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史书明明更符合历史的记载,为什么中国史书更多是纪传体?
众所周知,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核心,它能够有效地显示出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就如同我们在玩《三国志》、《欧陆风云4》那样,一眼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哪年哪月发生了什么大事。然而纵观中国历史上,编年体史书真正称得上P级的只有《左传》、《资治通鉴》,没了。其他的什么《汉记》、《明实录》这些都是介于野史正史之间,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武宗实录》,以至于对朱厚照乱黑。
附:历史年表
编年体史书就如同历史年表一样,清晰的让后人,知道X年X月,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从而俯瞰历史,非常直观,即使有遗漏的一些大事,后人也可以细分编年,直接在某一年累加就好了
然而《二十四史》从史记开始,开了一个不好的头,采用为人物做传记的方式记录历史,这就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问题,写史的人主观意图太明显,很多小人物都给了传记,历史记录的杂乱无章,彼此之间都互相矛盾,如果对一些事情有遗漏,那就得把纪传体重新打乱,不能像编年体那样,直接在某一年历史上直接累加,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李承利唯一男友
· 上海大哥啊,你看历史要有点常识,夏商之际的事情说白了连司马迁都不怎么清楚,还怎么给你记。按你的记法,史书就变成流水账了,不知道抓重点,史官一辈子都做不完一部史。
李承利唯一男友
· 上海你这是只看到编年体的优势,但没看到纪传体的优势。纪传体的优势是以人物为中心,对人物进行系统的阐述,人物在某事件中的作用非常直观。例如三国志中经常所表述的xxx担任州郡长官时“治常为天下最”,xxx戍边时“名震敌国”,这些编年体能体现嘛?例如史记里的《世家》,描述王侯将相开国直至后世,家业兴衰,也不是编年体能说明的。史记里的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边疆问题的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这又是编年体所不具备的。纪传体常把同类人物合并为一传,其中的历史规律,又不是编年体能实现的。而且纪传体也不是没有时间逻辑,纪传体里的“纪”,实际就是一条时间线。纪传体可以让人物有声有色,编年体有点像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