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省一二三阵排名,你的省份排名第几?

avatar
关注

三阵:冀、鄂、粤、陕、东北——文化上不应忽视的几个地区


十五:东北

关东在文化上应视为一个整体。笔者在《近现代国画坛点将录》中评点东北画家张仃时曾有如下一段评语:“关外的东北远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游牧杂居之地,文物教化远逊于关内的中原地区和东南地区,翻阅画史直让人有东北人物罕见史籍之感喟,故张仃(书中所评点的唯一东北人)之闪亮登场,从某种意义上讲昭示着东北三省画家正在崛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有张仃之成功,肯定会给东北画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并极大地增强其自信心。事实也是如此,当今画坛“关东画派”已经在那块富饶黑土地上悄然兴起,并有席卷全国之势,一批极有实力的中青年画家(未来大师)如宋雨桂、于志学、冯大中等凭籍其精湛传统功力和孜孜以求之创新精神,正昂首挺胸跻身于中国当代画坛优秀画家之最前列,其前途真无可限量。关內特别是江南画家们要意识到画坛“狼”真的来了,且这“狼”来自比北方还更遥远的东北。”其实不光是画坛,在文艺界的其它领域以及科技界乃至政军界,东北也已经或正在全面崛起!不说别的,举世瞩目的“神五”、“神六”飞天,东北人的贡献谁堪比肩?东北文化逐渐走向强势,我想主要得益于:20世紀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是全國的重工業基地。城市人口比例高、基础教育條件好、民众接受教育机会多。50年代後,更是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較集中的地区之一。故我将其列于第十五位。

十四:陕西

曾为周、秦、漢、唐等十三朝都畿之地的陕西,宋以前,其人才总数虽然可以列第三位。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春秋戰國時期)里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只是在汉唐时期表现还差强人意,其人才数甚至仅次于河南,列第二位。不过作为当时的畿辅之地;况且南方诸省,其时文化普遍还未起步,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故无需大惊小怪的。而且这其中真正杰出文化名人并不多,只有司馬遷、班固、孫思邈、颜真卿、柳公权、韦应物、杜牧等数人而已,所以,即使在其相对辉煌之时期,秦人对中国文化之貢獻也并不多。宋时,其文化地位迅速跌落,从此再也不曾翻过身。宋之后至近现代,由秦地所产可称(或勉强可称)著名文化名人也只有,宋时的张载,范宽,明时的王九思、康海,清时的屈复,近现代的于右任、吴宓等。所以,我有时还真纳闷,在讨论各省区文化高低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那样看重陕西?甚至还有人要将其置于前五名之列。不可否认,共产党建政以后,对陕西、对西安的教育、科技及文化进行了大力扶持(其意图是将西安建成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实效。像著名的长安画派以及当代著名文化名人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艺谋等都出自陕西。鉴于西安乃至陕西人文状况已有明显改观并结合其以往之表现,我将其列于十四位。

十三:广东

地处岭南的广东,明代之前,完全是一个不甚重要的偏僻落后地区(长期为贬谪流放获罪官员之所在),文化上毫无建树,故绝无地位可言。明时渐有起色,陈献章、邱濬、梁有誉以及岭南诗派、南园十先生等始著声于时,但其影响仍十分有限。这样一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以前。清中前期文化名人有,清初“岭南三家“之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以及后起宋湘等。然近代以后,广东作为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势力最早渗入的地区,其政治地位自然而然地被抬高;更因其毗邻港澳,故粤人每每能开风气之先声,使得粤地人才猛增,令人刮目。近世广东籍的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高剑父与高奇峰、林风眠、陈垣、张荫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是其时出类拔萃的人物。清后期至民初粤籍人才数已侪居江浙之后,列第三位(湖南列第四)。湘粤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人文进步最快的两个省区,但其进步导因并不相同,广东文化的崛起是源于外来人文思想的影响;湖南文化崛起则源于内在军事天赋的发挥。但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和平时代的到来,湘粤两省能否继续保持其文化之强势地位,值得怀疑!不过相对来说,笔者不怎样看好广东,对湖南反倒更有信心些(这在于后者文化精英薪火相傳的使命感强、忘我求索的學術氛圍浓)。这也是论文化时,我将湖南列于第七,而将广东列于十三的理由。

十二:湖北

作为古荆楚文化区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几乎与中原同时,先秦时,楚地即出现过屈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诸省中,绝无与之比肩者。只可惜后劲不足,在以后各时期的表现都难以称为上乘。秦汉至清末,其贡献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陆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参(生于)、皮日休、宋祁、张居正、李时珍、袁宏道、杨守敬等少数几人。也难怪,近代大学者梁任公会给湖北贴上:“学者无闻”、“学者希焉”的标签。只不过,清末以后,得能吏张之洞苦心经营之利并沾民国首义区之光,使得其经济与政治地位明显提升,人文环境亦随之改观。黄侃、熊十力、王世杰、李四光、汤用彤、李济、闻一多、徐复观、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现也足以使鄂省人文状况在全国的位置前移,但愿不会是如往常一样的昙花一现(有人总结:湖北文化发展的速率恰与我国统一发展的速率成反比,即当国家统一并快速发展时,湖北便无生机,但当国家分裂或变革之时,湖北便兴旺发展。对此,我深有同感)!所以,我将其列于第十二位。然若,今日之湖北人继续以“九头鸟”自命的话(更要命的是不以为耻而反以为荣),那么,鄂省文化前景必定堪忧,殊不知聪明会反被聪明误也!湖北人也就永远逃不脱“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对楚人马谡的评价)之宿命。

十一:河北

自古燕赵之人俗重气狭,好结朋党。故前有荆轲、高渐离、樊于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后有刘关张赵(除关外均为河北人)结义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华夏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且其南部为中原之一部),宋以前,各时期人才数列位均在前五名(据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其综合排名列于豫鲁陕之后,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数量虽多,真正影响大的极少,甚至远不如其隔壁邻居——综合排名列于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著名文化名人有,扁鹊、董仲舒、刘琨、祖冲之、郦道元、卢照邻、高适、刘长卿、贾岛等。两宋时,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于十名开外。后由于长期建都北京,作为畿辅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数在北方诸省中,始终保持前两名之位置(元代时,甚至居于各行省第一)。元之后,河北所产杰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马致远、颜元、纪昀、翁方纲、张之洞、李大钊等等。总的说来,就河北这样一文化启动较早、后又长期挟政治之优势的地区而言,只出这样一些人才,其文化上表现是难以称得上是出色的!同时也说明该地区孕育杰出人才的能力是不够的。鉴于此,我只能将其列于第十一位。


二阵:川、湘、晋、闽、皖——文化上不可小觑的五个省区


十:安徽

几乎被魯豫贛浙蘇等五個文化大省所包围的安徽作为一地域概念始于清康熙六年,至今尚不足350年。其文化子系统背景相差过于悬殊(各子系统差不多总能从魯豫贛浙蘇等五個文化大省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所以也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安徽文化。地域文化整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先天不足,我甚至看不出安徽有丝毫文化整合的迹象。故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安徽确实是图有其名的。据我观察安徽北中南所出人才差异性极大,皖北多出将,往往成就帝王之业,如曹操、朱元璋;皖中多政客,官术奇高!以近代人物表现为最为明显,如李鸿章、段祺瑞、冯某某、张某某、卫某某等,善变而痞性;皖南之徽州多谨小慎微的士子,如曹振镛之碌碌无为;倒是属于赣语区的皖西南安庆地区,受儒雅节义的豫章文化影响,几百年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尤且人尚节义而与安徽向来有的“要饭之乡”美誉格格不入。总体来说,因其地跨南北,承接西东,在中国文化转移与渗透过程中能左右逢源,所以,其地界內也确实先后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文化名人(这是不可否认),如“三曹”、华佗、梅尧臣、张孝祥、龚鼎孽、施闰章、方苞、刘大槐、姚鼐、吴敬梓、李公麟、渐江、邓石如、包世臣、程长庚、黄宾虹、戴震、方以智、胡适,陈独秀、陶行知、朱光潜、方东美、杨振宁、邓稼先等。鉴于此,我将其殿后,列于第十。

九:福建

福建是文化起步时间与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时期也在两宋。理學四大学派中闽有其一,即闽派。宋时,闽地出产的著名文化名人有楊億、柳永、楊時、朱熹(徽州人,生长于闽地)、張元幹、劉克莊、嚴羽、鄭樵、袁樞、蔡襄等。总的说来,尽管其时福建杰出人物总数上不及浙江,影响上远不如江西,但与赣浙并列一甲中还是可以的。元代时,与赣浙相较即黯然失色。明时虽有起复,但给人印象是名家众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无足道。元至清中前期,这600年中闽地能称得上杰出人物者只有杨荣、李贽、李光地以及不甚光彩的贰臣洪承畴等少数几人。晚清后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则徐、沈葆祯、严复、陈衍、陈宝琛、郑孝胥、林语堂、冰心等等皆一时之俊才,共同谱写福建人文之新篇章。司马光谓:闽人狭险。正因其狭险,所以闽地人才,给人的感觉,器狭容小、识高才薄,影响普遍不顶大,福建文化在全国的地位,自然受到了限制,我将其列于第九。

八:山西

宋元之前,古老三晋亦称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况,著名文艺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涣、王维、卢纶、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祖籍山西)、温庭筠、司空图、张彦远、司马光、米芾、元遗山、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谓群星灿烂、光芒耀眼,由此,也永远定格了山西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比较高的地位。但宋元以后,受日益炽热商业风潮影响,致全民皆商,斯文扫地,晋地文化事业从此一落千丈而几成文化沙漠。拿句时髦话来概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能协调发展(人家徽州地区就处理得相当完美)。数百年间,除明末清初的傅山而外,在文学艺术史上,几乎再也见不到晋籍名家的影子,如果说“三晋风骚杂伪真,遗山殁后更无人。”似嫌略带夸张的话,那么将末句中遗山改为傅山,而成“傅山殁后更无人”,便与实际无差了!晋地明清两代将近600年间没出过一位状元亦可印证。尽管如此,鉴于其文化以前曾有过辉煌,我还是愿意将其列于第八。

七:湖南

古称“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远逊于中原及东南地区,乃不争之事实。所谓“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实写照。150前漫长岁月里,湖南只有唐时欧阳询、怀素,宋时周敦颐,元时欧阳玄,明时李东阳,清初王夫之等少数人可跻身于文化名人之列。19世纪后半叶,湖南人物凭籍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成为军功时代的弄潮儿,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强,可谓人文蔚起,曾国藩、程潜、毛泽东(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强势之关键人物)、何绍基、王闿运、杨度、谭嗣同、沈从文、琼瑶、龙应台、曾熙、谭延闿、齐白石、贺绿汀、黎锦晖、谭盾、田汉、欧阳予倩、向达、蒋廷黻、蔡仪、李泽厚、方克立、黎锦熙、陈子展、刘大杰、杨树达、余嘉锡、周鯾生、曾昭抡、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称之为名流辈出,决不为过。但随着时代性质的改变,湖南人文能否将强势继续下去确实是一未知数!虽如此,我仍然愿意将其列于第七,并希望其文化能可持续一路走好。

六:四川

天府之国的四川,其文化名人,论数量向无足观,笔者曾据《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统计过历代文学家的地域分布,川籍(含今重庆)文学家人数仅列第十一位(所占比例尚不足总人数的百分之三),且历朝历代名次均未进过前六;亦可参观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但质量奇高,其中不乏影响极大、名声极隆的顶级人物,如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太白(长成于)、苏东坡、郭沫若、巴金、张大千等;其他还有卓文君、苏舜钦(祖籍)、苏询、苏子由、黄荃、文同、杨基与徐贲、杨慎与黄峨、李调元、张问陶、赵鼎、刘光第、石鲁、蒋兆和、陈子庄、谢无量、廖平、贺麟、蒙文通亦属其时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共同为天府之国争得了莫大的荣耀。无怪乎,梁任公会说:“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且在我看来这一结论似可推及一切人文领域!像这样一个文化泰斗频频出现,为中国文化可持续发展曾经有过且仍在作出巨大贡献的省份,我将其置于第六,即第二集团领头羊之位置。


一阵:鲁、豫、赣、浙、苏——无可争辩的五个文化大省


五:江苏

江苏与浙江相较,宋之前,江苏略胜(尤以两晋及南北朝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顾恺之、陆机、陆云、萧衍、刘义庆、鲍照、张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诸省中表现最优异。但宋元时期有一段低谷(与自身比较),远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陈后山、范成大等少数几人可跻身于名家之列。不过,明中晚期以后其文化又重新崛起,并最终驾浙江而上成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然近代以后浙江又有反超的迹象)。明清时期江苏文化名人有高启、王世贞、顾宪成、徐霞客、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吴承恩、归有光、冯梦龙、陈子龙、郑板桥、金圣叹、顾炎武、钱谦益、赵翼、刘鄂、徐悲鸿、梅兰芳,真可谓群星璀灿、不胜枚举。所以,五个文化大省里面不能没有江苏。小标题中鲁豫赣浙苏是按其文化崛起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文中也是按这个次序点评的,其实这五省分别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文化发展都作出了其它地区无法企及的巨大贡献,总体表现同样都非常优异,真不忍也实在很难在其中分轩轾。但既然要排座次,我想还是按山东、河南、江西、浙江、江苏,这样的顺序从高到底排列吧!

四:浙江

“江浙”常并称,也为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先将其视为一整体加以论述,作为宋元至明初文化重心的江西,在长时期兴盛之后,大致在明代成化年间跌落较大,而宋元以来人文表现也一直很优秀的浙江,就在这时,终于大大地凌驾于江西之上了,加之,稍后的江苏人文状况也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迈越闽赣;从此,江浙互相颉颃,迭为雄长,开创了中国文化史江浙时代,成为中国文化中心,并一直保持至今!分论之:用人才辈出、经久不息来形容浙江决不为过,其文化起步远早于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践、褚遂良、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等。宋元时期表现也相当优异,甚至人才总数上还超过江西,但其学术不占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顶级人物也远不如江西多。这一时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彦、陆游、吕祖谦、陈亮、叶适、吴文英、张炎、赵孟頻、王冕、陶宗仪等。明前期即可与江西并驾齐驱,中期以后则大大超越,直至江苏崛起前,还独领风骚了一段时期。明清以后人物有刘基、方孝孺、于谦、徐文长、施耐庵、黄宗羲、袁枚、章学诚、龚自珍、吴昌硕、沈曾植、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鲁迅、丰子恺、潘天寿等数不胜数。是故,浙江堪称名副其实文化大省。

三:江西

号称“文章节义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两宋时期,众多文化巨子从江右喷薄而出,叱咤风云,开宗立派,引领潮流,晏殊、欧阳修、李觏、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无疑是江西人文辉煌灿烂、如日中天的极盛之期,并且为华夏文化之登峰造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余烈,在正统的文化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元代以来江西所产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马端临、吴澄、虞集、罗贯中、罗钦顺、汤显祖、宋应星、魏禧、朱耷、蒋士铨、陈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陈寅恪、萧公权、傅抱石等等,亦可称得上超超玄箸矣!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极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应该占据其中之一席。

二: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其在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表现也很突出,比如老子、庄子、范蠡、商鞅、李斯、苏秦、吕不韦、石申等也堪称那一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河南的人才从总体质量及对后世影响上虽然稍逊于山东,但在人才数量上却占有一定优势。尤有甚者,自秦汉以后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稳居中国文化中心的位置,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并且在盛唐时期达到其辉煌的顶点,钱仲联曾云:“唐诗大家胥出中州”可为印证之一。虽然北宋以后中州人才下降的趋势明显,但相对北方诸省,仍在高位上运行。先秦以后其地出产的代表人物有晁错、张仲景、张衡、向秀,阮籍、谢灵远、谢眺、庾信、钟嵘、玄奘、一行,“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一代文宗”韩愈、刘禹锡、岑参、白居易与元稹、李贺、元结、李商隐、程颢与程颐、岳飞、许衡、王铎、侯方域以及近代的冯友兰等等难以胜数。中州名人见于《二十五史》,事迹可查者不下5000人。据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时期河南人才数量曾长期稳居前三(绝大多数时期列第一,总人数列第一)。亦可参观丁文江对《二十四史》辟有列传的历史人物进行籍贯考证提供的人物分布资料。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省份入选五个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一:山东

山东又称齐鲁(周代齐、鲁两国均在其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里表现最优异并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孙子、墨子等等,他们为奠定中华文化的基脉贡献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乡,其地儒家学说思想渊源流长,亦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宋代苏轼诗云:“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齐鲁学风为士夫文人所景仰,从中可见一斑。故有人称,山东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并且在随后(指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表现虽有些起伏,但总体上可称上佳。宋之前,其综合表现仅次于河南;北宋中后期之后,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风光不再,山东人文状况却较之其隋唐五代时期的相对低迷而有着显著的改观,并在北方诸省中,表现一直最出色、最稳定(即使是元代以来,长期作为都畿之地、挟政治优势的河北亦不能驾其而上),像“智神”诸葛亮、贾思勰、“书圣”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祖籍山东)、王禹偁、张择端、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冯惟敏、李攀龙、宋琬、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赵执信、刘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东。所以,五个文化大省山东理应占有一席。

发布于江苏阅读 331695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止步学姐

· 浙江
小熊一半山东人认为河南当之无愧第一。山东一没有出过皇帝,二没有王朝建都,河南牛逼的时候,山东还叫东夷呢。山东现在经济比较好的沿海部分都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收起

一个孔子就可以吊打大部分了山东比河南肯定不行,但总体还是第二梯队的

亮了(201)
查看回复(8)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止步学姐

· 浙江

陕西倒数第二就离谱陕西后期不行是事实,但架不住人家祖上太阔了比文化底蕴,河南第一陕西第二基本是稳得

亮了(321)
查看回复(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