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朝的良将甚多,为什么打不过几万清军和农民军起义?
崇祯年间的大部分战斗的结果,都不取决于将领的个人能力,而是数学问题。否则的话,有很多问题将无法解释。比如说,为什么崇祯十一年时孙传庭吊打李自成,到了崇祯十六年反而被李自成吊打。比如说,为什么松锦大战刚开始的时候,明军奋勇进攻,打得勇猛顽强,杀伤了很多清兵,可最后的表现却是“就算是十三万头猪,清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啊!”
很多人提及明末历史的时候,往往迷信某某武将厉害,某某部队精锐,然而事实是,这些因素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并不顶用。
比如说关宁军,一直被认为是明军中的最强力量,事实上崇祯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在崇祯七年就把祖大寿的弟弟祖大弼调到关内。然而,祖大弼的表现虽然不差,却也并不比贺人龙、曹变蛟、左光先、马科这些陕西将领更出色。崇祯十年,祖大弼在铁锁关之战中被李自成打败,所部死伤大半。
同样一支军队,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出的战斗力是完全不同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左良玉部,他手下能打的武将非常多,如张勇、徐勇、金声桓、李国英等等,但是这些人在崇祯十五年的朱仙镇战役、襄阳战役中,面对李自成无一例外地选择抱头鼠窜。可是到了南明时期,张勇在陕西镇压反清义军,消灭了很多闯军老部队。徐勇以三千人守长沙,扛住了忠贞营主力的围攻。李国英做到四川总督,在和夔东十三家的战斗中始终占着上风。金声桓当了清军之后吊打全江西的明军,反正之后又能死守南昌硬扛清军主力的围攻。那么,到底是左军的战斗力强,还是闯军的战斗力强呢?很显然,他们都强,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出来的水平是不同的。左军的这些部队,跟着左良玉就只能抢老百姓,被李自成撵得满世界逃跑,当了清军之后,就可以和闯军正面对决,还屡屡获胜。
陕西农民军,最早的骨干有很多就是明朝边防军的逃兵。清朝的汉军,也都是原来的明军改换门庭。都是大明的兵将,在崇祯皇帝麾下不行,跑到崇德皇帝麾下就能打了。打得过崇祯十一年的李自成,却打不过崇祯十五年的李自成。不是这些兵将有问题,而是朝廷有问题。只要大明坚持不给当兵的吃饱饭这项基本原则,大明就铁定没救。
二院老教授
· 湖南我就讲2个例子,就知道明末根本没得救了。一是1595年从朝鲜战场回国的戚家军,因为该给的奖赏不给,甚至军饷都不发,就要求朝廷发钱,被手无寸铁骗到一起,直接进行屠杀,没在现场的根据原籍遣散,万历得知消息说杀得好,执行屠杀戚家军的王保直接升官。第二件是浑河之战前,朝廷把矛盾极大的川兵、浙江兵、辽兵拼凑到一起出征,川兵和浙江兵还没出关就发生了火并,动用了大炮轰击,到了战场首先川兵被围,打退努尔哈赤前3次攻击,浙江兵和辽兵直接见死不救,川军覆没后浙江兵被围,辽兵也见死不救,三路一起进军,结果变成后金各个击破
飞剑斩蚕沙
· 吉林这个还行,你看看南明血压飙升,活该失天下,我只能说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