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全景式的战争史诗叙事下的共情与造梦

avatar
关注

一、前言:侵略与反侵略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宋阿毛,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6连战士

这是刚刚在长津湖经历了当时美军史上最惨痛失败的陆战1师眼前所看到的景象。

作为在太平洋战场上屡立战功的美海军陆战1师,或许第一次体会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贝里琉岛和冲绳岛战役中他们所面对的日军的滋味。

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性质,或许就在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等一众政客的一念之间而转变。彼时他们面对的是穷凶极恶、誓死效忠天皇的自杀式日寇,而今在他们眼前的是为了保家卫国、誓死守护国家边境安宁而成为“冰雕”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反法西斯战争中正义的反侵略者到朝鲜战争中冠冕堂皇的侵略者,仓皇败逃的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看到这一幕想必也是羞愧难当吧。

都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和反侵略史,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最后一个重要历史章节,值得我们、也需要我们去更深入地了解这场战争,了解“冰雕连”、长津湖战役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始末,理解前辈们为何要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地斗争和反抗,这也是我写这篇《长津湖》影评的目的之一。

内容简介:
首先,本篇会以长津湖战役的史实简介开始,通过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时间线、这场战役所处的位置以及中美两军的情况对比,让大家能够全局全面地理解这场战役的背景;

其次,会对《长津湖》电影本身做出一些评价,也是影评的主体部分;

最后,会聊聊这部电影可能带来的浅层、深层影响,以及一些思考。

二、长津湖战役简介

1950年,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但是美海军第七舰队悍然入侵台湾海峡阻止新中国收复台湾、肆意轰炸东北边疆,美帝入侵朝鲜之心路人皆知,企图通过一举统一朝鲜从而建立一条从日本到台湾的防线,来遏制新中国和朝鲜的社会主义的新生和发展为了新中国的和平根基,抗美援朝战争意义重大、“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战争是从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而结束。为方便不太清楚这段历史的JR了解整个战争的过程,我理了一下的抗美援朝战争时间线,可以看下面的图。(第一次开PPT写虎扑帖子,人麻了hhh)

可以清楚的看到,《长津湖》是抗美援朝“五大战役”中第二次战役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看到去年另一部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的背景,是处于最后中朝军队发起的夏季攻势后、最后一战的金城战役之前这个时间段内。

这五次战役的直接影响,是迫使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在战争双方形成战略对峙情势下,美国不得不接受停战谈判。长津湖战役也是整个朝鲜战场局势被彻底改变的重要拐点,美军妄想在1950年的圣诞节前夕发起“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美梦破灭。堪比二战欧洲战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战役和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

但是,一场战役的拐点往往意味着双方的伤亡都达到了顶峰,转折战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长津湖战役也是如此。为更好地了解长津湖战役前中美两军基本情况,我也做了下面这张对比图:

这张图我也从宏观到微观甚至到两军的心态上都做了对比,简而言之,中国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唯有一腔保家卫国和敢于牺牲的坚毅远超美国的自信与狂妄。从长津湖战役的结果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来看,甚至从整个中华民族近代史反侵略史上来看,真正决定战争胜利的,永远不是装备的和资源禀赋的领先,而是敢于抗争的军魂和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

(自信中国不会出兵且美军能迅速结束战斗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越过北纬38线继续向北挺进的美军)

这场战役的结果虽然是胜利的,但过程却是惨烈的。
1950年11月27日的长津湖大雪纷飞,气温降到零下40多度,志愿军第9兵团的官兵已经在长津湖地区埋伏了整整6天6夜,穿着从南方一路穿过来单薄的衣裳、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趴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一动不动,一直不敢合眼。没人敢睡,因为一旦睡着了,第二天就再也叫不醒了。

志愿军老战士刘伯清回忆说:
“冷到什么程度呀,讲了你都不敢信,一些战士的耳朵被冻得硬邦邦的,一碰整个就掉了,一点都没的知觉喽!”

但当冲锋号吹响时,被冻得快神志不清的志愿军士兵立即从雪地里爬起来,猛攻公路上的美军。有很多士兵因为卧倒时间长,已经被冻死;还有许多士兵拖着被冻得坏死的腿冲锋、爬着、匍匐着冲锋。

双方鏖战至11月30日,美军顶不住被迫开始撤退,12 月 15日,通过空投支援架桥材料才得以成功跑路的陆战 1师残部终于到达东海岸的兴南港,乘船仓皇南逃,避免了全军覆没。下图是我画的整个长津湖战役经过的示意图

长津湖之战,陆战 1 师伤亡4418 人,另有 7313 名非战斗减员,若不是志愿军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和抵御严寒的措施,陆战1师也就不需要撤退了,就都长眠在长津湖了。

(美军感恩节盛宴,室外滴水成冰)

(志愿军第9军团20军战士后勤补给情况描述)

三、电影《长津湖》内容评价:全景式的战争史诗叙事,7分赢在战争场面,3分输在叙述方式

从影片的叙事架构中可以看出三条主线:以伍仟里为主的基层士兵微观线、以七连和美国北极熊团对抗为主的组织的中观线、中美高层决策以及战争背景的宏观线,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展现了长津湖战役从起因→筹备→战斗→胜利的全过程,是一场全景式的战争史诗叙事电影。以下从三条线分别给出个人的评价。

1. 微观:个体维度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我的祖国》

影片从兄弟情开始切入,通过展现一幅幅安静祥和的南方水乡生活画卷和争先报效祖国的兄弟形象,塑造了第一条叙事的微观“个体”线。

从伍千里和伍万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中也能印证之前所说的,志愿军第九兵团都是来自南方、原本用于解放台湾的“亚热带”军队,身着单衣、雪地作战经验不足、甚至有些战士都没有见过雪,这为长津湖战役的伏击带来的巨大挑战,但这也为第九兵团、七连的英勇顽强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长津湖》还塑造了李云龙式幽默又感人至深的雷公形象、为抢救地图而牺牲的毛岸英、医疗兵为救伤员而自己挨子弹的场景等等。

但微观线的槽点也是最明显和直接的,例如,伍万里刚上战场连刀子都还不知道怎么用,下一秒便已经成为左手打枪、双手精准扔雷、肉搏美国大兵、穿梭枪林弹雨而毫发无损的“英雄”形象。诚然,在战场上的每一个志愿军士兵都是英雄,但电影里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塑造方式确实有些生硬;指导员还是李晨开车引爆炸药炸毁两辆美军坦克、雷公载着移动的标示弹引导美军飞机炸美军坦克的剧情竟然有种在看《速度与激情10》的错觉。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心中就时不时响起,这毕竟是一部商业化电影,不能用史实的角度来看待一些场景,这样想心里就好多了。

2. 中观:组织维度
这个维度我看到的更多是中美两军之间的对比。志愿军第9兵团7连在冰天雪地中啃着发黑、发绿又硬的磕牙的土豆,伴着凌冽的寒风吹雪边行进、边埋伏。而陆战1师在感恩节吃着刚做好的火鸡、现炸的薯条、热腾腾的咖啡,伴着轻松愉悦的音乐,畅想着在圣诞节前就能战胜回国。这里有一个细节镜头,美军士兵在室外拿起了喝热饮的杯子,杯底的水瞬间结成了冰,可想而知当时在雪地里埋伏的志愿军有多么的痛苦。

最后的伏击战再次印证了骄兵必败的定律,在超出人类生存极限的极寒天气下,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极度悬殊情况下取得的。参战第20军部队连日冻饿,冻伤减员高达40%,第 27军第79师战斗伤亡与冻伤减员几乎达到1:1。志愿军将士在长津湖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中观线的槽点,主要是电影塑造的这支志愿军队伍在军事实力上“太过强大了”,全篇幅没有看到志愿军有弹药紧缺的场景,甚至一直处于火力压制美军的状态,美军坦克也成为一堆挨炸的废铁。确实,这场战役我们是胜利者,但也必须承认志愿军所承受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电影《长津湖》似乎只刻画了前半部分。对于商业电影而言,观众想要看到情感上的起伏,但电影只在雷公的点上刻画了“伏”,其他场景都太过酣畅淋漓,所以给人产生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最后的杨根思和冰雕连的出场也是草草了事,只是为下一部商业化续集做的预告。当然,作为一部战争爽片,这战场场面的塑造是世界级的。

3. 宏观:国家维度

这个部分是我认为这部《长津湖》做的最好的地方,中美高层和美军的很多行为都是符合历史史实的,特别是大部分的美军狂妄的语言甚至是原话作为台词,从狂妄自大叼着烟斗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到盲目自信的第10集团军司令阿尔蒙德,到谨言慎行、沉着冷静陆1师师长Dr.史密斯等形象,都是生动且纪实的。

宏观角度的纪实性叙述和对敌人美军的角色塑造,是这部《长津湖》区别于此前所有抗美援朝战争甚至中国所有抗战电影的一个新的突破。《上甘岭》、《英雄儿女》、《我的战争》等抗美援朝电影都缺少了这一部分而让人感觉切口过小,去年的《金刚川》第一次用美军牛仔飞行员的视角展现了另一个维度的战争让人眼前一亮,但《金刚川》由于仅仅只描述了一个架桥的剧情,太过于单薄,总让人有点隔靴搔痒的难受,桥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长津湖》很好的回答了这个疑问,用宏大的战斗场面和眼花缭乱的运镜技巧描绘了志愿军酣畅淋漓的一场突击战,不得不说,看到这些战争场景的出现,中国战争电影的未来有了更好的想象。

对于其他战役,《八佰》、《斯大林格勒》、《敦刻尔克》、《拯救大兵瑞恩》、《1917》等优秀战争电影存在的一部分缺点,也都是缺少了对于战争全景的刻画、切口太小而无法“管中窥豹”,导致给部分观众一种“拍了半天、用了这么好的战役题材,就打了这么几枪?”的感觉。而《长津湖》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至少把砸的钱花在了“枪口”上,让观众、特别是军事爱好者有了更爽的体验。

当然,比起《太平洋战争》、《兄弟连》、《我们的父辈》、《父辈的旗帜》这些二战时期优秀的影视作品,由于素材、篇幅和时长的限制,《长津湖》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全景描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还是希望像这样的优秀的战争史诗剧集能够出现在中国的银幕上,那《长津湖》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了。

四、《长津湖》电影的总体评价:现象级的共情作品,但成为不了经典。

我们都说电影是造梦和共情的理想场景,电影能倡导一种理想、提振一种精神;我们都知道抗美援朝非打不可、战争过程惨烈而悲壮、战争结果是正义必胜的,但具体是什么场景,我们很难描述,而《长津湖》电影让我们能够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一个更切身的共情机会。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旁边坐着一对大叔夫妻,从影片的开场他们就似乎把这部电影当做家里面的电视节目来看,大叔用着马后炮式的评论对他老婆评价着电影情节“原来是伍佰里、伍仟里和伍万里三兄弟”、“哦!你看这是毛岸英”、“(志愿军雪地啃着土豆)这条件确实是艰苦”… …一开始我甚至想提醒一下大叔,希望他能安静地看电影,但直到电影结束我也没有说出口,因为这不就是这部商业电影所应该带来的结果和意义吗?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对共情保持平静,对电影情节的讨论除了能让大叔可以在老婆面前秀一秀知识储备,更多的是这部电影给了作为观众的他们一种“造梦和共情”的机会。这部电影所倡导的、甚至简单粗暴地展现了志愿军所向披靡的战斗画面,确实能让大家获得对这场正义战争的共情,沉浸式的欣赏方式、强大视听技术手段都让观众有了更直接的战争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对中国的战争电影、对中国的电影行业复苏,都是一个现象级的作品。

但《长津湖》的缺点也是明显的,这是一部有着鲜明政治属性的抗美援朝献礼作品,也是一部体量巨大的商业大制作电影,简而言之就是又要符合主旋律、又要能够赚钱,这使其需要在社会影响、商业诉求和艺术表达之间寻求平衡。这个平衡和协调的过程并没有做的很好,文献纪实的理性叙事和商业化地感官冲击之间多少是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的,最明显的就是战斗残酷性的描述有悖于历史的叙述,战斗过程中多多少少带有的中式“雷点”也让部分观众找到了可喷之处。

还有一点就是长津湖战役被硬生生拆成了上下两部,那么作为一场战役的完整性来看,这部上半部作品少了杨根思和冰雕连的这种具象化的感染力,存在明显的割裂性。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完整的、具有连续性的战役,战役仅持续了二十天,不是一场长时间的拉锯战、阵地战,不应该作为上下两部作为商业化电影来拍,这一部的很多情节都是能够压缩或者精简的,但由于体量和投资回报率的要求,不得不割裂成两部影片,上部的激战和下部的情感高潮不衔接,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不足之处。

五、《长津湖》对电影行业的意义:唤醒、追寻、重述与新生

从票房和影响力上来看,毫无疑问《长津湖》已经将抗美援朝战争片拉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要知道经典的《上甘岭》拍摄于1956年,期间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对于这个已经停滞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电影题材,借着去年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的话题性,《长津湖》的播出或许能为这类战争片打开新的黄金发展时期。

此外,军事纪实主题的电影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需要有军史的支撑,而中国近代史作为一本侵略和反侵略战争的教科书,有太多太多战争史实值得后代去唤醒、去追寻、去重述,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电影创作的珍贵矿藏。《八佰》、《金刚川》、《长津湖》这些对经典战役的商业再创作为军事纪实主题电影带来了新生,也是这类电影开始慢慢摆脱“抗日神剧”标签所做出的努力,希望这些优秀的电影能诞生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培养更多像易烊千玺、吴京、张译这样的实力派演员。

六、电影行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基于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如今,中美之间的博弈和对抗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显现,就像新中国刚刚成立时那样,在中国发展的时候美国穷尽了手段进行打压、扼制,抗美援朝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抗美援朝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新冠污名化的反击、加勒万河谷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战士、刚刚顺利返回中国的孟晚舟等等,这些事件背后都展现了对美霸权主义的反抗、蕴藏着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核

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势不可挡、发展经济内循环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不会变,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不会动摇,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正在对美国霸权主义进行挑战和对美国各方面渗透的隔离。

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中国与美国的强强对抗的历史事实,早已印证了中国不怕美国的拳头、有信心且有能力脱离美国的控制。主旋律的执行需要国家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综合国力中的重要的一环,就是“文化自信”,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大叔一样,一个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是一个好的文化自信获取的渠道,也是大众能够接触到的最直接的传播途径。

如果用“《长津湖》→电影行业→文化产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链来看这一部现象级的影视作品,那么其所具有的意义就不仅仅是浅层的拍摄手法这么简单了,当然拍的好、拍的不好需要被观众讨论、批评,之后的电影也要能取长补短、往前迭代发展。

总而言之,从《长津湖》出发,未来电影行业需要做的是:

(1) 在坚守中国立场的基础上,基于中国战争的史实进行具有时代特点的故事叙述,探索更具更深层次和更具吸引力的战争观念表达,丰富战争叙事的多样性;

(2)保持“文化自信”,尽可能对战争历史进行正面讲述,避免主题建构的切口过小、重点偏离,或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模糊与神化;

(3)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战争电影的精华之处,不断拓展与创新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乃至整个战争电影的美学范式,打造新时代的优秀影视作品。

影视区国庆观影长津湖主演基本没有替身
发布于浙江阅读 626567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只是怀念一下

· 广东

亮了(632)
查看回复(1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芜湖飞行日志

· 四川
只是怀念一下
收起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我绝不屈服于你,就算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阵地上

亮了(42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