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从两场大地震谈谈后金攻明北京之战
先从末代蒙古帝国大汗林丹汗谈起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逐渐势大,不仅成为明朝的威胁,隔壁蒙古帝国也坐立不安,此时的蒙古帝国早已四分五裂,第35代可汗林丹汗只掌握了察哈尔部,面对后金带来的军事压力选择了联明抗金的战略,接受明朝赏赐,明朝也有意让林丹汗带领蒙古作为打手对付后金。
此时蒙古科尔沁部已经倒向后金,内喀尔喀部在蒙古和后金之间左右摇摆,以至于被两家一起打大部灭亡。1627年,皇太极开始策反察哈尔部,林丹汗手下熬汉奈曼背叛,察哈尔部遭到削弱,随后林丹汗为了避后金的兵锋,开始聚众西迁。
再换到明朝一方,京师附近明代北方防线主要有这几大大部分
1.直隶以西山西大同防线,这条防线重点防蒙古人迂回进攻;
2.宜府镇防线,从张家口到居庸关,值得一提的是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入侵北京走的这条路线;
3.顺天府北长城防线,西北方向是居庸关,北部是古北口,东北方向是喜峰口和大安口;
4.山海关至关外关宁锦防线,明朝花重金打造袁崇焕镇守的防线,这个防线太著名了大家都知道。
然后便是两场地震
1626年6月28日(明天启六年六月),山西灵丘发生7级地震。1628年10月7日(崇祯元年九月初十)河北怀安西洋河堡6.5级地震。
标记下震中
这两场地震,直接影响大同防线和张家口防线
而在此时北方发生了变局
崇祯登基,革了对林丹汗的赏赐
林丹汗无奈,攻打明朝大同,明蒙联盟破裂
很明显经历了7级地震后,整个大同府的防御受到了影响,受地震影响大同差点丢了,当时明朝很害怕蒙古会从西北方向打过来,怕的是林丹汗干也先的事情。
来到1629年这个时间节点,明朝北方防线防御重心发生了变化,结合明朝本就糟糕的国库,北方防线只能做两件事情。
明朝除了继续加固关宁锦防线外,另外一部分精力用在重建西北大同和张家口-居庸关防线提防林丹汗。皇太极找到了明朝防线薄弱处从大安口入关(皇太极能入关也有林丹汗西迁的原因)。
其实袁崇焕早就意识到了大安口一带是明朝北方防线薄弱地区,可惜大明在那个时间点做不到四个部分防线都能兼顾。
简单概括下明朝1629年被后金长驱直入的原因
1.林丹汗西迁导致原察哈尔部地盘兵力空虚,给了皇太极走蒙古境内从大安口入侵大明的机会;
2.两场地震影响了京师西北方的防线,明朝需要对京师西北进行重建;
3.崇祯收回了对林丹汗的赏赐,明蒙关系破裂,导致本就受地震影响的京师西北方防线雪上加霜;
4.明朝在关宁锦防线投入了太多资源,导致大安口一带防御资源不足;
你先跑我有医保
· 湖北那次要不是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杀了袁崇焕,可能北京城真的就破了。
唐古拉07
· 浙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观点非常偏颇。“崇祯登基,革了对林丹汗的赏赐,林丹汗无奈,攻打明朝大同,明蒙联盟破裂”这句话,完全混淆了当时蒙古的复杂形势。林丹汗作为明末的一个搅屎棍,自己的无脑愚蠢操作,害死了察哈尔也害死了明朝。林丹汗西迁的根本原因,是在后金不断打击下不断失败的逃亡。但是,他的西迁引发的多米诺骨牌,直接导致明朝九边的整体崩溃。林丹汗西迁,首先攻击侵掠的是长城外依赖明朝的蒙古右翼诸万户部落,包括蓟镇之外的朵颜苏不的和喀喇慎三十六部,宣府之外的东土默特和永谢布,河套北岸的土默特部(明朝封的顺义王卜失兔)和河套内的鄂尔多斯。打不过后金的林丹汗,收拾这些部落绰绰有余,天启七年秋天他就攻陷了归化城(呼和浩特),大败各部联军。生死存亡,这些部落纷纷向明朝求援,把明朝陷入了极尴尬的两难境地。林丹汗毕竟还是明朝的盟友,与林丹汗为敌,不仅联盟破裂而且很可能打不过林丹汗。崇祯停林丹汗封赏的理由,是封赏和马市,应该在辽西不该在宣府大同。而林丹汗的理由,察哈尔是当初俺答汗所封六万户的长子,黄金家族正统。除了拒绝宣大封赏马市,明朝不敢对林丹汗做什么,不敢援助各蒙古部落。这种局面逼迫,各个蒙古部落剩下唯一的生存选择,向皇太极求援,与后金结盟。崇祯元年赵城反击失败之后,朵颜喀喇慎和永谢布、东土默特各部纷纷参加了后金的联盟大会,由此揭开了漠南蒙古倒向后金的序幕,后金成为蒙古的共主。一年以后,朵颜放开了自己的领地,放任并支援皇太极经过朵颜领地入关。造成这一后果的还有另外一大因素,朵颜大饥荒,想通过袁崇焕购买明朝粮食,被崇祯拒绝。拒绝的原因,朵颜得到粮食还会卖给后金。这同样又是个两难的尴尬选择。回到天启七年,得不到明朝封赏和马市的林丹汗,开始武力威胁侵扰宣府大同,期间他派往明朝的使者还被杀了,到底是新平堡的明军干的,还是堡外被林丹汗劫掠的蒙古部落干的,疑案。林丹汗以黄金家族统治着自居,自认为雄才大略想要统一蒙古,但他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愚蠢的错误。有林丹汗垫底,崇祯并不是明末最蠢的人。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