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看长津湖,再说说水门桥~
电影长津湖带来了火爆的观影潮,听说后续还有第二部水门桥,看区里讨论的热闹,也上来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场大红一师师长史密斯说的向南进攻中的咽喉之战。
先来看看战斗背景: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开始后,位于东线的志愿军9兵团对孤军冒进的美军第10军展开了围歼。发觉我军企图后,位于长津湖地区的以美国陆战1师为主的联合国军迅速向朝鲜东海岸的兴南港撤退。由于朝鲜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从兴南港通往长津湖地区仅有一条公路,而水门桥就位于这条唯一的公路上。长津湖地区的美军要想撤回兴南港就必须经过水门桥。因此,水门桥就成为中美两军必争的咽喉要道。
水门桥位于朝鲜咸镜南道的古土里附近,距离美军的后方补给基地兴南港64公里左右。水门桥是为了让公路穿过水力发电站上部4根粗大的引水管而修建的一座便桥。其桥长不过8.8米,桥宽仅可容一辆汽车单向通行。
该桥不像有些JR想象的是一座跨江的大桥,并不长,是这个样子的。
在第一阶段战斗中,27军成功重创了驻守新兴里的美国陆军31团(绰号北极熊团);但柳潭里的美国陆战5团和陆战7团却突破了志愿军20军和27军的包围圈,撤退到了下碣隅里与陆战1师师部和陆战1团汇合。
在第二阶段的战斗中,志愿军9兵团调整部署,要求所属各部队迅速转入追歼下碣隅里南逃美军的战斗。位于下碣隅里以南的各部队,要就近占领公路沿线有力地形,阻击美军的撤退。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就是为了阻止美军的撤退。
撤退中的美军
为了减轻装载量就地掩埋的美军尸体,这在美军各次战役中都是比较少见的一般都要带回国。
再详细说说三炸水门桥
12月1日,志愿军一支侦察小分队就穿插到了附近,在风雪长途奔袭而来、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思维却依然敏锐,尽管这座桥在当时毫不起眼,但他们严格按照指令对桥梁进行了破坏。
因为长途穿插奔袭,随身携带炸药并不多,但仍然充分地运用了炸药并把桥面炸毁。按照当时普通中国军人的经验和知识,要在这么恶劣的天气和这么偏远的地方要把这桥恢复到能通汽车的程度,没个十天半个月是不行的。大桥被炸令"联合国军"焦急万分,一个工兵营很快就带着一些稀奇古怪的装备赶到,并开始了维修作业"联合国军"很快就以木框体结构修好了桥。当看到载重卡车能够缓缓的驶过新的木桥时,侦察分队开始着急了。
不过他们并没有犹豫,他们很快集结起力量筹备了第二次炸桥。白天虽属于"联合国军",但夜晚却属于志愿军。
12月4日夜,中国士兵把自己埋藏在风雪和黑夜里,他们巧妙地躲过探照灯、照明弹和更多的警卫,悄无声息地把更多的炸药安装在了被严密守卫的水门桥上。在成功爆炸后撤离的同时,还不忘破坏了周围可用的木料。
至少,在这支炸桥中国小分队的指挥官心里,他们已经做了几乎所有该做的和能做的。也许剩下的唯一事情,便是看着撤退而来"联合国军"如何在断桥面前被堵死,然后被尾随而来的我军主力部队消灭。
然而,后来见到的一幕再次令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一支装备更加奇怪的"联合国军"工兵营赶来,他们操作着中国军人从来没见过的工程机械,利用原桥残留的根部和携带的钢制材料,居然又在一夜之间修起一座钢木结构的桥梁。这次,修好的桥上甚至隆隆开过了坦克。
而且"联合国军"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前面所犯的错误——超过一个坦克营近40辆坦克在桥两侧排开布防,此外还有大量的轻重火力由内向外把桥死死围住。"联合国军"以如此超豪华的火力配置此来展示自己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这座桥的态度。
被炸的水门桥
面对这种境况,负责第三次炸桥的是志愿军27军80师240团3营7连。
12月6日的夜晚,在几乎没有任何重火力的掩护下,数以百计的中国士兵踩着厚厚的积雪,反穿棉袄、身负炸药,由多个方向再一次向水门桥攻击前进。
时任7连连长姜庆文,冲锋时被子弹击中失血过多没能继续战斗而幸存了下来。
当姜庆云倒下后,他的战友们第三次冲破了美军的火力封锁,把新架起的大桥和根部基座全部炸毁。
今天,已经很难找到描述这场战斗过程的文字,我们不知道在那么强大的防御火力面前,这些勇敢年轻的士兵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叫什么名字,有多少人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又有多少人扛着炸药包跳了下去和桥墩同归于尽,但我知道他们心中怀着怎样一种争取胜利的信心,一往无前,无所畏惧。于是,在那一个曳光弹交织、寒风呼啸不断的夜晚,水门桥再次被炸断,毅然决然的中国军人甚至连原桥的基座都炸得干干净净。
三炸水门桥之后美军到现场勘查。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为了挽救陆战一师,上千人开始立刻投入计划制定和工作:
日本的三菱重工开始加班加点制作M-2钢梁,南朝鲜的一个空军基地开始试验用降落伞空降钢梁——事实证明钢梁落地后严重变形。
于是美军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根钢梁同时用两个降落伞。
12月7日,就在志愿军第三次炸毁水门桥之后没多久,8架美军C-119大型运输机飞抵美军古土里阵地上空,空投下了8套M-2型钢梁。
C-119运输机
随后,工兵营在营长帕特里克中校带领下,立刻开始了架桥工作。
12月8日下午4点,一座全钢结构、可以通过包括坦克在内的全部重型机械车辆的“水门桥”,出现在了被志愿军炸断的桥基之上。2个小时之后,陆战一师先头部队抵达水门桥,开始过桥。
12月6日桥被炸断,12月7日空投,12月8日通车。
美军通过水门桥
这个时候你们会问,我们的人呢?难道就眼睁睁看着美军撤退吗。没有,负责阻击的,是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然而,由于风雪实在太大,再加上寒流来袭,同样也已经精疲力竭的志愿军阻击部队尽管已经在雪地里爬行赶速度,但大部分依旧还是没有及时进入阻击阵地。
但有一个连,却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登上了一个可以俯瞰水门桥的山头。
然而,在美军的整个撤退过程中,这个连队却一枪未发。
58师师长黄朝天曾愤怒地下令要枪毙172团团长,但后来知道情况后,却泪流满面。
因为那个连,后来被人发现了:
全连100多个人,用毛巾围着耳朵,全都呈战斗队形卧倒在地上,保持射击姿势。
但是他们都已经死了,是被活活冻死的。
牺牲战士的遗书
为了避开美军的火力打击,志愿军只能避开公路,翻山越岭的追击美军。这样一来,志愿军的两条腿不仅要和美军的汽车轮子比赛还得多绕路、走山路。由于道路崎岖、天气寒冷和美军的空中封锁,志愿军的追击速度要慢于美军的撤退速度。以担任预备队的26军为例,9兵团原计划该军12月2日参战,但一直到12月5日该军先头部队才抵达下碣隅里。
如果不是有战前深入美军后方的部队进行阻击和迟滞,志愿军无论如何追不上撤退的美军。但就像前文所说,水门桥以南的志愿军不仅人数少而且大量冻伤减员,已经无法实施强有力的阻击。
而美一也没有再踏足朝鲜战场,在后方修整了一年多。
如果我们有美军的后勤,如果我们有美军的一半的军备,如果如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军人的荣耀。
战后总结即使美军未能修复水门桥,志愿军也无法消灭美军主力。事实上,在气候寒冷、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官兵已经超水平的发挥出了战斗力。作为后人,实在不应过于苛求。
然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居然还有人质疑这支军队,我们是万万不允许的!
看看你的身边,你生活的小区,你安静躺着的座椅,你无所顾忌逛着的街道。
随便发一张周末在小区楼下的照片
无法多说什么,志愿军万岁,中国人民万岁~!
(内容参考了些网络资料,向原作者抱歉)
吾是笨笨
· 江西是的,志愿军已经做到了人力的极限,用伟大二字形容这支军队仍然觉得苍白
理性客观爱憎分明
· 四川历史中留下的遗憾更是催我辈奋进的动力之源,先辈们洒下的血泪绝会点燃每一个爱国者胸中生生不息的怒火。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