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烦恼,那些“千古一帝”们与太子(下)
(全文36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大清有一位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的人物,那就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康熙。
最开始了解到康熙的时候,是通过金庸的小说《鹿鼎记》,虽然韦小宝是主人公,但其喝酒赌钱无所不精、偷蒙拐骗心安理得,连迷倒姑娘这种事都做的出来,身上的流氓无赖性格实在是很难让人喜欢起来。反倒是小说的二号男主角康熙皇帝,年纪和韦小宝一样,却精明强干、宽厚仁慈,如果按照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康熙甚至能以皇帝的身份担当的其一个“侠”字。很多读者都深深被这个以满人身份爱戴天下万民的皇帝所感动,康熙皇帝就这么靠着《鹿鼎记》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金庸老爷子的小说来源于历史,历史中的康熙虽然是皇族身份,但是少年时期却过的凄惨无比。一出生就得了天花,在古代天花基本上是不治之症,就是成年人得了也难得善果,更何况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因为天花会传染,康熙的老爸顺治帝就让奶妈带着小康熙到紫禁城外哺养。因此康熙小时候从来没有在自己的父母膝下承欢过。不过好在天花之症并没有危及性命,仅在脸部留下几个细小的麻点。
康熙8岁的时候,老爸顺治帝突然病逝,临终前想起来康熙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便以遗诏的形式册立其为皇位继承人。仅仅过了两年,康熙的母亲佟佳氏又病重,小康熙“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但是终究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命。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至此,康熙出世天花,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小小年纪已经把世上的苦都吃了一遍。
当然这还没完,康熙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在位61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垦荒,致力治河;争取汉族士大夫官僚,励精图治;他又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奠定了清朝统治的基业。
从这些方面来看,康熙在治国方面的功绩,确实担当的起“千古一帝”这个称号。不过,有关太子人选嘛,那简直是一地鸡毛。
其实在康熙十四年,就已经早早地立时年两岁的二阿哥为皇太子了,然后:康熙在位61年,在古代这比很多人的寿命都要长,这就意味着,做康熙朝的太子,要面临以下事实:知道祖宗留下的万贯家财总有一天会是自己的,但是每天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流口水,在梦里幻想着自己做了皇帝的日子。
这种事吧,一天两天是不安,害怕自己干不好;一年两年,开始跃跃欲试,要为祖宗基业奉献自己;五年十年,心里有点痒,但也能安耐得住;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嗯,大概会这么想:我还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当上皇帝了?会不会我挂了,阿玛还没挂?这种想法再过几年,就会变成:妈的!不能再等了!拼了!
于是乎,君臣父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二阿哥趁着康熙外出围猎,妄图发动政变,但是却被康熙发觉,龙颜大怒,直接罢黜了已经做了32年太子的二阿哥。本来按照康熙的意思,希望孩子们引以为戒,好好做事,别天天胡思乱想。结果没有一个阿哥不在窥伺皇位,落井下石的、扯后腿的、阳奉阴违的,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就此彻底揭开了皇子们的夺嫡大战,弄得整个朝堂上下鸡犬不宁,老皇帝就此心灰意冷,开始感叹自己“孤家寡人”。
很多人说康熙晚年倦政,其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你想啊,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把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结果自己的儿子们却为了各自的利益斗得飞沙走石,连维持朝堂安稳都要苦苦支撑。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作为帝王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却连自己身边的人都得不到理解,能不寒心嘛,累死累活图啥啊?
于是那个精通各家学派,精明至极的康熙皇帝,开始变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政宽事省”、“凡事不可深究者极多”,同时还标榜仁政,对官吏尽量以宽松待之。
自古以来,中国王朝的官僚体系都不单单是为皇帝服务、为百姓服务的。组成这些官僚体系的也是人,本质上这些官僚体系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区别是对上对下的态度罢了。如果皇帝强势,那么官僚体系在皇帝那边就示弱一些,皇帝的一些想法政策就比较好施行。如果皇帝弱势,那么官僚体系就会强势,架空皇权,但是官僚体系对待下面可是一直强势的。只要皇帝一放松,必然会导致出现吏治废弛。
康熙以“仁”治天下,结果到了末年“大小官员,怠玩成习,徇庇尤甚” ,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官场贪污,弄虚作假,粉饰浮夸,搞得国库亏空,大清的盛世仅仅维持了几十年就出现了衰微的迹象。
但是康熙毕竟是康熙,对于国家出现的这些弊端,他心里清楚得很,只不过一来自己年纪大了,精力有限,而且心容易变软了;二来人一旦上了年纪,就要为自己的身后多想想了,不能多造杀戮,那样是会上史书的;还有个最重要的第三,自己那么多儿子呢,选出来一个合适的,这些贪官污吏,自己对付不了,那就交给后人去收拾他们呗!
老大无才无德;老二已经被废了,还是两次;老三能力不太行;老八比自己还“宽仁”,结党手段高明的一批,但是正儿八经的事一件也没干;老九、老十和老八一伙的;老十三人不错,就是年轻容易上头。。。嗯,纠结啊!
比来比去,老皇帝最终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身上,一个踏实肯干,满心朝廷;一个风华正茂,文武双全:嗯。。还是纠结啊!
最终让康熙下定决心的,是他与身边谋士的一席话:
今日征问:“诸子皆佳,出类拔萃者似为四阿哥与十四阿哥。然天下惟有一主,谁可当者?”
答奏:“惟有一法为皇上决疑!”
问:“何法?”
答曰:“观圣孙,佳子佳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
帝拊掌称善:“大哉斯言!”
康熙(雍正王朝焦晃饰)
这个圣孙,就是康熙的四阿哥的四阿哥,爱新觉罗弘历,一个身边人见过都说好的天才少年。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的时候,已经执掌大清60年了,垂垂老矣的老人见到了自己精灵活泼可爱的贤孙,这简直就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如意啊!于是弘历在10岁的时候,就被康熙指定入宫学习,亲自调教,意欲非常明显:这是大清未来的接班人!
这个时候,太子也就呼之欲出了,除了弘历的父亲皇四子胤禛,谁还能尽心尽力地为儿子稳固天下呢?这一点上,康熙倒是和明成祖朱棣想到一起了。
于是康熙便秘密建储,指定皇四子胤禛做了自己的接班人。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康熙清楚自己的四阿哥能力超群,也能一心为民,做皇帝的才能是有,但就是有时候过于“孤断”,难有容人之心,因此在弥留之际不忘反复交代新皇帝“善待臣民、善待兄弟”。之后便散手而去,一代圣主就此陨落。
胤禛在畅春园接圣旨遗诏继位,成了后世赫赫有名的雍正皇帝。至于传说中的什么胤禛改圣旨,嗯。。这种重大决定,一定是康熙和身边的谋士大臣反复斟酌过的,传位昭书是满文、汉文各一份,宣读传位昭书的人选也是康熙亲自指定的,这种情况下,改圣旨还是挺有难度的。
雍正继位之后,展现出了超强的工作能力与卓绝的奉献精神,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连批阅奏折这种事都能做到通宵达旦的地步,批阅的奏折每天最少写五六千字,最多的时候要写一万多个字,相当于每天写一篇论文,我滴乖乖啊,我现在天天码字几千就已经累的快吐血了,人家那可是毛笔字啊!996算啥啊?人家可是以九五之尊长年累月007呢!想想还有啥好抱怨的,干吧。
雍正(唐国强饰)
雍正这么辛勤,可就苦了下面的官员们。康熙晚年以“仁”治天下,这些松散惯了的王公大臣们,已经倦怠了几十年,猛然碰上一个天天打了鸡血工作的主子,那个难受啊,但是大家又没有办法明说,只能一遍遍地劝谏“皇上保重龙体!”结果雍正依然我行我素,朕就是要干!不光自己干,你们也得一起干!
得,这位爷是个这德行,那咱们也别劝谏了,陪着干吧。。。
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雍正实行了改土归流、耗羡归公,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得大清很快就度过了他即位之初的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平恶化的危机,为大清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相当稳固的基础,给自己的皇四子弘历留下了富裕的家当,为后期的乾隆盛世埋下了伏笔。
过于康雍乾三代,有人如此评价“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这就是康熙老爷子的眼光:我治不了你们,我就找人治你们!不光治你们,还能保我大清三代盛世!当然,到最后康熙老爷子担心的事情也发生了,雍正皇帝确实是个“孤君”,他的有些阿哥兄弟们,结局真的蛮凄凉的,这个时候那句古话很应景“无情最是帝王家”。
尾声
雍正身为皇帝,却依然每天辛勤工作,处理各种繁琐的朝政,很多事务白天来不及处理只好晚上通宵,时间久了肯定是不行的。身体早早就有了亚健康的信号,但是雍正皇帝却迷信用丹药调整自己的身体,结果最后由于重金属中毒再加上长期熬夜产生的一系列后遗症,便猝然离世。最终仅仅做了13年的皇帝,他在遗诏中所说:“志愿未竟,不无微憾”。这倒是真的,如果雍正能像康熙、乾隆一样,多那么一二十年的寿命,政局就会不同,夸大地说,也许因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未可知。
然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将熬夜视为常态,为了丰富自己的夜生活常常凌晨之后睡觉,实在让人担忧不已,在这里劝告大家一句:“熬夜伤身,早些洗洗睡吧!”
(全文完,谢谢观看,图片来自网络)
墨文心
· 广东好的很~ 田文镜我爱你~卸甲~狗儿的~
墨代王朝楼主
· 河南老《雍正王朝》了~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