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区翻译团】朝枝之年弗格森:忆往昔岁月,论成功之道
Adam Crafton, Laurie Whitwell, Oliver Kay, Daniel Taylor /2021-12-26
1974年的夏天,32岁的阿莱克斯-弗格森(当时还不是弗格森爵士)开始了他通往传奇教练的征程。
东斯特林郡(East Stirlingshire)在刚刚结束的1973-74赛季苏乙联赛中排名倒数第4。所以,当我们了解完年轻的弗格森与球队主席威利-缪尔黑德(Willie Muirhead)谈判时的各种细节时,才知道弗格森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多么艰巨。
“一如我跟董事会说的,比赛开场时就放个正经的门将上去是有好处的。”弗格森说。
然而弗格森的预算非常紧。不要说他只拿着40英镑的周薪,他的转会预算也只有2000英镑。他从帕尔蒂克(Partick Thistle)预备队签下了门将汤姆-戈莱(Tom Gourlay)。弗格森说,无所畏惧的汤姆在门前就像一堵墙,只不过他超重了大概12公斤。
在转会市场上竭尽所能搜刮了一批自由球员后,他总算在1974-75赛季开始前把球队的球员数量增加到了两位数。在弗格森2000年出版的自传《统驭人生(或名:我是曼联教头)》(Managing My Life)中,他自嘲道,“我有了一支15人小分队,要管住他们已经够头疼了。”
弗格森执教的第一场比赛不过是一场苏格兰联赛杯,但你或许也不会惊讶,东斯特林郡在客场一度0-3落后福法尔(Forfar)的情况下,最终3-3逼平了对手。
39年,2154场比赛执教记录,弗格森不仅成为了东斯特林郡走出的最大牌的人物,更是成为了全英国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主教练。
今天,弗爵爷年满80。距离他执教的最后一场比赛已经过去了8年有余,然而回过头来看看他的成就,却更显难以企及。
首先,在长达4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几乎每天都在工作。
单他一人就拿下49个大小冠军,其中包括13个英超冠军——与阿森纳或是切尔西加曼城的历史总和相当。再加上两个欧洲冠军杯,5个足总杯,1个丰田杯,1个世俱杯,以及那个让众人对他的称呼从“弗格森老先生”变成“弗格森爵士”的三冠王。
在曼联取得这些成就之前,弗格森已经打遍苏格兰。尽管圣米伦的经历并不那么美好,但他东斯特林郡和阿伯丁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20世纪以来,苏格兰顶级联赛的荣耀只有15次被格拉斯哥双雄以外的球队夺走,仅在弗格森执教阿伯丁的8年期间就有3次(1978-1986);在此期间,阿伯丁还拿下6座苏格兰杯,并在1983年欧洲优胜者杯决赛中击败皇马捧起奖杯。时任皇马主帅迪斯蒂法诺说:“我们的对手不是一支球队,而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弗格森八十大寿之际,TheAthletic采访了曾与他亲密合作的对象——含一位前主席、众多助教、前同事和球员,尝试揭开一位职业生涯平淡无奇,执教生涯又在一家籍籍无名的小俱乐部开始的人是怎样成为主教练的代名词的。
===================
一位同行说,弗格森这个人其实很纯粹——他永远像孩童般充满好奇心,充满活力,充满激情。
前曼联主席马丁-爱德华兹说:“弗格森是最有自我驱动力的足球人。”
尽管有的时候,你需要给他时间。比如弗格森来到曼联时,曼联已经19年没有得到一个冠军了;而你要等到1993年,他才会为你带来第一座联赛冠军奖杯。
据说,在1990年足总杯第三轮曼联对阵诺丁汉森林的比赛前,弗格森不赢就下课的传言已是沸沸扬扬。然而时任主席爱德华兹告诉TheAthletic:“其实在比赛前一周,我就找到弗格森告诉他,‘这场比赛无论输赢都不影响你的位置’。我真的不知道解释了多少次了。
“但人们还是津津乐道着这个传言,以及之后的事情。不过我想,这样的‘误传’反而带来了几分奇迹色彩,倒是比真相更加有趣。
“不过我也必须说,如果我们继续这样输下去,弗格森和我们的压力都会越来越大,我们也许也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我们也收到很多球迷来信要求成绩不佳的弗格森赶紧下课。”不过那天,曼联客场1-0战胜诺丁汉森林晋级,在赛季末捧起了足总杯。
弗格森或许像个心理咨询师,又可能像个政客;也可能一忽儿像个一言堂的家长,一忽儿又给你谆谆教导。我们也听过很多吹风机的故事,虽然有的时候会对着自己的球员们,但更多的是对着对手,裁判,媒体,或是任何阻碍到他的绊脚石。但若是把弗格森和吹风机画上等号,那我只能说你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我们还听到了更多关于弗格森过人的智慧,无尽的自我驱动力和开放的心态的故事,当然也还有很多描述弗格森敏锐的战术头脑带来的成果,以及耍些小花招故意捉弄对手的故事。这些都是弗格森之所以成功的关键。
当然,我们最熟悉的的确就是“吹风机”——这个形容词由马克-休斯首创——就连工作人员有时也无法幸免。
曼联前门将教练埃里克-斯蒂尔讲述了发生在卡灵顿的一件事情。
斯蒂尔说:“澳大利亚国家队的门将教练托尼-弗兰肯(Tony Franken)过来见我,我答应周四晚上和他吃个饭。出于礼貌,我去向弗格森报告。他正在打电话。‘斯蒂尔,你有什么事?’
“‘我有个朋友要来见我,您同意吗?’
“‘啊,行啊。来做什么?’
“‘看看训练,叙叙旧,吃吃饭。’我觉着这样行了。
“第二天早上,托尼来了。我正在指导定位球训练。接着弗格森来了,突然发起飙,‘那踏马的是谁?’球员们都循着声音看去。
“‘头儿,这是我的客人。’
“‘谁让他上这来的?踏马的谁知道是不是间谍!’
“那天弗格森骂我的劲儿可比吹风机大多了,他估计想用核弹把我轰成齑粉。我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弗格森忘了昨天我跟他说过的事了,他以为我安插了一个间谍来。我不得不走过去跟托尼说,‘托尼,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先去餐厅一下吗?’
“等我回来时,我还记得费迪南德和一群人笑得头都要掉了。弗格森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斯蒂勒,继续你们的定位球练习。’
“真是典型的弗格森场景。到了午饭时间,他向我走来,和平时一样温和。‘抱歉对你发这么大的火,你们大概会停留多长时间?’”
接下来的故事以及圣米伦和帕尔蒂克的比赛或许能更好窥见弗格森的性格。
弗格森的兄弟马丁告诉他,有好些球员之前在当地一家叫滑铁卢的酒吧一边喝酒一边吹水打屁,炫耀自己有多少多少赢球奖金。虽然这场比赛圣米伦1-0赢球,但弗格森依然勒令这些当事人麻溜地在更衣室的长椅上坐好准备挨打。
在弗格森的自传中,弗格森写道:“我的愤怒随着我越来越响的吼声不断高企,直到我失去控制,抄起一瓶可乐砸到他们身后的墙上。可乐流了一地,玻璃渣子掉到他们的内裤上,他们噤若寒蝉,不敢动分毫。” 接着他命令所有人要是不签下不再去滑铁卢酒吧喝酒的承诺书,就必须留在球场一直训练到深夜。不到一个小时,他的手上就多了一大叠承诺书。
弗格森这么生气是有道理的。他坚持要杜绝英格兰足球圈内固有的饮酒文化。在从阿伯丁来到曼联后,他听说俱乐部不允许球员在比赛前两周喝酒时,立刻下令废止这条规定——新规定是——不仅仅是比赛前不可以,训练前也不可以饮酒。
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要让球员完全遵守如此严格的军规毕竟有点不太现实,但弗格森希望这样的规定能得到完全贯彻。他觉得这时候的曼联更像是玩家家酒而不是一家认真职业的足球俱乐部,因此他放走了诺曼-怀特塞德(Norman Whiteside)和保罗-麦克格拉斯(Paul McGrath)。
不过在麦克格拉斯身上,弗格森明里暗里都想了办法。他说不动,就让巴斯比和队医来说;巴斯比和队医说不动,就让麦克格拉斯的妻子甚至当地教区的牧师来说。直到各种办法用尽仍然说不动麦克格拉斯,弗格森只好让这名球员走人。
毕竟,弗格森总是想着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球员表现。
在球员时期,他就觉得传统的赛前餐食——包含一道汤,烤肉和糖浆海绵蛋糕(treacle sponge)对肠胃着实是负担。因此,他的妻子凯茜尝试提供香煎多佛龙利鱼(Dover sole)外加一片涂了蜂蜜的吐司作为赛前餐食,这让他感觉非常好。他把这样的菜单带到了东斯特林郡和圣米伦,后来又把这套菜谱带到了阿伯丁。
如今在2021年,合理的赛前餐食早已成为球员们的日常,但在当时确实极具创新色彩。
1991年,弗格森为了追求更多的边际优势(当时或许还没有这个名词),甚至破天荒地为曼联请来了第一位营养师崔佛-莱亚(Trevor Lea)。弗格森和莱亚召集了球员们的妻子和女友,要求她们监督球员在比赛前几天限制球员们摄入高脂高糖食物。1992年,弗格森在六年总结录中写道:“你必须好好盯着几个人。比如布鲁斯,如果你不盯着他,他绝对会在赛前吃下一大块牛排,一大份炸薯条配洋葱,还有一份西米布丁(sago pudding)。”
不久后,弗格森宣布曼联球员的平均体脂率从14-15%下降到了8%。
当然,他也几乎不给球员们“放纵”的机会。早在阿伯丁时期,他带队到阿尔巴尼亚打比赛的时候,他为球员们安排了一大批食物包以防主队提供的食物不够合理。
而在1999年冠军杯决赛前,他也把球队主厨杰斯珀-杰斯珀森(Jesper Jespersen)带到了巴塞罗那为球员们准备伙食。
弗格森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创新的坚持往往超过他的同侪。
2007年,托尼-斯特鲁维克(Tony Strudwick)出任曼联的体育科学主管。他说:“弗格森不一定是一位体育专家,或许不是温格那样儒雅的学院派,但一定是一位胜利大师。他调动球员激情的能力无人能及。他经常会思考那些尚未被归入‘体育科学’的东西,所以看上去总是不同寻常。”
但弗格森如果看到哪怕一丝可以改进的空间,他都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利物浦大学的视觉专家盖尔-史蒂芬孙(Gail Stephenson)曾写信告诉弗格森,曼联客场的灰色球衣可能会影响球员们分辨本方队友。而也是因为这封信,他成为了曼联的兼职顾问,也为球队引入了旨在改善球员在球场上的周围视力的练习。
而床垫公司斯林百兰(Slumberland)的营销主管尼克-利特哈尔斯(Nick Littlehales)也在这个时期写信给弗格森,想了解俱乐部如何监测球员的睡眠。弗格森也把利特哈尔斯请到了俱乐部,并请后者根据他的书为卡灵顿开设“世界上上第一个设在训练场的睡眠恢复室”。
曼联在季前备战时会一天两练,这个恢复室可以让12名球员“各自归位”睡上一阵子。曼联的体育科学部门在弗格森的支持下,每日都会监测球员们的睡眠并要求他们填写问卷。随后,曼联为每一名球员都确定了赛前赛后不同的睡眠计划,据称这能提升球员们在场上的表现。
弗格森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烙印在了他的同事身上。他会为老特拉福德的场地状况发火,因此会召集场地管理员会面。他们根据热图绘制了球场每一平方米比赛场地的草质、湿度和草长。
一位消息人士回忆道:“他在脑海里不断编排着球队的战术和比赛内容。比如如果你左有吉格斯右有小贝,你自然需要更宽的场地。他认为,如果有哪些改变能让1分变成3分,甚至是多1个净胜球,都是值得尝试的——毕竟在曼联,他曾两次因为净胜球关系痛失联赛冠军。”
弗格森的同侪克鲁伊夫也对场地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克鲁伊夫也习惯在赛前一天亲自测量场地的含水量。弗格森学来的这招也让他在1995年2月客场对阵曼城的比赛中获益匪浅。
弗格森视察了缅因路球场,发现场地管理员把比赛场地变得比原来更窄了。他认为这是曼城尝试限制曼联边路发挥的一种方式,于是他向裁判报告了这个情况——因为英超规定场地的调整必须在赛季前完成,之后不得更改——最终球场的宽度被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曼联也3-0客场取胜。
1998年年末,弗格森忠诚的助手布莱恩-基德(Brian Kidd)离队前往布莱克本执教,接替他的是德比郡教练麦克拉伦。
麦克拉伦是Prozone数据分析平台的吃螃蟹者之一。在德比郡执教期间,他就在主场周围设置了8个照相机,收集不同摄像角度和潜在数据。待到麦克拉伦到队,曼联也成为Prozone首位付费客户,并承诺只要1998-99赛季夺得任意一个冠军就向该平台支付5万英镑。结果这个赛季曼联完成了三冠王。见此情形,整个英超联赛都迅速跟进。
麦克拉伦说:“弗格森也带来了兼职运动心理学家比尔-贝斯维克(Bill Beswick)。他永远不会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我必须说他自己也是个顶级的运动心理学家。Prozone本身不过是我在德比郡期间针对单个球员进行分析的工具,但弗格森认为只要能为球员和教练组提供帮助,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他开放的态度是成就他的关键。”
2002年麦克拉伦离队,新任助教奎罗斯带来了皇马的力量和体能训练专家迪萨尔沃。迪萨尔沃引入了室内准备练习,这样可以避免球员在草地上感冒。
不过,弗格森并不是机械地看待足球。他认为,“足球不是靠抽象的讨论踢的,是靠那些有血有肉的球员们踢的”。他在自传《领导力》(Leading)中表示,机器不可能告诉你这名球员是在消极应付比赛还是认真投入比赛。
尽管如此,弗格森还是推动着曼联全方位的改革。前任助教穆伦斯丁说:“他向制服组申请建立卡灵顿训练基地时也是如此。他强调,要是被意中人们看到利特顿路(Littleton Road)或是克里夫训练基地(the Cliff)那鬼样子,他们早就吓跑了。到了后来,他变成了一位值得你托付职业生涯的长者。也是因为如此,他打造了三代成功的红魔人。”
在执教阿伯丁的时候,弗格森就要求球员们跑步上山或是沿着高尔夫球场越野跑。到了曼联,他为球员们引入了冰浴,睡眠追踪,也在力量房里添置了电视。曼联有了专职牙医,队医,足部医生和足部护理师。
斯特鲁维克加入曼联的时候,他和弗格森谈起了米兰对待老将的方式,这使得曼联成立了自己的球员实验室,启动了关于恢复和训练负荷的博士研究项目。2011年,弗格森和队医史蒂夫-麦克纳利又造访拜仁慕尼黑的医疗中心学习经验。
斯特鲁维克说:“弗格森永远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是第一批在训练中要求队员们穿上加装GPS追踪技术的训练背心的球队,那还是2010年——现在大家都这么做了。
“这就好比,‘我们怎样才能比前浪更前浪?’我们每年都要这么考虑。有一年我们的季前巡回赛放在了美国,他把所有工作人员都召集了过来。‘现在,大家说说我们在哪,需要做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2012-13年为卡灵顿进行了一次升级。
“当1999年我们获得三冠王后,大家搬入了或许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训练基地卡灵顿。弗格森总是想着如何为球员打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球员们在这里待得越久,他能学到的就更多。
“他跟我们说了很多‘不可外传’的东西——基本上就是‘曼联的东西只能让曼联人知道’,这就成了我们的竞争优势。不要泄露信息,不要透露数据,更不要告诉其他人我们在干些什么。
“这样描述起来,卡灵顿是不是有点像威利-旺卡那神奇的巧克力工厂,看不到谁进来,也看不到谁出去,所以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对吧?”
弗格森还在阿伯丁时,助教诺克斯有一天突然问弗格森,究竟是什么原因才看中了他并把他带到了这里。毕竟,弗格森都是坚持亲自指导训练、计划训练日程、安排季前赛计划甚至会指挥所有的热身赛。弗格森表示,会观察更为重要。
他曾从边线看到一名球员经常要眯着眼睛看东西,他就让球员去检查视力并佩戴眼镜。
弗格森也懂得什么时候该放手。麦克拉伦和穆伦斯丁都表示,没感觉到弗格森对他们的训练课有任何干涉,因为他们知道弗格森希望球队怎么踢,他们也有这个职责完成这个任务。
曾在曼联青训系统工作的穆伦斯丁在到一线队工作的第一天就看到了一张活动挂图。弗格森在上面详细写明了他希望球队有足够的速度、力量和创造力。有的时候,穆伦斯丁会在训练前打断弗格森的长篇大论,让弗格森简明扼要地说出自己的要求,因为他觉得“有些东西一定要让有分量的人说明白”。
穆伦斯丁认为,弗格森在曼联的最后几年间管理水平已臻化境——他几乎成为了曼联事实上的体育主管——毕竟也是他打造了曼联上下的一切。此时的弗格森也极为信任他的伙伴们,只要大方向不出错,他会完全放手让伙伴们去干。
如此一来,弗格森与其说在指导训练,倒不如说在观察训练。
1991年从女王公园巡游者转会而来的保罗-帕克是弗格森首个英超冠军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告诉TheAthletic:“他不担心也不惧怕招募比他更强的教练入伙,因为他相信这样可以让球队更进一步。不过曼联终究是以在他和他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的。”
尼基-巴特附议道:“他就在边线上踱来踱去看着你,你也知道你必须时刻全力以赴。如果你表现出一点懈怠,那么下一场比赛你就会被排除出大名单。
“他曾说,一家世界级企业的负责人,虽然已是亿万富豪,依然每天早上7点到公司,晚上又是最晚一个离开。所以说,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工作狂,所以他也不希望自己的球员有一点偷懒的想法。”
每一位受访者都强调了弗格森骨子里强大的驱动力。
在圣米伦期间,他花费心血修复了俱乐部与当地球迷之间的关系。
圣米伦的上座率迅速攀升。由于俱乐部只有4名工作人员,他亲自购买了清洁工具和草坪养护肥料,计算比赛日需要准备多少派,也在比赛日里外里忙前忙后,还要半夜清扫场地上的雪。甚至于球场管理人员都会告诉他看台上有个厕所堵了。
俱乐部的电工弗雷迪-道格拉斯也曾说服弗格森,表示如果开着一辆载着大喇叭的卡车在镇子里到
现任圣米伦CEO托尼-斐茨帕特里克(Tony Fitzpatrick)也曾是弗格森手下的一员大将,他说:“当时还很年轻的弗格森一进来就抓住了俱乐部的要害。没几年我们就升入了苏超。他接手的是一家暮气沉沉的俱乐部,但当他离开的时候,球队已经变得更加年轻,更加有活力;球队和球迷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更加和谐了。”
前曼联主席爱德华兹也说:“弗格森有着老派苏格兰人吃苦耐劳而坚毅的性格。他与巴斯比和香克利起名,在苏格兰也仅次于功勋国家队主帅乔克-斯泰恩(Jock Stein)。他会把他人成功的经验移植过来,也是一位十分努力的先驱者。我们很清楚他能带来什么,所以我们希望他一直干下去。”
主席的支持也让弗格森能安心建设自己的球队。罗伊-基恩就是弗格森的一个“镜像人物”。虽然日后俩人不欢而散,但基恩正是能够执行他的建队愿望的队员之一。
一位消息人士回忆道:“弗格森和基恩对待成功的态度是类似的。弗格森很快就会思考如何拿到下一个冠军。基恩会和大家开心一阵子,然后开玩笑说,‘这也庆祝得太久了吧’。夺冠派对当然还是会有,但不会过度疯狂,就一晚上,第二天大家该干啥干啥。”
他还说,“基恩有着我从未见过的指挥权”。基恩管理更衣室的能力也不容忽视。2004年,曼联队中多了几位说西班牙语的球员。在美国的巡回季前赛,这几名球员打算在赛后的正餐时间坐在一起。基恩走了过去,把这个“西班牙小分队”拆散,和大部队一起混坐。
基恩从前辈布鲁斯,布莱恩-麦克莱尔,休斯和坎通纳身上学到了很多。当时也在队的帕克说:“他们绝不希望大家讨论他们前一晚喝了多少,这样其他人就会担心周末会出什么状况。这种气氛不言自明。有些球员刚到队的时候经常会在喝了几杯‘提神’后不听劝导还想我行我素,就和弗格森关系很紧张。不过他们不会让我这个曼彻斯特工人阶级过这种腐化堕落的小布尔乔亚生活的,弗格森带来的球员,应当是求胜心旺盛的。”
现经营一家人才经纪公司Talent Lyfe的西尔维斯特回忆起了刚与曼联签约三个月时在弗格森办公室里的那场对话。
西尔维斯特说:“当你赢下三冠王后,不免会有一些自满情绪。但我们还是努力连续赢下了两个联赛冠军,这就要靠不断的努力。训练场旁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画,画的是洛克菲勒大厦钢梁上坐着的工人们,而不是他亲吻什么奖杯的照片。”
麦克拉伦回忆道,在曼联获得三冠王并进行巴士巡游后的第二天早晨,弗格森就来到了训练场上。“我们坐在餐厅里,享用着一杯茶和一个培根三明治,接着就听到他说,‘把你们的奖牌收好。大家说说下个赛季我们该怎么做?’”
帕克补充道:“如果你赢得了一点儿荣誉,然后就趾高气扬地戴着奖牌走来走去,说‘人生目标完成了’,那么你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弗格森希望他的球员们对荣誉的渴望是无尽的。”
斯特鲁维克回忆道:“当我来到球队的时候,曼联刚刚获得了2007年的联赛冠军。那个阵容可真不错,但在半决赛输给了米兰。弗格森那个夏天一口气签下了安德森,纳尼,特维斯和哈格里夫斯。‘好哇,咱们再出发吧!’
“我在西汉姆的时候就很熟悉卡里克了。我们会骑着车出行谈天。他说,‘我们今年能赢得欧冠。’这可不是什么自大,他的信心是基于去年的成绩的:去年半决赛,那么今年再进一步,就是决赛了。
“2011-12赛季我们因为净胜球劣势丢掉了联赛冠军,弗格森再次出手签下了范佩西,这一签约成为了胜负手。加里-内维尔说过,‘曼联从未处于巅峰,因为足球界没有巅峰可言,也没有尽头可言。每一年都是不同的挑战。’
“永远保持进步,这是弗格森的口头禅,也是他的聪慧所在。”
弗格森不断进步的动力不仅是内驱,也有外力。传统死敌算是一个,而对手的主教练,球员经纪人,记者,裁判,苏格兰和英格兰足协都会成为弗格森的眼中钉。
巴特回忆道:“我们都知道他这种想法的核心意思:除了自己人之外,都是对手。出了自己的信任圈,那就都不能轻信。‘对手们都想拿下我们’——尽管不一定拿得下。‘裁判们都视我们为眼中钉,粉丝们都看我们不爽,对手们都想吃掉我们。一直如此。’这就是他灌输给我们的心态,这也深深影响着我们。”
前阿伯丁中场尼尔-辛普森(Neil Simpson)表示同意:“他会说得你感到整个世界都在和你作对。他总是感觉人们不够尊重我们,于是用这种方式给我们打鸡血,甚至会把一些东西钉在更衣室墙上让我们多看看。”
弗格森既像个心理学大师,又像个政客。他很少公开批评自己的球员。巴特说:“我们一直都知道,只要我们努力过,他就会在背后支持我们。他从未在公开场合批评我们,但会在私下里跟我们说他对我们的意见。”
巴特和其他受访者一样,都不认为弗格森的情绪是“表现力”的体现。但有很多人还是认为弗格森表现出的情绪是有一定的战术意味的。弗格森的密友表示他不喜欢所谓“曼联喜欢评论裁判”这样的印象,一是因为这对曼联的声誉是个损害,二是因为这样的印象会使得当值主裁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曼联在开赛前就遭遇被针对吹哨的可能。
不过有的时候,弗格森的脾气还是会失控的。
1999年5月,曼联在安菲尔德的“双红会”中2-2战平利物浦,而裁判判给利物浦的一粒点球使得曼联在只剩3场联赛的情况下有丢掉冠军的危险。弗格森直指当值主裁大卫-埃勒雷(David Elleray):“我绝不会让这家伙吹掉我们的冠军。”
在训练中做裁判可能“两头不讨好”,但这的确是穆伦斯丁的工作。他笑道,“如果我给黄队一个有利判罚,那么红队可能过来宰了你,反之亦然,但这挺有趣的。这正说明了我们斗志昂扬,大家都想做胜利的那一方,最终才能成为赛场上的胜利者。”
弗格森和媒体的摩擦也从来没有停过。他长期禁止纸媒记者进行采访,也和BBC长期不和。1994年,他说:“BBC恨不得我们天天输球。那边的人个个都是铁杆利物浦球迷。”
甚至有一段时间,弗格森对自家媒体MUTV都很上火。当他听说MUTV的主持人认为曼联应该踢442而不是451阵型时,他气得立刻停掉了自家媒体的采访权限,称这是在背刺。直到MUTV亲自道歉并承诺不再乱说话时,他才肯开口跟MUTV的人说话。
一家和弗格森走得很近的媒体表示:“弗格森可以表现得咄咄逼人,令人不快;但也可以热情开放,温暖如春,风趣幽默。你可以看到他揶揄媒体,媒体也乐得被揶揄的场景——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注意不到。”
弗格森把最激烈的争斗留给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纽卡斯尔的基冈,利物浦的贝尼特斯都曾经被弗格森的“语言艺术”搞到破防。然而弗格森和温格的“明争暗斗”却最终成为了一段佳话。
2002-03赛季的一个故事揭示了弗格森是怎样利用媒体为曼联获取优势的。
在之前的一个赛季,弗格森逐渐淡化自己在队中的角色,并宣称希望在60岁的时候退休。
时任主席爱德华兹告诉TheAthletic,他曾和时任CEO肯扬一起造访温格数次。第一次选在了温格在伦敦的居所,第二次则是巴黎的一家酒店,意在讨论温格接替弗格森的可能性。不过温格决定留在阿森纳,因此他们与时任英格兰主教练埃里克森达成了意向,尽管最终弗格森决定继续干下去。
2001-02赛季,阿森纳以10分的巨大优势夺得英超冠军。2002-03赛季,曼联的开局同样不顺。11月他们1-3败走缅因路,已经落后领头羊利物浦8分。
一家媒体称,弗格森那一次是真的“怒发冲冠”了。他觉得,俱乐部上下都有些自满。“所以那几周他基本上都在到处咧咧,对谁都毫不客气。从球员到工作人员,甚至于餐厅工作人员和停车场管理员。他想要摇醒整个俱乐部,说‘醒醒,就这样怎么能夺冠?’”这家媒体笑称。
媒体们已经开始磨刀霍霍了。阿森纳球迷皮尔斯-摩根(Piers Morgan)当时是《每日镜报》的主编,他亲自下场拟定了标题“弗格森的曼联生涯还剩下三场”——他相信11-12月,纽卡斯尔,利物浦和阿森纳足够让曼联彻底翻不了身。
不过,弗格森的“怒发冲冠”倒让人觉得更有看点了。弗格森首先从改变自己做起:加量训练,增加视频分析,不仅严于律己,也要求他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
曼联成功连赢三场,狠狠打了摩根的脸。同时曼联的状态也迅速回升,最终反超阿森纳5分夺得冠军。菲尔-内维尔回忆道:“弗格森天天挑我们的毛病。当然不是丘吉尔的那种《我们决不投降》风格的演说,而是‘瞧阿森纳踢的足球,大家都喜欢,你们不想击败他们吗?’”
前一个赛季倒数第二轮,阿森纳在老特拉福德正式加冕联赛冠军。弗格森带了几瓶香槟到阿森纳的休息室祝贺对手成功夺冠。
2003年4月,曼联来到海布里与阿森纳进行一场决定冠军悬念的比赛。温格和弗格森已经为这场比赛准备多时,也打了不小的嘴仗。然而记者们等待着赛前发布会的“激烈交火”时,弗格森却和风细雨地和记者们攀谈起来。
据说,弗格森读到了“网坛坏孩子”约翰-麦肯罗(John McEnroe)的一句名言:“永远别在决赛前情绪失控。”
弗格森坚决执行了这句“格言”,使得球队相信主教练对一切尽在掌握。曼联最终客场2-2逼平阿森纳,在仅剩4场比赛的情况下继续领跑。坎贝尔在比赛临近尾声的时候吃到红牌,令温格大为失望;而弗格森走到曼联球迷坐席变握紧了拳头。几周后,曼联把奖杯带回了老特拉福德。
但你也要知道,弗格森也是一个非常亲切、非常有魅力的人。
即便是曾经与弗格森一度不和的贝克汉姆,范尼,鲁尼和斯塔姆最终也和弗格森重修于好。基恩是少数至今仍然与弗格森形如水火的球员。
弗格森也曾当面告诉92班成员,青年队里还有很多可以终将取代他们的球员。
帕科说道:“这样的话当然很扎心。但你会因为这个和主教练有芥蒂吗?不能说没有,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会让你感到窘迫。也许你依然在比赛中出场,随球队赢球,表现也不错,但还是会感觉自己像个多余人。但弗格森说的也是事实,就看你如何去理解和接受了。
“回过头来看看他的决定,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的。
“我想,弗格森就算对某个行业一无所知,也能直接上手经营公司——因为他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懂得记住每一个细节。他能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见到人就会和他们打招呼。
“有人以为他只关心赢球——一定程度上没错,但他对我们的关心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以前喜欢在手指上带一个曼联的戒指——这可不多见!”
弗格森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引起了工作人员和球员们的共鸣。斯蒂尔说:“他是一个为大家服务的人,极有耐心,也极其冷静。他甚至了解工作人员的妻子和家庭。
“当我们周五出征前,他都会和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在酒店吃顿饭,或者就是和大家喝杯酒。我们每周都期待这个时刻,他会说,‘每天我都能见到你们,但我们很少像这样坐在一起说话。’他很关照所有的工作人员,在出征客场的时候还会格外强调有我们真好。”
2009年,弗格森说:“真正的朋友是其他人都走了才来陪你的人。”这也是他无数次展示给球员的特质。
1998年世界杯,在和突尼斯的首场比赛之前,尽管贝克汉姆没有进入比赛名单,却依然被时任主帅霍德尔要求出席新闻发布会。弗格森公开批评霍德尔的做法有失体统。而在贝克汉姆从“国家宠儿”落为“国家罪人”后,弗格森也是坚决维护贝克汉姆。
弗格森也会在队友们关系形同水火的时候出手。2006年世界杯英葡大战中,鲁尼被罚下场,而C罗那个颇有争议的眨眼引发了不小的风波。弗格森在赛后立刻造访C罗的家,说服他与队友消弭矛盾,并继续留在曼联。
坎通纳因为飞踹水晶宫球迷被禁赛9个月期间,他觉得已经受够了英格兰足球,想要离开。弗格森在妻子凯茜的鼓励下立刻飞往巴黎说服坎通纳继续留队。1995-96赛季初期,坎通纳解禁付出,曼联立刻重夺联赛冠军——在曼联下半赛季的7场1-0中,有5场是坎通纳打进的制胜球!
弗格森也会为自己的球员辩护——有时甚至于无脑式的辩护。2001年,基恩出版的自传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自己当年是怎么故意朝着哈兰德的膝盖来了那么一脚的。但弗格森并没有怎么处理基恩,甚至可以说是纵容了基恩。
2000年4月,还在埃因霍温效力的范尼遭遇膝盖重伤,他转会曼联一事不得不暂时搁置。弗格森立刻飞往荷兰会见范尼的经纪人,并来到范尼的家激励他早日康复,同时还拿出基恩和马特乌斯是如何从严重伤病中恢复并重新生龙活虎的。
弗格森也影响着他周围的人。TheAthletic得知,在曼联第一次签下C罗的时候,弗格森要求会见球员本人和经纪人门德斯,也要求和C罗的母亲会面。弗格森在阿伯丁的首席球探鲍比-卡尔德(Bobby Calder)常说:“咱们去见见你母亲吧,我们会没问题的。”弗格森也不会忘记,正是卡尔德的努力,他们签下了约翰-休伊特(John Hewitt),休伊特本人也在1983年优胜者杯决赛中加时一击击倒皇马夺冠。
巴特回忆道:“他在我们十二三岁时就发现了我们,然后开始了解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他知道我们在学校里、青训营和社区球队的各种情况……想来真是不不可思议。这可不是编故事,他会去你的学校,来你家家访,叫得出你父母的名字!”
巴特认为,弗格森希望了解球员们的一切和他长期执教曼联不无关系。
他说:“你需要有足够的威信才能保证给球员吹风后这些球员不会哭着想走。现在的足球不一样了,也很少有能像弗格森这样做的教练了。但当你为一名小球员做了如此多的工作,比如我们92班,而且是十几二十年如一日,我们自然愿意全心全意地回报他,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在其他地方不行。建立起这样的信任是很难的。现在一个主教练的平均在职时间都不足一年了吧?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有下一个弗格森,至少我不确定会有。”
尽管弗格森要求球员们要全情投入,但也对每一位球员的不同性格高度敏感。比如他不会对每一名球员吹风。
他曾经把纳尼比作谱写了《四季》的音乐家维瓦尔第,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纳尼会给你什么惊喜——因此弗格森很少当面批评纳尼,因为他认为鼓励更能让纳尼充满自信。
弗格森对球员的情绪了若指掌,对外人也是不遑多让。贝克汉姆的名气问题和博格巴的经纪人问题的确让他火冒三丈,但他也不是没有手段治他们。拉伊奥拉一开始还称“就算是我家吉娃娃也看不上你们给博格巴的合同”,但弗格森早在联系拉伊奥拉之前就捏住了要害,最终让拉伊奥拉服软。
弗格森也认识到球员的生活圈很重要。例如,他会让球员们们在学校放假期间带孩子去训练场。他也注意到,在比赛密集时期,球员们如果没有伴侣的陪伴,压力会陡增。
弗格森也会用谈话的方式影响球员和球队。吉格斯在1999年足总杯半决赛重赛打进的那个长途奔袭堪称传世经典。但三天后,弗格森打电话告诉吉格斯:“虽然一直给你加练视野和传球,但那是为了延长你的职业生涯的,原先的优势比如冲刺和过人现在可千万不能丢。”
而在1983年阿伯丁与皇马的决战前夜,弗格森召集了球员们的妻子进行会谈。他说:“我希望妻子们给她们的丈夫尽可能多的支持,尽可能不要搞出不必要的问题。因为丈夫们正处在紧张和焦躁的状态之中——要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正要踢一场欧战决赛,还是对阵全欧洲最好的球队之一。”
那个晚上,弗格森还给了球员们一张智力问答问卷。驻扎在哥德堡的小伙子们通过智力问答放松了下来,最终还引发了一场关于汉密尔顿学院俱乐部中学院一词该不该用复数的争论。
后来在曼联,这样的智力问答大作战成为了他们客场之旅的“第二战场”。
斯蒂尔将弗格森描述为“我见过的最博学的人,无时无刻不带着一本书。” 弗格森酷爱阅读领导人和其他运动员的书籍,也对美国政治和历史着迷。
另一位同事回忆道,一次去德国踢欧冠,弗格森突然在大巴上就讲起了鲁尔河谷经济状况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他也对葡萄酒兴趣浓厚。这都始于 1991 年对阵蒙彼利埃前的考察之旅。
弗格森对每一次智力问答都十分认真。麦克拉伦说:“每一次问答都会‘沦落’到刀叉飞舞的状况。他不喜欢输。我们的问答大王是摄影师约翰-彼得斯。有一次巴特答对了一幅画的年份,弗格森朝他丢了一把餐刀问,‘你怎么知道的?’巴特说,‘我家餐厅里就挂着一副呢’。”
弗格森希望曼联是球员们的家,更是一个大型社区。他定期给丧亲的球迷们写信,也会出现在葬礼上安慰逝者家属。
弗格森在2000年出版的自传中,他表示,到1996年把李-夏普以450万镑卖给利兹联为止,他在曼联10年,累计转会亏损也不过是400万英镑。
他5次打破英国转会费纪录,只为签下基恩,安迪-科尔,范尼,贝隆和费迪南德这些实力干将。但还有很多更值的转会。
舒梅切尔,埃尔文和布鲁斯的转会费都不足100万镑;休斯,因斯,索尔斯克亚和坎通纳都不足200万镑。虽说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这些钱在当时也不算小钱了,然而他最贵的一笔转会居然还是2008年为了买贝尔巴托夫掏出的3075万镑。
弗格森在转会市场上很活跃,但也很少签下那种更衣室刺头。他认为“一人团队”只会让球队分崩离析,贻害无穷。
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才让他送走了布鲁斯、因斯、布莱恩·罗布森、休斯、坎切尔斯基、坎通纳、基恩、贝克汉姆、C罗和特维斯,却从未让曼联跌出前三,且只有一次(2003-04赛季至2005-06赛季)在冠军旁落的第二年未能重新夺冠。
不过,有些转会的确也带来了争议。2001年斯塔姆被卖到拉齐奥的时候,恰逢斯塔姆那本有争议的自传出版。一家熟悉内情的媒体表示:“人们可能不知道,前一年夏天曼联就差点卖掉斯塔姆了——因为曼联担忧斯塔姆远期的跟腱情况。这不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只是时机对不对的问题。”
弗格森曾告诉红颜知己,管理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做决定。 “这句话颇具深意,”他的一位朋友说,“因为拖延、耽搁和停顿可能会导致大问题。”
弗格森执教曼联早期,曼联的青训系统就能帮他完成球队的新老交替;但在后期,他也会选择签下其他俱乐部的青年才俊比如C罗和鲁尼。“他相信年轻球员的能力,”菲茨帕特里克说,“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年轻人。”
尽管每场比赛都需要临场战术和赛前战术,弗格森还是不认同战术能左右比赛的战局。他认为,球员过于严格地执行战术反而会起到负作用。
巴特说:“他的战术意识非常强,但他很少说对方怎么怎么强,而是他们哪里有弱点,如何找到弱点以及如何击败他们。他经常说‘他们左侧防守有问题’或者‘在中场跑出空当’。”
比如在1998-99赛季欧冠1/4决赛,弗格森发现国际米兰的传中水平一般,且喜欢从中场发动反击。因此他安排边后卫大范围覆盖中卫前的防守区域,限制德约卡夫等球员的发挥。曼联在主场依靠贝克汉姆两次助攻约克2-0拿下对手,又在客场1-1全身而退成功晋级。
穆伦斯丁说,在他做助教期间,最喜欢的就是踢阿森纳了,因为曼联几乎从不输球。“我们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他说,“特别是主场,因为温格几乎不会改变自己的战术。在主场,我们就让他们踢他们的,我们抓住他们在自己半场失误的机会;在客场,我们就把防线前提,还是让他们踢,但我们会抓住机会拦截传球线路然后快速反击。”
有一次,曼联和阿森纳在足总杯上相遇,穆伦斯丁建议弗格森让法比奥和拉斐尔去打中场。结果曼联的中场生生把阿森纳给跑垮了。“头儿一点儿也不死板还给你们充分的自由权,这也太爽了。”穆伦斯丁说。
至于赛前,弗格森则会保证自己的安排不会泄密。穆伦斯丁说:“弗格森从来不在训练中实际演练11对11,这样就太明显了,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方式。甚至于在赛前一天,我们的9对9都是球场的纵向演练——这样攻防转换更快,微操也要更多。
“弗格森总是希望所有人都做好出场准备,他不希望球员们跟经纪人说自己的出场情况。其他主教练跟我说,这么多年来,猜我们的首发名单实在太难了——所以头儿的方法很有效。”
斯特鲁维克说:“弗格森总是让球员们有些摸不透。我们要到赛前,看着他招呼我们进房间,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弗格森的更衣室训话也时常回荡在球员们的耳畔。
巴特说:“有的时候他会多说一些,一般是情绪高涨的时候,或是对对手、对方主教练或者裁判有点不爽。但大部分情况下他都是很冷静的,总是用‘出去享受比赛吧,记得努力点。’这就是他。”
那么你还记得他只是说,“小伙子们,对面是热刺”的那天吗?
巴特插话道:“当然,还有很多场呢,还有1996年足总杯决赛对阵利物浦那场比赛,丫们居然穿着奶白色西服出来了。头儿就是说,‘我不需要说什么,但要是输了球就别来见我’。
“没有什么套路,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我觉得他大概是计划好了一些东西但对我们而言不是那样。他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然后对我们说:出去好好表现,干好本职工作,别忘记自己是谁,拿出100%的精神。”
(注:那场比赛赛前,利物浦门将詹姆斯从代言的阿玛尼处为所有出场球员高定了一套奶白色西服,而主教练和助教则穿着黑西装,即所谓的“辣哥门”事件。最终利物浦0-1输球,白西服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梗。据说小雷德克纳普自此对白西装PTSD了。)
西尔维斯特附和道:“鲁尼为曼联出战的第一场比赛是我们6-2大胜费内巴切。那场比赛弗格森没有做任何训话,就在白板上写了一个词:速度。我们面面相觑:‘啥?’但你也牢牢记住了那个词,也正是如此,我们大获全胜。球队气氛棒极了,我们的快速传递,快速跑位和快速思考收到了奇效。
“但他最棒的球队训话其实就是‘享受比赛吧’。这会让你平静且放松,但又更积极地面对比赛。毕竟,职业足球总是伴随着压力,所以无论你是紧张还是过度兴奋,这样的言语总能舒缓你的情绪。”
弗格森有的时候也很调皮。
斯蒂尔说:“说到换人,以前我们可能玩了。他会说,‘不到最后一秒可别让替补球员出来’。他就是不想让对方猜到我们要做什么。
“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在踢欧战时反而会早点放出替补球员来,看看对方会用什么样的替补应对。这是他的主意。有的时候甚至他自己会走出来放烟雾弹。”
如果球队的计划效果不明显,或是需要调整,弗格森总会亲自调整到位。相比于圣米伦时期还有些浮躁的他(他甚至有一场比赛开场仅7分钟就把比利-斯塔克(Billy Stark)替换下场),曼联时期的弗格森老辣得很。
穆伦斯丁说:“在半场结束前10分钟,我们就会开始复盘,分析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我们会讨论有没有什么做错了的地方,战术问题,还是对方有些令我们出其不意的招数。许多主教练在半场的时候先要看完录像片段再向球员们说明安排,这太花时间了。弗格森会几句话安排完,不过三四分钟;如果有什么战术改变,他就画在战术板上。赛后,我们也不会让球员们坐下来一起看录像复盘,那没什么用,踢都踢完了。”
弗格森的换人有时候能收到奇效。
穆伦斯丁和斯蒂尔都想起了2011年的一场联赛。那场比赛曼联半场0-2落后于西汉姆。斯蒂尔说:“我还记得他说道,‘斯蒂尔,让替补热身。埃弗拉下,小豌豆上。’然后把吉格斯挪到左后卫。‘你这是啥安排?’我脱口而出——我不应该这样的。他盯着我,似乎在说,‘你不用你教我做事’。我回到更衣室,米克-费兰和穆伦斯丁都不知道刚才的事——虽然弗格森和他们一直在一起,但这个决定是他自己作出的。‘斯蒂尔,继续吧。’他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向前。”
下半场,曼联反攻如潮水。鲁尼帽子戏法,小豌豆锦上添花,4-2反败为胜。
弗格森的神奇换人和神奇绝杀也成为了当时曼联的标志。
斯特鲁维克说:“从数据上说,曼联在最后10分钟总是表现得更好,因为弗格森敢于‘下赌注’只为赢下比赛。‘弗格森时间’未必和向裁判施压有关,其核心在于化不可能为可能。他希望场上的球员都有得分能力,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押宝。”
仅拿1998-99赛季来说吧。英超收官战主场对阵热刺,弗格森半场就把安迪-科尔派上了场,3分钟后科尔就打进了制胜球;次周的足总杯决赛,基恩9分钟就受伤下场,而替补上场的谢林汉姆两分钟后就打进一球,又助攻斯科尔斯得分,2-0战胜纽卡斯尔;最后的欧冠决赛,我不说你们也知道最后发生了什么。
一位前球员笑称弗格森绝对是卡了幸运bug。
又或者,弗格森的确是一名天才。
(Additional contributors: Laurie Whitwell, Oliver Kay, Daniel Taylor)
https://theathletic.com/3033467/2021/12/26/manchester-united-what-made-sir-alex-ferguson-so-successful/
翻译时间:2021-12-30
虎扑足球翻译团是一个聊球、八卦、学外语的有趣团体,只要对语言有一颗热爱的心,虎扑翻译团就欢迎你的加入
https://bbs.hupu.com/35323629.html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