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 有感
脱口秀大会办了四季,本季赛程过半。一路追到现在有很多想法,其中一个就是希望何广智今年能夺冠。他是上一季我最喜欢的新人,这季也在努力转型,这是很聪明的抉择,很多演员就是长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未能实现突破,导致审美疲劳,逐渐淡出观众视线。像广智上一季就是,围绕自己穷屌丝的人设,挖掘自己生活上的灵感,很可惜三轮下来似乎素材已经枯竭,内容零散,止步半决赛,但他的学习能力很强,这季开始在笔法和风格上下功夫,很明显是偷学了其他演员的招数,即便部分表演尚未实现恰到好处的铺陈,但他的进步肉眼可见,这让我回想起:他一直是这么善于观察和思考啊。
另外,如果不用为了制造看点,而动用力保观众缘好的老演员、淘汰发挥比老演员好的新人这种不公正手段,我是非常想看杨波、邱瑞和鸟鸟挺进决赛,争前三倒不至于,他们的内功还不够雄厚,但能挺进决赛圈,然后和几位老将比试几个来回,也是相当精彩了。
结果刚这么盘算着,这三位就淘汰了两。所以这个赛制一直有点问题——比赛意味着存在淘汰,淘汰意味着晋级名额有限。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新人就吃亏在观众缘上。观众口碑容易被先入为主的印象加成,笑果也是,每次都为了捍卫自己的脱口秀帝国以及核心人物的脸面,把单立人、硬核、无忧这些演员,甚至自家资历浅的都无理由安排下去。
但实际情况是,你说老演员每年都想来争个大王吧,他们干这行早,早就被观众接纳了,没必要非拿个大王来证明自己,何况一堆商务和公司项目要做,真有几分精力再用来比赛?无非就是混个脸熟,也帮节目增加些热度。线上的观众每期播完也会议论:并不是非要看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人,因为观众缘好就能不停排挤新人这种烂剧本,新人表现很好却止步于赛段。
分析了下这节目历年的赛制,我觉得李诞不如来点真实的。
脱口秀大会第一季是积分制,每期请一些明星来引流,风格有些类似吐槽大会,氛围十分轻松。甚至到最后一期,庞博和建国谁是大王已经无所谓了,看着开心就好。从第二季开始,节目改版成了淘汰赛制, 也设立了领笑员席位和拍灯加分环节,一档合家欢的娱乐综艺,直接变成评估Stand-up Comedy水准的竞技场,氛围一下严肃起来。第一轮海选,除了部分抱着尝试心态玩玩的、混个脸熟给线下拉动人气的,演员基本都会为了走下去,把最好的实力拿出来比。第二轮主题脱口秀,只能围绕命题来说,没别的办法也只能好好写稿,逐字斟酌。这两轮都是残酷的厮杀,大家更关注的也是谁更好,所以可以保持原赛制,让新老演员混战。但到了目前的第三赛段,名额愈发紧张,不少演员开始动小心思——
情况一:第一场暂不拿出最好的表演,毕竟输了还得待定再比一回,才能决定去留,而不是直接淘汰;
情况二:为了直接晋级去不择手段,惯用的手法就是在内容上紧贴当下社会的话题,哪怕文本没有把观点撑住,但向观众传达了自己也想为这些事热情地发声,就博得了不小的认同感。只不过这是种相对偷懒的创作手法,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像上季的杨笠、这季的颜怡颜悦就是很形象的例子,但鸟鸟在这一轮也突然歪屁股,这是我没想到的。
就这样一直比下去,到了决赛这些幸存者好像早就疲软了,他们似乎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了,熬过几轮已经证明自己的实力了,段子也一轮比一轮水。
尽管很难有人在这种赛制下,能认真地比到最后,但如果赛制会让这些选手专注结果,而逐渐对过程失去耐心,节目还好看吗?越看越希望赶紧知道排名和大王,趁早结束比赛,而分散了对单口喜剧的关注,对演员和观众来说都是损失。
所以第三赛段开始,可以把新、老演员分开PK,这样节目就回归到用实力说话的评判标准,节目组和现场观众不用再为老演员的去留犹豫不决。
到了决赛,再把之前两阵营中杀出重围的演员放到一块,角逐胜负,这样就高下立判了。
内地的脱口秀行业也算被他们推波助澜带火了,行业新人也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一届比一届强,但就这节目,如果继续抱着这种鸡肋赛制重蹈覆辙,观众对脱口秀大会的新鲜感就永远止步在前面的赛段,最终沦为和吐槽大会一样,用脚都能猜到剧本走向的低龄过家家。
但无论如何,希望广智这季夺冠😂
鲜衣怒马落落无尘
· 广东没觉得鸟鸟哪里很出色,她还想学杨笠也学不来啊,邱瑞,杨波感觉不错
黑帝斯和小默默
· 上海比赛的方式极大的限制的节目的质量,这个节目已经卷到只剩3种模式了,说自己丑,说男人,表演。别的方式都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