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我真买之 大众ID.4 CROZZ

avatar
关注

11月17日,在老车满三年之际,终于提到了新车-ID.4 CROZZ。首先明确一点,ID.4并不是一辆完美的车,优点很多缺点也有很多,是我根据我的使用需求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

到今天12月24日一个多月的时间,跑了1300+km,这次就连着之前试驾的经验一起,分享一下使用感受,希望能为有电车购买意向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

一、选车历程

19年上车之后,到今年手里总算是落了点积蓄,正好家里的老车也快到点了,就开始规划换车。由于人在帝都,只能电车,选择其实相当有限,预算定在40W,偏向SUV车型。

上路试驾过的车有:

比亚迪汉(中配1次)、比亚迪宋PlusEV(顶配1次)、ModelY(全驱长续三次)、Model3(标续一次 P版一次)、宝马iX3(低配1次)、极星2(首发版1次)、小鹏P7(1次,版本忘了)、ID4(长续Pro版2次)。

只静态看过没试驾过的有:

极狐αS、极氪001、电马MachE、零跑C11、沃尔沃XC40纯电、Aion V

掏定金的有:

Model Y全驱长续航(1000、浪费了)、极氪We版(2000、已退)

除了比亚迪和宝马是去店里试驾的,其他所有车无论是静态还是试驾都是逛街途中完成的。比亚迪是我去给旧车保养顺便去看的。现在买车跟以前真的不一样了,还记得家里买车的时候转了好多4S店,现在北京找个大商场能把目前市面上基本所有主流电车都试了。

试驾比亚迪汉是小订了极氪之后,这车太大了,极氪比汉还大一圈,我自己感觉驾驭不了,就退了。比亚迪两辆车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行车轻快、配置高、乘坐舒适、开着晃悠。

宝马iX3当时是裸车82折,低配33w落地,配置动力和汽油版40相仿,便宜近10w,感觉超值,最后因为这车爆出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就放弃了。

小鹏给我体验就非常不好了,人机工程简直是灾难,就是坐着不舒服、开着不舒服。空间和Model3差不多,比Model3长了20公分。

极星2静态和驾乘体验都非常好。静态看,整个车是一种轻奢的感觉,无框后视镜、钣金精致、内饰环保材料,简约而有高级感(Model3是真的简陋);动态上,四驱版动力充沛,底盘兼顾舒适与运动,小的沟沟坎坎吸收充分,属于能感受但不细碎,大的颠簸能很快回稳。前备箱后备箱空间都不小。但乘员舱实在太紧凑,我182/82kg,在驾驶位感觉还好,后排确实是很逼仄。现在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会儿了,要自己刚工作的时候,高低整一台。

特斯拉这个争议可能比较大了,就我个人试驾的感觉来看,3和Y除了动力和辅助驾驶,其他的确实是乏善可陈。辅助驾驶绝对的好评,相比较而言比亚迪基本属于不能用,跟车的时候加速刹车非常线性,比人自己控制好多了。特斯拉的底盘是单纯的硬和颠(所以不考虑空间的话相比Model3我更中意极星),座椅也比较硬,加上不能调节的动能回收力度,乘坐体验是非常灾难的。开起来的时候动力给的相当直接,但动能回收制动的拖曳力度实在太强,我之前的电车也开着动能回收,但是没有这么强的制动感,比较难以适应。方向盘无论怎么调节都很重,变线、转向的时候整个车给人的感觉是在和司机较劲。车机也是,语音识别相当于不能用,地图(21年上半年)也不好用,其他的多媒体功能销售也没展示。并线辅助是在中控而不是后视镜,往左并线得先往右看屏幕。最后一次在芳草地(北京特斯拉旗舰店)试驾,销售把胎压降到2.6,感觉舒适了不少,最终还是下订了,但是等车的时候单位通知特斯拉不能进,只能转走。

ID试驾了两次,都是一汽的CROZZ版本,上汽的X相对欧洲原版车有较大改动,那种上扬的大灯我不太喜欢,最终还是定了ID4的一汽版本。

讲讲选车过程的一些想法。第一辆车是长安逸动油改电,非常的不智能,因此第二辆选择的时候还是优先纯电平台。但是一圈试下来之后,发现油改电的车,乘坐是相当舒适的,人机工程做得比较好,而所谓的纯电平台,除了车机软件显著好用,就我试驾体验看来静态动态其实都不如油改电的车。比如特斯拉副驾驶放脚的地方坡度特别陡、特斯拉、小鹏、极氪有一个统一的问题就是后排座椅对大腿的承托不佳,Y因为脚能放在前排座椅下面就还好,但Y的坐垫又很短,总之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吧。所以购买电车的时候,还是要多试试,想明白自己的用车需求。目前来说电车多为市内代步,就我自己来说,有个自适应巡航、AEB和并线辅助就够了,车道保持都不太需要。

二、使用体验

首先说一下价格,pro版+ARHUD,一共是244900,代办上牌1000,一共245900。优惠方面,现金优惠8000,保险返现10000(首年5500,次年4500),首年1500度开迈斯+3年3000块(特来电、国网、星星、开迈斯)的电费。两年50%的免息贷款(无手续费、服务费等其他费用),月供4900,现金支付了12w多一点提车。

ID4这个车,我年初的时候发过一个帖子,我认为是目前国内市场紧凑纯电SUV的最佳选择之一,20多万能买一台77度电NEDC550的纯电平台SUV,算是可以了。经过一个多月的使用,对这辆车也慢慢熟悉起来,虽然还是有很多缺点,但是就目前来说,ID4还是最佳选择吧,不过如果让我再选一次,可能就会选上汽版本了。

1、动态感受

起步很简单,进车之后坐上主驾驶,车就上电了,踩刹车挂挡就可以直接走。动力上来说,这辆车并不突出,8.5s的零百加速无论是电车还是油车都是一个平庸的数据。加速体验就是典型的电车那种感觉,电门有一点重量,舍得踩也很轻快,而由于电门行程很短,直接踩到底动力也不会给你任何惊喜,只能看着时速表波澜不惊地一个字一个字眺,和特斯拉比是天上地下的感觉。

底盘可以说是这辆车的亮点,也是试驾的时候销售着重强调的。我的车车出厂胎压是2.5,因为冬天到了,我胎压打的稍高一些,在这种条件下,日常城市行驶底盘的过滤感还是相对较好的,不如极星2,和iX3比较起来不分上下。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方向盘圈数很多,转弯半径很小,双向两车道的时候,在左侧车道也能一把完成掉头。

关于动能回收,这辆车是可以完全关闭动能回收制动的,而由于这辆车相对同尺寸车来说算比较重的,我记得是超过2t,不踩油门滑行时,减速很少,滑行距离很长。车辆配置有CRBS,也就是动能回收与制动踏板耦合,在D档(完全没有动能回收)的时候刹车力前段完全来自于动能回收(最高0.3G),因此刹车前段和后段的脚感迥异。动能回收只有开和关两档,切换到B档的时候,有一定的制动力,松油门之后也会有明显的减速,和我之前的电车相似,没有特斯拉那么强,这个时候踩刹车,前段也会用到回收制动,但这种情况下刹车前后段脚感已经比较相近,因此平时我就是用B挡在跑。

乘坐体验上可以说是目前纯电SUV中第一梯队,至今没有发现明显比ID4强的。空间感良好(驾驶座比ModelY和iX3都敞亮)座椅配置舒适,特别是后排,坐垫长度和腿部承托都比较合适。前排主副驾驶座椅配置有加热和按摩,前后、高矮、腰托都能调节,还不错的。NVH做得算是优秀吧,我个人感受比特斯拉好不少,路噪音隔绝的不错,风噪要到100以上才比较明显。

2、辅助驾驶

之所以买一汽版就是因为一汽版带半自动辅助驾驶(ACC+车道保持),而同价位的上汽只带定速,连自适应巡航都需要选装。这个功能我现在经常用,除逆光条件下,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很快找到车道线,车辆保持在中央偏左一些行驶。我现在设置最小跟车距离,20km以下的速度大概是1个车身,速度再快一下,间距就比较大了。这时候如果有车加塞,很利索的那种不需要干预就可以继续保持辅助驾驶状态,那种磨磨唧唧不进来的就需要我带一脚刹车,解除辅助驾驶了。我选了ARHUD,有一些车道识别和前车识别的效果,还是挺帅的。

3、舒适性配置

这个车内饰是非常朴素的,配置还挺高,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座椅按摩、主被动安全拉满、感应电尾门、后排隐私玻璃、全景天幕、20寸车轮配韩泰自修补轮胎(早期的是固特异,后期换成韩泰)、带转向辅助的自适应远近光矩阵式LED大灯、360影像、感应雨刷都配上了,5W的qi标准无线充电和4个10W的typeC充电口、30色氛围灯。

ARHUD是当初上市的时候专门宣传的亮点,花了5000选装,只能说不后悔吧,用习惯了感觉好像也就那样,现在我确实不怎么需要看仪表盘了。

4、续航和充电。

NEDC续航550,刚提车那会儿10℃左右,上下班通勤平均的能耗大概是16左右,换算下来大概是480公里,高速就跑过一次,但是在山里经常区间限速60,还是下坡,54公里用了6度电,感觉不太有代表性。

到了冷的时候就神奇了,我之前的车可能不够高级,冷的时候如果不开空调,续航打折并不厉害,抗冻的话不开空调也能跑300+(52度电NEDC405)。这个车就出乎意料了,冷车启动时疯狂给电池加热,瞬时电耗经常到99.9kWh/100km,只要电池温度不到4℃,就给电池加热,这种工作逻辑对短途通勤人员特别不友好,我上次充完电到现在只跑了61公里,用了35%的电量,这样算续航不到200,可能单程会好一些?

最高充电速率90kW,已经在开迈斯的桩体验过了,目前北京开迈斯的布置还是比较密集的,虽然没有达到5公里内必有的水平,不过西城、南城的大商超里建设了不少。这是个24充电位的站,免费1小时,之后6块钱/h,浦发还能打66折,从22%-100%一共用了65分钟吧,平均功率60kW,从20%-80%能保持在70-90kW。

5、吐槽

以上是总的体会,现在说说吐槽。

这个车开起来哪儿哪儿都好,软件方面有特别多奇怪的问题,我们车友群300来个人,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出现不同的问题,比如车机黑屏、仪表盘黑屏、地图不加载、时间不显示、碰撞预警不可用等等,要么重启屏幕、要么重启车辆,基本都能解决。车机的逻辑非常奇怪,想找到需要的功能非常困难。

内饰按钮基本是全触控的,包括空调的温度调节、车机音量调节都是,但这个调节区域是没有背光的,晚上只能盲操。

车窗玻璃控制不说了,这个很多测评人评价的时候都提过。

外后视镜,主驾侧是双曲率的,副驾侧没有。有倒车后视镜下翻功能,但只有右侧能下翻,而且无论怎么调都看不到后轮胎。

不知道是动力问题还是轮胎问题,这个车上马路牙子非常费劲。

冬天的电池热管理上面吐槽过了,下楼挪个车也加热,及其令人崩溃,我没把汽车当爹,大众选择把电池当爹了。

就先写到这里吧,以后不定期更新一下。

三、照片分享

大灯点亮效果

尾灯点亮效果

尾灯熄灭效果

半自动辅助驾驶

发布于北京阅读 5759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玦心

· 河北
ZEIS5那你来说说看排除特斯拉(不能进公司)和宝马(重大缺陷),40w以下的纯电SUV选什么收起

搭理他干吗,现在网上的风气就是买大众就是原罪,我试驾了id4x,感觉良好,但是因为配置比id4c低不少,所以没选,个人对辅助驾驶比较看中,等等看看改款会不会增配吧

亮了(27)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最后的路飞

· 湖北

昨天提了ID4X,等明天上牌,极智长续航版,应该和你这个同级别,加装了电耳,含保险,总共花了21.8W,首付了11.8W,五年免息贷款了10W,每个月还1666元。

亮了(8)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