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赛事体系简单对比
这算是 @小直板儿保护协会 给的命题作文,本着从简的原则,简单介绍一下乒乓球的赛事体系。
1.“三大赛”(目前一般认为获得这三项比赛单打冠军的选手为大满贯选手)
1.1 奥运会
乒乓球项目自1988年进入奥运会。1988-2004年设置女单、男单、女双、男双比赛,2008-2016年设置女团、男团、女单、男单比赛,自2020年东京奥运会起增加混双项目。
1.2 世乒赛
世乒赛自1926年起举办,195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2003年起,每年都举办比赛,双数年举办团体赛,单数年举办单项赛。2020年团体世乒赛取消。
自2021年起,世乒赛改为四个层次的比赛,分别是区域、大洲、国际(仅团体)、决赛,因客观条件限制,2021年世乒赛仅举办决赛阶段的比赛,临时更改规则,设立了一个以世界排名为基础的标准(详见世乒赛资格规则介绍)。
1.3 世界杯
国际乒联男子世界杯1980年开始举办,国际乒联女子世界杯1996年开始举办,WTT设置了WTT世界杯总决赛,希望取代国际乒联世界杯,但目前该赛事并未实际举办或列入赛程,在规则方面具有最高效力的ITTF手册中仍存在国际乒联世界杯,最新的乒乓球世界排名规则中,“两个”赛事均在列,积分相同。
2.“日常”赛事
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ITTF Pro Tour)创立于1996年,每年的职业巡回赛由数量不等的各地公开赛(Open)组成,年终或第二年年初会举办总决赛,而总决赛一般不被认为是公开赛(Open)。
另外有长期举办的部分公开赛不属于巡回赛(或后来的挑战赛),但在某些年份满足国际乒联的世界排名规则,被认定为其他赛事计入积分。还有部分“自己开心”的公开赛(比如LA Open),不满足国际乒联的世界排名规则,但也在长期举办。
早期的赛事分级一直在调整,比如2002年分为Major、Special、Premium三级,其中Premium白金赛只有卡塔尔公开赛一站。2004年则分为Regular、Major两级,2005年分为Regular、Major、Premium三级。
2012年,职业巡回赛(Pro Tour)改名为世界巡回赛(World Tour)。
2013年,世界巡回赛开始分为Super(超级)、Major(主要)、挑战(Challenge)三个级别。
2017年,挑战赛(Challenge)单独设为一个挑战系列赛(Challenge Series),不再是世界巡回赛组成部分,世界巡回赛的比赛分为World Tour Platinum(白金站)、World Tour(普通站)。
2019年,挑战系列赛被分为Challenge Plus(挑战赛+)和Challenge(挑战赛)。
2021年,WTT系列赛事取代世界巡回赛和挑战系列赛。
青少年赛事略。
以下比较侧重世界排名,以2019年3月世界排名和现行世界排名进行比较,仅比较成年赛事单打冠军积分。
其实有些赛事由于翻译的关系,本来并不是同一个比赛,但是一翻译看起来就比较像了。
比如
今年的国际乒联世青赛(ITTF World Youth Championships)就和以往的国际乒联世青赛(ITTF World Junior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不同,去年举办的国际乒联总决赛(ITTF Finals)就和之前举办的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ITTF World Tour Grand Finals)不同。WTT的挑战赛(Contender)也和之前的挑战赛(Challenge)不同。
the
· 山东乒超是最可惜的。我们有世界上最多最强的选手,加上其他国家的高手,本有机会办成乒乓球的NBA,成为代表性的软实力的一张牌面的。就因为丢了几个小比赛冠军,把人都赶走,结果日本顺势把T联赛办起来了,选手收入涨了两三倍,关注度也高了,以后选乒乓球的小孩肯定比以前多。这要是日本乒乓借这个机会重现六七十年代的辉煌,中国球迷得多闹心啊。
the
· 山东奥运和世锦赛这种几年一办、单败淘汰的赛事对运动员是最残酷的。输一场4年白练,奖金很少,全靠各国政策扶持。最稳定的赛事是职业联赛,以队伍为单位比赛,商业推广好搞很多,训练条件好,平时也不耽误优秀队员打个人赛。网球是个例外,因为商业价值太大了,一个明星选手的收入就够养一个团队,教练陪练后勤,看似是个人项目,其实是跟F1一样一个车队伺候这一辆车,一站站参加比赛。WTT想学网球四大公开赛也未必能学好,东施效颦掉沟里的可能性也不小。最理想的就是欧冠和LOL那个模式,乒超,T联赛,韩国联赛,德国联赛,还有其他国家的,大家头半年里各打各的,决出各的冠军,年底各赛区头几名凑在一起搞个大的。可惜乒乓球离不开中国,中国乒协里又是奥运大过天,乒超都被压缩成了两个星期的鸡肋赛事,更别说跨国比赛了。商业上想做大的运动项目,不和奥运这种反商业化的赛事保持点距离就没什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