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朱允文削藩成功
明朝的大问题就是没有推恩令,朱家子嗣不降爵。
王朝后期收不上税,钱财都在朱家权贵手里。
但是,如果朱允文削藩成功,杀光藩王。
应该也不会听朱元璋要求朱家子弟不降爵的安排。
那么明朝会不会好点。
1荼蘼花开
· 辽宁番王也没多少钱,万历时劫杠案楚王府才18万库银,不如江南大地主,福王万历送2万倾地,年租才6万, 之前不是说了吗明朝江南的官宦之家,当时无锡的华家,一年的田赋收入是四十八万两白银,苏州钱家,一年的佃租收入是九十八万两白银,这两家的田地都在三十万亩以上,而这,还只是当时官宦人家中的普通人家,算不上大户人家。清军下江南,普通小地主家里抄家抄出十万,二十万两白银的比比皆是。当时的江南,一顿饭吃掉两千两白银的事情也很常见,光一道菜就要耗费二三十只鸡。https://bbs.hupu.com/46373572.html 藩王顶多算权贵之一,因为燕王朱棣的原因,明朝皇帝普遍防范藩王,拥有地盘军队和行动自由,都被严格限制了,财富集中程度也不如地主,明朝灭亡土地兼并绝对是核心原因,藩王都杀了,也有其他人,这是历史进程
唐古拉07
· 浙江拜相方孝孺,恢复井田制,恢复周礼,世界大同。“定天下之争者,其惟井田乎?”“吾尝以为井田不行,民不得康正统”“曷以成俗复井田乎?井田奚先民平均乎?”“兹欲复井田行周制,如先王之时固难矣,独不可稍取先王之意为之法乎。”“孰非民乎?孰富孰贫乎?孰衣文绣,孰如悬鹑乎?屈为佣隶,天宁不仁乎?仁莫如井田。”再恢复门阀世家“井田废而天下无善俗,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建文帝继位后格外倚重方孝孺,按方孝孺的建议,照《周礼》“悉仿礼制更定”改了一大堆官名、地名、殿名、宫门、门名。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后改承天门为皋门,改午门为端门,端门为应门,承天门为皋门,前门为路门,这都是按《周礼》天子五门来的,在朱棣即将兵临城下之际还乐此不疲。今大内建极殿,故谨身殿也,建文三年八月改名曰正心殿,盖方、黄诸公正以格致圣学歆少帝,故易今名,至文皇登极,始复旧。嘉靖三十六年三殿俱毁,比落成,又改为建极,此一殿名凡三易矣。建文三年九月,又改承天门为皋门,改午门为端门,改端门为应门,改前门为路门,盖仿成周之旧,亦靖难后还故名。当时辅政诸老,但知慕古,不知皇祖手定,无故议改,亦变乱旧章之一也。若金陵十五歌楼中,有醉仙等三楼,洪武间被火灾,至永乐八年,上命鼎新之,且仍旧号。盖先朝所建,有举莫废,即一教坊尚存故事如此,益觉建文纷更,总授燕师以口耳。——《万历野获编》会改谨身殿名正心,孝孺献铭。作《凝命神宝》,孝孺又献颂,皆规正君德,比定官制,改孝孺为文学博士。——《文学博士方先生传》方孝孺《逊志斋集·御史府记》:“曩者,法吏执刑刻深,犯者滋众……今皇上以德养人,群生喜悦讼者衰止,复古官名以修善政……使黎民醇厚如古代时“事实上建文帝也是这么做的,被说是复古达人也不无道理。建文帝采用方孝孺意见,仿《周礼》更定:将殿阁大学士去掉“大”字,通政使司改为通政使寺,大理寺改为大理司,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增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馆居侍读、侍讲,文史馆居修撰、编修、检讨,其他诸司如六科给事中都改名为左、右拾遗,诸多更定难以缕述。建文帝还对洪武时的“礼制”做了许多更定,将新礼制颁行天下,事实上恢复的那些周礼旧制也没什么用。(方孝孺)及遇主,辄慕古王政,尽欲见诸行事,以故多纷更,无成效。——《罪惟录》《建文书法拟》“四年间……今日更官制,明日更官阶;宫门、殿门命题日新。虽干戈倥偬,日不暇给而不曾休,一何扰也?”《明史》建文帝:“典章制度,锐意复古。”日与讲论古道,处偏殿,每事辄咨之。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明史·方孝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