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希望告别的时候,我们的泪水之所以潸然落下,是因为美好的回忆太珍重吧
其实《入殓师》已经在我片单里面存放了好久好久,每次想看都会忍住,因为对于这个题材的影片,如果我的思绪不能沉稳下来,在家里对着电脑看,觉得可能没法完完全全感受到电影的精髓。
难得遇上了经典重映,被@月老基地 怂恿,早上直接去电影院了。这一看,直接刷新了我今年看的院线最好的影片榜单记录。
剧情+音乐彼此辉映,是我心中两者融合的巅峰之作了。
近些年包括重映的院线影片《爱乐之城》、《追梦环游记》、《海上钢琴师》等配乐优秀的电影仍然历历在目,但作为一部音乐并不是第一主线的电影,可以和剧情配合得这么天衣无缝,里面的跳动的音符极具穿透力,舒缓的乐章徐徐铺开,仿佛一层一层地剖开你的心,让你的心赤裸裸地呈现在影片之中,导演用音乐完完全全地把我们带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比如影片前段,小林大悟在乐团用心爱的大提琴演奏《欢乐颂》,这首庄严崇高、雄伟瑰丽的交响乐章响彻在音乐大礼堂内,庄严肃穆又雄伟壮阔的音符歌颂者人的光辉和对神的敬仰,这预示着小林未来的工作,是对往生者最后的尊重以及希望得到神灵的眷顾,而在镜头转换间不断呈现小林大悟小心翼翼地弹奏的场景,在音符跳动间,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对梦想的制作,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欢乐颂》所表达的任性光辉的一环,转瞬间,又能切换到场下稀稀疏疏的观众,这种激昂的音乐与零星的观众交织在一起,所有的落寞情绪似乎都融汇到了乐团老板的脸上,最后一句乐团解散了,简短的话语,带着犹豫,夹杂着无奈,却又不可挽回,早有察觉的众人离散,唯有后知后觉的小林看着曾给他带来无限希冀的大提琴,如今却多了几分悲凉。
这一段音乐与剧情完美的交织,在对比的表现之中所迸发出来的情绪,让观众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小林作为一个失业者的落寞,以至于往后的剧情,对妻子的害怕,以及妻子理解后的欣喜,都一脉相承。
当影片推进到大悟第一次经历工作的折磨崩溃后,大提琴声再一次响起,导演巧妙地将影片中的显示音乐柔化成为背景音乐,那块尘封已久,不舍得丢弃的大石头,那个男人模糊的脸庞,母亲的笑声,他曾经有着非常幸福的童年,大提琴陪他走过了大半生,正如柔和的《Memory》一样,烦闷时,缓缓跳动的音符总会温柔地抚摸着他的脸,柔化他的心,纵使梦想已经遥远,但过往的一切,终将伴你左右。和温柔的乐章一样,小林本身就是一个温柔的人,或许这就是社长佐佐木一样就聘请小林的理由。而在音乐的推动之下,那个石头的由来也悄悄有了交代,枕边温柔的妻子会心的一笑,也在说明,除了温柔的音乐,小林的身边,一直有人在陪他。
当影片进行到片头一幕的时候,我们再一次看到小林第一次亲自披挂上阵,去为一个美丽祥和的“女子”举行仪式。这一次《beautiful dead》响起,配合小林温柔、细腻的动作,以及对往生者美貌的赞美,这里音乐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小林内心的变化,不再是对死亡的恐惧,不再是对职业的抗拒和抵触,而是开始敞开心扉去接纳,用心去为往生者给予最美的尊重。
《memory》让我意向最深的片段,无疑是小林在路边抒情演奏,画面不断浮现他工作场景切换的,在这里,音乐帮助小林一次次与这个世界和解,他总归也被世界温柔一带,所以还有一个最打动我的点,就是和解:
1. 和梦想的和解:
小林曾以为,梦想离自己那么近,最后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但当他重新拿起大提琴,拉动着琴弦,音符跳动在耳边,苦闷的时候,终究还是音乐最能安抚他的心。其实他已经和梦想达成了和解,梦想不是要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在大城市演奏大提琴,不是要成为声名显赫的大提琴家,而是音乐能在生活伴我左右,安抚我心。
2. 和社长的和解:
被社长忽悠,被高薪诱惑,被社长逼着面对死亡,小林对社长,有几份敬意却一直是稍稍带有抵触。但他和社长也在一次次工作中达成了和解,家属对社长的尊重,家属对社长工作成果的动容,社长对妻子的爱,都在一步步教会小林如何面对死亡,也在教会小林该如何生活,其实这里无形中,也是和工作的和解。
3. 和工作的和解:
在和社长和解的过程中,小林也是一次次懂得了这份工作的真谛。一开始不敢和妻子商量,是因为自己不想放弃高薪,当妻子不理解自己工作时,他是因为爱上了这份工作。
4. 和妻子的和解:
和妻子的和解这段我觉得相当巧妙。当两个人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经常需要一个契机才能促成和解,很不行的是,这个妻子是汤屋老奶奶的死亡。当美香第一次看到丈夫如此温柔、细腻地工作,当她亲眼看到对往生者的尊重,是如此庄严,又是如此柔情,当看到亲属看到逝者美丽的一面所爆发的情绪,她终于和丈夫和解了。
可能因为电影的戏剧效果,让这种巧合的契机恰到好处地出现,但其实这个和解的契机又是多少现实中的感情所急需的,我们需要一个契机,但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爱,是珍重。
5. 和父亲的和解:
“石头信”是这部影片给我们一个新的信息,一块石头在影片中悄悄埋下伏笔,在最后巧妙呼应,石头成为了小林父子和解的桥梁,父亲把音乐带给了大悟,把思念永远寄托在了石头心理,喜欢的《memory》会一直被演奏下去,石头会坚持到海枯石烂那一天,对儿子的爱,也永藏心底,知道音乐与石头信被大悟再次提起,那模糊的脸,终会渐渐清晰。其实他们内心深处都是柔情的男人,都希望彼此可以开心快乐。
6. 和世俗的和解
父母接受了儿子的美丽,孙辈为奶奶穿上了长筒袜,晚辈给往生者脸上印上了口红……在和工作的和解当中,小林大悟也看到了更多人和世俗的和解,死亡或许不是重点,神灵会带领他们走向新的道路,而留在世上的人,最痛,但不妨和世俗达成和解,如庄周对待死亡的态度,如果死亡不可晚归,那悲伤不应一直伴随,生离死别的痛,不如当下彼此珍重。
这部影片更像是写给死亡的一封信,人世间生离死别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但当时间长了,我们才渐渐明白用别的含义。那曾经清晰的面容,似乎被岁月冲刷得模糊,逐渐变得遥远,远到只可会意,却无法触摸。
但死亡,也就是死者和当下的一个告别,我们和往生者的告别,希望告别的时候,我们的泪水之所以潸然落下,是因为美好的回忆太珍重吧。
5e单排神秘少年
· 四川国内我也没听说谁家里有门路会把孩子送到这个行业,其次你不同文化背景下来讨论矫情是真的有大病
B612的派大星
· 广东国内这行业赚再多也和日本一样是受歧视的职业。儒家文化圈这种工作本身就属于下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