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电影《长津湖》的五大弱点
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说清楚志愿军强大战略规划、战术素养、组织性、纪律性、执行力、意志力和精神属性的根本来源。即,志愿军因何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军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所有军队不同?这一点说不清楚,或者没有“立”起来,影片的“骨架”就无法挺立起来,再多的“血肉”、“情感”和“情绪”,都会给人一种“无力感”,或者说,“着力点”的位置不对,用力越大,“方向”就偏得越厉害。就此而言,1953年7月“抗美援朝”作战结束,仅仅三年后,1956年12月上映的《上甘岭》,依然是同类电影无法逾越的“顶峰”。2021年的《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是从微观角度呈现志愿军真实战斗过程的精品电视剧(一共六集,一部长电影的体量),值得好好看看。
以下从《长津湖》影片设计的角度,提出我自己认为应该着重注意的五个方面:
第一,必须高度凸显战争的正义性质。我们为了什么去战斗?从国家领导人到指挥员,再到普通士兵,各自的侧重点或者说“职责”“职能”肯定是不同的。但有一点肯定是且必须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战争性质”的判定,即,坚信“抗美援朝”作战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再次走向独立自主自强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第二,必须高度凸显志愿军指战员的思想统一性、组织性、纪律性和执行力。思想、组织、纪律和执行都是奠定在“理性思考”、“理性筹划”、“理性反思”、“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理性原则”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亲情”、“友情”、“义气”、“情绪”、“仇恨”甚至“家国情怀”之上的。每一位志愿军指战员清楚明白地理解并认同了部队的“理性原则”,才可能将自己的“情感”、“情怀”等情感力量、精神力量合理地释放出来,尤其是在实际的战略战术活动中合理地释放出来,而不是仅凭“血气之勇”、“亲情”、“友情”、“仇恨”等自然情感。甚至要清楚明白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必须牺牲?自己牺牲的意义和作用在哪里?
第三,必须牢牢聚焦“长津湖战役”本身。即便电影《长津湖》是从微观角度切入“长津湖战役”,影片的重点也应该围绕“长津湖战役”本身展开,不然就与电影名称不符。尽管电影《长津湖》描述了大量的战争场景,密度和强度都非常高,但是,“长津湖战役”本身却没有被强烈地凸显出来,导致影片主题、“重心”不突出。“长津湖战役”是一场扭转“朝鲜战争”局面的关键战役,其规模非常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因此,其前因、过程和后续影响应该从宏观层面有所说明,不然其战略价值就会被淹没在一场场的战斗之中。不说明“长津湖战役”重大的战略价值,就无法说清楚志愿军战略指挥层面的高超设计和超强的执行力。
第四,必须以最大的敬意拍摄出“冰雕连”的精气神,他们是我们民族永远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在敌军唯一撤退路线上,负责阻击的“冰雕连”才是志愿军战略规划、战术素养、组织性、纪律性、执行力、意志力和精神属性的最集中体现,他们是永恒的丰碑。电影《长津湖》居然将这个最重要的“精神丰碑”匆匆带过,“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我以为剧情的发展是,千里、万里兄弟中的一位,会牺牲在“冰雕连”。而且,“冰雕连”的事迹应该在“长津湖战役”中大书特书,甚至整个“长津湖战役”都应该凝聚成对“冰雕连”钢铁精神、意志力和执行力的展现。可以这样说,对“长津湖战役”的任何影视描述,如果没有集中呈现“冰雕连”的事迹,都是不成功的。
第五,不需要对志愿军新兵的成长过程给予过多的笔墨。因为有了“第一”、“第二”点,志愿军新兵的成长速度是以秒为单位的,很多新兵是到了真的战场上,才受到老兵的实际教导,当在真的战场上开了第一枪、扔了第一颗手榴弹,新兵就成了老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教导,才明白其中的含义,这近乎是中华好儿女的先天理性认知和本有情怀,只需要直接激发就可以。更重要的是,志愿军本身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强大的组织、铁的纪律,新兵的成长是十分规范和严肃的,而不是等待其个性的成熟。
2021年10月3日,任敬伯玉 撰。
一些补充:
1、第一条和第二条是“抗美援朝作战”本质性的、决定性的内核。不是介绍一下就行了,而是要渗透到影片的每一个瞬间,要刻在每一位指战员精神和意志的最深处,这是根本性的动力所在,必须牢牢咬住这个核心精神不放松。如果阅读了一定量的抗美援朝书籍,一定量的记录片影视作品,以及相关战略战术分析,就会明白思想、组织、纪律和执行力对于战争结果的重大影响力。如何让成千上万的人统一思想、有组织地执行任务和行动?这是更加困难的工作。思想、组织、纪律、行动、执行力、信心、必胜的信念,是需要系统性地培育的。这也是一个军队战略战术素养的直接体现。
2、即使有下一部,是一个引子,“冰雕连”都不应该被一笔带过,必须予以充分且有力地呈现。影片中,匆匆呈现了一下“冰雕连”,马上就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庆祝场景,让人感觉十分突兀。
3、长津湖战役是整个志愿军取得重大战略胜利的战役,长津湖是整个志愿军的长津湖,而不是“我(千里、万里)的长津湖”。对于“万里”成长的塑造,相对影片的整个体量,占比依然太大。而且,万里的成长过程几乎没有体现出人民军队的指导思想和组织架构的真正作用,影片中万里的成长过程几乎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新兵的成长过程,没有体现出志愿军的根本特质。除此之外,对“朝鲜战争”唯二之一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先烈(另一位是黄继光先烈)的呈现,也十分突兀,看不明白前因、过程和后果,不能仅仅展现勇猛和惨烈的一面,更应该展现杨根思连队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对自身战斗任务的清楚认识和执行力,最后的牺牲是为了坚守阵地、最大限度地牵制敌军、完成战斗任务和达成战斗目的,而不是观感上的英勇、血气之勇。
4、不是电影跑题的问题,而是电影的主题和重心不突出。三个小时的影片,用了近两个半小时在铺垫,而且很多环节还不是直接对“长津湖战役”的铺垫。长津湖战役中的诱敌入“袋”(长津湖),对联合国军的分割包围,白天隐伏,夜间(凌晨)突袭,甚至美军自身的高质量战略战术(尤其是防御战术和阵型),等等,都没有交代清楚。观影的感受就是,仗打得很激烈,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打的。
5、对美军战略、战术、组织、纪律和执行力的刻画不够。不能仅仅展示美军空军、坦克、火炮等武器的强大和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实际上,陆战一师是美军王牌中的王牌,在遭遇志愿军突然的大规模穿插分割包围,一般的部队是顶不住的,陆战一师却能够迅速组织起有效的防御阵形(主要是利用坦克),使缺少重武器的志愿军无法真正突破其防御,给志愿军造成重大的伤亡。刚刚经历二战历练的美军,除去强大的武器系统,其战略、战术、组织、纪律和执行力也是十分强悍的。志愿军战胜的是世界第一的军队,而且其过程是十分艰苦和惨烈的。
6、电影中幽默台词的最大问题在于消解或弱化了志愿军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给人造成这样一种感觉,志愿军是靠亲情、战友情、师徒情、家国情怀、对朝鲜人民的同情、对敌人的仇恨等“情感因素”凝聚在一起的。然而,这恰恰不是志愿军的核心特质,至少不是第一特质。
7、通过电影,去认真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事实,了解和崇敬真实的志愿军战士。了解了基本的历史事实,通过对比,就知道电影《长津湖》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指出影片的不足,指出影片在呈现历史事实和志愿军形象方面的不足,不等于否定志愿军及其取得的胜利。正因电影呈现得远远不够,才批判影片。批判电影,不是批判志愿军和抗美援朝。希望我们在批判中成长和进步。
十分感谢大家的探讨和批判!我改正了部分表述。
大柴爱怀旧
· 上海这就是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认知差距,但这片主要的受众还是后者
核子可乐公司
· 广东不清楚为什么很多人没看明白看火车外的长城这一幕的意义,我觉得已经很直白了,在一个年轻的新战士思想上还不明白为什么而参军打仗之际,打开的车门涌入的场景,是长城高耸、风景秀丽、山河无恙,这是旧长城,而在铁路上冒着滚滚浓烟喊着口号奔赴前线的,是新长城,一个镜头点明了志愿军参战的意义,不仅仅是视觉冲击,这是一个男女老少都看得懂的、穿透民族的历史与当下去阐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的镜头。至于火车上能不能看到这个样子的长城根本不重要,那个场景就不是在写实。简单点说,人家都把 意义 两个字望你心口里塞了,要还是看不懂,要么不是国内受教育的、要么语文没过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