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熟悉,越读不尽梅姐的一生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看完影片希望在影视区通过寥寥几笔分享自己的感受。但由于对电影的热爱仅仅局限于喜欢看,专业水准和观点难免有不足的地方,以下均为个人观点,希望友好交流,一起期待更好的电影。
相信每一位上了些年纪又热爱音乐的省港澳同胞,对于梅姐都不陌生,她不仅仅是香港的女儿,也是粤港澳同胞们深深爱戴的艺人。所以,要把梅姐的传记拍出来,通过电影的形式让大家读懂梅姐的一生,其实难度非常大,而《梅艳芳》这部极具挑战的影片,就其完成度来说,我觉得是合格的,它确实比较充分地阐述了梅姐的一生,但很遗憾的是,我觉得影片还是稍显单薄,还是仅仅停留在梅姐的表面。
正式细说之前,说一句今天在影视群讨论时候,JR@单刀射门将 说的一个观点:传记片更多还是起一个推广作用,对不熟悉的人比较友好,越是熟悉,越跳戏。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高中时候把《乔布斯传》这本书看了一遍,再去看电影《乔布斯传》,也是非常单薄的感觉,原本在我心中非常有分量的乔布斯,在影片中形象却并不丰满,或者这就是熟悉者拉满期望值所带来的困惑。
首先说《梅艳芳》完成度比较好的原因,在于影片非常详细地将梅姐从小出来卖唱,到出道即巅峰、情感一波三折、再到KTV掌掴时间,最后到走完这一生,基本梅姐人生大大小小的重要节点都囊括了,让原本不熟悉梅姐的人可以清楚知道她这一生是怎么一步步走的。
但有时候,什么都想说,可能什么都没办法说得入骨,电影终究会把故事切成片段式的表达,而细节的表达上往往是最关键的,《梅艳芳》在细节的刻画和衔接上,我觉得是有所欠缺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影片开头,梅姐和Eddie在台下的悄悄话与梅姐登台后山呼海啸的歌迷欢呼形成一个视听的冲击对比,展现出梅姐对舞台的不舍以及歌迷心目中她不可撼动的“香港女儿”的地位。两年前看过《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影片开始弗雷迪从后台一路小跑,到登上温布利大舞台感受万人空巷的狂欢,这一段让我从开头就充满了无尽的遐想,是这样的一生,才配得起这个场面。
就开头这一段倒叙的表达手法来看,无疑《波西米亚狂想曲》更胜一筹,弗雷迪没有一句台词,却把音乐、舞台、气氛烘托到了极致,这样的表现张力,是《梅艳芳》所欠缺的,而这样的感受,也贯穿了我观影全程的感受。
既然《梅艳芳》和《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开头就有了隔空互动,那我不妨就通过两部影片来对比分析一下,但过程更多还是以《梅艳芳》为主,并不是为了捧一踩一,而是理性去看待影片的提升空间。
在人物塑造方面,我觉得《梅艳芳》里面对各个配角的塑造还是相当成功的,香港时装设计先驱Eddie的塑造是令我眼前一亮的,从陪苏先生相中梅姐,到一步步帮助梅姐成为“百变天后”,他是陪伴梅姐到最后的人,也映衬了梅姐那一句:“你们就是我的爸爸”。古天乐把这份情拿捏地特别好,从给苏先生面子,但被梅姐的实力折服,古天乐将这份怪脾气演绎得非常传神,你知道他恶,但全片他没有发过火,就从他对工作的严谨,也看得出他的“恶”。
同理的还有苏先生,林家栋和古天乐两位老戏骨戏里是梅姐的父亲,戏外也是王丹妮的好前辈,在两人帮助下,影片的观赏性大大提升,也让王丹妮有了更好的表演环境。
而败笔无疑就出现在张国荣的扮演者上。诚然,哥哥离开那一段画面,作为影迷的我落泪了,但每一次刘俊谦出镜,我就非常跳戏,我看完了哥哥的所有影视作品,他的神态他的情绪我太清楚了,所以刘俊谦饰演的张国荣,在声、情、貌可谓全方面拉跨,从影片中张国荣的戏份也可以知道哥哥在梅姐一生中的地位,影片这次的选角无疑给自己砸了一块石头。
而最重要的主角的塑造,梅姐的人物形象,在我看来,完成度够好,但并不丰满。影片几乎是平均分配给了梅姐各个年龄段,这种想要面面俱到的阐述方式却总让我觉得,形象立不稳。
传记影片需要真,但艺术加工其实也同样重要。
《波西米亚狂想曲》里对弗雷迪的刻画就非常引人入胜,对音乐痴狂的偏执,性取向变化后的挣扎、沉迷纸醉金迷后的沉沦以及最后回到对音乐的痴狂,这一个闭环让他的形象非常真实,人物的形象标签也非常深入人心。
梅姐重要的标签,音乐、慈善。但导演将太多篇幅给了爱情,看似让人物形象更真实,但其实音乐和慈善这两个核心的标签并没有提升到该有的高度。可能是梅姐音乐道路太顺,需要爱情的挫折来丰富剧情,也许慈善会容易被扭曲成功利,而有意回避,但割舍爱情回到音乐,与音乐共同成长的内涵还是有所欠缺,而做慈善的动机也显得很乏力,在泰国避风头时候波折不够,内心的那种挣扎和蜕变还是没能表现出来,对于慈善也只是平铺直述,这两个核心的点并没有非常深刻地表达出来,也让梅姐的人物形象只停留在表面,影片带来的感动,更多是歌迷影迷本身的崇敬和怀念。
《波西米亚狂想曲》里,舞台成为皇后乐队和解的重要因素,摇滚离不开舞台感,而从小酒馆驻唱乐队开始,舞台就成了皇后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能完完全全感受到舞台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包括最后再温布利大舞台上的场景,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次温布利大球场演唱会的震撼。
而反观《梅艳芳》,红磡真的太工具人了,作为香港甚至中国乐坛里面殿堂级别的舞台,在影片中多少有点鸡肋。我一直以为红磡被反复提及,它能有更深一层次的作用,而梅姐一直被为人称道的舞台感,也只有寥寥几个镜头集锦式地匆匆待过,特别是新秀歌唱大赛以极强的舞台感获得冠军的场景,仅仅通过“电视”这样的第三视角去呈现,真是自断臂膀。
我一个不喜欢摇滚的人,看完《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后,对摇滚有了些许的改观,它所带来的舞台感和音乐给予人的冲击力,让我沉浸在这部音乐影片意犹未尽。
很可惜的是,我一个热爱粤语歌的广东人,看完影片后并没有被太多经典所感动,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电影里面音乐对影片的推动作用,我觉得都是不足够支撑这一步音乐人传记。
剧情大体完成度确实不错,但剧情的衔接,有点过于平铺直述,在传记类影片里面可能难以突破,但影片在《审死官》的拍摄到掌掴事件到热衷慈善,这几个故事衔接得太刻意,更像是流水账般呈现。而对于慈善和音乐两个核心标签,太过于依赖时间轴去表达,也让剧情显得格外单薄,核心的东西没能提升一个高度。
虽然有明显的不足,但我还是很感谢梁乐民把这部影片拍了出来,作为推广作用的传记片,它的使命还是可以比较好地完成。我们需要有一部影视作品详细记录梅姐,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记得粤语歌坛里面曾经有这样一位殿堂级别的人物,而她,不仅仅是艺人、戏子,更是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用尽一生去回报的梅艳芳。
W是狮子还是大猫咪
· 上海坦白讲,因为太喜欢梅艳芳,所以不敢去看。
千里搏浪
· 广东没把刘德华拉进去发挥一下,流量只能仅限于香港,感谢电影的高风亮节,但我们也很想知道刘德华在梅艳芳心里真正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