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孙策进攻陈登是怎么一回事?
《三国志》里有很多突兀的记载,对照诸传看,甚至还要详细考虑裴注史料,才能知道本末。最典型的就是孙策攻击广陵陈登这事。
这事在《三国志》只有陈矫传有记载,说孙权围匡奇,陈登遣派陈矫向曹操求救,吴军退却后追击破之。
【郡为孙权所围於匡奇,登令矫求救於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籓,则吴人剉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县,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三国志 陈矫传》
同时在《三国志 吕布臧洪传》里,裴松之在写陈登的正文下补充了一大段《先贤行状》的记载,里面就有吴人与陈登相攻的内容。可见孙策攻陈登肯定是有这么回事。
【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闲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贼初到,旌甲覆水,群下咸以今贼众十倍于郡兵,恐不能抗,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水人居陆,不能久处,必寻引去。登厉声曰:“吾受国命,来镇此土。昔马文渊之在斯位,能南平百越,北灭群狄,吾既不能遏除凶慝,何逃寇之为邪!吾其出命以报国,仗义以整乱,天道与顺,克之必矣。”乃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登乘城望形势,知其可击。乃申令将士,宿整兵器,昧爽,开南门,引军诣贼营,步骑钞其后。贼周章,方结陈,不得还船。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迸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贼忿丧军,寻复大兴兵向登。登以兵不敌,使功曹陈矫求救于太祖。登密去城十里治军营处所,令多取柴薪,两束一聚,相去十步,纵横成行,令夜俱起火,火然其聚。城上称庆,若大军到。贼望火惊溃,登勒兵追奔,斩首万级。迁登为东城太守。】
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其实这段记载写了两场战斗,时间大概在吕布被曹操破灭以后,陈登时为伏波将军,广陵太守。
孙策先派部将围匡琦城,陈登示弱麻痹敌人,然后出其不意两路包抄击破敌人,大破吴军。
吴人兵败不服,举大兵再围匡琦,陈登觉得力量不够,让陈矫向曹操求救,陈登设谋迷惑敌人,追击破之。
我们很容易能发现,《三国志 陈矫传》载的孙权围匡琦城,是吴人第二次围匡琦之事。
所以整个过程就是,陈登任广陵太守,孙策遣兵攻围匡琦城,第一次规模小被陈登击破,孙策大怒,派孙权率大军再围匡琦,陈登一方面让陈矫向曹操求救,自己又设奇谋迷惑敌人援军已到,等吴军撤退后追击破敌。
其实两次战斗孙策是没有亲自上前线指挥的。
即使知道这些,我们还会有很多疑问,孙策为啥会和陈登打起来?孙策时有江东六郡,为何要选匡琦作为突破点?《先贤行状》说陈登【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陈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遍观史料,发现了一些起因经过和联系。
首先,这事还要从孙策说起。
孙策大概在兴平元年左右东渡,数年间平定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又分豫章郡为庐陵郡。
就在孙策扫平江东之际,袁术于建安二年在淮南称帝,孙策此前入江东正是受袁术之命。于是趁此,孙策与袁术决裂,召回为袁术所用的吴景和孙贲。
曹操当时已经挟天子在许昌,下诏讨伐袁术。于是汉庭拜孙策为讨逆将军,会稽太守。孙策不再是袁术部将,而是合法的地方郡守。
同时裴注《江表传》还载了当时朝廷给孙策的诏书,里面让孙策和吕布、陈瑀一起征讨袁术。
【其亟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
然后《江表传》又载,就在孙策准备合军讨袁术的时候,联军里的陈瑀却打起了孙策的主意。煽动丹阳七县贼帅围攻孙策。
【是时,陈瑀屯海西,策奉诏治严,当与布、瑀参同形势。行到钱塘,瑀阴图袭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余纽与贼丹杨、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使为内应,伺策军发,欲攻取诸郡。策觉之,遣吕范、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孙策立马派遣吕范在海西攻破陈瑀,此事《三国志 吕范传》有载。但是丹阳七县叛乱是非常严重的,翻翻《三国志 吴书》,孙吴主要元勋基本都有讨七县贼寇的记载。
作为讨七县的一个缩影,孙权、周泰都差点丧命?
【策讨六县山贼,权住宣城,使士自卫,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围落,而山贼数千人卒至。权始得上马,而贼锋刃已交于左右,或斫中马鞍,众莫能自定。惟泰奋激,投身卫权,胆气倍人,左右由泰并能就战。贼既解散,身被十二创,良久乃苏。是日无泰,权几危殆。】
那么凭空冒出来的陈瑀又是何许人也?按裴注《九州春秋》记载,陈瑀先前袁术所表扬州牧,后叛袁术,被迫逐至徐州。
【九州春秋曰:初平三年,扬州刺史陈祎死,袁术使瑀领扬州牧。后术为曹公所败于封丘,南人叛瑀,瑀拒之。术走阴陵,好辞以下瑀,瑀不知权,而又怯,不即攻术。术于淮北集兵向寿春。瑀惧,使其弟公琰请和于术。术执之而进,瑀走归下邳。】
另外按裴注《江表传》,陈登和陈瑀是亲戚,陈登在陈瑀被破后,又想故技重施引诱江南的严白虎余党,孙策准备亲征陈登,当时正在调集军需。
【江表传曰: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登即瑀之从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策归,复讨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
《江表传》这条记载非常重要,给我们解决了前面的很多疑惑。
顺前捋一下,陈登是陈瑀兄弟的儿子,陈瑀曾经为袁术所迫逐到徐州,等袁术称帝后,朝廷下令让吕布,孙策,陈瑀一起进讨袁术。同时封孙策为会稽太守,陈瑀行吴郡太守。
陈瑀当时在海西,孙策从会稽郡向吴郡进发,孙策当时置朱治为吴郡太守。
陈瑀在途中密谋趁讨袁术袭击孙策,又诱导丹阳贼帅一起围攻孙策。孙策得知情报后,立马派吕范上海西击破陈瑀,分诸军讨平丹阳七县。
到建安三年,曹操亲征破灭吕布,陈登领广陵太守,有了孙策破陈瑀这一茬,于是有吞并孙策之志。建安四年,曹操与袁绍逐渐接战,官渡之战一触即发。
在此期间,孙策先后两次派兵进攻陈登,都被陈登击败,于是孙策在西向征讨刘勋和黄祖时,陈登又打算煽动江南贼帅攻击孙策,孙策还军,整顿军备,打算亲征陈登。
《三国志》所载的孙策在官渡前准备袭击曹操,正是此时。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
而按《江表传》,孙策此时治军是为了讨伐陈登,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孙策被刺客所伤,最终身死。
三号枪
· 浙江不是,是因为大家发现发帖的是李大婶就懒得说话了。李大婶从不和你正儿八经讨论 他是传教心态。他只会贴自己有利的“史据”,当你贴出反驳史料的时候,他要么完全不看,要么胡搅蛮缠,总而言之你不能和他意见相左,一旦不一致了马上进入烂泥打滚模式。这根本不是讨论的姿态。李大婶是不能正常讨论的人,这点是历史区共识。
好的名字我取了
· 重庆李大婶也配让人正儿八经讨论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