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L】SAB赛制正在毁灭KPL?
从21年春季赛开始,KPL实行了SAB的新赛制。目前赛制已经实行了两个赛季,其观感怎么样,各位心中自有评价。
但是从数据上来说,对于已经结束的春季赛和世冠,其关注度是不如20年的。
有人会说,20年疫情原因,大家都在家,自然有时间看比赛。
但是,我又查了一些数据,发现21年春季赛和19年的春季赛相比,竟然也没有展现出优势。
从数据来说,KPL自2016举办开始,每一年的热度和关注度都在上升,到2020年到达巅峰。其标志性就是2020年世冠TS和DYG的让三追四。无论任何平台,论坛,这场比赛的热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场比赛在B站的播放量超过700万,远超之前的任何比赛。
而今天的春季赛和世冠不仅不如2020年,连19年都稍微有些不如。
为什么从16年开始,KPL的热度都能稳定增长,到了21年却会是下滑趋势呢?
排除明星选手效应,排除运营上的差别,通过控制变量,其热度也是明显降低的,原因只有一个,KPL采用了新赛制。
其实,赛事运营方不停发展,为了提高观赏性,完善规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即使是传统体育赛事,也一直在完善赛事规则。其KPL到20为止,最大的规则完善就是全局bp。对于这个变革,我是非常认可和肯定的。可以说,这个赛制拯救了KPL,保证了赛事的稳定发展。
要知道,这是属于赛事规则的调整和完善,它改变的是比赛怎么打的问题。就像是NBA的增加三分线,加入hand-checking,圆柱体。足球的进球分改为2分,IFAB在19年具体完善手球的规则,诸如此类。
赛事规则的变更基于两个目的:
1. 更好的观赏性
2. 更公平的竞技
加入全局BP,可以说完美达成这两个目的。
但是,SAB赛制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SAB赛制不是赛事规则的变更,而是一种赛事联盟层次的变更,它不是解决比赛怎么打的问题,反而是控制战队跟谁打的问题。
首先,它带来不了更好的观赏性。新赛制的实行,很多人认为“提高了竞技性,观赏性”,因为我们默认,强强对决就是好看。但实际忽略了选手的心态问题还有稀缺属性。我们想想,为什么强强对决总是那么吸引人,除了比赛本身的高水准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它很难看到。但是新赛制让强强对决“烂大街”化,大家还会像以前专门守着看吗?
第二个是人的心态问题,如果一个队伍总是输,即使它具有上游的实力也可能变得不再自信,比如MTG,一个进入S组的队伍却进入不了季后赛,为啥?输麻了。引以为豪的团战,被S组的运营按在地上摩擦,然后邯郸学步,运营没学会,打架也忘了,这个赛季看来,恐怕也要重蹈覆辙了。还有TTG,输了半个首发的e星,直接怀疑自己,当初的“天狼星“”和与MTG实力相仿的XYG打得有来有回。
第三点,一轮比一轮的压力大,新赛制在常规赛对于任何分组的队伍的压力太大了,除了头部队伍,没有队伍敢在比赛中尝试新阵容,新打法。即使是狼队和e星,他们又能有几把能练新阵容,新打法呢?狼队练阵容练抗压差点被滔搏零封。这种赛制情况下,所有队伍都只会尝试老打法,已经证实过的阵容,没有任何队伍敢在比赛中创新了,除了狼队,但结果你们也看到了。
与之相反,20年,野核节奏的TS,射手核心的AG,QG,三线压制的DYG,以及及其均衡,各种新阵容,新打法的Hero。然而新赛制下,所有的队伍都没有什么特色,在每一分都至关重要的前提下,阵容,打法都趋于保守。这就是即使策划已经加强节奏的情况下,30分钟的比赛真是能把观众听睡着。
第四点,很难造星。由于S组的比赛及其激烈,可以说,每一个位置都必须在水准以上,才能保证好成绩,比如狼队,e星和前两轮的TTG。可以说,S组顶尖的队伍的每个人都必须carry,这样一来,确实在观感上就是没有人能突出。
而S组末端的队伍,输麻了还造星呢,一个连败的队伍,没有人的数据会好看。
A组呢?B组呢?A组和B组的竞技水平稍微低了点,确实能够让一两个人比较突出,比如DYG的小义,还有RW侠小夜的韩信确实很惊艳,但是有什么用呢?联盟已经给你打了个标签了,“A”,“B”。因为队伍配置的原因,即使你再出色,也只会说“只是个A/B组的选手罢了”。
另一个问题,SAB分组赛制公平吗?我们想当然的认为,通过实力进行分组后,每个队伍都会跟自己实力相近的比赛,还有看似合理的晋升方式,看似是更公平的。但是,赛事运营方犯了一个管理者普遍的错误:线性的理解这个世界。
第一个点,分组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过大。鉴于运营方和俱乐部的不专业性,致使选手只能通过五排,巅峰赛来训练,最为有效的是俱乐部互相约定的训练赛。
对于队伍而言,因为本组的竞争激励,致使本组的队伍逐渐不会和低层级组的队伍约训练赛。久而久之,A组根本无法理解S组的比赛,B组亦是如此。
导致S组的队伍即使掉到A组,也很难输,即使是AG这样不成体系的队伍。而A组的队伍很难在S组中赢下哪怕一场比赛。这就是不公平的第一点,A组的队伍根本没法如各位网友说的一样,“菜就多练”,“自己不上进还怪赛制”,因为高级别的队伍不会对他们施舍,他们只会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护城河。
第二个点,完全以最后一轮确实季后赛排位。这个不公平在哪呢,比如我是个A组的队伍,我前两轮全胜,只输了卡位赛,然后第三轮开始,我的核心选手生病了,需要休息十几天,然后我第三轮全输,然后我一个赛季的成果付之东流,如果是之前的循环赛制,我的核心选手依旧能够在季后赛中归来。
第三个点,S,A组末流的队伍的心态非常容易崩溃。从实力来说,他们已经是中游的队伍,只要稳定发挥,赛季成绩不会太差,但那是在传统赛制下。SAB会让他们一直输,输到怀疑自己,俱乐部怀疑教练,选手越来越不敢打,致使有实力也不能完全发挥,队伍之间的实力断档更为严重。
总而言之,新的赛制,既无法提高观赏性,也无法让比赛更公平。21年KPL热度的下降,理所当然。
当然,最核心的问题不在这,最核心的问题是,KPL是一个商业联盟,每个俱乐部后面是上亿的的投资。作为投资人,我因为管理的失误,用人的失误,致使我的队伍沦落到B组,每场比赛不到1万个人看,每年差不多只有2个月在打比赛,论坛没人讨论,微博超话没人,抖音也没人看,以前跟强队打,还能博得一点关注度,现在不行了。各位觉得,A组末端和B组俱乐部老板还会在提升实力上花钱吗,联盟不给老板们活路,他们只能止损,然而现在B组的市场估值已经是最低点,出手,那么多的投入不都白花了。最好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菠菜。历来KGL的假赛最多,为啥?没有关注度,老板们不可能一直投资得不到回报,毕竟俱乐部是要钱的,席位费也是要钱的。SAB赛制下,就会让A组和B组的老板们更不会关注成绩,因为付出和回报差距太大,想想RNGM要花多少钱才能到S组,要知道,上一次转会期它已经花了近2000万了。而到目前为止,除了菠菜,还有什么方式能回本?还是再花2000万就博一个虚无缥缈的名次?任何一个理性的老板都不会做。
前几天就爆出了KPL教练威逼选手打假赛的新闻,很巧,这个队伍在B组,那还用说什么呢?
简单来说,SAB赛制会让B组的队伍市场估值下降,资产流失,为了止损,老板会去追求菠菜,进而会降低KPL的品牌效应,同时让这个联盟不在牢固。
我们可以那KPL与传统体育赛制和比较知名的电竞赛制比较。
NBA:分区循环赛制。
NFL:双循环赛制。
英超:双循环赛制。
意甲:双循环赛制:
LPL:循环赛制。
LCK的情况确实有点特殊,2014年之前,它确实是分组赛制,但是他的分组是随机的。之后改为双循环赛制,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动。
为什么世界上最知名,最赚钱的联赛都是循环赛制,无论是传统体育还是电竞赛事?
官方真的没有思考过原因吗?这个世界上除了KPL,就不存在一整个赛季,同一个联赛的队伍没法在正式比赛中遇到。
赛事联盟包括三方,赛事运营方,俱乐部,选手。赛事运营方只通过自己的利益考量就决定了这个赛制。
简单来说,赛事运营根本是拍着脑袋决定这个赛制的。
我们很支持赛制规则的完善,任何赛制,都需要不停的完善。比如天命规则,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其实我认为天命规则真的很好,只是需要完善,最后取消,我也是搞不懂,要知道,清融这个双FMVP的诞生,就是源于天命杯,一个天命不知火舞,关注清融都了解那场比赛。
总之,官方应该好好考虑比赛该怎么打,而不是决定谁只能跟谁打。
雨后青草泥土
· 江苏分析的很好很在理。个人认为重回单循环赛制就行了,季后赛分胜者组败者组。
九牧流芳1997
· 广东刚开始分SAB让人眼前一亮,各组虽然有那么一两个超常的,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均匀的,但我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这么搞很多队伍会没打过,我觉得得改一下,加个分组赛,从刚开始那样,可以参考上赛季成绩,冠亚军直接S组,其他十六支战队打BO1,然后按积分或者胜负关系分组,常规赛就按现在来就好,这样多了一个分组赛,BO1也不会用太长时间,很多战队都能交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