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制?
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制?
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获罪被诛,朱元璋对群臣宣布,废除中书省和中书省的丞相,仿照周朝六卿制度,提升六部的地位,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最高长官尚书全部升为正二品。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明太祖实录》)。
丞相制在古代延续一千七百多年,朱元璋为何决定废除丞相制?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
随后,朱元璋立即着手设立全国机构,当时北伐元朝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他没有时间深思熟虑,便以自称吴王时的机构为基础,建立起统治机构。
吴王的机构设置是从江南行中书省发展来的,江南行省是龙凤政权的地方机构,而龙凤政权的机构设置模仿元朝,因此朱元璋登基之初设立的机构基本上采用元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变动。
元朝的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中书令往往由太子兼任,是个虚职,而右、左丞相掌握实权,位列群臣之首,统领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处理全国政务,统管军政、民政、财政。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职官志》)
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很少设丞相,大多设平章政事两名,从一品;右丞一名,左丞一名,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名,从二品。
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职官志》)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不久被小明王封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小明王提升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左丞相。
朱元璋虽然接受小明王任命的官职,尊奉小明王韩林儿为皇帝,在军中使用龙凤年号,但他做事从来不禀报小明王节制,保持了实际上的独立,“事皆不禀其节制”(《鸿猷录》)。
朱元璋能在江南从容发展势力,因为有北方红巾军的掩护,“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之捍蔽也”(《国初群雄事事略》)。
不过,朱元璋也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如果部下纷纷效仿,不听管束,怎么办?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几天后他对徐达等大臣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今将相大臣辅相于我,当鉴其失,宜协心为治,以成功业”(《明太祖实录》)。
当时战事频繁,朱元璋没有时间变革机构。
元末骁将王保保先与孛罗帖木儿争夺地盘,后来又与关的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混战,对元顺帝的命令置若罔闻。
或许,这些情况都引起朱元璋的深思。
而且,朱元璋登基之前也在考虑换丞相。朱元璋自称吴王后,便封李善长为中书省右相国,后来朱元璋逐渐觉得李善长不是理想的丞相人选,而杨宪联合夏煜等人攻击李善长没有当宰相的才能。
朱元璋询问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认为李善长是有功勋的旧臣,能调和诸将。
后来,朱元璋登基后,还是任命李善长为中书省左丞相,位于百官之首,但是不久又萌生了换相的念头,询问刘伯温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的看法,但是刘伯温认为这三个人全都不合适。
不过,朱元璋还是先后让他们三人主持中书省政务。
朱元璋还曾想让谋士陈遇主持中书省政务,不过陈遇力辞不就。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诛,朱元璋始终没有找到与他配合良好的中书省丞相,或许这也是他决心废除丞相制的原因之一。
洪武三年,儒士严礼等人提出臣民不得越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上奏,遭到朱元璋的严厉驳斥。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
可见,朱元璋认为君主应亲自处理朝政,防止大臣擅权自专。
或许,朱元璋此时已经有了废除丞相制的初步想法。
河西翁
· 江西因为他想当丞相呗。其实丞相的职责不会消亡,六部政务总得有人来统一处理。皇帝当然可以一肩挑,不怕累就行。但是大多数皇帝没这个能力。相权总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回归,比如汉武帝削弱丞相,结果后来的霍光比丞相还牛。所谓的加强集权,并不具备持续性。汉武帝的加强集权,导致西汉开始出现军政一体的权臣。宋明的加强集权,很快就演变成党争内耗。君主对朝政事事自理本身就是很愚蠢的设计。只顾自己爽,完全不考虑皇帝这个群体的素质。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没有任何的基层历练,让这些人来处理繁重的政务极其愚蠢。
唐古拉07
· 浙江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很容易有一种错觉,分权制,文人分权,相比于专制君权,是一种进步,或者说,有点那么君主立宪的雏形。然而放到中国古代社会,文人(或者其他任何集团,外戚、军人、宦官等等)过度分权会引起很不好的后果。因为教育的不普及,相对于国民整体,教育权仅仅是种特权,拥有教育权的人去专掌权力,很难代表整体国家利益,只能代表那部分特权,文人背后的各种利益集团。文彦博“与士大夫共天下”本质不是共天下,而是皇上您做个幌子傀儡,所有事都交给我宰相来办,您安心享乐安心生继承人就好。包括党争,古代党争没有任何现代政党政治意义,专制封建社会没有政党的土壤,党争只能是利益分配抢夺。宰相制度经历了汉唐宋元等大一统皇朝后,被明朝立国时废止,正是朱元璋深刻认识到宰相制的严重弊端和威胁。但是明朝废除宰相是不彻底的,后期死灰复燃,内阁首辅成为实质的宰相。任何朝廷事务,票拟权在内阁,实质在内阁首辅,等于说,一切国是都要经过首辅之手,由首辅思考筹划决策,最后才是皇帝的批准权(批红,此权常分给太监)。也就是皇帝很难去主张去筹划某种政策,只能被动能带首辅的票拟。位高权重的首辅,又称为党争的主要目标,攻击是为了争夺。“此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张璁“今之内阁,宰相职也”,王世贞云“盖至嘉靖而始有相与首也。曷言辅,避相也。”而到了张居正,更是傲娇地公开宣称“吾非相,实摄也”。大礼议争什么?嗣统是次要的,杨廷和想要的是对少年皇帝的控制权。争国本争什么?本质还是皇帝和宰相谁说了算。这些个烂事,到清朝统统消失了,因为清朝宰相彻底没有了存在的机会,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只能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而不是替代皇帝决策执政之人。谁专权或分权,都是封建皇朝的死结,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但相对来说,没有外来文明碾压的时候,清朝的政治制度相对最完善最平稳最成熟。完全的君权专制,比任何形式的分权体系,都好上了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