)出征瓦剌。
朱祁钰
朱祁镇的幻想是自己化身卫青霍去病,勒石燕然、封狼居胥,再不济也能打退敌人入侵。
他既信不过武将,也信不过文臣,自己又从没上过战场,想来想去,把指挥的重任交给了太监王振。
军国大事如此儿戏,焉有不败之理?
鉴于本文主角是于谦,外加朱祁镇一己之力葬送明朝国运属实伤害民族感情,直接说结论吧。
八月十五日,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被瓦剌围歼,二十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土木堡之变
明朝高级官员几乎被一扫而空,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财政部部长王佐、国防部部长邝埜在内的五十二名高官阵亡,朱祁镇被俘虏。
唯一的好消息是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护卫将军樊忠高呼着“吾为天下诛此贼”用战锤捶死。
叫门天子
九月,也先带着战利品朱祁镇,打着“归还皇帝”的旗号向北京进发。
若之前朱祁镇葬送二十万大军仅仅算能力低劣,那在瓦剌阵中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比汉奸还汉奸。
瓦剌攻宣府、攻大同时,贪生怕死的朱祁镇竟任凭也先摆布,在关下命令守城将领开门投降。
万幸宣府守将罗亨信、大同守将郭登头脑清醒,拒绝了皇帝的开城命令。
攻城不利的也先无能狂怒。
生怕也先撕票的朱祁镇竟然把之前为国捐躯的大同总督武进伯朱冕、大同总兵西宁侯宋瑛等人的财产等取出,全部送给也先。
崖山之难时,南宋末帝赵昺只是个无辜幼儿,对山河破碎毫无责任,尚且知道听从陆秀夫教诲,投海殉国,这正是天子之于帝国的责任。
南宋灭亡
可叹朱祁镇身为一国之君,平日锦衣玉食,受万民景仰,在一战葬送几十万将士、将数代祖宗的基业败坏殆尽后,却全无气节,任由敌人带去叩关。
紫荆关
强攻大同失败后,在汉奸太监喜宁的带领下,也先绕道紫荆关,破城杀将,通向北京的是一片坦途。
于谦痛斥投降派
话分两头,说回风雨飘摇的北京城。
朱祁镇出征前,于谦和国防部长邝埜极力劝谏,但朱祁镇不听。
于谦
身为军方一把手的邝埜只得跟随朱祁镇出征,于谦则留在北京主持国防部的工作。
土木堡惨败、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荡。
能战之兵、善征之将玉碎殆尽,“靖康之耻”再度上演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帝国何去何从?
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从古至今的朝堂之上总是不缺投降派和软骨头,一个叫徐珵的小官自称星象有变化,建议迁都南京。
他的理由很充分。
明朝实行两京制,南京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架构和官僚体系,国家机器在南京可以照常运转,而北京已无险可守,再不跑必定亡国!
两京制
徐珵刚说完他的“高论”,于谦就破口大骂:
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
首都是天下根本,放弃首都,国将不国。宋朝南渡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于谦的肺腑之言振聋发聩,一旦南迁,北方大片领土将瞬间沦陷,明朝将和南宋一样在江南苟安。
而徐珵的观点则是利己主义者的极致写照。
迁都南京他们高官厚禄依旧,至于北方人民在瓦剌铁蹄下是死是活,与他们何干?
幸运的是,明朝有于谦,中华四千年有太多太多的于谦。
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广大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正式否决了南迁的提议,并提拔于谦为国防部长。
秋后算账
于谦上任的第一件事是对土木堡之变追责。
为尊者讳,还在当俘虏的朱祁镇自然不能担责,于是王振便被钦定为第一责任人。
在于谦的建议下,郕王将王振抄家灭族,宦官集团遭受重创。
朱祁镇在位时急剧恶化的政治生态得到初步改善。
一切为了人民
于谦做的第二件事则是带头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
这是一招妙棋,更是一招险棋。
说是妙棋,因为明朝另立新皇帝后,被俘虏的旧皇帝朱祁镇就失去了价值,也先再没有要挟明朝的资本。
说是险棋,因为于谦在朱祁镇健在的情况下立新皇帝是对皇权的颠覆。
日后若旧势力卷土重来,这将是于谦的一大罪名。
以于谦的聪明才智不可能想不到改立新君的风险,但他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因为他心中只有大明帝国的江山和人民,至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在他看来并不重要。
八月二十九日,于谦领衔文武百官请皇太后改立监国郕王朱祁钰为帝,史称明代宗,朱祁镇则被遥尊为太上皇。
明代宗朱祁钰
按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
为此,明代宗专门下令,在京的各营将领皆由于谦节制,还授予了于谦先斩后奏的权力。
于是,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未入内阁却是事实上的百官之首。
扶大厦之将倾
于谦掌权后,对明朝日益腐败的军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应对迫在眉睫的瓦剌围城。
于谦
他赏罚分明,破格提拔了以石亨为代表的一大批有才能的将领,并严惩了一批在对蒙作战中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高官。
他把京师传统的“三大营”改为十个团营,十营各守一门并互为犄角,以应对瓦剌突袭。
鉴于土木堡一战明军损失惨重导致京城空虚,于谦下令各地军队勤王,并把民兵组织起来编入守城兵团。
明朝的兵工厂在于谦的亲自监督下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地生产造武器、盔甲。
大明朝的战争机器开始发动,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北京。
于谦亲自训练军队,这支军队逐渐找到了昔日洪武、永乐时代属于他们的血性。
于谦还发挥他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将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对城墙进行加固。
明代北京城
京城周围的老百姓也被于谦动员起来,全民皆兵,在瓦剌入侵路上不断骚扰。
于谦的战略观,和几百年后的一个湖南人不谋而合。
这位湖南人在赴重庆谈判前曾说过:
如果我回不来,大家就要像民族英雄于谦一样,坚决斗争下去!
紫荆关失守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
不同于上次收到土木堡的战报之惶惶不可终日,此时的北京城内,各地勤王军队已达到二十余万人,将士们同仇敌忾,老百姓积极犒军,城防坚不可摧。
明帝国军民上下已经做好准备誓要将瓦剌一举歼灭在北京城下,以雪土木堡之耻辱。
北京保卫战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挟持朱祁镇进抵北京城郊。
面对强敌,石亨建议收兵入城,依托城池进行固守。
于谦则认为,瓦剌气焰正盛,如果示弱,会使敌人更加猖狂。
他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二十多万军队出城列阵,京城九门,在京的高级将领各守一门。
位置最重要、防守压力最大的德胜门,于谦留给了自己。
京城九门示意图
于谦制定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于北京城下一决死战。
明军枕戈待旦,这回轮到也先一脸懵逼了。
这还是那支被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剿灭的老爷兵吗?
也先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便邀请于谦谈判,以接回皇帝俘虏。
这一无理要求被城里的正牌皇帝朱祁钰拒绝,也先束手无策。
怎么办?来都来了,打吧!
也先用一万骑兵强攻德胜门,被明军的火器炸得灰头土脸,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当场暴毙。
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和彰义门,被守军痛击后溃退。
强攻失败,也先打起了偷袭的主意,试图从民房入城。
早已被于谦发动起来的群众心怀国恨家仇,纷纷用砖头、石块攻击瓦剌人,明军正规军赶来支援,将瓦剌前锋全歼。
北京保卫战
和谈不成、强攻不克,明帝国源源不断的勤王军队还在赶来的路上。
损失惨重的也先深知坚持下去将会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只得带着残部败逃。
于谦命各将领趁胜追击,痛打落水狗,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
战后明代宗论功行赏,封首功之臣于谦为少保。
于谦拒绝:
敌军兵临城下,是所有大臣的耻辱,怎么还敢求取赏赐功劳呢?
明代宗表示:
于少保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
至于瓦剌人怎么处理朱祁镇,且听下回分解。
公众号:土拨鼠的大耳朵
v横竖横v
· 上海哎,想起于谦.岳飞这种民族英雄的归宿真觉得可惜可叹。。。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