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与杜甫,纠正一些广为流传的错误刻板印象

avatar
关注

我于诗中,最爱陶渊明、李白、杜甫三家,对这三家诗可以说有一定了解,而李白杜甫的比较是文学史的一大公案,可以说由来已久,争论延续上千年。这种热门的争论下沉后,又滋生了不少错误的说法,这里不得不正本清源,帮助大家正确了解李杜诗。

1、李白诗不可学,杜甫诗可学。

晚唐宋代以来,学杜诗的队伍非常庞大,而学李诗的则寥寥,在宋代甚至出现了千家注杜,一家注李的情况。这个情况显然对于李白的文学史影响不利,于是李白的拥趸就说出了这个论点。

这个论点实际上有些荒谬,事实上在历史上的评论者,普遍认为杜甫诗更难学,李诗易学。

李杜韩柳,初亦皆学选诗者。然杜韩变多,而李柳变少。变不可学,而不变可学。——朱考亭《跋病翁先生诗》

太白诗飘逸绝尘,而伤于易。——《苏东坡集》

上述观点被王琦摘录在《李太白全集》里,可以说得到了王琦的认同。说的是杜甫韩愈的变化性比较多,而李白柳宗元的变化性少,前者不可学,后者可学。

事实上,李白诗易学,杜甫诗难学,还有一大佐证,那就是李白集里普遍认为充斥着不少的伪作以及拼贴作品。伪作就是把不是李白的诗冒入他的诗集,而拼贴作品就是把李白的不同作品和在一块成一个作品。因此文学史上,为李白集中的作品做鉴定成为了一个研究方向。普遍认为最少得有一两百首伪作,最极端的龚自珍认为只有不到一半的真实作品。其实这都侧面反映了李白诗歌容易仿冒,也就是易学。后人的很多仿冒作品,就是滥用不着调的比喻,或者徒用夸张手法。怎么夸张,怎么不着调不正经就怎么写,不少成功混入了李白诗集。

而杜甫诗,很少有人讨论后人仿冒入集的现象。尽管看起来杜甫的诗章法森发,有法可度,可是一般人能熟练掌握杜诗诗法就已经非常难了。杜甫的诗歌,味道比较醇厚,你闻着是那么回事,用料你也掌握了,可怎么加工,那就太难了。

其实,造成学习二人诗歌的队伍规模差距大的原因,在于审美旨趣的转变,以及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其实从整个文学史来说,从先秦到盛唐,都特别偏好弘大的叙事,热衷恢弘的笔触。而从中唐开始,士大夫的口味开始转变,以白居易为一个典型范例,白居易的诗歌开始更深入的描写生活的细节部分,笔触开始变得更加细腻。宋代市民阶层开始扩大,时代又开始内敛化,造就了文人的眼光会更关注一些局部细腻的东西。而杜甫正是宏大审美转向细腻审美的关键人物。从杜甫开始,大规模的将一些生活琐事入诗,词汇也多有创新,往往有一些生活中的俚语入诗。这样其实为审美转变开了先河了。例如苏轼写“春江水暖鸭先知”,这种细腻的观察,以及平实又生动的描写,在杜诗中往往可以找到先例,而在李白诗里,找不到这样的诗句,李白似乎都是站在高处往下望,而不是站在旁边静静观察。后人尽管喜爱李白诗的很多,可是你的时代跟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你写东西可以去夸张、铺排,会让人觉得怪异。李白说“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这当然壮怀激烈了,比之“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前者的文采当然更流畅激烈,但是你会觉得后者更入情。

因此,若可以模仿二人的诗歌,李白较杜甫更容易模仿,事实上也出现了许多的仿作以假乱真的情况。而杜诗仿造难度大,真要能仿造杜甫,你就不必去鱼目混珠了,到了这个程度那最少也是一代大师了。

2、李白诗歌更有气势,杜甫诗歌过于平实。

说实话,这种说法本来不值一驳,但偏偏又许多人爱这么讲。这与文化下沉有关,许多人的诗歌认知就止步于高中了。但是您要知道,入选教科书的诗诚然都不错,可是教科书选诗,是要考虑学力的,小学生只能学“远看山有色,静听鸟无声”,而初中高中,各有各的学习能力在,因此很多伟大的作品,并不会出现在教科书上。杜甫进入教科书的诗歌,一部分要考虑学生学力,另一部分又因为教科书的政治教育要求,刻意选择杜甫那部分爱国主义,关心民生的作品。因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一定是在教科书里要学的,这是一种教化需要,这样的选诗理念是好的。可老实说,那些反应社会现实,所谓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的作品,在杜甫诗里的比重并不高。不是杜诗最精华的部分。话说回来,你选了这些已经够多了,再多一些可能选江村、客至、江南逢李龟年这些。这样已经足够多了,不可能让杜甫一个人霸占了。因此一些大作注定无缘教科书的。造就了一些刻板印象。

李白的诗歌更有气势吗?李白有些诗确实比较有气势。但李白最主要特点还不是气势,只是说一些作品流畅度很高,在朗读时会比较朗朗上口,又多用平韵,加强诵读的语感。而杜甫确实存在一些所谓的“村夫子”诗歌,可是主流诗评看来,都不会忽视杜甫的乾坤之力。

比如评价他的《北征》:以排天斡地之力,行属词比事之法,具备方物,横绝太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有五言,不得不以此为大文字也。
评价他的《阁夜》:
音节雄浑,波澜壮阔
评价他的《登楼》:
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评价他的《登岳阳楼》: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其实比较李白与杜甫,往往会注意到杜甫的豪迈及雄奇、阔大:

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

怎么去更直观的形容李白和杜甫的感觉,这个问题我其实想了很久。自己发明了一个比喻,大概李白的许多诗就像《蓝色多瑙河》,他悠远、浪漫、令人陶醉、令人愉悦。而杜甫的一些作品,就像《命运交响曲》,振聋发聩,或激昂或低沉,让人在这种落差中心情随之而紧张,他有力量,足够震撼。

3、李白的诗更有文采,杜甫因为反应现实才被拔高。


对于文采的理解,我想许多人流于表面了。比如大家会想当然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常天一色”真有文采,认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真是神来之笔。那是因为这些句子本身的词汇就是由美好的景物构筑的,作者巧妙的连接到一块,这样容易调动人的形象思维。记得宋代有人讥讽当时的创作氛围:一旦把风花雪月江水等词汇禁用,很多人就不会写诗了,当时很多人写诗词就是盲目的景物堆砌。但是常人眼里会认为这很美。

而如下句子: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而这些句子,有议论色彩,一些人就会诟病说缺乏文采。编造一些理由说这些句子不过是抒发直白感情而出名。一些人对于文采的理解真的就停留在风花雪月等词汇的勾连上了。事实上,下面这些句子不但不缺乏文采,更是上等的文采,理清而情切,文质彬彬。形容感情,比描摹景色其实是难得多的。

杜甫的很多诗,一般人也不知道哪里好,但是就让人很动情。比如“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其实你说这些诗句没文采的人,你试着去写两篇不同作文,一篇写景,一篇抒情,你就会发现难度在哪儿了。写景好不好,你堆点词语多少还能对付过去,人是有思维的,你看将湖水,你就说“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点白鹭正惬意的栖息。”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但是你要说我今天玩的真高兴,你咋说?大概许多人就会“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之类的话吧。

以文采而论,其实杜甫与李白是相同的。只是李白很多诗句,上面也说了,就像是俯瞰的大鹏,看到的,写到的,都是非常大的东西。而杜甫则常常从一个寻常的视角,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李白可以带你畅游祖国大好河山,杜甫可以带你发现生活细节的美,还有人情之美。从动情动人来说,其实是一样的。


历史区陶渊明
发布于东京阅读 139567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晓雨知叶

· 广东

通篇都在贬李白,而且论据太片面。

亮了(83)
查看回复(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灰机人

· 山东
河西翁请问这是不是一首好诗: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收起

好诗是好诗,但够好吗?我们先不管是不是李白的(他也没有证据),但就这诗,是李白诗里最出彩的一类吗?要是这个标准,杜诗且不也能轻易被仿?你告诉我,哪个大家没点这个标准的诗?你不拿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镇的住下一级别的诗人吗?

亮了(36)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