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制造假文物的历史

avatar
关注

传教士 在其他国家 制造假文物的事情先不说, 先讲讲我国的情况。


一:时间上, 不止是近代,不止清末。 时间包括几百年前。


二:内容上,改资料,偷技术,违法犯罪。


三: 具体举例


三.一 《被遗漏的交食》,文章来自-中国科技史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我个人简述如下


汤若望,德国传教士,清钦天监的一把手,深得大清皇家信任。 然后就开始篡改资料。


明末年来到中国,一同来的有邓玉函,罗雅各,三个都是教廷派来最擅长研究天文历法的最顶尖的人才。满清入关大部分传教士南下随了永历,一部分跟了大顺,而汤若望知道怎么选,干脆就留在北京。最后是当了《耶稣会》北京会长。


《明史》记载,明《大统历》(也就是郭守敬建立的《授时历》) , 同徐光启和汤若望等人主持编修的西洋新法前后进行了8场实测较量,涉及天象包括日食、月食和行星运动等方面,具体则包括1629年、1637年和1643年的日食,1631年和1636年的月食,以及1634年木屋运动、1635年水星和木星运动,1635年木星、水屋和月亮位置的比较。“结果是八比零”,西方历法“与天密合”,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全军覆没”。


但事实上,新法在清朝获得正统地位之后,还多次发生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如康熙三年十二月预报发生较大偏差,康熙十年八月、康熙二十九年发生“当食不食”的严重错误。


日食较量在清刊本中被删除,在韩国的明刊本存本中记载着这一次新法奏报的记录。事实上,被删除的记录不止这一次,共有十次之多。包括之前徐光启凑报崇祯皇帝的新法“尚未完备”的内容都被删除了


崇祯年间的改历经过大多被收入《崇祯历书》中的《治历缘起》。《治历缘起》目前能见到的有两种版本,即八卷本的清代刊本和十二卷本的明代刊本。从内容上看,八卷本由十二卷本删减而成,许多关键信息因此丢失。这都是若望的“杰作”。刊本存世稀少,目前已知的存本只有三处,即:中国的国家图书馆。 具体内容可以查找参考文献。


说中国天文历法,那真的太有的说了,上古所有文献全部是围绕天文历法编写的,无论是 三大易经还是什么。 龙的传人也是来自东方苍龙形象,甚至传说大禹九鼎也是铸造的天文历法。 天子受命于天,就是传授的天文历法。 太极图就是二十四节气正午日影的绘制的图,起码是三千年前的事情。说中国天文历不行的实在是太扯了。


徐光启,苏州府松江府姓徐的,闭着眼睛都知道的徐阶,徐光启,徐霞客,徐有贞,明朝坐实的买考题的的徐经连坐的唐伯虎。都是家里有钱有产业,要么丝绸制造加工,要么出口走私,要么屯田租赁。


徐光启皈依了天主教,称其为买办不为过。


贴一段:江南工商资产阶级联盟,在明朝政府的郑和舰队扫清南海到印度洋的海盗势力后,企图分食中央政府的帝国朝贡贸易体系所带来的巨额利润。


江南资产阶级联盟,为了获取巨额的远洋贸易利润,开始利用金钱,渗透地方政府,直至中央政府。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便是阻止郑和的航运,继而由江南工商资产阶级联盟来主导“ 贸易无国界”的自由贸易。


郑和船队最后一次远航结束后,在江南资产阶级联盟的唆使下,以“花费甚巨”为由, 将舰船资料转移,剩余信息销毁。


三.二 勘舆万国全图。


这个争论了不少时间了,不少人都知道。


贴一段:


这幅堪称时代巨制的历史地图,被认为是李之藻在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的帮助下绘制的,特别是其中涉及的欧洲、美洲地理部分,并说《利玛窦中国札记》书中有所谓的记载,说其“母图”是基于1570年的《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甚至还有一种声音,说这图压根就是利玛窦的作品,利氏在自己所携带来的欧洲地图的基础上,翻译一下,把中国移到中央,再细化、添加点中国的地方而已。


李兆良 1943年生于香港,化学教授,前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7月,在马六甲的第一次国际郑和会议上李兆良发表自己的研究论文(英文),证明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自己测绘的世界地图,和利玛窦没有太多关系。这篇论文发表后,和其他所有的科学性质的论文一样,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很戏剧性地,当年也就是2010年12月,央视CCTV4制作了一期关于《坤舆万国全图》的专题节目,这期节目沿用的还是以前的旧观点,该节目正好被李兆良先生看见,他很激愤地在博客及微博上发表了对央视质疑的文章,并对这个事情进行了一个科普性质的解释。


李兆良2013年11月出版了《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联经出版社),这是两本在该领域科普式的专著,进行了一个更详细、更深度的挖掘,证明郑和曾领先哥伦布70余年(1420年左右),下西洋航行到达过美洲,而《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成功,正是依赖于郑和船队的《郑和航海图》所测绘和记录成果。


具体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网上有不少。我贴一句《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欧洲资料出奇地贫乏,而且沿用的还是古地名。尤其是利玛窦的祖国意大利,《坤舆万国全图》只字不提当时著名的佛罗伦萨、米兰等大城市,甚至没有当时的天主教领宗地。


三.三 开封犹太教碑


开封犹太教碑,明清两代开封犹太教(即一赐乐业教)寺内的古碑。共三块:其一为弘治碑, 立于明弘治二年(1489),其二为正德碑,立于正德七年(1512),题为《尊崇道经寺记》, 其三为康熙碑,立于清康熙二年(1663),题为《重建清真寺记》,


此三碑有传教士拓片之影印本可见,其原始拓本已被耶稣会士送往罗马。


然后碑文上的内容多么扯淡: “夫一赐乐业之立教也,其由来远矣。始于阿耽(亚当),为盘古氏十九世孙,继之女娲,继之阿无罗汉(亚伯拉罕)。罗汉悟天人合一之旨,修身立命之原,知天道无声无臭,至微至妙,而行生化育,成顺其序.。


、那其间立教本至今传,考之在周朝一百四十六年也。一传而至正教祖师乜摄(摩西),考之在周朝六百十三载也。


教道相传,授受有自来矣。出自天竺,奉命而来,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石、黄、李、聂、金、张、左、白七十姓(应为十七姓)等。


宋孝隆兴元年(金世宗大定三年)癸未,列微(利未)五思达领掌其教,俺都剌始建寺焉。元至元十六年己卯,五思达重建古剎清真寺,坐落土字街东南,四至三十五杖。


祖师阿耽(当)传之女娲(第一女娲,当为众生之母夏娃;第二女娲,当为第二元祖挪亚),女娲(挪亚)传之阿无罗汉(亚伯拉罕),罗汉(亚伯拉罕)传之以思哈格(以撒格、以撒),哈格(以撒格、以撒)传之雅呵厥勿(雅各伯、雅各),厥勿(雅各伯、雅各)传之十二宗派(十二支派),宗派(十二支派)传之乜摄(梅瑟、摩萨、摩西),乜摄传之阿呵联(亚伦),呵联(亚伦)传之月束窝(约书厄、约书亚),束窝(约书厄、约书亚)传之蔼子喇(艾斯德拉、以斯德拉、以斯拉),于是祖师之教,灿然而复明。


综合来说:


 1、中国人所说的盘古,实际上就是“一赐乐业教”里的阿耽(亚当)的先祖。


 2、亚伯拉罕不仅是中国人的先祖,而且率先悟出了“天人合一”的宏旨,由此最先创立了“修身立命”的原发性思想,亚伯拉罕的思想是儒家理论的源头和正朔,“周朝164年”开始,亚伯拉罕创立的“天人合一”与“修身立命”的思想,就成了儒家乃至所有诸子百家理论的源头和正朔。


 3“康熙碑”提出包括《摩西五经》在内的《旧约》十三部经即是“道经”和“圣经”,


主要内容是描述了,旧约全书的一些基本内容, 我就非常感觉,旧约全书是不是刚准备成体系的让天主教徒学习。


各地挖碑,这是罗马教廷祖传的老手艺了。 远的不说: 罗塞塔石碑,拿破仑带回去的。一个有着拉丁文 什么古希腊文的三种文字的石板。


那尔迈调色板调色板, 汉谟拉比法典。都是这么个玩意。


三.四, 大清朝烧的文献篡改的文献太多了。 导致国内手头的资料太少。


发布于山东阅读 4926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唐古拉07

· 浙江

中国古代,评价历法对错好坏,很重要的一条标准,是日食月食是否准确。以今人的眼光看这是扯蛋。历法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各方面综合知识,对农业影响巨大。历代历法的水准,也体现了天文数学物理的综合水平。明朝历法并没有创新,明《大统历》基本沿用元代郭守敬建立的《授时历》。而郭守敬制定历法时,已经大量参考当时的西方历法,主要是阿拉伯历法,这已经与唐宋有了明显的区别。不学习不行,老祖宗的东西跟不上趟了。但是几百年后授时历同样会跟不上趟。崇祯历法的背景,是当时西方正处在科学刚刚开始爆发的阶段,参与修崇祯历法的汤若望和邓玉函,虽然是传教士但本身就是科学家。尤其是邓玉函,他获得科学院士的时间,仅仅比伽利略晚了几天。况且,他跟伽利略第谷开普勒都是好友。而这些人正处在世界天文学的最前沿。崇祯历法也好,后来康熙历法也好,都不是完全接纳西方科学的产物,都留着深厚的传统烙印,后世继续被淘汰是必然的。如果我们没有今天的现代物理学天文学,还抱着祖宗的老黄历,那就搞笑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苟日新日日新。因为能够学习能够进步,华夏文明才会5000年没被湮灭消亡,一旦停止了学习,就会被世界文明的步伐甩开,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

亮了(29)
查看回复(3)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0087489703

· 科罗拉多
唐古拉071600年,开普勒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给斐迪南。他在文中提出了一个月球运动力学理论:“地球上有一种力量,引起了月球的运动”。  虽然这篇文章并未使他在费迪南宫廷获得职位,但是却详细介绍了一种测量月食的新方法,他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了1600年7月10日格拉茨的月食天象。这些观察成了他进行光学规律探索的基础,而《天文学的光学需知》则是他光学探索的顶峰。开普勒的第一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是《宇宙的奥秘》(Mysterium Cosmographicum),是第一部捍卫哥白尼学说、公开发表的作品。开普勒声称在格拉茨教学的1595年7月19日顿悟,在黄道十二宫图中展示了木星合土星(大合,Great conjunction)的周期变化。他意识到正多边体按照规定的比率与一个内切圆和外切圆相连,他推测这可能是宇宙的几何基础。在寻找符合已知的天文学发现(甚至使用加入该系统的额外行星)、独特排列的多面体的努力失败后,开普勒开始用立体的多面体进行实验。他发现五个柏拉图多面体中的每一个都可通过球体进行独特的内切和外切。先构建这些多面体,每一个多面体装在一个球体里,这个球体又装在另一个多面体内,每个多面体可产生6层,分别对应6个已知的星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对这些多面体(八面体、二十面体、十二面体、四面体和六面体)进行正确的排序,开普勒发现假设这些星球环绕着太阳,那么球体可以按照一定的间距进行排列,间距对应于每个星球路径的相对尺寸(在已知的天文学观测结果的精确度范围内)。 开普勒还发现了一个公式,将每个星球的轨道大小与其轨道周期进行关联,从内行星到外行星,轨道周期的增长率是轨道半径差的两倍。然而,开普勒后来又否定了这个公式,因为这个公式不够精确。正如他在标题中所表明的,开普勒认为他已经揭示了上帝对宇宙的几何设计。开普勒对于哥白尼学说的许多热情源于他对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联系的神学信仰。宇宙本身是上帝的一个影像,太阳对应圣父,星球对应圣子,它们之间的间隔对应圣灵。《宇宙的奥秘》的最初手稿包含了一延伸章节,用以调和太阳中心说与貌似支持地球中心说的圣经选段。 [5]  在其老师迈克尔·马斯特林的支持下,开普勒获准在图宾根大学理事会发表他的手稿,期间他删掉了《圣经》注释,增加了对哥白尼学说及他的新想法更简单易懂的描述。《宇宙的奥秘》出版之后,开普勒开始了雄心勃勃的计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的作品。他计划编写另外4部书籍:一部关于宇宙的静止天体(太阳和固定的恒星);一部关于行星及其运动;一部关于行星的物理属性与地理特征的形成(侧重于地球);一部是关于天空对地球的影响,涵盖大气光学、气象学和占星术。开普勒也是第谷·布拉赫的激烈竞争对手。第谷开始与开普勒通信,一开始就对开普勒体系进行严厉但合理的批判。在许多反对的理由中,第谷对其使用哥白尼不准确的数据提出了异议。通过书信往来,第谷和开普勒就广大范围内的天文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重点讨论了月相与哥白尼学说(特别是其神学活力)。但是没有第谷天文台更精确的数据,开普勒无法涉及其中的许多议题。在开普勒继续慢慢分析第谷的火星观测数据,他可以使用第谷完整的资料,并开始了《鲁道夫星表》的缓慢编制过程的同时,他还从其1600年关于月球的文章中拾起了对光学规律的研究。不论是月食或是日食现象都展现了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不可预期的阴影大小、月全食的红色、以及传说中环绕日全食的罕见光线。大气折射的相关议题适用于所有天文学观测。1603年的大部分时间,开普勒暂停了他的其它工作,而专注于光学理论研究;并由此撰写的手稿在1604年1月1日呈给了皇帝,并以《天文学的光学需知》(Astronomiae Pars Optica)为题发表。文中,开普勒对控制光强的平方反比定律、平面镜与曲面镜的反射、针孔成像原理以及光学的天文学含义,如视差与天体的可见大小,进行了描述。他还将光学研究延伸到人的眼睛,并被神经学家广泛认为是意识到图像由眼睛晶状体翻转投射到视网膜上的第一人。这个困境的解决办法对于开普勒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他并不将其视为属于光学的范畴,虽然他确实表明,影像由于“精神运动”在“脑穴”中得到修正。 [7]  《天文学的光学需知》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光学的基础(虽然它明显地没有包含折射定律)。 [3]  关于投影几何学的根源,开普勒在他作品中引入了数学实体连续变化的概念。他主张到,如果一个圆锥截面的焦点可以沿着连接焦点的线运动,那么这个几何形状会把一个焦点改变或退化成另外一个。因此,当一个焦点沿着无穷大运动时,椭圆形就变成了一条抛物线,当一个椭圆的两个焦点互相融合时,就形成了圆圈。《新天文学》(Astronomia nova)是根据第谷的方向进行的火星轨道研究(包括最初两个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发展的顶峰。开普勒运用等分点(哥白尼把这种数学工具排除在他的学说之外)对各种安火星轨道近似值进行重复计算,并最终创造了一个在2角分之内(平均测量误差)基本上与第谷的发现相一致的模型。但是他对这个复合体以及仍然有点不准确的结果感到不满意。因为在某些点,这个模型与数据的差异达到8弧分。一系列传统的数学天文学方法都使开普勒感到失望,他开始尝试为这些数据设置一个卵形轨道。 [3]  根据开普勒对宇宙的宗教观点,太阳(父神的象征)是太阳系的动力来源。作为物理基础,开普勒通过类比汲取了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论磁石》(De Magnete,1600年)中地球磁性灵魂的理论以及自己关于光学研究的工作。他假设太阳发射的动力(或动力个体) [8]  随着距离减弱,当行星靠近或远离太阳,运动会加快或减慢。 [9]  可能这个设想的前提需要一种修复天文学秩序的数学关系。根据对地球和火星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测量,他创立了一个公式。根据这个公式,行星的运动速度与它距太阳的距离成反比。然而,想要在整个轨道周期证实这种关系,需要进行非常广的计算。为简化计算任务,1602年底,开普勒运用几何学重新阐述了这个比例,行星在同样的时间内扫过同样的面积,这就是关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之后,他运用几何速率法则,假定轨道是卵形轨道,开始计算火星的整体轨道。在经历大约40次的尝试失败以后,1605年初,他最终偶然想到了椭圆轨道这个概念,他之前认为这个解决方法太简单,以至于早期的天文学家们都忽略了。在发现椭圆形轨道适用于火星的数据之后,他立即推断出所有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按照椭圆轨道运动,这就是关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定律)。然而,他没有聘用计算方面的助手,所以他未将该数学分析扩展到火星之外。当年年底,他完成了《新天文学》的手稿,但是由于第谷天文台(第谷后人的财产)的法律争议,直到1609年才发表收起

兄弟他不懂这些的,他没上过学,看了点地摊文学就跑出来。上次他说欧几里得几何是杜撰的,我就不想和他说下去了。

亮了(16)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