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借用了多少楚汉故事 ?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类历史小说 。 我定它为类历史 ,是因为三国演义演绎的 ,并不是名副其实的历史 ,而只是有那段历史的框架和诸多事件 、人物 ,不合历史的 ,明面的 ,就有七十多处 。老罗完全是拿虚构当快事 , 以文爽作乐趣 。
如果把那些虚构的故事拿走 , 我想 ,三国演义就将同隋唐演义一样 , 寡淡无味 ,直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虚构故事情节 ,对小说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 。
民间戏说,为作者罗贯中编撰三国演义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 如三英战吕布 、千里走单骑 、 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 舌战群儒 、 长坂坡 、空城计等 ,都写得绘声绘色 ,精彩绝伦 。让读者看了 ,大呼过瘾 ,拍案叫绝 。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故事极多。要凭空想象出那么多合理且又好看的故事 ,并非容易 。有个偷巧的办法 ,就是借用 。而演义借用最多的 , 就是楚汉历史 。粗略数了下 ,竟有十五处之多 。我把这十五个故事罗列出来 ,一篇一篇告诉你 ,源自哪里 ?
第一个:郭嘉献十败十胜之计。
这段出自演义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郭嘉给曹操看一封刚得到的袁绍书信 ,内容是向曹操借兵借粮 ,词意骄慢 。曹操看了很生气 ,对郭嘉说 :“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郭嘉回答曹操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下面便是论袁曹的十败十胜 。
这个桥段,照史记的哪处呢 ?依内容 ,是汉中对的翻版 ;按笔法 ,却是留侯世家中 ,张良借箸驳郦生橈楚權者之计一段 。郭嘉十败十胜论前说的那篇文字 ,就是汉中对的总结 。 而十败十胜论 ,则为韩信提出的勇悍仁彊的扩展版 。只是汉中对以三对四(刘邦三样 ,项羽四处),但整体的构架基本同 。笔法上 ,罗贯中用曹操的十胜 ,对比袁绍的十败 ,与张良借箸,所言八不可 ,形式上也一样 。可以这样讲 ,演义的这篇十败十胜论 ,借用了史记中两个地方 。
第二个:水淹下邳 。
这段出自演义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
在曹操围下邳久攻不下时 ,书中写到 :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嘉笑曰:“正是此意。”操大喜,即令军士决两河之水。曹兵皆居高原,坐视水淹下邳。下邳一城,只剩得东门无水,其余各门都被水淹。
该故事《三国志》并无记载 ,参考的是刘邦水淹废丘 ,逼死章邯的记录 。演义作为小说 ,写得自然生动 ;史记乃史 ,明事即可 ,故只用“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十数字 。
第三个:庆童卖主 。
这段出自演义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演义里讲的是国舅董承 ,在收到献帝衣带诏后 ,联络刘备等七人 ,伺机谋杀曹操 ,却因家奴秦庆童告密 ,计画败露的故事 。这梗来源,是《黥布列傳》 。作为史传 ,司马迁把此事写得活灵活现。老罗把来放到小说里,也不过是换了个身份而已。列传这节 ,讲的是淮南王英布 ,有个受宠的姬 ,去医家看病 。偏巧 ,医家的对门住的是中大夫賁赫。賁赫想巴结宠姬 ,在宠姬再去医家的时候就送上厚礼 ,还陪着喝了酒 。改日,宠姬在侍候英布的时候 ,若无其事地夸赞賁赫为人 。淮南王一下警觉起来 ,怒问:“你从哪里得知他的好?”宠姬只得把前面的事如实告诉 。淮南王起了疑心 ,当她两个有私情 。賁赫得到消息 ,怕将起来 ,就装病在家 。淮南王知道后,更加怀疑,发起怒来 ,要把賁赫抓入大牢 。賁赫感到大难临头 ,赶紧坐了驛車逃到长安 ,向刘邦告发英布意欲谋反 。淮南王派人追赶不及 ,料定事已败露 ,便把賁赫满门斩杀 ,兴兵反叛 。最后 ,被汉皇帝大军击破,身败名裂 。传中文字颇为精巧 ,一篇短叙 ,光医字就出现了四次 ,把起事的场面 ,写得十分到位 。而自以為、厚餽遺、恐、稱病、言變事、乘傳等词 ,又把賁赫耍心机 ,却弄巧成拙的心态、动作 ,刻画得入木三分 。
反观演义里,淮南王改成了国舅 ,中大夫变作了家奴 ,宠姬改成了侍妾 ,拍马屁变作了有奸情,反叛改成了谋杀 。洋洋洒洒数千字 ,大多在讲吉平受刑 ,庆童、侍妾之事 ,却如走马一般,几笔带过。演义里 ,说的虽是家奴、侍妾事,归根结底 ,脱胎于《黥布列傳》賁赫段。
第四个:吉平受刑 。
这段,同样出自于演义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吉太医行刺、受刑 ,事关董国舅结党谋杀,参照的 ,却是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里 ,赵相贯高、赵午一帮人 ,因赵王张敖受到高祖辱骂和不待见 ,愤愤不平 ,刺杀不成却在后来被冤家告发 ,捉到京城揽下全责 ,甘愿受刑的事件 。两相对照 ,皆写得跌宕起伏 ,惊心动魄 。虽然情节上有出入 ,但故事走向和人物结局 ,是差不多的,都死得壮烈异常 。
第五个:十面埋伏 。
这段出自演义,【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
十面埋伏,本是后代由史记垓下决战所引发来的一个虚构故事 。其中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的台词“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的台词 :“那重瞳有千般英勇,怎出的这十面埋伏?”此处的十面埋伏 ,都是虚指 ,形容韩信的埋伏圈层层叠叠 ,一道连着一道 ,如同天罗地网 。到底是怎样的包围圈 ,谁也说不明白 。只有到楚汉全传中去看一下 ,才能领略到场面的浩大 ,战况的激烈 。
演义在写袁曹仓亭战时 ,借程昱献计 ,描画了一场十面埋伏闹戏 。
毕竟这是个闲人凭空瞎弄出来的玩意儿 ,即便如罗贯中那样的大才 ,也不够想象 。故而在描述这段时 ,就显得简单潦草 ,走了个过场就算完 。这里须说明一点 ,【比及天明,赶至河上,曹军无去路。操大呼曰:“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众军回身奋力向前,许褚飞马当先,力斩十数将,袁军大乱。】如此场面 ,却又借用的是韩信的背水之战 。
第六个:犯长安 。
这段出自演义,【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
李傕、郭汜造反 ,兵进长安 ,被吕布击败后 ,李傕找来郭汜 、张济、樊稠商议 ,设计破敌 。
【却说吕布勒兵到山下,李傕引军搦战。布忿怒,冲杀过去,傕退走上山。山上矢石如雨,布军不能进。忽报郭汜在阵后杀来,布急回战。只闻鼓声大震,汜军已退。布方欲收军,锣声响处,傕军又来。未及对敌,背后郭汜又领军杀到 。及至吕布来时,却又擂鼓收军去了。激得吕布怒气填胸。一连如此几日,欲战不得,欲止不得。】而张济、樊稠乘机去打长安 。
此桥段,即是互保之法在战场上的运用 。素材来源于史记《荊燕世家》。—— 漢四年,漢王之敗成皋,北渡河,得張耳、韓信軍,軍脩武,深溝高壘,使劉賈將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燒其積聚,以破其業,無以給項王軍食。已而楚兵擊劉賈,賈輒zhé]壁不肯與戰,而與彭越相保。
其中的味道,大家自去琢磨 。
第七个:徐母自杀 。
这段出自演义,【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熟读演义的一定不会对此场戏陌生 ,毛宗岗当然也知道这故事的来源 。所以 ,在批文中说 :“毛批:徐庶之母与王陵之母,皆贤母也。陵母之死,恐其子之归楚;庶母之死,怒其子之归曹。然庶母不死于曹操召见之初,而死于徐庶既归之日,或恨其死之晚矣。予曰:不然。曹操非项羽比也,羽直而操诈。庶母即欲先死以绝庶之望,而奸诡如操,何难秘之而不使庶知,又何难于母死后假作母书以招庶乎?此不得为庶母咎也。 ”
史记故事,载于《陳丞相世家》内的王陵篇 。
第八个: 反间计 。
这段出自演义,【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此桥段是演义中相当精彩的存在 ,其故事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 。这一是素材来源好 ,二是作者极高的想象力 ,才能构思出如此神来之局 。其中的群英会和蒋干盗书 ,极好地描画出了周瑜和蒋干 ,一正一反 ,一诙一谐 ,一利用一被利用 ,两个角色 。
罗贯中写得好看 ,有一样却要归功史记 。没司马迁勾勒的陈平计间项羽 ,哪来的这出群英会和蒋干盗书 ?只是演义情节更加丰富 ,戏更加热闹罢了 。
第九个:激将法 。
这段出自演义,【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此节交战戏,读过《项羽本纪》的,一眼就能看出 ,借用的是其中的故事 。演义里曹洪守潼关 ,跟西楚大司马曹咎守成皋城 ,因经不起汉军百般辱骂 ,贸然出战 ,造成身死城失的结局 ,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只是演义里 ,曹操让守十日 ,曹洪没死 ;本纪里 ,项羽让守十五天 ,曹咎死了而已 。并且本纪里曹咎身边有个司马欣 ,演义里曹洪身边 ,也给配了个徐晃 ,很是有趣 。
第十个:水淹七军 。
这段出自演义,【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三国志《蜀書 關張馬黃趙傳》中 ,是有于禁七军被淹的记载 ,但那水不是关羽堵住水口到时放的 ,而是自然降雨 ,造成七军皆没 。罗贯中充分利用了这个关节 ,把它写成关羽用计 ,水淹七军 。这样,整个情节便有趣很多 。
只是这样,就成了史记中 ,韩信潍水战 ,水淹龙且的翻版 。大家可以找来《淮阴侯列传》,去对比一下 ,看我是不是在乱说 。
第十一个: 鸿门宴 。
大家都知道, 鸿门宴是史记里非常大的一出重头戏 ,其结果,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演义为了增加剧情 , 也演出了一场鸿门宴 。
这段情节出自演义,【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只是 ,里面的人物改了名字。项羽由刘备代替 ,刘邦由刘璋代替,范增由庞统代替 ,项庄由魏延代替 ,项伯由张任代替 ;少了张良、樊哙 。故事内容 ,也大大缩水 。精彩程度 ,自然跟真鸿门宴差距巨大 。演义里的那段文字虽属班门弄斧 ,但好歹让庞统 、魏延 、张任三个人物的性格立起一点,对情节的进展也有帮助 ,老罗自然乐得利用 。
第十二个 :藤甲渡河 。
这段出自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看演义的描写 :“魏延复回,赶到桃花渡口,只见蛮兵带甲渡水而去;内有困乏者,将甲脱下,放在水面,以身坐其上而渡。”并且前面有介绍 :“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沈,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 ”
我得承认,罗贯中精妙巧思 。但也不可否认 ,藤甲军的灵感 ,来自于韩信伐魏时的木罌缻渡軍 。
第十三个: 骂王朗 。
这段出自演义,【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演义里,诸葛亮骂王朗 ;史记里 ,刘邦数项羽十罪 。内容不一 ,但方式类似 ,都是斗法 。诸葛亮骂死了王朗 ,项羽箭射伤刘邦 ,异曲而同工 。
第十四个:暗度陈仓 。
这段出自演义,【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三国志内,诸葛亮从未破过陈仓。为了美化 ,老罗不惜用套娃的老调,把韩信暗度陈仓的故事移植过来 。这让魏延、姜维拜服得五体投地,也让读者惊叹诸葛亮神手段。
第十五个: 背水一战 。
这段出自演义,【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背水之战,让韩信用兵如神的美名流传千古 。此等好故事 ,罗贯中自然舍不得放弃 。诸葛亮已经暗度陈仓了一回 ,这次就让徒弟姜维担纲主角 。不过 ,井陉之战被司马迁写得太过精彩 ,老罗想复制 ,也只能是画面画皮 ,实难画骨 。
星海坊主
· 上海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城。月余,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禽布、宫,皆杀之。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反倒马超自己的就没这段)
山坡下的兰花楼主
· 江苏谢指出 。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