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伊人
· 内蒙古史记不和逻辑 成书也晚了几百年不是第一手资料 基本可以肯定是错的。你看《礼记》是怎么记载的——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或取有他志,以辱君义!”......子显以致使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晋献公死的时候秦穆公管重耳叫孺子 礼记的记录能和国语左传的17岁流亡互证。重耳出逃是没结婚所有子女都是流亡后生的这个所有史书都一样,但是男子20冠而婚,按史记他40多岁没结婚根本不符合逻辑,按国语17岁没结婚则十分正常。
谢桥
· 上海两种说法都不太靠谱,这里面的历史记录矛盾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重耳活到70岁,在43岁的时候出逃,按照常理这个时候应该有一堆已经成年的儿子跟着他一起跑,给他当帮手了。但史书上从来没有重耳在这之前娶妻生子的记载,好像他这辈子打了四十多年光棍,然后突然开始各种娶老婆。另外重耳的外公狐突在他回国夺位的前一年被晋怀公所杀,这个时候按史记的说法重耳已经61岁了,狐突作为他的外公,估计得有百岁左右。如果按国语跟左传的说法17岁出逃,那之前晋献公把几个儿子派出去镇守边镇的时候,重耳才只有6岁,夷吾还要更小。晋献公就算想废长立幼,也不至于这么没人性,把几个小正太发配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