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定三秦汉军的实际指挥者到底是谁?
说到还定三秦 , 有个题 ,总不能绕过 。那就是 ,汉军的实际指挥者 ,到底是哪个 ?
后人的评说 ,譬如楚元王刘交玄孙刘向的 《新序》中记载【 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譬如《三国志·魏延传》: 【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再譬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中说的 : 【 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
—— 我且不拿来用 。 因为这毕竟难以当做确切史料的 。 我就只拿史记 、汉书的记载 ,来分析还定三秦的军事指挥 ,到底是谁 ?
史记 、汉书中,大约有三处记载,跟此事有关 :
高祖本紀 :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復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項羽本紀 : 【是時,漢還定三秦。項羽聞漢王皆已并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
淮陰侯列傳,
上段 ——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下段 ——【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
三处貌似都在说,是刘邦亲自指挥,还定三秦战役的 。韩信最多只是提供策略 ,不是现场指挥 ,且作用不大 ,战功没有 。( 按某些人的话来说 , 诸将皆有封赐 ,独韩信没有 —— 可笑的是 , 韩信在彭城汉败后 , 能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閒 , 你看诸将哪个有 ? 即便大如曹参 ,也没那个记录 。 说明什么 ? 说明韩信地位不一般 ,不是有没有封赐 ,就能认定韩信在定三秦中的功劳 ,比诸将小的 。 且八月 , 刘邦马上拜韩信为左丞相 ,让去擊魏 , 这个左丞相 ,总比侯 、几千户厉害吧 ?)
话归正传 , 如果,我们说,军事上,是刘邦指挥的,韩信只是出出点子,做做谋士。那问题来了:
一 、韩信登台拜将就只是个故事 ? 大家看史记是怎么记载的 ——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吴起、司馬穰苴、陆逊怎么拜将的 ,我不知道 。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先想呼来给 ,敷衍得很。 在萧何强力说服下 , 才肯【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 把能做的都做了 。 要知道 ,这四样 ,在古人眼里 ,是极其隆重的 ,可以说是拜将的最高规格 。 这样拜出的大将军 , 在定三秦中只是个参谋角色 , 除了鬼信 , 连小孩都不信 !
二 、 光凭刘邦,能打赢还定三秦之战吗?我们知道,刘邦在汉中的头两个月里,是茫然不知所措的。一是怕项羽,二个也怕章邯。毕竟,这两个人,都不是凭自己的能力,可以打败的。在刘邦之前打过的所有仗,碰上的全是些不入流的人物,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强敌,他的担心是必然的。而由于刘邦的沮丧,带来的后果是,【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韩信汉中对,所有的分析,就在消除刘邦对项羽、章邯的顾虑。值得玩味的是,在军事上,司马迁没记下韩信任何话语。因为,军事上的事,在整个策略中,相对来说,是次要的。且也是韩信实际指挥的事,不需要刘邦太晓得,太清楚。至于某些人说 ,刘邦在西征时和前 ,曾击败过王离 、章邯 、李由, 那完全是瞎扯 ! 杠里击败的是王离别军 , 规模也不会大 。败章邯 、李由,是跟着项羽一起搞的 ,贴不上金 。章邯做雍王后 ,虽然经项羽杀降 ,气势大不如前 , 但军事指挥能力 ,还是高于刘邦及诸将的 。 要不然 ,在司马欣 、董翳都已投降的情况下 , 章邯还能凭借孤城 , 在汉军包围下坚持十个月 ,你换别人试试 。
三 、 下邑献计:【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弃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从张良的言语里,可间接看出,还定三秦,军事上,是由韩信指挥的。要不然,张良也不会平白无故地说: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因为韩信如定三秦只是参谋 , 能让张良认可的分量 ,是明显不足的 。 下邑献策 , 另一面 ,也证明韩信没去彭城 。张良在下邑举荐韩信 ,说明当时韩信在安全区域 。 至于有人说韩信在关中围章邯 , 没有实据 。从关中发兵 ,只有汉王与萧何有权 。韩信发兵(汉书语)与汉王会荥阳,且那么及时 ,大概略是韩信守在荥阳附近 。
四 、 樊哙见韩信言稱臣 : 查遍整个楚汉历史 ,没有樊哙跟随韩信的记录 ,只有还定三秦时有机会 。 樊哙凭啥对韩信这般尊重 ? 还不是定三秦时 ,韩信的指挥才能让樊哙服了 。 有人说诸将言庶子该坑之时樊哙怎么没有恭敬韩信,顺便抓韩信的就有他樊哙 。 这种表面文章 , 做给领导看的 ,也拿来说事 , 是不是有点可笑 ?
那史记 、汉书为啥不直接写韩信指挥了定三秦 ? 作为史家 , 皇帝需得到尊重 。 所以在刘邦在场的情况下 , 别人绝对不能抢功的 。 定三秦如此 ,京索之战如此 ,垓下之战亦如此 。
定三秦 , 用拜将 、 张良下邑说来证明韩信 。 京索之战 ,在列传里证明韩信 (汉书直接在高帝纪里记录 ) 。 垓下决战 , 用將三十萬自當之证明韩信 。
至于某些人说 , 蒯彻言韩信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没有提到定三秦啊 。 蒯彻所说的韩信功劳 ,都是独当一面时作出的 。 定三秦 、京索战 ,刘邦皆亲自坐镇 , 既然说功劳 ,自然不能抢占领导的呀 。
有个张敞的 ,论韩信事 ,这里跟着说一下 :
《汉书 赵尹韩张两王传》记载张敞给汉宣帝上了一封奏章,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 “累岁”,至少近一年。 有人凭此 ,说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 ,至少一年 , 韩信才得到重用 。 用这种解读 ,来推断还定三秦时 ,韩信没有指挥权 。
乍一看 ,还真是这么回事 。 其实 , 张敞论韩信 ,与蒯彻夸韩信功是一个调子 , 所谓“通”并非指得到刘邦重用 ,而是指达到了韩信自要的目的 。 张敞的通 , 蒯彻的功 ,都定位在韩信独当一面基础上的 。 从汉二年八月 ,被萧何举荐 ,到汉二年八月伐魏 , 正好与张敞所说的一年吻合 。
有人在多处混淆韩王信和齐王(楚王)韩信的关系 ,特别是常拿二人在汉中给刘邦的建议做妖 ,意思这两个韩信都在定三秦前献策了 , 所以 ,刘邦拜的大将军或许就是那个韓襄王孽孫韩信 。
我们拿史实说话 , 先看二者的区别 : 【韩信淮阴人 ,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 …… 后面有一大堆故事 ,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 ……】 后面又有一大堆故事 。 再看韩王信 , 【故韓襄王孽孫也 。沛公引兵擊陽城,使張良以韓司徒降下韓故地,得信,以為韓將,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 。】
熟读史记的应该知道 , 刘邦西征时 , 在潁川一带遇上了张良 ,在拿下韩地十数城后 ,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 。张良当时手下当有一帮人 ,其中就有韩王信 , 信就这个时候跟随刘邦的 。至于分封后张良入楚 , 那是因为项羽怪他帮过刘邦 , 韩王信仍留在刘邦军中 , 很正常的事 。
接着说二人的献策 :
韩王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
有一个人 , 就拿这记录 ,来证明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 , 这个韩信就是韩王信 。 看了他写的许多解释文字 , 或许我脑子不好使 , 至今没整出个头绪来 。
让我们来读读韩王信是怎么劝说刘邦的 —— 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 。(指出项羽对你不公 ) 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 指出应该出击的原因 。 但最多只肯定其鋒可用 ,却没谁能用 , 怎么用 。 韩王信从颍川一直跟随刘邦到汉中 , 有没有定三秦的本事 ,刘邦能不知道?) 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 。( 警告之语 ) 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 。( 鼓动之语 )
总结一下韩王信的劝说 ,基本在鼓动 。 但只说了 ,军心当立即用 , 时间长了 ,就不能再用了 ,却没说到根本的东西 —— 谁能领兵 ?
我们看看汉书萧何传一段记录 :【立沛公為漢王,而三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漢王。漢王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國,以何為丞相。】
刘邦一怒 , 什么也不管了 , 欲謀攻項羽 。 结果 , 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 。 萧何更是说 ,好死不如赖活 。 且拿出观点 “ 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 “ 怕刘邦不接受 , 最后使出杀招 ,说只要按我的话去做 ,定能扭转乾坤的 。 其中 ,关键一句话是 —— 養其民以致賢人 。 等贤人出现 ,帮你杀出汉中 ,图谋天下 。
而这个贤人 , 韩王信配得起码 ? 刘邦心里 ,自然是有数的 。 所以韩王信的劝说 , 刘邦也就听听 , 没多大反应 。 当然 , 刘邦是认可韩王信之才的 , 只是这个才 , 跟韩信比 ,差距太大 。
韩信的汉中对 ,我这里略去 ,只讲实质性的内容 。
汉中对出炉前,刘邦集团处于什么状态: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淮阴侯列传)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高祖本纪)
可以说是军心相当的不稳 。其时,虽有韩(王)信进言 ,但这些话,只是建议,没有实则性的内容,刘邦手下(包括自己)没有还定三秦的能力,故而未予采纳 。在韩信出现前的这段时间里,刘邦基本处在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状态。
直到韩信的出现。
韩信能为刘邦所用,一是由夏侯婴举荐。在举荐前,夏侯婴曾与韩信有过交流,结果是【大悦之】。短短三字,足以说明夏侯婴被韩信的高论深深折服。举荐给刘邦 。
而起到真正作用的,是相国萧何的强荐。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就跟“左右手”一样重要。萧何用实际行动 ——【月夜追】,和几乎要挟的话语,促使刘邦下定决心,用韩信为大将军,且做到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的最高规格拜将方式 。带来的效果是 —— 一軍皆驚。
在一切拜将的过程做完了之后,刘邦开门见山便问:“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这话,问得是很有分量的。萧何几次三番夸赞你的能力,你拿什么来为我谋画大计?如果按照有人的说法,韩信仅仅是提供了项羽内部军情的消息,我敢保证,刘邦立马会反悔之前的决定,弄不好,还要斩了韩信。【这个家伙,就是萧何口中的國士無雙?】
结果,刘邦听罢,大喜,自以為得信晚。
韩信拿什么话,来使刘邦听了大喜?
首先,韩信反问:“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这一问,我感觉,韩王信的进言,成了纯粹的废话 。在刘邦“然”后,韩信紧跟一句:“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四方面比较,可谓直戳刘邦内心 。因为刘邦自己也曾比较过,与项羽去斗,能行吗?他需要的,是有人能证明,我刘邦有更多的胜算。
而接下来,韩信为刘邦全面剖析了项羽的优势和劣势,使刘邦充分认识到,项羽表面虽强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由强转弱,因而要想击灭他并不是不能做到的。同时,韩信也为刘邦献上了操作方案:“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一言以蔽之,就是赏、赏、赏,最后 ,天下归你刘邦 !
对于摆在眼前的还定三秦问题,韩信更是拿对比法,让刘邦信心百倍。
至于进兵方案,那是军事 ,无需在传记里细说 。韩信既能指明大方向,还不能具体去操作?
说了这么多 , 某些人就是不服 , 就认为只看到漢王舉兵 , 没写韩信 。 本人实在没辙了 ,发疯一般地查找 。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终于被我找到一处 , 可令所有人信服的证据 :
何進韓信,漢王以為大將軍,說漢王令引兵東定三秦 。 —— 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翻成白话就是 : 萧何举荐韩信 ,汉王拜信为大将军 ,(韩信以汉中对)说服汉王 , 让他引兵东定三秦 。
总结一下 : 司马公或出于政治考量 , 在定三秦和京索战记载上 , 两次用了隐指手法 (其实别处也有 ) , 可谓高明至极 。然这种高明 , 却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毕竟 , 读史的人 , 本就不多 ( 古代也一样 , 今年来更甚 ) , 若能把史记楚汉史这样的独特文字真正读懂的 , 更是凤毛麟角 。 以致真相出现偏差 , 本质形成颠倒 ,事件的主角 , 韩信换做刘邦 ! 幸亏有班令史秉笔直书 , 方不使司马公良苦用心付之东流 , 两事真相得以还原 。 腐草之萤光 ,难掩天心之皓月 ; 蠢笨之雌黄 , 不盖神明之实情 。 定三秦 、京索战指挥者之争 ,可以休矣 !
龙旗卷
· 江西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