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无暇赴死》:破败的不列颠尼亚
童年时期看过每一部007,我很清楚旧派007电影所代表的一整套话语(消费主义、英国贵族趣味、殖民主义、性别刻板印象......),现在不但在东方是政治不正确,在西方,也一样是政治不正确的了。丹尼尔版5部007,都想在形式和内容上打破旧邦德电影套路,找到新邦德电影套路。所以尽管这是唯一一代故事有明确连续性的邦德,风格却最不统一(过去的邦德会有些配角有连续性,但整体并不连续,时空也很错乱)。
《无暇赴死》有很多导演福永招牌式长镜头,很漂亮。但相较于影像,这部《无暇赴死》最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恐怕还是剧情。编剧安置了很多老007电影的彩蛋和元素,但核心剧情和角色设定却恰恰颠覆了传统007套路。
当年的邦德上太空,下深海,架着坦克单骑闯荡莫斯科还能全身而退。《无暇赴死》中的邦德即便身旁有队友帮忙,背后有(事实上根本没有能力在东亚长期部署的)小英皇家海军六分之一主力舰(队)支持,仍然只能勉强完成任务。旧邦德电影,邦德身边总有无数曼妙女郎相伴,结一次婚(即便老婆婚礼后即去世)就会导致票房惨败。而《无暇赴死》中,如果不加几句官方自嘲性质的台词,可以想见必然会招来批评,而家庭更是成了这一部007的核心情节要素。
作为丹尼尔告别之作,这个以套路的方式反007套路的剧本谈不上多好,但情感力度足够强烈。虽然我早就被国外上映后的评论剧透,但真看到结局,还是坐在影院椅子上愣了几秒钟。
然而,时代真的变了,如今的观众已经很难向当年的观众一样真正喜欢007电影了(连我自己都不可能像童年一样喜欢007电影了)。克雷格版007风格多变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007这个系列尚未找到能彰显自身特点,又适应时代的新套路。《皇家赌场》走写实硬汉风成功,《量子危机》试图延续硬汉风格却走向了失败。《天幕杀机》全面升级视听品质,在007电影50周年搞怀旧复古收获一番好评和商业成功。《幽灵党》用原班人马试图更彻底地搞复古却彻底玩砸,除了一堆只有老邦德迷会注意到的一些彩蛋意外实在乏善可陈。《无暇赴死》的反套路结局,固然很有冲击力,但就只能玩这么一次,不可能复制。
归根结底,曾经支撑007电影商业和文化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结构已然彻底改变。虽然我知道007电影还会拍下去,但即便这个系列以某种方式延续下去,未来的007系列电影也会成为除了名字一样外和我们熟悉的旧邦德电影完全不同的事物。传统邦德片的命运,或许就像《无暇赴死》结尾邦德的结局一样无法逃避。
历史是公平的。
儿童时期看的第一部007是VCD《黄金眼》。那是布鲁斯南的第一部007,也是冷战后第一部。小时候的我固然被邦德电影必备的各种香车美女高科技武器震撼,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我的是《黄金眼》片头——革命导师的巨型雕像被一群美艳的裸女砸坏——我第一次直接地经验到东西方巨大的ideology鸿沟。不知《黄金眼》的片头设计者上会不会预料到,近三十年后,被毁坏的雕像再次成为《无暇赴死》片头的核心视觉元素之一。
只不过这一次被毁坏的雕像,名叫“不列颠尼亚”。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