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足斋·测评丨361°AG2——不继承,不死板
AG1和AG2,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鞋。
AG1用尽量的“高配”去满足稳定性需求(即便是SE版本也没轻到哪儿去),缓震偏软,那都厚实,用料和鞋身结构复杂,总而言之就是“稳,重”,为了满足内线鞋需求完全不会考虑重量问题。
这样的设计带来的是上个赛季最强内线鞋款AG1 Pro的诞生,以及各种配色的玩法,算是个不错的开门红。
AG2呢,AG2是双完全不同的鞋。
我们先不管“设计来源于宇宙飞船”这件事,AG 2在设计逻辑上就和AG1完全不同。前后不同缓震材料决定了这双鞋“重突破兼顾缓震”的基调,配上减重的鞋面设计以及全新的X形立体支撑片结构,让这双鞋在相对AG1更轻的同时成为了一双注重“爆发力助推”的实战鞋款。
这次AG2的中底结构是前掌NFO+后掌QU!KFOAM∞+中足X形支撑板+外侧TPU稳定模块结构,整体逻辑算是比较严谨。 NFO偏弹韧,QU!KFOAM∞偏软但是寿命较短,适合放置于后掌起缓震,这样的配置相比起AG1的组合方式更加不浪费,实际脚感上前后掌缓震也“各取所需”,算得上是同价位内较为合理的缓震感受。
而这个创新的X形立体支撑板,其实起到的更多是“助弹”和“助推”的作用,也就是这次AG2的重头戏。在启动第一步和连续跳跃中,你可以明显感觉到TPU给到的对跖骨发力点的回馈感觉。再加上前后掌缓震材料的脚感以及之前AG1上对两种材料寿命的经验,我个人认为这双鞋适合的球员类型应该是对缓震有一定要求的“跳跳人”球手或者有一定体重的突破型球员。
老实说,AG2在中底这块的表现还是比较令人惊喜的,新科技表现突出,缓震脚感也足够扎实,比起AG1算是更有亮点,舒适度也基本持平。
相比起中底结构的惊艳,AG2的鞋身则基本上给这双鞋的适合人群进行了“定性”。为了减重,AG2的鞋面设计相对简单,但是在鞋身的许多部分还是有贴片补强,确保了一定的保护和支撑。再加上前掌三组飞线达到的优秀前掌锁定,基本上保证了助推启动的同时紧缩双脚的优秀动态表现。
与此同时,在内衬上,后跟的“小枕头”以及整体厚度也保证了球鞋的支撑性。如果不是变相动作过分的后卫球员,这双鞋的鞋面支撑算是够用的。
在鞋帮高度上,AG2为了“求稳”选择了刚好到踝关节下部的中低帮设计,而最后两个临近的鞋带孔对脚踝部分也能进行良好锁定。高脚背和正常足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细微的调整,比如我选择的就是不系最上方的鞋带孔,让脚踝是保持较为舒适的状态(帮到最高会因为脚踝卡脚导致不适,建议大家选购前也找机会先试穿)。
要说AG2真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其实主要还是“侧向中底延展高度不够高”这个前后分掌用不同缓震材料鞋款的通病(还是那句话,喜欢变相的朋友需要谨慎购买)以及“鞋带过长”(我已经换鞋带了)。
如果你是相对喜欢支线突破的中大体重球手,且习惯进攻方式是三分线左右启动突破以及经常有连续起跳拼抢/冲抢篮板习惯,这双AG2就会是比较适合你的球鞋了。
AG2不同于AG1,因为“减重”和“推动增幅”的两个改进点,相对会适合体重范围更大,适应位置更多,这样的进步也来自于对AG1市场反馈的吸取以及对球鞋本身的探索。不止是新的X形支撑板的运用,整体设计逻辑的完善是AG2能体现出的,361°设计团队的进步。
希望不久后会出现的AG2-X(据说是AG2的Pro版本)以及之后AG3能否给我们更多惊喜吧。
泡面王
· 河南沙发
我不叫小黄瓜
· 海南设计才是第一生产力,倒退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