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NBA到底凭什么还能更值钱?
新冠疫情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商业社会的运行轨迹。
在疫情之下,需要外出大规模聚集观赛的职业体育就是遭受重创,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运行逻辑的行业。
即便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各地区联赛渐渐陆续放开球迷入场观赛的限制,但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黑天鹅事件,还是让许多圈内圈外人士逐渐意识到职业体育的局限性,甚至说,看清了过去几年职业体育繁荣背后隐含的危险泡沫。
但是,在职业体育球队经营情况一片哀鸿之下,NBA联盟却在困难时期逆势上涨。
去年10月,犹他爵士就正式完成了所有权的易主,科技公司富豪莱恩-史密斯在参考了福布斯对爵士队的最新估值之后,以16亿美元的价格从米勒家族手里买下了爵士队和其主场的所有权。
同时,NBA退役球星韦德也趁着这次股权易主,在2021年4月搭上了便车,成为爵士队的小股东。
疫情在海外愈演愈烈,但收购NBA球队的需求却持续升温,另一位退役球星凯文-加内特一直都想牵头财团合作收购森林狼,甚至因为此事跟森林狼老板格伦-泰勒闹翻。
而在加内特收购失败后,MLB球星罗德里格斯和另一位富翁马克-洛尔合作以15亿美元收下了森林狼,预计在2023年将正式成为球队的新老板。
已经是利物浦和红袜队小老板的詹姆斯更深知NBA球队的价值,他也被拥有NBA球队这件事深深吸引,还明确表示自己退役后肯定会买下一支NBA球队。
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疫情之下大家都勒紧裤腰带的时候,购买NBA球队的诉求不降反升?
因为这些亿万富翁都精得很,他们清楚NBA球队是怎样一个好生意,所以都趁着疫情的冲击,纷纷来抄底好资产了。
你也许会问——NBA球队为什么好?从最简单的一项指标来看就是,即便是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刻,他仍能独善其身,甚至赚钱。
能在不景气的时候保持可观的现金流,这就相当诱人了。
根据《福布斯》网站对上赛季NBA球队做的调查研究,虽然NBA受疫情影响少打了20%的比赛,但平均每支球队还是能赚到6200万的税前利润,即便假设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税、折旧、摊销费用合在一起再打个10%的折扣,那每支球队平均还是能赚到5580万。
以现有NBA球队平均22亿美元的市值,那就是39倍的市盈率,相当于是要39年能收回购买球队的成本。
但要知道,这是受疫情影响下的最底价,39倍的市盈率是相对悲观的预期,一旦疫情转好,那么NBA球队的赚钱能力肯定会出现质变,利润显而易见会大幅上升,收回成本的时间也会极大缩短。
更何况,平均6200万税前利润只是一个不太准确的平均数,因为上赛季像篮网和勇士这种缴纳高额奢侈税的球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比如上赛季爵士赚了联盟最多的9600万美元,打个9折是8640万,按照莱恩-史密斯16亿美元的收购价,就是18倍的溢价而已。
当然,18倍的溢价不一定精准,因为地处犹他州的爵士未来不一定能保证相近的利润增速。
我们可以转而看看像尼克斯这样的篮坛一哥,目前它的估值达到了58亿,虽然上赛季他只盈利7100万美元,但在新转播合同签订后疫情之前的5年时间里,他平均每年盈利1.54亿,最少的一年都有1.4亿进账。
这样算下来,就是37倍的溢价——而这37倍的溢价里还包含了尼克斯的品牌价值、纽约地标建筑的所有权,实在不贵。
我相信,如果能以这个价格买下尼克斯,富豪们会蜂拥而至。但多兰不会放手这棵摇钱树的。
而且,富豪们买球队不只是单看财务数据,他们要不就是太有钱给自己买个玩具,要不就是奔着市值增长去的,市值的增长带来的丰厚回报才是他们瞄准的目标。
比如勇士老板拉科布2010年买下勇士只花了4.5亿美元,假设他按照目前56亿的估值出手,那将带来超过12倍的收入。
像史蒂夫-鲍尔默为什么偏偏看中了快船而不是其他球队?因为快船含着洛杉矶这条金钥匙,只要好好包装,日后指不定得值多少钱呢。
为什么NBA球队的估值水平能够得到市场青睐,这还要从其自身的联赛特性说起:
众所周知,NBA自成立以来就没怎么吸纳过新成员,上一次有新军加入还要追溯到2004年的山猫队。
虽然经常有传言说NBA扩军,但这个事情绝对不那么容易,首先你要通过现有30位球队老板这关,而他们凭什么让你来抢他们的金饭碗呢?
不难看出,新玩家进入NBA的门槛极高,成员格局固定也就代表着不会有什么新玩家来瓜分市场。
这就相当于每支球队都拥有一张特许经营的牌照(英文也把NBA球队翻译成franchise),而这个牌照数量目前全世界就只有30张,也就是全世界只有30个人能做十数亿篮球迷的生意,毕竟物以稀为贵,这样的生意谁不想做呢?
还有,NBA经过多年的发展设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工资帽体系,而工资帽的意义不仅是限制球员薪水的不合理增长,也阻止了外来玩家的搅局行为。
也就是说,就算你再有钱,收下球队之后也不能打破规则,想要投钱只能一步步来。
你看像欧洲足球就饱受外来玩家入场不计代价抢人造成通货膨胀的苦恼,前有切尔西金元足球开了个头,后有曼城大巴黎哄抬物价,未来可能还会有刚收下纽卡的沙特公共财团摧毁足坛的经济秩序。
沙特财团带着3000亿英镑资金入局,一旦纽卡发狠抬高物价抢人,试问哪个豪门受得了?
而NBA就没有这种苦恼,土豪有土豪的玩法,小球队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也是多亏NBA的收入再分配模式实现了大球队对小球队的财务扶持,协议规定多赚钱的球队在赛季结算时要拉一把不怎么赚钱的小球队,这就让小球队少了很多经营上的压力。
再配合NBA每年从战绩最差的球队先选秀的人才分配机制,小球队一旦有良好的耐心和经营策略,也可以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这在无形之中也保护了那些财力不那么雄厚的小球队老板,甚至买了球队之后什么都不做,当个甩手掌柜,只要不瞎操作,也能喝上汤吃上肉。
对比起欧洲足球动辄几千万买个人只听个响的投入,NBA真的是个谁都看得出来的好生意。
你看,巴萨虽然贵为足坛品牌一哥,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球员市场,以及巴萨自身经营不善的影响下,上赛季财务结算后球队总共亏损4.81亿欧元,目前净负债13.5亿欧元。
反观NBA市值垫底的灰熊,上赛季也有12亿美元进账,倒数第二的鹈鹕还有24亿。
这番差别,实在是让人感慨。
总的来说,虽然职业体育从来就不是个好生意,它身兼的公共事业属性让职业球队除了赚钱之余,更要肩负一份社会服务的职责,这就使得很多球队受限于地域、球迷的因素,无法完全市场化,成为眼里只有金钱的无情印钞机。
假设没有球迷的支持,职业体育就一文不值了。
而NBA找到了其中的平衡点:它既照顾了球迷的情感需求,也保护了30位球队老板的商业利益,用稀缺性提升了球队内在价值,而合理的联赛规则又杜绝了不合理的竞争消耗。
从而让职业体育这个不是好生意的生意,变成了好生意。
你看,在NBA转播合同即将到期之际,已经有媒体透露又有新的支票本等着亚当-肖华去签了,而他的要价是9年750亿(2017年签的是240亿)。
根据资深媒体从业者透露,NBA很可能以9年700亿的价格成交。况且,这还是大家看到疫情影响之后给出的价格,可见大家对NBA的价值都心知肚明。
不少投资机构都表示过,一方面“好的职业体育联赛有很可观的商业价值”,而另一方面“具有顶级稀缺性的体育球队仍是好资产”。像湖人、勇士、尼克斯这些豪门球队,已经成为体育世界乃至商业世界不可多得的资产。
2019年,NFL的达拉斯牛仔和MLB的纽约洋基位列全球最值钱球队前两名,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紧随其后,而纽约尼克斯在去年已经反超皇马和巴萨成为全世界第三值钱的运动队。
而前两名的NFL和MLB球队,其实和NBA球队一脉同源,都是美式职业体育与商业完美结合的智慧结晶。
NBA随着自身联赛的健康发展,借着疫情对职业体育行业的大洗牌,逐渐显示出优秀的生意本质。
欧足联统计了疫情对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的损失高达80亿欧元,几乎大多数老牌强队都顶不住疫情的冲击。
根据毕马威的统计,19/20赛季几乎所有老牌强队营收都不乐观,皇马和拜仁实现微利,尤文图斯亏了将近9000万欧元。
向来被视作吸金机器的英超球队曼联亏损2650万,同比下降4790,热刺亏损7280万,同比下降1.5亿。
而处于第二梯队的AC米兰、罗马都在疫情期间亏损2亿(前者1.94亿,后者2.04亿),连向来以精打细算著称的黑店多特蒙德,也亏了4400万,同比下降6130万。甚至拜仁还在困难时刻出手接济了多特一把。
就算是经营环境有所好转的20/21赛季也是如此,除了前面提到亏了4.81亿的巴萨,新科意甲冠军国际米兰的财报数据也显示球队合计亏损2.46亿欧元,从今年夏天国米大量卖出如卢卡库、哈基米等主力球员套现,就能看出他们的经营有多么不容易了。
新科意甲冠军如此狼狈,很大程度也与控制人苏宁的日子不好过有关,而另一支苏宁旗下的中超球队更是在夺冠之后直接原地解散了。
同样的,整个中超联赛在房地产足球的虚假繁荣之后露出了泡沫消散后的疲软,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威风不再的广州恒大了......
连续三年亏损的中超联赛没了金主爸爸们疯狂的买买买,下一步何去何从实在是不可知,而问题的根源也正是没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加持下,击鼓传花的游戏总会停下来的。
当然,中超只是个被过去虚假繁荣放大的例子,其实全世界的职业体育联赛都不好过。
毕竟像NBA这样拥有强大护城河的职业联赛,实在太少了。
波妮
· 广东菠菜、转播费
Olliya茉莉楼主
· 中国香港菠菜、大力水手吃的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