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用数据说话】雷霆应不应该效仿灰熊在选秀在首轮中后多选即战力?
最近(强行最近,因为自己手工弄数据花了不少时间...)有很多人眼馋灰熊这两年选的新秀。平心而论,最近几年灰熊的选择是联盟中最出色的之一,不光是高位选的莫兰特和山鸡都打出了身价,低位选的人也都有很好的表现,尤其是贝恩,狄龙和克拉克。这种高位天赋+中低顺位即战力的选秀策略也因此被一些球迷所称道,尤其是雷霆最近两年沉迷在中后段选择天赋和潜力股而发展不很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本文就是要回答是否在中后位置选择即战力是比选择天赋更好的策略?
简而言之,不是,选即战力基本上是比选天赋严格更差的策略。
为了对这一点进行回答和验证,我收集了从2006年开始到2019年结束的新秀数据(当然也可以更久,但是2006年以来的样本已经足够大了,2019年结束是因为2020年选秀的二年级生这个赛季还没打完),并且把新秀分为潜力组和即战力组。划分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也就是把大一大二参选的都归在潜力组中,大三大四参选的都归在即战力组中。对于国际球员来说,划分的标准是21岁,21岁以下统一归为潜力组,21岁以上归为即战力。这一个划分标准并不完美,但我觉得大体上是说的过去的。
对于球员的表现来说,我选择的标准是PER值。这个标准并不完美,但他有两个优点让我选择了这个指标,第一是这个指标基本上包含了球场所有的产出,你可以说某一个球员是个数据刷子,但数据刷子也需要有实力和上场时间(教练信任)来支撑,而后者也需要实力来支撑,因此总体来说还是说得过去的。第二就是这个指标是跨年度跨队可比的,大家都知道不同球队风格不同,现在和10年前的比赛节奏也完全不同,所以只去对比得分篮板这些基础数据显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公平的。PER值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年的nba球员平均per值都是15。
当然,对per数值我们也应该有所保留,因为某些篮板猛男的per值会非常高,也就是per值和我们对球员的实力认知不符,同时一些防守悍将和干脏活累活的可能实力不错但是per值就很低。当然瑕不掩瑜,对于我们这里来说PER值是基本够用的,而且我没有更好的数据来替代了。。。
我对于PER值的选择选了两个时点,第一个是球员的第二年,在经过一年适应期后第二年球员往往能够表现出他们更多的真实水平。第二个是球员的第五年,也就是首轮秀的第一个四年合同过去之后的第一年,这个时候更接近我们对于球员的长远水平的认知。
下面是一些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11-20顺位的第二年表现。
综述,从2006年以来一共有140名球员的数据可用,有3位从未有过他们在nba的第二个赛季,包括著名的火箭白诗人。PER值最高的球员是老鹰的科林斯,而90分位数的表现是小洛佩斯(白阿德,sga,斯佩茨和小萨博尼斯的per值接近),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的新秀打出了上述几个人的次年表现,就已经超越了90%选的11-20顺位新秀。中位数是凯子的小熊亚布塞莱(鹈鹕太子沃克和火箭莫泰接近),如果选择的新秀打出了上述三人的表现,那就超过了50%的11-20顺位新秀。
一个支持选择即战力的论据在于,即战力相比潜力股能够更好的适应nba,因此理论上来说在选择的即战力在第二年的综合表现应该优于潜力股们。
但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首先来看平均战力,这里我们仍然用的是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潜力组的第二年中位数选手是之前湖人的助攻狂魔马绍尔,PER值是12.66,和他比较相似的有鹈鹕太子沃克和Julian Wright。而即战力组的第二年中位数选手是刚刚被交易到湖人的瓦伦丁,PER值是12.12,和他比较接近的有之前在雷霆效力过的Justin Jackson和Rodney Carney。也就是说,即战力组的第二年贡献的中位数值并不如潜力组。
在高端战力方面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考察90分位数的表现,潜力组的90分位数,巧了,还是小洛佩斯,是17.66。SGA,小萨,斯佩茨,阿德巴约基本都比较接近,PER值都在17.5以上。而即战力组的90分位数是白阿德,PER值是17.74略高于潜力组,但往下就出现断崖下滑。事实上80分位数的现老鹰的德隆赖特PER值是15,要大幅度低于潜力组的80分位数开拓者努尔基奇的第二年PER值16.01。
因此,只看第二年,即战力组并没有表现出比潜力组更强的即战力,用per值来反映。
简略来说,对于21-30顺位的新秀来说即战力组同样没有在第二年表现出更强的能力。潜力组的前50分位数的PER值基本都要略高于即战力组。比如,潜力组的90分位数是我们熟悉的伊巴卡,PER值是17.7,而即战力组的90分位数是吉昂,PER值是17.26。对于中位数来说,潜力组是火箭小波特,PER值是12.57,要大幅高于即战力组的阿隆霍乐迪的11.64。
那么如果第二年即战力组的都比不过的话,到第五年是不是差距更大了呢?答案是,是的。
对于11-20顺位的新秀组来说,90分位数是太阳布克,第五年的PER值达到了20.64,而即战力组的90分位数是步行者勒维尔,PER值是18.32,差距被扩大到了2.3。而对于中位数而言,潜力组是现尼克斯的富尼耶,PER值是13.99,比即战力组的中位数前马刺投手贝里内利的12的per值要高差不多2。
对于21-30顺位的新秀组来说,即战力的90分位数是小南斯,PER值是17.37,略低于乔丹克劳福德的17.71(西卡是17.77,也差不多)。潜力组的50分位数是勇士鲁尼,per值是9.45,高于即战力组的中位数托尼道格拉斯的8.76。总体来说,差距没有11-20顺位那么明显,但同样相比第二年出现了一定的扩大。
抛开这些乏味的数据而言,如果我们只看自己的感官,2006年以来所有打满五年的新秀里,选的即战力能够打出大名堂的人要远小于潜力组。比如在11-20潜力组里,超级明星包括字母哥,小卡,布克,拉文,猪哥等等,还有一众好球员,相比之下即战力组的星味就要暗淡很多。最好的可能是汤神,还有比较好的比如勒维尔和武切维奇,但其他就不多了。
对于21-30选秀顺位差距就小了一些,潜力组里的明星有卡佩拉,西卡,伊巴卡,隆多,马刺茉莉,洛瑞,而即战力组里面有巴特勒,戈贝尔,乔治希尔,小哈达威,总体成色仍然不如潜力组。
因此这里的结论基本上就是,选择即战力并不是一个好策略,过去的选秀结果证明选即战力的天花板和综合战力都不如选择潜力股,尤其把时间放长远更为明显。当然,制服组要考虑的东西更多,看的明显要更细,同时选秀需要适配球队需求。但这至少说明无脑选即战力的策略是有问题的。而灰熊的成功也应该被视为制服组,教练组以及球队文化的胜利,并且更可能是一个个例,就像高位连选三个mvp一样,都是很难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其他一些结论:
球员生存真不容易。
我这里的样本都是首轮秀,同时还包括11-20顺位这些比较靠前的新秀。在nba从来没有打过第二个赛季的人在这280个新秀里有10个人,包括一些海外新秀就一直没来。总体来说球队还是给新秀机会的。但能成功打到第五个赛季的人就要少的多了。总共有89个新秀没有打到第5个赛季,也就是说接近三分之一的新秀都在第一份合同之后就基本上被淘汰了。这还是首轮秀。
很多球员出道即巅峰。一般来说大家都会期望球员一直进步,确实对于好球员来说会一年一年一直进步(当然也不总是如此),但对于很多球员来说出道就是巅峰了,可能一直不会打出生涯初期的影响力。这点对于顺位稍低的新秀尤其如此。可以从per值里看出来,比如21-30选中的新秀在第二年的中位数per值是11.87,也就是一半新秀都能打出超过这个数的表现。而在第五年中位数per值下跌到了9.26. 也就是说更多的球员被淘汰了,很多人的场上贡献也下降了。这可能和球队不给他们愿意的角色有关,因为低位秀的潜力更低,同时又有新人进来了需要培养和锻炼。
11-20选中的新秀情况好一些,总体从第二年到第五年per值还是有所进步的,中位数从12.37上升到12.87,但即战力组的中位数也有所下滑,从12.12到12。可以看出来天花板是多么难克服。
球队现在选秀在高位越来越喜欢潜力。在06-19年的140个11-20选中的新秀中,一共有91个潜力股和49个即战力。但球队并不是一直偏好潜力股。事实上在2011年以前,除了2008年和2010年,选中的即战力都是大多数。但自从2012年就开始有明显转变,11-20选中的即战力之后就从未超过3个,在2017和18年都是各一个(而且还失败了,分别是雷密熟悉的jj贾斯丁杰克逊和快船的小刚杰罗姆罗宾逊)。这可能和球队策略有关系,毕竟没有球队能拒绝天赋,也可能和球员端有关系,比如有天赋的球员都不愿意在大学呆很久才去进行选秀。总之,我们看到的趋势是更多天赋而不是即战力在更前面被选中。
SGA场均30分8助3断2帽
· 黑龙江那些天天和灰熊比的从来意识不到,灰熊是拥有了莫兰特和jjj,队内还有瓦蓝之后,才选的即战力,你雷选秀的时候队里就一个半兑现天赋的sga,这种情况下不应该选天赋?
星星点丶
· 浙江这种仿照灰熊的帖子我只想说,榜眼签和第四顺位各来一个,我不信雷霆起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