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TA:边后卫内线插上的兴起
来源:The Athletic
作者:John Muller
原文链接:TA:边后卫内线插上的兴起
想象一下你就是正在踢默西塞德德比的罗伯逊,你看到马内在禁区角附近得球,正带球冲击对方防线。
你需要迅速做出决策。
你可以选择保持距离让马内一对一解决进攻。毕竟你是一名后卫,如果球队丢失了球权,你需要防止汤森和理查利森从你这一侧发起反击。
但同时,你也是现代四人防线中的一名边后卫,所有人都知道你在进攻端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防守端。教科书对于此时此刻的建议是套边插上,如果队友在合适的时机出球,你就能得到直接传中的空间。
但实际上还有第三个选项:不走外线,而是从对方中卫和边后卫之间的空当切入。对于传球人和接球人来说,这类内线插上的难度都大得多,但只要这类传切配合能成功,就会让对手无比头疼。
上周的比赛中,罗伯逊选择了更难的路线,他向马内示意传球方向,并且从内线插上跑到科尔曼的身后。科尔曼没机会防住这次前插。
最近的中卫戈弗雷不想让搭档基恩陷入单防若塔的不利局面,等他在底线附近贴上了罗伯逊时,利物浦左后卫已经调整好身体姿态,将球回做给弧顶无人看管的亨德森……
……红军队长兜出弧线,让皮球越过皮克福德飞进球门。
看上去这次进攻配合只是罗伯逊的即兴灵感,但实际上,这只是英超战术大转变的其中一部分。在过去的6个赛季里,进攻型边后卫的选位和跑动都变得更加多样化,套边插上的次数变少了,内线插上的次数变多了。
如果你注意到了边后卫从内线插上的进攻趋势,放心,这并不只是你的想象而已。统计数据有助于我们更为直观地追踪英超的变化趋势,也能让我们理解为何会有这种变化。
衡量套边插上和内线插上最棘手的一部分就是,如今足坛常用的事件数据能记录传球或带球等情况,却不能告诉你球员们无球状态下是如何跑动的。想要知道边后卫的跑动方式,你不仅要知道他们在何处触球,还得知道皮球是如何到他们脚下的。
典型的进攻型边后卫跑动就像前文的罗伯逊那样。在其他的许多情况下,套边插上和内线插上都是相当实用的进攻套路,不过最常用的场景还是一名攻击手在禁区角附近得球,需要一名队友支援形成局部人数优势。
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将队友在禁区角附近的肋部区域向边路的边后卫传出至少5码的传球定义为一次“套边插上”。如果传球人和接球人所处的区域相反,就是一次“内线插上”。这么做并不能覆盖边后卫在比赛中的所有跑动,但这样确定的数据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球员们在场上的配合方式。
如果我们比较套边插上和内线插上,就会发现明显的历史变化趋势。近十年的前半程,边后卫套边插上的比例在九成左右,边锋和中场球员会在靠近中路的区域送出传球,而边后卫会在边路接球。
但是自套边插上的占比在2014-15赛季的英超达到顶峰后,内线插上的比例就开始逐步提升了。上赛季,边后卫参与的传跑配合中有17.5%为内线插上,七年前仅有9.5%。总体而言边后卫通过内线插上进攻仍属不太常见的画面,但比起过去已经多多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边后卫的进攻有了何种变化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们有必要更细致地研究边后卫的4种不同跑动方式。
在这四种配合中,对角线传给套边插上的边后卫并不是最常用的,却是最具代表性的。由于近10年里4-2-3-1阵型的兴起,加上逆足边锋喜欢内切直接威胁球门,这一套路也流行开来。速度型边后卫会适时在边路套上,接应边锋或中场队友的传球,获得轻松的传中机会。
今年九月的北伦敦德比中,热刺的进球过程有些磕磕绊绊,但是雷吉隆的套上跑动和吉尔的一脚出球尝试说明他们在训练中练过这种进攻套路。
实际上,热刺是难得的逆联赛潮流的大球会之一,在穆里尼奥任期内,他们套边插上的比例上升,内线插上的比例下降,穆里尼奥离开后的回弹力度也不大。
热刺的传统边后卫进攻方式有其自身优势,雷吉隆的预期助攻领跑全队,但是想象一下萨卡断下球权并在雷吉隆这一侧发动反击,你就明白为什么这种进攻套路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欢迎了。
在我们的自定义数据集中,一共有4808次对角线传球成功找到套边插上的边后卫,但其中仅有84个回合带来了进球,比例仅为1.7%。另一方面,这类配合中有多达12.2%在15秒之内转化成了对手在同一侧的反击。
哪怕球队真的很在行,让一名边后卫沿着边路一路下底也是风险极高的做法。
当然,套边插上的边后卫没必要一路冲到角旗区附近,肋部区域的队友横传交给边后卫的次数是前面对角线传球的两倍还多。
在这4中配合中,横向套边的威胁是最小的,仅仅带来了1粒进球,占比是1.2%。这类配合能提供的进攻威胁有限,倒是能作为提供阵型宽度的简单办法。但是边后卫在这类情况下仍能有效地牵扯对方防线,就像对阵水晶宫时的达洛那样。
横向套边导致对手在同侧打反击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但得分威胁也比对角线套边低了31%,两相权衡之下并不是一个特别诱人的选项。
比起传统的套边进攻,如今边后卫会越来越多地利用肋部区域参与进攻进行替代。与其让边后卫待在边路高位,其站位难以在丢失球权后防住对方的反击或回防,有些教练宁可尝试让边锋提供阵型宽度,让边后卫靠向中路。
就和许多与战术变化趋势有关的故事一样,边后卫的定位变化也和瓜迪奥拉有关,他真的很喜欢让边锋待在边路区域。只要你看过曼城近期的比赛,你一定会注意到在进攻端戏份很重的坎塞洛会站在左边锋的内侧。
但是瓜帅早早牵扯对方防线的战术布置(让边锋站在边路高位,然后回做给前插到对方阵线之间的边后卫)并不是某一名球员独有的待遇。对阵维拉的比赛中,斯特林接到队友的长传,然后传给了插上的津琴科。维拉后卫靠向了斯特林,津琴科接到了一记简单的横传,然后尝试了一脚远射。
即便不算上边后卫横向内线插上频率比英超同行高得多的曼城,这类配合的进球频率几乎和对角线套边一样了,而被对手打反击的比例是四种配合中最低的。一个在内线活动的边后卫能支援球队的进攻,其站位也利于预备防守(控球状态下为丢失球权所做的防守预案)。
内线插上的边后卫会给球队带来有趣的套路变化。比如本赛季曼联对阵利兹联的比赛,肖传给边路的布鲁诺然后跑向肋部接应布鲁诺的回球,从而过掉了对位防守人,之后肖自己完成射门。
再比如水晶宫对阵纽卡时的这次轮转换位。右后卫沃德传给画面之外边路区域的奥利斯。
此时等待沃德按照传统方式套边就太耽误时间了,于是加拉格尔跑向边路给奥利斯提供一个沿边线向前传的选项。
沃德则直线跑向拉开的中场空当,接奥利斯的传球并且不调整直接交给加拉格尔,水晶宫转瞬间就形成了一次有效的套边插上,边路的接球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送出一次传中。
最后一种配合就是罗伯逊和马内的例子,对角线内线插上。这类配合打到关键区域的得分威胁相当大,进球比例达到2.9%,是其他三类的将近两倍。
但是对角线内线插上的传切到位率本身就不高。本赛季英超踢到现在仅有13次这类传切配合找到了禁区内的边后卫,这些传球换来了3次射门和2粒进球,导致对手打反击的比例也是四类中最高的。也许球队这样搏一把还是值得的,毕竟打到肋部会有更高的得分机会,但是还需要更深入的数据研究(以及更大的到位传球样本量)才能让球队更笃定这一策略。
还有可能这类传切配合没打成都能造成威胁,比如罗伯逊和马内那个例子,假如科尔曼选择后撤一两步来封堵传球线路,他有可能会留出马内内切的空间,照样不是理想的防守结果。
不幸的是,这样的可能性就更难通过数据来呈现了。有些战术层面的变化趋势带来的边后卫内线插上的兴起没法用数据来追踪。但无论如何,理解球队为什么这么做并不难。
顶碗人
· 湖南已经有了吧
建队型主教练索尔斯克亚
· 江苏文章是挺好的。就是对万比萨卡不太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