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团]NBA75周年十大猜想
NBA即将迎来75周年庆,我们将对历史上发生过的一系列事件提出了大胆猜想,看这些细微的改变如何影响联盟发展轨迹。
另一个世界与我们的世界相切——一切都遭受重创。你穿着紫色短裙,用防尘布把透明衣架罩住;阳光刺眼得略微发青。——迪克-艾伦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的迪克-艾伦是为《多元宇宙理论》撰写序言、近期获奖的著名诗人,并不是棒球大联盟那名不按套路出牌的直线球击球手。顺便提一句,这名击球手应当入选名人堂。鉴于他难以捉摸的性格和用钉鞋刨场上泥土的喜好(“10月2日”“可卡因”“嘘声”建议自行上网查询),艾伦肯定会是多元宇宙的忠实拥蹙,尤其是在1969赛季,他肯定愿意被传送到其他世界,当时他在战绩只有63胜99负的费城费城人队满怀怨气的被迫担任一垒的巡逻防守职责,赛场表现经常心不在焉。
为庆祝NBA成立75周年,NBA联盟在此期间将会评选出历史上75位最伟大的球员,这会让年轻球迷有机会问出“等一下,多尔夫-谢耶斯究竟是什么人?”这类问题。在此,我们带着您探索NBA多元宇宙,列出了10个有可能改变NBA联盟历史的猜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参加25年前NBA50大巨星的评比,而我现在仍足够清醒能为这次75大巨星评比投票。我必须要补充一句,当联盟于1946年最初成立、称呼还是全美篮球协会(BAA)时,我还没有出生。好吧,也差不了多久。1949年我便呱呱落地,就在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击败华盛顿国会队,拿到五连冠中的第一个总冠军的几个月之后。要知道国会队当时的主教练是当时还不太出名、嗜雪茄如命的阿诺德-奥尔巴赫。
以下就是10个“如果当时这事发生了会怎样”的大胆猜想。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设,如果有合适的可以自行列出。
1. 如果当初丹尼-比亚索恩乘坐的船被遣返回意大利会怎么样?
比亚索恩10岁时跟随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一起乘船到达埃利斯岛,但是这艘船在纽约市港口被扣留了大约一周时间。因为当时船上有流感疫情传播,而海关办事处官员拖延了近一周才批准所有人下船(不明白为什么。你能想象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这个时代吗?)。到达美国之后,极具企业家魄力的比亚索恩购买了一座保龄球馆,之后又买下了锡拉丘兹民族队。正是他提出了24秒进攻时限的概念,拯救了面临存亡危机关头的NBA联盟。
NBA最初时期,拖延战术是指一支球队在外线无止境的互相传球,以保持住自己领先优势的方法,这已经成为各队公认的取胜战略。(无论出于各种原因,克制这种战略的双人包夹,甚至是三人包夹持球队员,以逼迫对方执行进攻的做法并没有流行起来。可以试想一下胡比-布朗看到比赛中球队采取拖延战术的场景......)1950年11月22日,在那场著名的韦恩堡活塞队19比18战胜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的比赛中,球场内所有球迷昏昏欲睡。活塞队得分最高的球员约翰-奥德哈姆只得到了5分,而湖人队的明星中锋乔治-迈肯得到了全队18分中的15分。
出生于亚平宁山脉山脚下的小镇米利亚尼科的比亚索恩,在看到联盟这种现象之后,觉得必须有所改变。随着观赛球迷不断流失,几年之后,比亚索恩和球队总经理里奥-费利斯一起研究出,在球队得分相对“正常”的比赛中,每支球队平均会出手60次左右的投篮,加起来总共约为120次,所以他们将2880(也就是比赛时间换算成秒数)除以120,结果就出来啦!
现在看来,是否会有其他人想出进攻时限的概念?毋庸置疑会的。但是谁能确定是否仍是24秒这个目前看起来无比完美的数学结果呢?就像是篮球场地的长度是90英尺。也许时限可能是28秒?甚至是30秒?40秒?
补充事实1:后期的多尔夫-谢耶斯成为了联盟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巨星。这名身高6英尺8英寸的全能球员已经入选了当年的联盟50大巨星(这次大概率仍会留在75人的名单中),他在1954年8月参加了试行进攻时限的比赛,随即这项制度就在1954-55赛季正式实施,尽管很多人对此抱有疑虑,但是它一直沿用至今。
补充事实2:恰如其分的是,比亚索恩和谢耶斯带领的民族队在实施进攻时限的第一个赛季拿到了联盟总冠军。
补充事实3:谢耶斯的儿子、中锋丹尼-谢耶斯在NBA打了18个赛季,共效力过7支球队。而他之前在锡拉丘兹大学打球的4年时期可没少受到吉姆-博因海姆的咆哮。
2. 如果本-科尔纳更加深谋远虑?或者至少是格局大一些?
这位圣路易斯老鹰队的拥有者一直坚称在送走比尔-拉塞尔的交易中,自己清楚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当时他将球队1956年的新秀拉塞尔送到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换来了克里夫-黑根和“简单埃德”埃德-麦考利。但是科尔纳说一定会这么做,因为他需要麦考利,球队也需要这位密苏里州本地人、圣路易斯大学球星来提升票房收入。何况“简单埃德”可是第一届NBA全明星赛的MVP,是一名相当不错的球员。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圣路易斯是一座种族主义现象严重的城市,客气一点的说法是,拉塞尔当时并没有得到球迷的喜爱。
科尔纳的老鹰队也曾在1958年赢得过一次总冠军。但是拉塞尔带给波士顿的不止是一个王朝,而且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联盟比赛风格。他通过自己超强的封盖对手投篮、控制篮板、发动快攻以及终结得分的能力,奠定了凯尔特人队防守反击、快速转换的战术思路。
如果老鹰队自己留下了比尔-拉塞尔,能否有机会成为联盟历史上最成功的球队之一?——约翰.G.齐默曼,《体育画报》
3. 如果道奇队和巨人队没有搬迁至西海岸?
体育界的向西扩张曾被认为是一次极富革命性的冒险提议。每一名体育界人士,包括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的老板鲍勃-绍尔特,都急于研究出这种跨越美洲大陆的搬迁对于纽约的两支棒球队有怎样的影响,最终道奇队和巨人队都在1958年实现了自己的加州梦想。事实证明结果很棒,所以绍尔特带着上演好戏的心态,以巨星埃尔金-贝勒和后来挑中杰里-韦斯特的选秀权为建队资本,拒绝了芝加哥的凛冽寒风,投入了洛杉矶灿烂温暖的怀抱。
是否有其他球队原本打算这么做?肯定会有。不过也许不再是湖人队了,我们就永远无法见证作为洛杉矶永恒的标志韦斯特,以及后来为人熟知的表演时光。洛杉矶湖人队这个名字已经变得家喻户晓,我们早已忘记其他如同犹他爵士队一样毫不贴切的队名。
4. 如果杰里-科朗吉洛当初选择了硬币的另一面?
纵观NBA联盟历史,选秀状元实力鹤立鸡群的情况时有发生,意思就是当年新秀中有一人实力超然于其他所有人之上,根本无需对状元人选归属进行讨论。简单列举一下,比如1979年的魔术师约翰逊、1992年的沙奎尔-奥尼尔、1997年的蒂姆-邓肯和2003年勒布朗-詹姆斯。不过在我心中,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要数1969年选秀,当卢-阿尔辛多成为状元签的不二人选,结果将由两支刚加入联盟第二年的扩军球队掷硬币决定,分别是西部的太阳队(1968-69赛季16胜66负)和东部的雄鹿队(1968-69赛季27胜55负)。(相信阿尔辛多肯定会想,为什么就不能是洛杉矶和纽约之间二选一呢?)
科朗吉洛赌对了,雄鹿队赢得了掷硬币。而阿尔辛多立刻就为密尔沃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到来的第2个赛季,就与控卫奥斯卡-罗伯特森共同帮助球队夺冠。只得到榜眼签的太阳队选择了中锋尼尔-沃克,菲尼克斯人一直到1976年才打进总决赛,并且惜败于波士顿凯尔特人队。阿尔辛多,后来更名为卡里姆-阿卜杜尔-贾巴尔,主动申请离开了密尔沃基,但是雄鹿队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冠军头衔,直到2021年才赢下队史第二次总冠军。
菲尼克斯太阳队则从未赢得过总冠军。假如当年是他们赢得了掷硬币,并选走了卡里姆-阿卜杜尔-贾巴尔,也许球队现在不至于仍在渴求队史首座总冠军奖杯。——尼尔-莱弗尔,《体育画报》
5. 如果“回校再读一年”在当时并没有吓退绝大多数人?
当时,拉里-伯德提出回到大学地理专业再读一年,拒绝前往NBA联盟突破自我的想法,让许多球队敬而远之,不免觉得有些奇怪。要知道这是伯德在1978年做出的决定,当时他已经具备NBA参选资格,因为他原本的大学课程已经念完毕业了。(1974年,伯德最先被印第安纳大学录取,在离开布鲁明顿之前还为山地人队打了一年比赛,又在专科学校待了一年)
伯德选择回到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促成了2件事情:第一,那场让伯德至今记忆犹新、与大二球员魔术师约翰逊率领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篮球队在1979年NCAA决赛上演的巅峰对决。第二,这吓退了5支不愿意为了顶级天赋多等一年的球队,这里包括伯德的家乡球队印第安纳步行者、波特兰开拓者、堪萨斯国王、纽约尼克斯和金州勇士。
然而只有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和奥尔巴赫思路清奇但坚定不移:“别着急,1979年联盟照样正常运转,而且在那之后也是一样。”所以他选中了伯德,容忍了1978-79赛季凯尔特人队在没有伯德的情况下只取得了29胜53负的惨淡战绩,但是,接下来一个赛季,伯德不仅拿下年度最佳新秀,并且将胜场数大幅提升至61场,最终他带领凯尔特人队5次打进总决赛,其中3次夺得总冠军。
6. 如果波特兰开拓者队没有那么钟情于......吉姆-帕克森?
波特兰开拓者队在1984年选秀大会上跳过迈克尔-乔丹,选择了萨姆-鲍维,一直以来主要原因都可以总结为80年代更看重内线球员的价值。这点不用怀疑。其次的原因则不那么令人信服,那就是关于克莱德-德雷克斯勒,开拓者队已经拥有了“滑翔机”,于是不想再选择一个得分后卫,或者说的更明确一些,不想要一个像乔丹那样运动能力超群、球风激情四射的得分后卫。
但是更多人忘记了,当时玫瑰之城不想要乔丹是因为队中还有一位明星级别的得分后卫吉姆-帕克森,1983-84赛季,他场均得分接近21分。而当时还是球队新秀的德雷克斯勒呢?1983-84赛季一共只有3次进入球队先发阵容,平均上场时间只有17分钟,轮换地位排在全队第8人。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将球队的未来成功寄希望于“滑翔机”本人身上,但是就当时情况而言,波特兰人热爱帕克森,这在不选乔丹的决定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会这么轻易放过开拓者。每支球队都在选秀或者球员变动方面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这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波特兰开拓者队做出令人无法解释的选秀决定,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一下:
1972年,开拓者队用状元签选择了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中锋拉鲁-马丁,他有可能是NBA历史上实力最差的状元秀。他们本有机会选择后来成为榜眼的鲍勃-麦卡杜,或者第11位的那名新秀,名字一时间我想不起来......我试着回忆一下......想起来了,朱利叶斯-欧文!
3年后,开拓者队在ABA解散选秀中挑中了摩西-马龙,当他为球队打完季前赛之后,球队要么是因为觉得负担不起马龙的工资,要么是杰克-拉姆齐不想执教马龙这样的球员,要么是认为只需要比尔-沃尔顿一名中锋就足够了,忽略摩西-马龙完全可以转型为大前锋的事实,或者说以上3个原因兼有,决定将摩西-马龙交易至布法罗勇敢者队,只得到了一个首轮签作为筹码,后来又用这个签位选中了里克-罗比。
2007年,开拓者队完全忽视了身形瘦削、但是投射和篮板俱佳的德克萨斯大学一年级生凯文-杜兰特,从而用状元签选择了中锋格雷格-奥登。支持这个选择的人都以严重膝盖伤病限制了奥登的赛场前景为理由,声称他在NBA前后总共只打了1个半赛季的比赛,并不是因为缺乏实力,完全是伤病影响。不过我还是得说,你们大错特错,假如再选1000次,凯文-杜兰特才是正确的选择。
所以纯粹为了好奇,我们列出了一套开拓者队拒绝拥有的阵容:前锋是伯德和杜兰特,摩西-马龙担任中锋,乔丹出任后场,再加上一名可靠的组织后卫奎恩-巴克纳(波特兰在1976年选秀跳过了他,选择了沃利-沃克)。实力如何球场上见分晓。
7. 如果道克-里弗斯当年允许魔术队球员携带家属前往客场?
2000年夏天,大多数评论员都认为蒂姆-邓肯将会离开圣安东尼奥。遥想当时并不存在所谓的“马刺文化”,格雷格-波波维奇尚未成神,只是一名带领球队在缩水赛季侥幸夺冠的主教练。大卫-罗宾逊做好了离队的准备,格兰特-希尔(或者可能是特雷西-麦克格雷迪)会成为交易筹码来到马刺。如果说有谁最有可能前往佛罗里达,必然是蒂姆-邓肯无疑。奥兰多的气候环境相比于圣安东尼奥,简直就是第二个圣克洛伊岛,那是邓肯挚爱的家乡。
尽管一切可能性都指向于迪士尼世界将迎来新的内线巨星,但是在邓肯访问过魔术队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多方消息源指出,邓肯对于当时里弗斯提出的一条要求相当不满,那就是不允许球员带家属一起登上球队飞机。
因为消息源之一是希尔本人,而且这个故事后来也被邓肯在马刺队的老队友布鲁斯-鲍文证实,所以我倾向于相信这个说法。(真相总是难以获得,或者说任何事都很难从邓肯口中得知)不过更通俗的原因是从奥兰多回来之后,邓肯和波波维奇的会面是他最终决定留下的重要因素。尽管在公开场合显得脾气较为暴躁,但是波波维奇总能在需要的时候展现出慈祥有魅力的一面,而且他和邓肯一直有着无比契合的默契。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如果邓肯能加盟,与麦克格雷迪联手,有可能会为魔术队赢下2、3个总冠军,而马刺队的冠军次数自然也会随之减少。不过要记住,在21世纪初,由于希尔长期受到脚踝伤势困扰,球队可以依靠的就是邓肯和麦迪两名巨星。这是否足以让魔术队成为一支总冠军球队?事实上,麦迪领衔的魔术队连续3年折戟于东部季后赛首轮,分别输给了3个不同的对手,雄鹿队、黄蜂队和活塞队。如果有了邓肯的助力,球队必定能够走得更远。
8. 如果2009年莫名其妙的连续错选控球后卫事件没有发生?
2009年选秀中有不少出色的进攻组织者,然而森林狼队偏要选择最特立独行的一条路,在连续2个高顺位都挑选了组织后卫,分别是第5位的里基-卢比奥和第6位的强尼-弗林,比赛中可能需要队内后卫先单挑决出胜者,才能决定谁掌控球权。当时整个联盟都震惊了,据称卢比奥至少一年后才会进入NBA。(实际上他被选中之后在西班牙又待了2年。不过平心而论,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球员)至于弗林,尽管他在锡拉丘兹大学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但是没有谁会用前10顺位的签选他。当时他的选秀行情确实可能猛涨,至少对于明尼苏达来说是这样的,原因只是一场比赛,那就是大东区锦标赛那场惊险刺激、荡气回肠的6加时大战,弗林得到了全场最高的34分,其中16罚全中,而且出战67分钟未显现出疲态。那确实是一场经典比赛,但是......
他们两人之后一位就是独一无二的的斯蒂芬-库里!另外,在弗林之后被选中的包括布兰登-詹宁斯、泰-劳森、杰夫-蒂格和达伦-科里森等一众更加可靠的控卫,更别提朱-霍勒迪这样的双能卫。弗林在NBA的职业生涯出战场数只有163场,发别效力过明尼苏达森林狼、休斯顿火箭和波特兰开拓者3支球队,之后他远赴海外,混迹于澳大利亚、中国和意大利联赛。
9. 如果当初俄克拉荷马雷霆队决定放弃拉塞尔-威斯特布鲁克?
俄克拉荷马雷霆队在2009年选秀大会以探花签选中詹姆斯-哈登时,也许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收获了什么,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布雷克-格里芬(可以理解),以及身高7英尺3英寸的哈希姆-塔比克(完全无法接受的选择)。公平的说,联盟里没有人能准确预知未来,谁都会认为哈登将承担球队超级替补的职责,不仅是填补杜兰特和拉塞尔-威斯布鲁克身后剩余的出场时间,而且还要分担萨博-塞福洛沙(防守专家)和杰夫-格林(算不上防守专家)的角色球员任务。
当时杜兰特、威斯布鲁克和哈登已经被认为是雷霆队的三巨头,也带领球队打进了2012年总决赛(被热火队击败),而哈登希望能得到像杜、威二人一样的顶薪续约合同,却显得与球队计划格格不入。最终,雷霆队在2012年12月将哈登交易出去,这也被视作小市场球队为了避免缴纳奢侈税而做出的商业决定。
那么,为什么当初没有选择交易威斯布鲁克?当时他就被认为是具备绝佳天赋,有时却过于莽撞的球员,不是吗?杜兰特和哈登的组合能否带领雷霆队一路力克强敌?2016年休赛期杜兰特是否会想要抛弃哈登,选择最艰难的路投奔金州勇士队的怀抱?如果与一名传球优先的组织后卫合作,哈登能否像在休斯顿火箭主教练德-安东尼体系下一样,在雷霆队蜕变成长?这是否会让杜兰特成为更加致命的得分武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有机会在本赛季见证这一问题的答案,二人一整年都会在布鲁克林并肩作战)如果威斯布鲁克被交易至休斯顿,或者其他城市的球队,是否能够放开手脚,同样打出像“大O”奥斯卡-罗伯特森一样的场均三双赛季?
最终观点:选择交易送走哈登,或者是不缴奢侈税的操作,都说明了球队对于三巨头能否和谐共存的问题存在一定疑虑,也印证了当时流行的一个篮球不够多名巨星分的理论。然而,三人解散数年之后,杜兰特、库里和汤普森在旧金山找到了完美共存的方法,并齐心协力连续赢得两届总冠军。
杜兰特与哈登二人的组合能否在2010年代中期率领雷霆队成功夺冠?——格雷格-尼尔森,《体育画报》
10. 如果2012年4月28日芝加哥公牛队在比赛还剩1分22秒时没有让罗斯上场比赛?
2012年NBA季后赛东区首轮公牛队对阵76人队第1场,比赛时间仅剩5分钟,芝加哥93比74领先对手19分。如果我当时正在观看比赛,无论是大声叫喊还是轻声嘀咕,一定会忍不住要说“赶紧把罗斯换下去!”我最不能接受的事情之一就是比赛胜负结果盖棺论定时,主教练却迟迟不肯将主力球星换下场。不过我从没见过哪名主教练同意这么做,他们都抱有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态度,总是忍不住会脑补出最糟糕的情境。也许所有的主教练都做过同样的噩梦,就是在1995年那个下午,坐在尼克斯队的板凳席上,亲眼目睹雷吉-米勒在比赛最后9秒钟内连得8分夺取胜利,并且向全场观众竖起了中指。
不出意外的是,在汤姆-锡伯杜的执教下,罗斯在这场比赛进入垃圾时间后仍留在场上。他在一次跳步突破进内线时,左腿不自然落地,没能再跳起传球。当时距离比赛结束只有1分22秒,胜负已毫无悬念,而罗斯左膝韧带撕裂,几乎可以说永远失去了他的运动能力。
没错,数十,甚至是数百名球员职业生涯都因为伤病终结或者缩短,比尔-沃顿、格兰特-希尔、布兰登-罗伊、姚明、格雷格-奥登等等。然而在我看来,罗斯所受伤病严重程度和他们是一样的。他在遭受这次大伤3年前赢得了年度最佳新秀,1年前刚被评为当赛季联盟最有价值球员。罗斯是近年来暴力型控卫的鼻祖,比威斯布鲁克具备更柔和的投篮手感和更敏锐的球场直觉,或者说对于位置的把握更加准确。他的存在让公牛队重新回归强队之列,但是伤病毁掉了这一切。
当2016年罗斯被交易至纽约时,我们从当时的视频中可以看出,那真的是职业体育行业最悲伤的氛围之一。罗斯现在刚满33岁,仍能打出高效的赛场表现,只是在防守端有些力不从心。纽约人民无比热爱他,上赛季平均出场时间达到26分钟。但是,如果不是受过那次伤,一切都可能有所不同。
yst0034
· 山西我提一个,如果16年夏天新的劳资合同没有生效,还会不会有勇士王朝?
iseethedevil
· 福建没有如果斯特恩叫停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