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曼联战术分析:朗尼克首秀的亮点和问题
来源:The Busby Babe
作者:Pauly Kwestel
原文链接:曼联战术分析:朗尼克首秀的亮点和问题
凭借一场观感不错的1-0小胜,朗尼克的曼联临时主帅任期迎来了积极的开局。三分很棒,这场胜利也激发了球迷的热议。当然,这毕竟只是一场比赛而已(水晶宫是一支不错的球队,但仍在积分榜下半区),我们不应该想太多,不过这场比赛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亮点,能在之后的比赛中引以为基础的积极面,以及一些问题。
当你谈论朗尼克时,首先就会聊到逼抢。“逼抢”成了本赛季曼联的一大热词,球评们都在谈论这个词,但在此之前,他们并未聊过,而且他们对于逼抢的解释真的无法令人满意。他们总是专注于说明某位球员“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却没能真正解释清楚做没做为何值得关注,以及球员们应该怎么踢。
事实就是,球队逼抢与否并不重要,逼抢型球队和非逼抢型球队都取得过成功。重要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思路,球队都必须展现出整体性,保持好阵型,站位要紧凑。
下面这个例子出自曼联3-2击败阿森纳一战,他们确实在“高位逼抢”,但是站位远远不够紧凑。没有哪名曼联球员真正站在了对手身旁,你再看看C罗跟弗雷德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更不用说后卫都不在画面里。
这是一次非常糟糕的逼抢布置,阿森纳理应能轻松打穿。曼联这次“逼抢”还是成功了,只是因为弗雷德的运动能力和出色防守。很显然,教练组期盼的可不是这样的成功案例。
周日的比赛中,曼联一共有155次压迫(Fbref数据),是战平切尔西后的单场最高。关键不在于你的球员们满场飞奔贴上对手,曼联总是能做到这点,而在于球员们要协同一致地这么做。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数据是曼联有55次成功压迫,即成功率为36.7%,球队本赛季的单场新高。
这是曼联通过集体逼抢做到的。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不再是某一名球员贴上持球人就完了,而是一边封堵出球角度一边靠近持球人,同时身后的队友都看住潜在的接球人。
还不止是曼联进攻端的球员,防线的站位也发挥了作用。本赛季好多时候曼联的防线站得太深,所以当前场球员向对手施压时,边后卫需要覆盖的距离过长,没办法及时到位。
如果让边后卫保持较高的站位,他们就能尽快贴上对方边锋,这样一来前锋就能迫使对手向边路传球,中场再封堵传向中路的通道,在边路区域布置好逼抢陷阱。
逼抢在本赛季成为热门话题的原因是C罗的回归,曼联7号在过往的生涯历史中并不以逼抢闻名。那是那句话,C罗逼抢与否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全队能否保持一致的思想,保持好阵型。
本赛季此前的比赛中,曼联做得很糟糕,其他球员必须付出更多精力来防守,球队实际上是10防11,使得阵型容易被对手牵扯开从而轻松打穿。就比如曼联负于莱斯特城那场比赛中的这个瞬间,C罗远离了持球人,而队友贴了上去,于是阵型出现了空隙。
如果球队要执行逼抢,就需要10名非门将球员都参与其中。这点是极为关键的。曼联不需要C罗成为又一个菲尔米诺或最出色的防守型前锋,只需要C罗完成自己的独有任务:到了需要你出力的时机,跑起来。
他们并不需要C罗满场飞奔。只是一小段冲刺就足以带来很大的区别。如下图所示,C罗原本在慢跑,但是门将传给左侧的队友后,C罗立马冲了上去。
这只是一个小细节而已,但是效果很明显。C罗施加的压力迫使对方送出了一记糟糕的传球,让麦克托米奈得到了飞身拦截的机会。如果C罗还是保持慢跑的节奏,对方后卫就能轻松完成传球。
还不单是跑动,你还得成为整体的一分子。
下图中C罗尝试找拉什福德但传球失误,在以往的比赛中(注意,不是只有C罗有这个毛病),曼联球员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传球失误而懊恼,抬头望天花个一两秒时间来叹息,但比赛可不会等他们。这回C罗立刻回到了防守位置,看上去准备好进行防守了。C罗的防守架势就让持球人打消了带球推进的念头,最后只能尝试一脚长传,曼联再次拿下球权。
上面那两次防守加起来,C罗只跑了15码,就逼出了2次失误。曼联不是非得要C罗踢得像布鲁诺或卡瓦尼一样才能看到效果,让他完成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就行了。
说到让C罗完成自己任务,之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其他球员帮他分担那部分跑动任务”,球评们都提到了2008年时鲁尼和特维斯的积极跑动。这样的想法是OK的,但是帮C罗跑的人也需要队友来掩护自己的防区,而掩护的这个人又需要队友给自己掩护,你可以继续推下去。所以在这个链条的某个环节上,你终究还是需要C罗做些事的。
如下图,布鲁诺顶在了前锋位置上帮C罗跑动。但是C罗并未填补布鲁诺留空的10号位接管对方中场球员,这就使得蓝狐能轻松打穿曼联的阵型。
周日的那场比赛中,曼联并没有一口气把逼抢力度拉满,很多时候他们会适当回撤,让水晶宫稍微推进一些,看到逼抢触发点后再冲上去。(曼联全员都能协同一致地等待逼抢触发点就是积极面。)C罗在这个回合并没有奋力冲刺,因为不需要,他很好地保持了球队的阵型。逼抢触发点出现后,拉什福德和桑乔冲了上去,帮助C罗分担了锋线球员的跑动任务。
从顶在阵型最前方到回撤到二线,C罗就不必再面对大范围跑动的重担了,他要做的就是跟住对方球员,完成第二道防线球员的任务。水晶宫再次被防得没有出球选项,又是一个大脚交出球权。
本赛季外界讨论C罗的时候将重心放在了防守阶段,而不是曼联的持球阶段。说到将球送进对方大门,C罗是世界足坛最佳。这才是你希望他做到的事情,杀入禁区,破门得分。不幸的是,C罗这赛季花了太大精力干射门以外的事。
比如曼联对阵亚特兰大时的这个例子,C罗回撤串联,将球分给了插上的卢克-肖,但C罗并没有转身向前冲,而是……跟着肖慢跑了几步。
曼联已经安排了拉什福德在边路支援肖。肖得球后看到中路没有接应点,下图标出的区域正是中锋应该出现的地方!
C罗喜欢在前场四处游弋,通常会靠向左路,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触球机会。但他持球状态下的实质贡献不多,到目前为止,C罗的进攻发起xG是值得尊敬的0.19,但是对阵沃特福德之前,该数值仅有0.09,而平均每90分钟内,他创造射门机会的进攻动作只有2.78次。
这样的数据倒不算大问题,曼联不需要C罗创造机会或在前场组织串联。球队里已经有多位能创造机会的球员了,比如布鲁诺、博格巴、桑乔和肖。曼联更需要C罗出现在得分位置上,以便让他完成得分任务。
如果C罗游弋到左肋部,他就会占据队友的位置,还会吸引额外的防守人过来。在上赛季后半程和本赛季开局阶段,博格巴在前场左路有着出色的表现,但仅仅跟C罗搭档了2场后,两人出现在同一区域就消解掉了博格巴的魔力。桑乔也喜欢在肋部运作,但C罗回撤时,桑乔就只能抱边,而他在左路靠近边线区域的进攻效率会大大降低。
让C罗出任双前锋之一会有一定帮助,但是如果你不对他的活动区域加以限制,他还会四处游走。很显然,周日那场比赛之前,C罗得到了教练组的明确指示,他此前的平均站位通常都会靠向左路。
而对阵水晶宫时就在中路。
留在中路让C罗能充当锋线支点,帮助球队推进,还能为队友创造机会。
当然,C罗还是在禁区内的威胁最大。而且如果他出现在威胁最大的区域,也不会挤占队友的空间,这样一来其他人也能出现在自己最具威胁的位置上。
一些球队会选择逼抢对手,通常有两个原因。克洛普的多特会在靠近对方球门的区域抢下球权,创造出对手来不及反应的得分机会。或者就像瓜迪奥拉的球队那样,他的球队也会执行大量逼抢,但他们的目的是获得球权以便让对手拿不到球,瓜帅的球队并不会追求短时间内终结进攻。
周日的比赛中曼联的逼抢让自己能掌控比赛局面,这是朗尼克非常看重的一点,他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曾反复强调过。曼联的逼抢目的不是非得在高位抢下球权,而是得到球权不让水晶宫发起进攻。
由于水晶宫球员知道自己会被曼联球员迅速贴上,他们加快了传球速度,还尝试了更多的长传。这样一来林德洛夫和马奎尔都能通过争顶帮助曼联收下球权。水晶宫在一段时间里没办法控稳皮球,结果就是曼联这边没给压力时他们也会在简单的传球上失误。根据FotMob的统计数据,曼联只让水晶宫尝试了8次射门,xG为0.75,其中运动战xG只有0.49。
尽管曼联在无球状态下踢得不错,他们似乎不知道得球后该怎么做。朗尼克的球队没能将控球转化为得分机会,他们17次射门的xG总值只有0.9,平均每次射门只有0.06。更令人担忧的是下半场只有4次射门,而在桑乔被替换下场后,曼联仅在运动战中创造出2次射门机会。
一分和三分之间的区别又是个人闪光(这点跟索尔斯克亚任期没什么分别),只不过这一次靠的是弗雷德的意外之喜。
这点倒是不必太过担心。克洛普入主利物浦的首场比赛就是0-0,波切蒂诺执教圣徒首秀也是一场闷平。这其中的逻辑是新主帅来到球队后会优先强调逼抢,所以在训练场上对于有球阶段的训练并不多。不论是这个原因还是球员们练得太累,使得球员在完成逼抢后难以发动足够有威胁的进攻。
朗尼克赛后表示自己惊讶于球员们这么快就掌握了各自的逼抢任务,毕竟赛前他们只在训练场上练了45分钟,其余的时间都在召开球队会议。朗尼克的这番话其实是有点奇怪的,因为曼联一直都是一支“可塑性极高”的队伍。曼联上赛季最出色的两场比赛之一(客战热刺)是球队从格拉纳达回来后踢的,他们甚至都没时间在训练场上完成备战工作。而回顾整个索尔斯克亚任期,他们经常会在特定比赛中拿出特定的比赛计划。
换句话说,只要教练组能拿出一套比赛计划,球员们就有能力迅速理解各自的角色并奉献不错的表现。曼联球员的这项能力一直都在,一位更好的教练就意味着球员们现在可以执行更好的比赛计划。
“持久性”这个词本赛季已经聊过太多次了,我知道许多球迷都已经听厌了,但同样的疑问还得提出来,曼联能将这样的踢法保持多久?周日的前30分钟,曼联踢得非常好,但之后就开始下滑了。只看本场比赛的射门时间统计就明白了。
这样的下滑是完全能预计到的。这只是朗尼克的首秀而已,所以曼联的体能情况肯定不足以支撑他们90分钟里都踢出“朗尼克足球”。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他们何时才能具备那样的体能水平?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得在赛前备战期完成。朗尼克入主的时机从赛程来看不错,曼联接下来的赛程难度比之前的魔鬼赛程降低了好几档,但同时这也是赛季最频密的一段赛程。得益于欧冠提前锁定小组头名,主力球员本周得到了休息机会,由于联赛杯早早出局,曼联之后还会有一个赛程空档,但剩余的时间里球队都是一周双赛的节奏。曼联接下来的大部分体能训练都会专注于让球员们恢复,而不是进一步拔高。
你不可能不去回想2018年12月索尔斯克亚接手时的情形。索尔斯克亚入主后将那支不执行逼抢的球队改造成英超中施压最多的球队之一。曼联一开始连续赢球,但之后球队表现下滑,球员遭遇伤病侵袭。没有受伤的球员也感到精疲力尽,于是曼联在赛季尾声崩盘。
你不可能不担心曼联重蹈覆辙。不过朗尼克的处境确实更好。索尔斯克亚对于体能水平的要求本身就高于穆里尼奥,所以本赛季曼联球员体能水平的基准线比以前更好。而且在攻防两端,朗尼克接手的曼联阵容的深度都优于奥莱接手的那套阵容。
外界尤其担心的还是中场,当年索尔斯克亚麾下有博格巴,埃雷拉,29岁的马蒂奇(奥莱刚接手球队时这位中场大将有焕发第二春的感觉),佩雷拉(提他是开玩笑,但巴西人确实在那波连胜中做出了贡献),弗雷德(更差的版本)和麦克托米奈。朗尼克有弗雷德、麦克托米奈,或许还能算上一周只能踢一场的马蒂奇。朗尼克在博格巴伤愈复出后如何使用法国人是个有趣的看点,但应该不会让他出任两个10号位之一。范德贝克在欧冠小组赛末轮踢的是6号位,但再次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位足够好的中前卫。
总而言之,这只是一场比赛而已,但有足够多的理由让我们为本赛季的剩余比赛感到兴奋。
KnobCreek
· 明尼苏达我也感觉索肖一直想踢克洛普朗尼克这样的足球。另外曼联终于在球队层面上开始有了一致性,这是索肖最大的贡献。一方面,他任下曼联虽然发挥不稳定,但还是踢出了一系列酣畅淋漓的比赛,这让球迷和俱乐部意识到“原来这才是我们一直想踢的足球,原来好看和成绩是可以兼顾”。虽然索肖最后还是没有能力把这个思路贯彻到细节上,但是他在大方向上已经让大家心里有数了。第二就是任上开始建立总监制度(这个不单单是索肖的功劳,也是穆塔夫甚至三德子的功劳),保证了换帅的合理性。据说穆塔夫和弗莱彻面试了五个人,包括巴尔韦德,最终确定了朗尼克。这要搁以前,谁来面试?三德子本人么。。。最后,索肖自己胸襟宽广,主动和朗尼克分享经验,也进一步降低了了朗尼克上手的难度。我之前看到过一个评论说得很好:如果不是索肖这些年幕前幕后做得事情,我们新帅可能就是孔蒂。因为索肖的努力,我们的新帅成了朗尼克。当然不是说孔蒂不好,但那样的话曼联就又会掉入一个推倒重建的循环。考虑到曼联现在的年龄结构,主力阵容大部分出于巅峰年龄。因此尝试在索肖的架构上升级,是比推倒重建更合理的做法
姜法师
· 广东朗尼克应该感谢索肖,因为索足球已经在向高逼后出体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