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一下九子夺嫡

avatar
关注

四阿哥雍正 ,最终胜者。隐藏的最深。

十三阿哥 ,身份贵重的皇子。从小受到排挤,四阿哥与其交好,亦父亦兄。太子第一次被废,俩人密谋,推老十三当太子,引起康熙不满。


太子 ,从小由三阿哥生母抚养长大。老三是坚定的太子党,太子二次被废后,没有参与夺嫡。


大阿哥,应该是明珠的侄外孙。索尔图被处死,其中有明珠的陷害。跟太子势同水火。主张杀掉太子,被康熙圈禁。

八阿哥,生母身份低贱,从小由大阿哥生母抚养长大,跟大阿哥交好。先推举大阿哥当太子,后众大臣又一致推荐他当皇太子,引起康熙厌恶。毙鹰事件,被康熙认定是主谋。

九阿哥,有钱,老婆是明珠家的。夺嫡中冲锋陷阵,最为雍正记恨,后来被迫害至死。

十阿哥,生母贵重。《趣闻是他爷爷的爷爷,和姥爷的姥爷,都是一个人,努尔哈赤》草包一个。

十四阿哥,最为康熙喜爱的皇子。婚后还在宫里居住。老八失势后,八爷党主动拉拢他,保老十四为皇位继承人。


最关键的人物隆科多。父亲佟国维号佟半朝。佟国维的亲姐姐是康熙的生母,俩个女儿又嫁给了康熙,其中一个是孝懿皇后。四阿哥因为生母身份低微,从小由孝懿皇后抚养长大,喊隆科多舅舅。康熙突然去世,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所谓的传位诏书,是由隆科多书写,所以有雍正篡位一说。


发布于吉林阅读 73678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唐古拉07

· 浙江
虎扑JR0554185756根据现有史料,也有推测认为圣祖去世前欲传位者,非皇四子胤禛,而为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胤禎。首先就《圣祖实录》和《世宗实录》来看,对于圣祖生前,也就是十三日日间有否当面嘱告世宗以大位相付的话,两书均记述得含混不清,倒是另一部官书世宗自己写的《大义觉迷录》里,记述这段重要时刻时,说得颇为清楚。具体可以看《圣祖实录》卷三百,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后圣祖自发病至去世的记载:戊子(初七日)。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庚寅(初九日)。上因圣躬不豫。十五日(是年之冬至节,距此尚有六天)南郊大祀。特命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恭代。甲午(十三日)。丑刻(清晨二时前后),上疾大渐。命趣召皇四子胤禛于斋所。谕令速至。南郊祀典、著派公吴尔占恭代。寅刻(晨四时前后),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䄉、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午前十时前后),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戌刻(晚八时前后),上崩于寝宫。再看看《世宗实录》卷一对同一事件的叙述:甲午(十三日),圣祖仁皇帝宾天。先是,十月癸酉(二十一日),圣祖自畅春园幸南苑行围,遂驻跸南苑。至是月戊子(初七日),圣躬不豫,因回驻畅春园。庚寅(初九日),以冬至届期,将大祀于南郊,命上恭代行礼。至甲午(十三日)丑刻。圣祖疾大渐。遣官驰召上于斋所。且令速至。随召诚亲王允祉、淳郡王允祐、多罗贝勒允禩、固山贝子允禟、敦郡王允䄉、固山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宣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登基,即皇帝位。上闻召驰至,趋进寝宫,圣祖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上问安、进见五次。戌刻,圣祖宾天。《大义觉迷录》记载如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塞思黑、允䄉、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唯恒亲王允祺以冬至命往孝东陵行礼,未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俱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皆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此当日之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观此,我们始清楚圣祖并未在当日面告世宗以大位相畀之事,直至夜间,隆科多“述皇考遗诏”以后,世宗才“闻之惊恸,昏仆于地”。上面这三段记载综合来看,疑点如下:(1)十一月十三日,圣祖既“趣召皇四子胤镇于斋所,谕令速至”。按说必有什么重要的话,预告世宗,可是当世宗抵达畅春园,又曾进见多次之后,为什么圣祖只说了些无关痛痒的话,“告以病势日臻之故”,并未言及其他?圣祖可以娓娓而谈“病势日臻之故”足见头脑清醒,未入昏迷状态。皇位继承,乃第一等大事:怎么圣祖能告诉别人,却不对自己选定的继承人面授大业呢?如此不合情理的事情,实在出人意表。所以这样的疑问,早就有人提出过了。(2)依上面三部最具权威性的官书之记载,十一月十三日圣祖去世那天的一切举动,若果如世宗所说“此当日之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既有这么多“共知共见”的人,那这些“共知共见”的人,究竟应如《圣祖实录》所记,看到皇四子雍亲王于是日“三次进见问安”呢?抑应如《世宗实录》所记“是日,上问安进见五次”?两份官方的记载,如此不同,它们所记之事的可信性,究有多大?(3)《圣祖实录》修成于雍正十年(1732),不要说帝王时代一般人根本看不到实录,对实录中记事能否做到“实”字无从核对。而况《圣祖实录)中所列士一月十三日在御前曾受圣祖面谕的八位人物,试看他们到实录修成,这十年岁月中的个别情况为如何呢?诚亲王胤祉:革爵、死于因所。淳郡王允祐:病故。多罗贝勒胤禩:世宗令改名阿其那,革爵、除宗,毙于囚所。固山贝子胤禟:世宗令改名塞思黑,革爵、除宗,毙于囚所。敦郡王胤䄉:革爵,禁锢中。恰亲王胤祥:病故。曾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的“舅舅”隆科多:毙于囚所尚在世间,可能未遭禁锢的胤祹:世宗初,封嘉郡王,不久、,遭严谴,降贝子;不久,再遭严谴,降公爵。处在这种情况之下,世宗愿意怎么讲他的故事,还能有提出异议的人吗?收起

老皇帝要临走的时候,如果他钟意的继承人,远在几千里之外,那皇位继承会乱套,成为一个大笑话。以康熙的性格,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康熙深通医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了解,而且这个病持续了一段时间,不是突然暴亡。真有意老十四,他会提早安排。一年前十四回京述职,没多久又被急着送回前线,说明康熙根本无意于他。你提到的许多疑点,同样可以用我的观点来解释,康熙不想指定继承人,他知道剩下的人里头雍正机会最大,他没那么喜欢也没那么讨厌。他也不想交代什么。雍正肯定不是深受喜爱的指定继承人,他上位有许多非正常现象。只有康熙不想玩了,这种假设才能够解释得通康熙临终的种种怪现象。

亮了(989)
查看回复(1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白日鼠白胜

· 天津
gan8简单是胡说八道,没有一条说的对的收起

楼主把小说和历史都混在一起了。

亮了(213)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