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津湖,我只想说:尬黑和该吹得人,你们都该歇一歇了
今年的电影市场,犹如一潭死水。
任你营销买得通天飞,吹得天花乱坠,但票房还是「纹丝不动」。
所以,今年国产电影「翻身」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国庆档的身上。
9月30日,我和父母一起满怀期待,走进IMAX影厅,只为一睹这年度期待值拉满的影片——
《长津湖》
《长津湖》的班底,可以说是恐怖如斯——
《湄公河行动》的制片人黄建新监制。
国内三大导演陈凯歌、徐克、林超贤首次联手。
《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亲自操刀。
吴京、易烊千玺、朱亚文、胡军、李晨、段奕宏、张涵予、黄轩等等实力派演员一同参演。
拍摄近200天,7000位前期人员,总参与人数高达12000多人,13亿投资……
可以说,在各方面的配置上,《长津湖》是国产电影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夸张也是最顶级的。
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首映之前,就已经让所有人的期待值达到MAX。
从票房上,也可见一斑,仅上映两天,就遥遥领先第二名一倍之多,突破3亿大关。
而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但热度越高、票房越高,争议也就越大。
夸的人,因为其代表的群体(军人)和宣传的主旋律正能量,几乎无视电影的任何缺点进行赞扬,对于任何批评的人无脑扣上洋奴的帽子。
批的人,则是对于电影过分吹毛求疵,他们无法接受电影的任何艺术创作,认为所有战争电影都应该在细枝末节上符合实际。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片面且不讲道理的。
我始终认为,电影就应该回归电影本身,它并不应该被作品之外的理由所绑架——
如果仅仅因为它拍的是军人,拍的是抗美援朝,就要无视任何缺点无条件支持,甚至丧失了给予自由评价而不被指责的权利,那这已经不是电影,而是一种标签。
而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去观看影片,用一种极为苛刻,犹如纪录片的要求去衡量一部艺术作品,这也是一种双标。
因为电影,本就是虚构的现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电影的主观评价与感受,其他人不应该对此加以指责。
所以,在176分钟的观影旅程之后,为了防止剧透,我先写下自己的个人观点:
这是一部优缺点都尤为明显的电影,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产战争片,作为一部商业片,《长津湖》合格但达不到优秀。
如果你要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它很适合你。
如果你要追求情感上的共鸣,它不太适合你。
如果你要问我推不推荐观看,我的回答是:
看你自己。
01、
首先我想先说说优点。
《长津湖》的第一个优点,是画面。
在看《长津湖》的第一秒,我就收起了手机,因为我已经被它的画面所惊艳——
一位军人手捧骨灰独坐舟头,渡船人身穿蓑衣沉默不语,湖与舟与人,绝美。
作为一部战争片,这开头无疑让我眼前一亮,我有三分之一的把握笃定,这一幕应该是陈凯歌的手笔。
只要不碰剧本,陈凯歌依旧还是那个陈凯歌。
看电影,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视觉享受,而《长津湖》在视觉上,无疑充分让我感受到了回票价。
从浙江湖州由船组成的村庄,到军队深夜登车,黎明时分沿途看到的风景,再到为了躲避侦查徒步雪山的画面,《长津湖》的每一帧都值得作为壁纸留念。
第二个优点,是敢拍。
其实在进电影院之前,我内心十分忐忑——
我害怕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下,作为一部战争片,《长津湖》可能没有哪怕一秒钟的「R18」场景,甚至战士交流的时候,还会彬彬有礼。
但也许是官方背书,也许是其他原因,《长津湖》在战争的残酷性方面,足够写实。
在石子滩,伍万里(易烊千玺 饰)亲眼目睹刚认识的战友张小山血肉横飞。
在小草屋,伍千里(吴京 饰)等人和几名敌人狭路相逢的战斗场景,拳拳到肉,刀刀见红。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极具创造性的一段打戏,林超贤(三分之一把握)选择在现代战争中,用一种成龙动作片的打斗方式进行拍摄。
整个过程节奏紧凑、剪辑到位,让人全程目不转睛。
其次,在战友的日常交流上,《长津湖》也没有刻意回避「国粹」,虽然字幕没有显示,但观众听在耳里,相视一笑。
第三个优点,是克制。
我想,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讲,他们可以接受主旋律电影,但他们无法接受刻意说教的主旋律电影。
毕竟你花钱是来享受的,而不是来听课的。
看完之后,我很庆幸——
《长津湖》在说教方面比较克制,点到为止。
整部戏在前半个小时向观众简单介绍了为什么要打这场战,在之后的画面中,除了一些刻画主角性格的必要剧情和铺垫之外,几乎把所有的笔墨投入到了战争过程中。
而作为参演人数规模最大的战争片,《长津湖》摒弃特效,用真正的人去饰演军人。
当一个个年轻的血肉之躯整齐一致的喊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时,那气势震天动地,我的血液也随之沸腾。
02、
接下来,我想说说《长津湖》的缺点。
176分钟看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长津湖》真的太吵了。
我不知道没看过的各位能否想象,在将近3小时的时间里,几乎有2.5小时的剧情都有BGM去衬托剧情。
我甚至有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在看剧,还是在听音乐。
只要一听到喜感的节奏,你就知道接下来准是雷公(胡兵 饰)、伍万里等人的开心时刻,再一下子切到紧张的音乐,你就晓得要打战了。
剧情啥都不用说,你只需要听BGM,就都明白了。
我以为,BGM最大的作用,应是用来刺激观众的五感、烘托剧情的高潮。
但《长津湖》却选择了滥用音乐,几乎在每一个剧情、每一个场景,电影都会「恰如其分」的响起背景音乐,像极了擅自给电影配乐的短视频。
这样做,不仅让整部电影过于喧闹,也让它失去了静的魅力。
在夜里的埋伏,在雪山的掩藏,在日常的对话,呼吸声,雪落声,人声,才是这些场景该有的旋律。
其次,《长津湖》对于我来说,它并没有让我感到情感的共鸣。
我一直觉得,我是个泪点较低的人,但即使如此,看《长津湖》两大重头催泪戏——
雷公牺牲,军人变成了冰雕,我都没有泪洒影院。
而我在走出影院思考后,觉得原因有二:
第一个,是因为电影过度使用BGM,让观众在每一个场景里都有了一定的情绪释放,所以当来到全剧的高潮点时,观众的情绪已经平缓。
第二个,是因为即使影片长达3个小时,对于长津湖战役来说,仍然过于简短。
导演为了能尽可能的还原长津湖战役,在人物刻画上缺少了着墨。除了伍万里之外,其他角色更像是纸片人,不够立体,缺少了人物弧光,在没有一定剧情铺垫的情况下,观众也就无法代入角色,感同身受。
整部剧塑造了诸多军人形象,例如千万里兄弟、雷公、余从戎等等。
但所有角色中,让我感触最深,反而是描写不多的毛岸英同志(黄轩 饰)。
当他从屋里走出,拉住彭帅的手,说道:
“几十方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
我体内的一股暖流“蹭”的一下涌进了泪腺,那一刻是我观看《长津湖》的情感巅峰。
最后的一点小瑕疵,是我认为在剧终时,即使军队溃败,作为一军之首的将军看到我国军人的冰雕后,也不会亲口说出:
“拥有这样军人的国家,我们永远无法战胜。”
虽然听到这句话足够振奋人心,但它显然不符合角色的立场和形象。
03、
在电影里,有一幕我感触很深。
新兵蛋子伍万里在火车上向久经沙场的雷公问道:
“要杀多少个敌人,我才能成为英雄?”
雷公比了一个二的手势。
“两个?”
“二十个。”
这时,毛岸英走了过来,说道:
“站在战场上的,都是英雄。”
这句话,大概就是我每一次愿意为主旋律电影掏钱的理由。
就像七连的梅生看着女儿照片说得那样: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
有幸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
而我们的有幸,是用那些最可爱的人的生命换来的。
谢谢你们。
作者:十四十四
公众号:十四十四
v横竖横v
最喜欢兰晓龙的台词,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往往饱含深意。。。
蹲草丛的食人鱼
· 广东红海很好看啊,各大平台评分都很高的,有的甚至突破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