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不灭的你】向死而生与向“不死”而生

avatar
关注

不同于一些见怪不怪的故事中“人”如何成长为人的桥段,《致不灭的你》讲述了一张无暇的白纸如何成长为真正的“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带给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在我看来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绝妙之处。

然而,为什么这个“人”要加引号呢?因为他是不死的,而人的生命总是要终结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不死永远无法成为人。但由于他一直在经历身边的生离死别,他对“死”和“生”的看法也一直在改变,这也是本作第二个主题——生死观。都说因为有了死,人们才会把生看得更真切,那么“不死”眼中的生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何为人,何为生死,不死在成长的途中,因为遇到了五位(组)对他影响深远以至于改变了他人格的贵人,才渐渐得出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少年——自我、希望

少年之于他,按不死的原话讲,就是“我成为了那个人”。但这里的“成为”绝不仅是外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少年是不死遇到的第一个人类,在这之前,他化为了狼,遵循着生物最基本的、对延续生命的欲望活了下来。在少年的帮助下,他体验了饱腹和温暖,收获了安心和陪伴。但这些只是动物就具有的,这时的不死还不知道“人”应该是什么模样的,也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人才得以为人。于是在这份陪伴下,他逐渐有了余力,对眼前唯一的人发起了观察。

少年的身世十分悲惨,他的生活只有孤独。沉默有时比任何言语都要刺耳,所以就算对象只是一匹狼,少年也一直用无用的自言自语安慰着自己。但即便如此,不死仍能常常在他的脸上看到笑容,在他的眼里看到光。在风雪中受伤后,他这样对不死说到:“如果因为不知道大家是死是活,就不再往前走,我觉得这才更加愚蠢呢,就算现在回去了,也只会和那座房子一起腐朽下去。”

希望。在少年身上,不死把这两个字看得分明,这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一点。为什么人能在困境中挣扎时也能面露笑容?为什么人在无边的黑暗中摸索时也能笃定方向?因为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希望。

如果只求生存,少年和他先前的同伴理应屈居于雪原中的一隅。但人和其他生物不同,他们总是对未来抱有希望,哪怕希望是渺茫的,他们也愿意以生命代价,支撑着自己前进。正是凭借着希望,人类才走到了今天,而如今我们仍未停下脚步,因为希望总是我们最崇高的信仰。所以人们才会把希望比作光,只要有光,人就有前行的动力。

然而当这束光消失时,取而代之的是代表黑暗的绝望。少年失败了,希望破灭了,他拖着伤腿回到了原点,他明白自己即将迎来终结。可是在绝望之中,他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大家回来的时候,如果我还睡在床上,那就太不像话了”。如果说绝望代表了死亡,少年在死亡的前夕依旧还饱含生的希望,只有这才称得上人性里最灿烂的光辉。少年离开了,而不死继承了他的样貌,更是接过了少年希望的火炬,将少年的身心视作自我,迈出了成为“人”的第一步

最后,“请永远记住我”不单奠定了全作的基调,同时将这一集封神,我认为随后的19集没有任何一集能比得上第一集带给我的震撼: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只要人还存留在别人的脑海里,他就不会完全消失。这是比不死更高的形式——不朽。少年将自己的一切留给了不死,后者将会背负着前者的意志继续前进。那么怎么做才能不被人所遗忘,继而成为不朽呢?他还不够成熟,只有在经历了更多故事后,才会得到答案。


玛琪、帕洛娜——父母、情感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玛琪一个小孩子,能教不死什么?别忘了不死在心智上只是个婴儿;正是因为她是个孩子,所以才适合做不死的老师,甚至是“母亲”

数不胜数的情感是人的另一大特征,玛琪作为一个不吐不快的孩子,将最纯粹而炽热的情感传递给了不死。她对于长大的憧憬、对帕洛娜的依赖、对父母的不舍、对所有生命的善意,以及她该笑的时候就笑、该哭的时候就哭的直率,无一不刻入了不死的脑海。

更重要的是,她是第一个把不死当做人来对待的。她没有把他当做发泄情感的工具,而是认真地去做他的“妈妈”。因此,在“教育无方”的条件下,玛琪依旧做好了母亲,一手促成了不死对情感的认知。

不死实实在在地体验了玛琪的情感,并为自己所用。他有了大致分辨善恶的能力,并且他继承了玛琪对任何生命的善良。玛琪天真地同情鬼熊,甚至不愿伤害它的尸体,这在别人看来是愚蠢的,但不死却学会了将珍惜生命视为人性的一部分(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面在监狱岛的困境)。因此,在帕洛娜打算自尽时,不死代替玛琪,拦下了即将刺入她喉咙的尖刀,这是他在成为“人”的路上再进一步的最好证明。

至于帕洛娜,她与不死的互动较少,不死直到在监狱岛上战斗才忆起了她,当然这也是作者刻意安排的。这时的不死还难以明白那股贯穿帕洛娜生命中的倔强,因此这一部分等到后面再议。而帕洛娜不经意间,给不死留下了一个谜题:“如果拥有无限的生命,又该如何领悟活着的意义呢?”这个疑问需要不死穷尽一生去探索与思考,哪怕他不会有穷尽。

帕洛娜和玛琪在过家家中扮演父母,这既是巧合又是命中注定。她们在短短几天内让不死学到了太多,用生命去诠释了人性,做好了他的父母。她们走了,但她们的一部分确实留在了不死的体内。


古古——兄长、表达自我

古古与不死相伴生活了四年,教会了他许多,在这期间他变得更像个“人”了。他将自己视为不死的兄长,守护着不死的成长。

玛琪让不死明白了感情为何物,古古则帮助了他继续进步。这四年间,不死过着正常人的生活,认识了世界,他找到了家人,明白了同伴是用来相互守护的,甚至还见证了爱情。但真正对不死影响最大的,还是这句话:

不死一直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虽然产生了自己的感情,却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欲望是可以被表达出来的,所以他的心是冰冷的。不过自从古古告诉他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后,他的世界豁然开朗。他想帮助家人,所以他请求皮欧兰教他如何做饭干活;他担心古古,因此跑出门冒雨去找他;他不愿意离开家人,想过平凡的生活,第一次对黑衣人说了不。最后,在古古死后,为了保护皮欧兰,他第一次萌生了要变强的想法。正如不死自己所说的:没有古古,他无法成为大人。

如今不死离成“人”又近了一步,可古古的故事已经以悲剧告终。他的死让不死感触极深,他的灵魂仍像兄长一样伴随着不死追寻人性。


托娜莉——伙伴、理想与抗争

监狱岛的剧情总体上比较乏味,托娜莉也是唯一一个没被发刀的篇章主角,这让14至19话的剧情略显平庸,我们普遍认为不死已经足够接近“人”了,在监狱岛上他并没有更多的进步,实则不然。

此时的不死是沮丧和自责的,他完全把古古的死归咎于自身,全然忘记了人只有互相依靠才能走的下去。托娜莉虽然一开始狠狠地坑了他,但她让他重新明白了团结的力量,以及坦然接受他人帮助的重要性,不死也就此找到了新的伙伴

其次,第十六集的标题“孩子们的梦想”则昭示了托娜莉和伙伴们第二个特质:心怀理想。前面提到过,少年教会了不死抱有希望,古古教会了不死要直面欲望,但当被问及未来的长期打算时,他却不知所措——他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些孩子生活在深渊之中,他们甚至没有“未来”可言,这时给予的他们动力的是希望的更高级:梦想。当对未来怀有憧憬时,当理想成为信仰时,人的精神境界就会随之改变。

命运是不公的,但人类不会就此屈服,因为理想指引着我们去抗争、去否定命运。托娜莉一行人一直在忍耐,然而他们没有在这座岛上堕落,而是伺机而动,等待着击碎命运的瞬间。

说到抗争,就不得不提起在这个篇章里“复活”的帕洛娜了。她其实才是本作第一个反叛命运的人物,当大人们都迷信愚蠢的活祭品仪式时,帕洛娜破釜沉舟,以生命为代价打破了迷信。她是使用轻弓的好手,却偏要练习重弓,最终她还是射偏了,没能杀死哈亚瑟。这仿佛就是她人生的轨迹,她把不服输贯彻到了每一步行动中,她是不屈和倔强的化身,最终带着骨气死去。

幼时的不死无法理解“父亲”强大在哪里,但当他化为帕洛娜的模样,再次忆起她时,他看到了理想与抗争。随后,托娜莉和伙伴们明明已经脱离苦海,结果还是回到岛上战斗,重新向不死展示了这两样东西在人生中有多宝贵。皮欧兰告诉不死:“如果你想祭奠帕洛娜的死,就去把她想做的事给做了,拯救求助于你的人,帮助弱者。”相信这句话会成为不死的信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陪伴着他。


皮欧兰——不舍与释怀

皮欧兰无疑是陪伴不死最久的人。她三番五次主动留在不死身边,在他自我怀疑的时候始终不离不弃,最后让不死释怀了自己是怪物这件事

更重要的是,皮欧兰让不死把生和死看得更清楚了。人终有一死,而之前所有人物的死亡都是非自然的死亡,所以在不死看来,人永远对生带着不舍与眷恋,因此死亡总是等同于痛苦

皮欧兰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死很诧异。他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在释怀了之后,死亡也可以是快乐的。他明白皮欧兰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看到了她的理智在慢慢消散,所以他是痛苦的,因为他已经通了人性,不再是那个不懂喜怒哀乐的野兽了。但他明白,能与皮欧兰度过最后的时光,这件事本身就是快乐的,所以他依然选择了满载着笑容享受,和皮欧兰一同迎接她的死亡。

如果说其他人物的死是惋惜的,皮欧兰的死却是释怀的。这一刻的不死比任何时候都要成熟,都要更清楚生死的份量,所以当他看到老人的遗言“像我一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他哭的最悲伤。老人是他最后的亲人,他明白自己已经举目无亲,但他已经学会了和解与释怀,于是他没有再踌躇,而是继续踏上了旅程。


生、死、“不死”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死亡一定是终点吗?在生的时候,我们用心去游历和体验,去到自己能去或想去的地方,看不一样的风景;也许我们会因为挫折不得不停下脚步,但终究还是会继续前行。美丽的事物带来欣赏,丑陋的事物滋生厌恶,不过总的来说人生的旅途上还是快乐较多,只要抵达了新的目的地,人就会有成就感。

但世界实在是太大了,而人的一生又太短暂。年老力衰时,不能再翻山越岭,而当人彻底没有体力时,那就是死亡。如果一个人觉得这趟旅途已经让他满足了,对生倦怠了,死只不过是种休息而已,这种休息是长久的,是一种安眠,在他人看来是带着苦痛离开,不过于他自己则是解脱。皮欧兰就是这样满足地休息的,她让主角看到了死的曙光。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则是带着遗憾死去,对他们来说,死亡可能确实是旅途的终点,他们懊恼,他们不甘,可惜自己还没有去到过更多的地方就倒下了。无论如何,死了就没有未来也没有希望了。生的希望是一切生物最基础的本能,因此人放不下生又舍不得死绝不是龌龊的。

可人又是那么的奇怪,不同于其他生物,他们有着一种独特的机能:主动选择自己死亡的时机。从帕洛娜、古古到监狱岛的三个伙伴,他们只是旁观者,他们明明可以不用死,却纷纷挺身而出,用死去捍卫了别人的生。

“牺牲”这两个字总是悲痛的,却总又伴随着伟岸。生的意义有很多,但死的意义有时却来得更隆重,就像牺牲的背后是比生命更崇高的信仰。同样的道理,他们的死比很多人的生更有意义,就像鲁迅说过的,他们埋在别人的心中,并没有真的死去。不朽,才是死亡的顶点。

哲学家所说的“向死而生”固然是好事,它教会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但我总还是觉得这种说法依旧把死看得太重了,好像它比生还重要似的。花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谢,但它还是照样会开;人诞生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但他还是照样会活。死的意义很大,但说到底它还是从生引申出来的,与其琢磨怎么死,不如思考如何生——花开得美丽就会有人惋惜它的枯萎,而人只有生得灿烂才会让死长留人心。

如何才能生得灿烂呢?本作中已经有了一些启示。皮欧兰实在是个智慧的老者,她留给了不死两个讯息,一是“像我一样去做想做的事情”,二是“像帕洛娜那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前者指出个人要活得独立,后者说明群体里应对人有益。就好比一盏灯首先要在范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再产出多余的光和热去给更多人带来温暖,虽没出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当它熄灭时,也能算得上寿终正寝了。

言归正传,都说死的迫近让人们更好地生。那么对不死来说,永久的生命招致傲慢,岂不是寻不到怎样生得精彩?相反,正是因为他是不死的,他才更加专注于生,去面对和思索人究竟该如何生。在看过太多的死亡后,他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的善良和谦逊。这一切都归功于不死所遇到的人们,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人性,他们的灵魂则化作不死的一部分,让他作为“人”去传颂和行使人的美德。这就是向“不死”而生。

当夜幕降临,他们会化作他心灵的灯,指明前行的路。

 这若隐若现的灯光,是不是对我们也能有一些启示呢?

萌域萌域动漫杂谈
阅读 29298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M贝克街的汉姆

· 广东
人活着就是为了魈大人来了瀬宝👅收起

?别一口一个濑宝,怪恶心的🧐他是男酮

亮了(47)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Sc厨师和Kt船长

· 广东

感觉古古那篇也挺精彩的

亮了(13)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