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02男篮世锦赛中国VS新西兰:从“荣誉之战”到刻骨之殇(上)
从1994年“黄金一代”在世锦赛上的一鸣惊人到2008年“姚明时代”在北京画上匆忙但还算圆满的句号,中国男篮在近15年的时间里迎来了前无古人(且至今尚无法有来者)的成绩井喷期。在这期间中国队夺取了8次亚洲大赛的桂冠,并且三次跻身世界大赛八强,使中国乃至亚洲的男篮国家队成绩实现了巨大突破。然而,在这段如今引得中国球迷无限怀念的岁月中也同样有着几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失利,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2002年男篮在世锦赛和亚运会上双双折戟的苦涩。
比起相对久远、被老前辈们普遍称为“大意失荆州”的1997年亚锦赛,中国男篮在2002年留给球迷们的灰色记忆很长时间都是难以抹去的。而在这其中,尤以复赛中不敌新西兰队的比赛最具焦点性:在第一节获得35-13的巨大优势后,中国队在第二、四两节先后崩盘,末节还连续被对方在本方半场内抢断得分,最终以88-94不敌对手。这场失利让一场原本的“荣誉之战”变得颜面尽失,更影响着中国队在余下的赛程中一崩到底,取得了自1994年以来世界大赛的最差战绩。而随着世界杯改制的出台,1胜6负的成绩甚至可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男篮参加世界大赛的最低胜率纪录。世锦赛的失败使曾经为中国篮球屡立战功的“黄金一代”以几乎是最惨烈的成绩单结束了他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历史使命,而留给时年22岁的姚主席、年轻一代国手乃至全体中国篮球人的不仅是国内声浪滔天的声讨,更是一场关于“补短板”和“换活法”的风暴。
一、赛前对比:我之颜面,彼之生死
平心而论,在面对新西兰的比赛之前,中国队在世锦赛上追寻成绩突破的希望已经基本破灭了。
2002年的世锦赛小组赛制比较复杂,16支参赛队伍分为4组,每个小组以单循环赛决出前三名出线,之后12队再分为两个组进行第二阶段的小组赛,这一阶段内各队只需与新组内第一阶段未同组的对手交手,并结合第一阶段的成绩决出前四名出线,从而产生八强。然而2002年的中国男篮又一次签运不佳,与东道主美国、欧锦赛季军德国一同分在了C组,虽然基本能确定进入12强(C组另一队是阿尔及利亚),但随后又要面对D组的美洲冠军阿根廷、老牌劲旅俄罗斯以及爆冷击败澳大利亚晋级世锦赛的大洋洲代表新西兰。如果中国队想要晋级八强,必须击败上述五个强敌中的两个以上。考虑到中国队由于王治郅临阵遭到开除而实力大损,部分媒体早在开赛前就对于中国队的前景展现了相对悲观的态度。
而赛事的进行也确实宣告了现实的残酷。中国队在第一阶段先后不敌德国和美国,只是凭借姚明的38分碾翻阿尔及利亚才以C组第三名晋级复赛。虽然巴特尔、李楠和胡卫东等姚明之外的球员状态都还算不错,但无力抹平一、四号位真空带来的硬实力差距。进入第二阶段之后,姚明先是在阿根廷队的严防下状态回落,随后又在对阵俄罗斯的赛前遭遇手伤,中国队遂先后以24分和25分的大分差负于两大劲敌。
如此一来,中国队晋级的理论希望只存在于末战击败新西兰且俄罗斯不敌德国,从而与俄、新两队比较小分。但由于中国队之前大比分失利较多(四场失利合计净负80分),这个指望也很难成真。因此,对阵新西兰的这场比赛对于中国队更像是一场保住颜面的“荣誉之战”,取胜虽不能帮助球队冲击八强,但至少可以缓解连续失利带来的士气问题,为之后的排名赛开个好头。再考虑到两年前曾在悉尼奥运会上以15分之差击败过新西兰的经历,中国队也应该具有与这个对手较量的实力。
(中国男篮小组赛首战不敌德国)
另一方面。这场比赛虽然对中国队更多只有象征意义,对新西兰队却反而是一场生死战。阔别世锦赛舞台多年的他们一上来就爆出了大冷门,在一度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成功逆转战胜了俄罗斯,随后又击败了美洲劲旅委内瑞拉,从而在第一阶段就拿到2场胜利。不过他们在第二阶段的遭遇与中国队类似,接连输给了强大的美国和德国,与中国队比赛前战绩也不过是2胜3负。如果他们输给中国队,那么一旦俄罗斯击败德国,进入八强的主动权就将不复掌握于他们的手中。这支新西兰队中包含了卡梅隆、佩尼、琼斯、迪克尔等多名参加过悉尼奥运会的新老名将,年富力强打法凶悍,后卫和锋线球员能力较为突出。不过他们的头号球星肖恩-马克斯(就是现在的篮网总经理,01-02赛季效力于热火)在第一阶段就因伤提前告别了世锦赛的赛场,算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二、第一节:内外开花、“大快灵”与隐患
说实话,真正令人痛心的失利并不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过大而被打得颜面尽失,而是看到胜利的希望却功败垂成——对于这个论点,2002年的中新之战大概是2019年世界杯那个夜晚之前最有力的论据了。在整个第一节里,中国队用近乎变态的“高准结合”打得新西兰队抬不起头,一口气建立了22分的领先优势。
(面对新西兰队赛前致敬强敌的毛利战舞,中国队完全不为所动,继续进行着投篮练习。虽然现在看来或许有失风度,但也能看出中国队对这场的专注度和重视度非常之高。)
首先爆发的是已经蛰伏两场的神射手李楠,他凭借火热的手感为中国队拿下了开场前10分中的8分。不论是早年积攒下的背身功夫还是精准的三分球,都给后来姚明乃至整个中国队的得分狂潮奠定了基础。
(李楠第一节得到14分)
而比起两年前的悉尼奥运时期,2002年的姚明不仅已经展现出国际巨星的前景,而且本身也已经蜕变为一头倍加凶猛的巨兽。他率领上海队打破“八一王朝”,随后成为NBA首位海外状元秀的经历早已众人皆知。在第一节的时间里,新西兰中锋布克面对姚明可谓毫无办法。一旦姚明拿到身位,就能够以惊人的高度和柔和的手感在他头上取分:
(姚明的高度在开局阶段让新西兰内线相当无力)
除了当打之年的李楠和初挑大梁的姚明,老将胡卫东在本节中也展现了当年的风采。犀利的突分、机警的抢断一条龙和独树一帜的干拔三分让已经被姚李二人搞得焦头烂额的新西兰雪上加霜。三人合力包办了中国队的前18分,使中国队开局不到半节就建立起18-6的巨大优势(此时比赛刚刚进行了4分30秒)。
(2002年的胡卫东仍是中国队外线最具创造力的队员,不仅能够突破,且出手高度让他可以迎着对方的干扰命中三分,对于防守的破坏力极大)
反观新西兰队,他们引以为豪的外线在开局阶段并没有找到准星,而一旦他们进入内线,在篮下拥有绝对高度的姚明又让他们完全找不到篮筐。新西兰只能凭借对抗优势不断冲抢前场篮板,但命中率实在是无法保证。
(虽然第二张图被判干扰球,但姚明对新西兰内线的威慑力也可见一斑)
而就在新西兰还在晕头转向的这段时间里,中国队却积极主动地快速反击,命中率也如同坐着火箭般一路蹿升,尤其李楠和姚明。前者最终以4中4的三分球在第一节拿到14分,而后者不仅能敏捷地跟上中国队传统的快节奏打法,面对已经不敢夹击的新西兰内线更是翻江倒海,连投带罚也拿下了13分。第一节比赛结束时,比分已经来到35-13。
在前十分钟的比赛里,中国队几乎没让新西兰队找到什么破绽。他们的命中率达到恐怖的80%(15中12),三分球7投6中,5次罚球也全部入网,内有高度外有准度,着实威力不小。唯一的隐患是,中国队的篮板球保护还是略逊对手一筹,在没给对手留下几个篮板机会的情况下,中国队第一节的篮板球数只是和对方打成8平,出手数则少了8次(新西兰的23次出手只进了6个),这客观上反映了双方的对抗能力强弱。但问题在于,中国队的高命中率和新西兰的低命中率注定不会延续一整场,而“对抗”这两个字给中国篮球造成的多年阴影也即将随着这个隐患笼罩而来。
三、顺风浪、阵容缺陷与“新里加多”的出现
带着意想不到的巨大优势结束第一节后,第二节开局的中国队做出了四处轮换调整,巴特尔换下了姚明,年轻的“锋雨组合”替下了胡卫东和巩晓彬,前几场比赛发挥不错的刘炜则换下主力控卫郭士强。考虑到第一节主力球员打得顺风顺水,因而王非指导几乎让首发五人打满了一整节,此时趁节间休息先轮换一下也算是合理的选择。然而此阵一出,同时失去胡卫东和姚明的中国队却很快在进攻端失去了节奏。
由于缺少可靠的持球点,中国队在新西兰祭出的三二联防面前运转得相当滞涩。不论是李楠还是刘炜,都不能自主创造出把球传给巴特尔的空间;瘦小的杜锋还无法在罚球线位置赢得老队员的太多信任,官龄不满20岁的朱芳雨也还没有在国际赛场建立起日后的射术和自信心,不断的徒劳空切显示着他外线投篮胆量的不足。等球传到巴特尔手中进攻时间已经只剩7秒,新西兰收缩内线时其余中国队员也难以再创造空间,这一球最终以朱芳雨的一次荒腔走板的打铁告终:
(4年后,再度出征世锦赛的朱总在这个当年不敢投篮的位置投进了一个金子般的三分)
王非在看出端倪后果断拿回了胡卫东,在进攻端略微稳住了局面。但仍留在场上的锋雨二人进攻时还是显得有些稚嫩。更要命的是,此时巴特尔在防守端脚步慢的问题开始遭到了针对,一个之后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的名字也第一次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当大多数中国体育迷听到菲尔-琼斯这个名字时,想到的估计都是一个足球运动员;但当时的新西兰队也有一个菲尔-琼斯(又译菲利普-琼斯,图中8号),第一节没找到准星的他借助一个界外球摆脱了腿脚老化的胡卫东(杜锋的换防交流可能也有一定责任),面对防不出去的巴特尔命中了本场个人的第一个三分;一个回合后,巴特尔在抢到篮板后遭到鲍彻尔偷袭,琼斯接球之后毫不犹豫地再度出手,皮球精准入筐;又一个回合后,琼斯借卡梅隆掩护再度颜射巴特尔得手,双方的分差一下子回到了20分之内。
(这样的三分琼斯进了俩)
(事后看来,这个抢断或许是本场比赛的一个不为人注目的转折点)
而中国队在进攻端虽然仍有着较高的命中率,但开局时一些对位上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新西兰队则开始进一步加快节奏,抢下的进攻篮板也开始被琼斯转化成一个又一个的三分。
(聪明的大胖子卡梅隆开始限制巴特尔的攻击)
(篮板球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但现在琼斯能投进了)
随着李楠的失误和琼斯本节的第5个三分入网,分差缩小到了12分,双方攻守易形,中国队在本场比赛第一次听到了警钟,此时第二节比赛才进行了不到6分钟!菲尔-琼斯一个人砍下了全队33分中的21分,三分球前6投5中,一串串杀人的远投不禁让人想起两年前的法国老将里加多。
暂停之后的中国队开始冷静地围绕巴特尔进行低位进攻(或许是担心姚明受到犯规问题的困扰,王非指导没有选择换上姚明,而是在下半场给了姚明更多时间),并加强防守篮板的拼抢,一度缓和了对手的攻势。但新西兰队仍然在争夺比赛节奏的主导权,他们换上的中锋西基开始趁姚明不在场抢夺篮下空间,还能拉到外线投中三分球。一旦中国队进攻无果,比分差距似乎就会缩小一些。就这样,半场结束时的比分定格在52-43,中国队第一节的巨大优势已经损失大半。
(图右人物为里加多)
从里加多到琼斯,中国队连续两届大赛都出现了在优势局面下被神射手扭转势头的问题。三分球本是中国队的强项,但自新世纪开始,以往人们印象中“高壮糙”的欧洲、大洋洲球队也开始涌现出大量技术出众、投射精准的球员,而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无限换防等防守三分球的法宝在当年放眼整个世界篮坛也属少见。中国队既没有足够超前的防守理念,也没有以强对抗压制对方手感的身体条件,再加上人员的老化和变动(00年蒋老面对危局不肯启用张劲松的问题日后备受争议,02年后者则因伤没有随队出征),方才造成遗憾。我们无法将这两次教训完全归咎于蒋兴权和王非两位教练员个人的层面,因为他们已经是当时站在中国篮球理念最前沿的人。只可惜,这种在对手连续的三分球面前毫无办法、导致葬送掉大好局面的问题也没能就此在中国男篮日后的历史上绝迹。
此时的中国队仍然是领先的一方,保持着超过60%的命中率(29投19中),篮板球也超过对手,然而新西兰队第二节命中的7个三分着实给了中国队沉重一击。不断升级的身体对抗使中国队的失误数增长到了10次,而新西兰第二节却没有出现一次失误。人们都看出中国队的容错率正随着新西兰队状态的回升而变得越来越低。面对场上的变故,王非指导和他的弟子们将在下半场做出怎样的调整,又是什么导致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了中国队的头上呢?(未完待续)
第一勇士
· 江苏简单说,中国男篮这场赢球与否,都已经没有出线机会了。上半场靠着胡卫东和李楠的疯狂三分雨,最多时领先22分,最终遭新西兰队逆转而输球
7尺长人
· 河南那是04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