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世界首富,广东怡和行“汉奸”伍秉鉴

avatar
关注

分享今天从近代史中看到的一位人物,伍秉鉴,清晚期广东十三行实际的总瓢把子(狗头)

成名

广州十三行之首的怡和行成立于1783年,创始人是伍国宗,这里的“行”不是银行的行,而是牙行的行。牙行本质上就是中介(靠嘴皮子说和成交所以称牙行),但当时广州的牙行已经成为实际上的进出口贸易商,垄断了清朝几乎所有的进出口贸易。
1801年伍国宗之子伍秉鉴接手怡和行业务,并使其成为十三行的总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等跨国公司关系密切,巅峰期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贸易上赚的钱不仅在国内并购大量土地,搞茶园和商铺,花不完的还远渡重洋到美国投资铁路事业,涉足证券交易、保险等行业。

老美的第一代首富——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就曾直接受惠与伍秉鉴的支持和帮助,他的书房挂了两个人的画像,一幅是华盛顿,一幅是伍秉鉴,他说:“华盛顿给了我一个国家,而伍秉鉴给了我全部人生”,并将自己的商船命名为“伍秉鉴”。

插句题外话,阿斯特其曾孙约翰.雅各布四世,瑞吉酒店创始人,也是当时的世界首富,死于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
回到故事,在当时西方人眼中,伍秉鉴就是全球首富,其在当时的地位比我们现在看贝索斯、马斯克还夸张。

鸦片

1832年靠夹带私货(鸦片)起家的英国船医威廉.渣甸(1817年离开东印度公司单干)和詹姆士.马地臣创办了渣甸.马地臣洋行,因为曾经和伍秉鉴的怡和行有过业务往来,所以中文名直接山寨了怡和行,自称怡和洋行,以便蹭怡和行的知名度方便其在中国发展。

自称怡和洋行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和扩张,你想渣甸这种船医出身、又走私鸦片的人能干什么正当生意,肯定是要在鸦片贸易这条罪恶的道理上狂奔下去,尤其是在1833年英国国会结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英贸易的特许经营权之后,渣甸从东印度公司的主要代理商变成了亚洲最大的英国洋行。
期间渣甸一手从中国和印度贩卖茶叶到英国,一手更是无所忌惮的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
但在几年之后,渣甸就遇到了他人生当中的一大克星——林则徐。

1838年年底林则徐受命前往广州,从北京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于翌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抵达广州。一到广州林则徐就着手禁烟事宜,严令伍秉鉴等行商尽快配合禁烟。

对于鸦片走私情况伍秉鉴心知肚明,但是为了维持鸦片生意的利润又为了堵林则徐的嘴,于是他赶紧从外商手里收购了1037箱鸦片让伍绍荣(伍秉鉴第五子,当时怡和行具体事务由其管理)上缴给林则徐。

林则徐认定这1000多箱鸦片就是十三行和英商串通后应付官府的,于是扣留伍绍荣对其审讯,并下令将其革去职衔逮捕入狱,威逼英商出面,结果平时和伍家关系紧密的英商全都当了缩头乌龟,伍秉鉴一再承诺以家资报效国家,林则徐见利用伍家威逼英商暂无效果,于是释放了伍绍荣,之后开始轰轰烈烈的收缴鸦片,并点名要罪魁祸首威廉.渣甸。

不过当时渣甸并不中国,因为靠走私鸦片已经满足不了渣甸的野心,他想游说英国政府对华强硬,之前他的合伙人马地臣已经进行了一波游说,效果不佳,于是渣甸自己跑回英国去游说,林则徐没有抓到渣甸,但鸦片清缴进度迅速,最终集中了超过20,000箱鸦片进行销毁,就是历史著名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渣甸气急败坏,加紧了游说的力度,刚好也遇上一个以扩张策略为导向的首相——巴麦尊(当时还不是首相,是外交大臣,后来成为首相),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策划鸦片战争,渣甸利用其对中国的了解帮助英国政府制定详细的战争计划、战略地图、战争策略、保障和政治需要,甚至个人出资保障军队和军舰的补给,这个计划称为渣甸计划(Jardine Paper)。
1840年鸦片战争开打,林则徐在广州正欲死战,但道光被北上攻击天津大沽口的英国人吓傻了,先是让林则徐背锅平息英国人怒气,又临战换帅导致战争失利,一败涂地。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运,也直接改变了伍秉鉴的命运,在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伍秉鉴就备受惊吓,情知英国人获胜将直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以后中英商贸将不再通过特许的十三行,自己家族的垄断地位不保。

战败对于国家和家族都将产生无法接受的惨烈后果,于是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线溃败,之后奕山在广州无力抵抗英军,舔脸让十三行出面调停,伍绍荣出面议和,签下《广州条约》,清军和英军都各自撤出广州城,另外中方出资600万赔款赎回广州城,伍家承担了110万。

1841年,渣甸由于在鸦片战争当中起到的作用和财富地位,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再签订条约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同在1843年,渣甸病死。

人物评价

虽然伍秉鉴除了没有积极抵制鸦片走私之外,一生并没有其它卖国行为,并且在鸦片战争当中和之后出资出力,但当时世人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一直视之前和英国人联系紧密的伍秉鉴为“汉奸”。为何?
因为伍秉鉴靠着国家给予的垄断性机会(特许经营权)而赚了大钱,却因为在自己国家投资赚钱慢,而将资产转移至海外,未能及时在自己国家支持新兴行业发展。

虽没有明面上支持入侵战争,伍秉鉴这种人在晚晴时期已经被定为“汉奸”,这是不容置疑的。

其实以史为鉴,可以看清很多今天发生的事。

在今天都能找到十分相似的组织和家族与之对应,甚至有些组织和家族在民族立场上还不如伍秉鉴,这种组织和家族,英国不稀罕,大清容不下,却有人在今天为其叫屈喊冤。

有的人是不明真相、不知道那些人背后站的是谁,有的人却是明知那些机构和组织背后战的是谁,却昧着良心帮其喊冤叫屈,实在是令人不齿。

发布于北京阅读 6019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唐古拉07

· 浙江

在正经的士大夫朝臣眼里,你跟洋人打交道做生意,已经是汉奸无疑了,更何况还发了大财。十三行是朝廷的白手套,也是朝廷的替罪羊。禁烟罚款,罚不到洋人头上,洋人不可能直接给你交钱,那好吧,你十三行先垫上。广州被英军占领,英军索要六百万两银子赎城费,奕山杨芳林则徐们,可不敢让皇帝知道,可不敢那官府的银子去赎城,那好办,你十三行凑钱。只有拒绝与洋人贸易,坚决闭关锁国,才能避免当汉奸。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来一条新微信

· 江苏

晒一下,免得有人洗白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