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赞美老子是云中之龙,老子苦口婆心劝说孔子,孔子为何不听?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人秉承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事方式,这个价值观就是道。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因为在价值观上的不同,所以他们也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法出现并传入中国之前,我国的春秋与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史的天空,产生了大爆炸,一下子涌现出很多光芒万丈的思想家和学派。这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是被德国哲学家成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产生的思想家,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
但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最主要的地位的学派,还是儒家和道家学派,他们一积极进取一清静无为,一硬一软,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主要方面。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年纪大概比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小个二十来岁,在孔子刚刚三十而立入道做老师的时候,老子已经是海内闻名的大学者了。老子当时做周朝的图书馆的馆长,有大量的机会博览全书,所以学问非常渊博。另外,由于当时的基本上世袭制的,也说明老子的家庭背景强大,是个贵族。在春秋时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权力接受贵族的教育的。因此,老子的地位高、学问大,一贯谦虚好学的孔子,其实很早就希望能找到机会,去拜老子为师。
孔子的谦虚是出了名的,尤其喜欢到处拜师学艺。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有一技之长,他都可以去向别人学习。孔子曾经和卫国的音乐家学习,同周朝最博学的苌弘学习,甚至向小孩子学习。所以孔子发誓一定要去向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学习。
据说孔子得到鲁国国君的资助,带着弟子,捧着大雁做礼物(古人认为大雁是诚信的象征,是吉祥物,所以经常作为伴手礼去看朋友,后来发展为订婚求婚也要带大雁,你要是连个大雁都搞不到,你就准备打光棍吧。)
老子倒也很客气,带着孔子在周朝的图书馆中读书,据说孔子很用功,看过的书基本上都背了下来,还跟着老子学习礼仪,老子甚至让他主持了一场葬礼。
孔子对老子的崇拜简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但是老子对孔子却很不感冒,他对这个认真努力的年轻人是欣赏的,但是对他的追求和价值观,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老子对孔子追求的知识,特别是那些古老的充满仪式感的礼,很不感冒。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复周礼,所谓的周礼,其实就是一种秩序,是对不同阶层人群的一种身份上的限制,这种限制有浓厚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明确按照礼也就是规矩来办,否则就是失礼,孔子就要咬牙切齿地“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说,孔子追求礼,其实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孔子把礼上升到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成了维护国家社会秩序、百姓安居乐业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老子则对礼的态度完全不同。老子虽然同意孔子来学礼,其实他对很反对礼,他曾经告诉孔子说,你要学的这些古人的礼,他们的骨头都已经腐烂了。言外之意是,这些礼没有什么作用,最后也像那些古人一样,被腐烂被埋葬。老子还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段话说的是礼的危害。但实际上,这是老子反对儒家的仁义礼等思想的的宣言书。从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子强烈反对孔子的儒家的仁的思想。老子意思是说,这个社就是缺什么就提倡什么,越提倡什么,就越缺少什么,就越来越不堪,而这些不堪,恰恰是从儒家提倡的仁义开始的。老子说,当道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德,当德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仁,再之后就是义,最后是礼。当大多数人都在宣扬礼的时候,盛行,就开始出现混乱了。当所有人都重视义的时候,不用约束而礼行天下,可是如果没有义而只强调礼,则必然要混乱,没有义的礼是作秀。而没有仁的义、没有德的仁也是不完整的。只有当所有人都重视道的时候,天下一片太平,仁仁相爱,人人相互尊敬,每个人与其周围环境形成了完美的合一。
老子还对孔子天天追求什么仁义之道的治理论,感到不满。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虽然努力,但是没有体悟到人间世界和宇宙万物的大道,到头来还是无用功,哪怕你再努力,最后也许就是个屁。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说:“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大概的意思是告诉孔子,人生要遵循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道,特别是做人上,要韬光养晦装聋作哑,做人不能太聪明,聪明人往往得快;与人交往不能太苛刻,不要议论别人,也别老是揭别人的短,因为这样就会很危险。做人千万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个普通人还是公务员,都得低调行事”。
孔子也很谦虚,反正回去向弟子夸老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大致的意思是,世界万物中,鸟飞的很高,但用网可以捕捉;鱼在水底游,但用网可以捉到,因为它们都是有形的东西。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千变万化不可捉摸。我师父是谁,是老子,老子是谁,老子就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啊。
问题是,孔子的价值观与老子的是完全相反的。老子说的再好,他和老子也不是一路人。老子那么劝说孔子,孔子都不为所动,可见孔子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
那么,孔子的主见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做出了多少贡献,只有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能不朽,才能成为圣人。
其次,儒家是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伦理学。儒家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调节好几大关系。一是人与别人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有仁者爱人的思想。二是要调节好人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身与心的关系。那就是要诚,要提升道德境界,三是调节好人与世界的关系。人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要管好自己,也就是遵守礼,然后社会才能和谐。也就是说,人必须遵守仁义礼的道德及社会规范,这样才能实现他的最终理想——大同世界。
而老子的思想与之完全相反。首先,老子认为世界和人生社会的终极根据是道,而道是无形的,是无法言说的,是自然而然的,是事情原本是什么样,就要什么样,你不能去改变去干扰,更不能胡作非为,所有不按照道的规律去努力的,全是瞎搞,全是无用功,甚至扰乱了世界本来的运行轨迹。
要按照道的规律去做。既然道是无为的,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治理政就不能瞎折腾。用老子的比喻就是“治大如烹小鲜”,因为“君王无为而民自化”。
第三,在人生哲学上,老子贵柔,强调以弱胜强。老子认为,一个人太刚强了,可能会早死,所谓“强梁者不得其死”。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这样。人要韬光养晦要主动示弱要清心寡欲,放弃一切机心,在清静无为和清心寡欲中,获得人生的宁静与解脱。
所以,孔子与老子在天道观、人道观、治理的途径和方法上,都完全不同。所以,纵然孔子很崇拜老子,纵然老子苦口婆心劝说孔子,孔子仍然是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直努力寻找自己的梦想。而老子,则像庄子所说的那样,“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在看透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之后,老子冷笑一声,骑着青牛往西走,不知所踪。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