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电影角度,冯小刚不应承受如此多的骂名
@印记电影在虎扑影视区原创发布,喜欢的JRs烦请点个关注^_^
贺岁片只是手段
1996年,冯小刚和王朔共同写了一个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狼狈不堪》,这也就是说后来的《一声叹息》。
剧本完成后,冯小刚自信满满地开拍了。然而拍摄进行到一半,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叫停。
原因是剧本题材有问题,认为剧本描写的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等丑恶现象,并没有鞭挞讨伐,只是直白的叙述,极易引导公众错误的审美趣味,这样的电影,很难通过电影局的审查。
为此事,冯小刚失落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已经不是冯小刚第一次拍片被“毙”了,他几乎已经把一只脚迈进了地下导演圈的门槛。
思考过后,他打算采用迂回的战术。
那几年正是喜剧大规模爆发的时候,赵本山的小品、陈佩斯的电影、英达的情景喜剧火得一塌糊涂。
同时香港那边有传来了一个新的名词——贺岁片,《真实的谎言》、《红番区》贺岁市场试水效果很好。
那何不把最受欢迎的喜剧,与贺岁片结合起来?
于是,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电影《甲方乙方》诞生了。
冯小刚的这种迂回,有别于其他地下导演送作品到国外参展、获奖,空得一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评价,他的策略更为直接,占据口碑、占有观众、占领市场。
而对艺术有着自己追求的他,也让我们在喜剧中得到了别样的感动。
几年之后,冯小刚赢得了掌声、名气、票房,意味着他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意味着华谊兄弟可以更放心地在他身上投资。
同时在和电影审查的斗智斗勇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应对策略。
期间,《一声叹息》也在2000年上映了,在那之后,除了受范冰冰影响的《手机2》,他的电影从没被枪毙过。
冯小刚自己也曾表示,拍贺岁片其实是为了能赚点钱,以后可以拍我自己喜欢的东西。
冯氏电影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拍给市场。
《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大碗》、《天下无贼》等一系列贺岁片,矛头是直指电影票房的。
第二阶段,拍给社会。
《唐山大地震》、《1942》、《我不是潘金莲》等则将视角转向了历史、社会、民生。
第三阶段,拍给自己。
《芳华》、《只有芸知道》又变成了或是以自己经历结合,或是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改编。
当有人质疑冯小刚只会逗咳嗽,他连着几部题材厚重的作品问世,当有人咆哮他“假大空”,他又玩起了属于自己的温情小品。
但这三个阶段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面向观众的,都是为观众服务的。同时,在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中国电影的突破:
《一声叹息》突破了婚外恋题材的禁区;《天下无贼》突破了贼不能当角儿的禁区;《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一九四二》突破了对民族和历史的解读;《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
冯小刚说: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自视甚高的影评人们,我如果是一个笑话,你们是什么?一切为了电影
冯裤子、小钢炮、护舒宝……网友们送给冯小刚一个又一个外号,这都源于他的直言快语、仗义执言。
能够出现这么一位罕见的、属于“公众”的性情中人,其实是我们的幸事。
他让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名人,不再高高在上的名人。
撕逼王思聪、怒怼孙海英、为舒淇打抱不平……冯小刚每发表一次言论,总会有很多别有用心的人站出来,用“大脏炮”对着他狂轰乱炸。
让人不解的是,就连听个CD也会被人挖出不是正版,然后肆意攻击,难道说一个导演必须要具备鉴定CD真伪的能力吗?
从艺的人是公众人物,要面对千百万双眼睛,总有人看你就是不顺眼,没有原因,就是看着不舒服。
当然也可以对其作品评头论足、充当谈资。
只是为了骂而骂,也未免太过苍白了。
更何况这些事,又有多少和电影本身有关呢?
冯小刚的第一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意为把一切献给电影、献给观众,但他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谩骂、诋毁和造谣。
有些事必须回应,有些事真的没有必要理会。
而当你和他纯粹地讨论电影的时候,他就不再是小钢炮了。在个人微博上,冯小刚就经常就电影本身和网友们进行亲切而友好的交流。
冯小刚电影的节奏、美感、台词,对戏剧冲突的把握,以及讲故事的能力,在内地导演中仍旧是顶级的。
喜爱他的大有人在,而这绝对不是当年作为贺岁片大佬的沉淀效果,更多的原因是他给我们带来的一部部美好的电影。
冯小刚是最热爱电影的电影人。
如果还有人带着各色眼镜,以评价电影为名,在谈论它的时候裹挟着其他因素,
只能说,你不热爱电影。
用户1345394154
· 江西卧槽,缝裤子人品不行居然有人不理解?
公牛队季羡林
· 广东他那上位说白了就是没个好爹被迫去附和那些有资源二代罢了,结果一群普通观众自动带入大院子弟的视角对他一顿狂嘲,也是够搞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