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割让始末
燕云十六州问题,是辽、宋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由来,可追溯到中晚唐时期。节度使制度的出现增加了唐朝内部军事统治结构的不稳定性,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了可能。其后,藩镇割据争夺以及沙陀、契丹等游牧民族势力的介入,加剧了北方战乱的局面。
幽州作为唐朝抵御北方势力南下的要塞,不仅作用尽失,而且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结果此地造成了藩镇力量与北方游牧族群势力相互混战或相互结合的景象。从幽州藩帅刘总无法治理而向朝廷交付幽州管辖权、唐朝又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开始,以幽州地区为中心的混乱局面即己为“燕云十六州问题”埋下历史的伏笔。
五代初期,幽州及地处云朔之间的“山后”地区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重要战略地带。“山后”地区与幽州地区具有几个相似之处。
首先,二者都是游牧势力活跃的地带,是“胡汉”融合之地,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资源输出地;其次,二者在地形上都具有战略优势,属于军事要塞;其三,这两个地区的统治权都在短时间内多次易主,军民政治态度比较灵活。
“山后”地区与幽州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各势力对“山后”的争夺实为争夺幽州的先声,并将这种争夺推向更为广阔的地理范围。到石敬瑭以献地为约,将之“割赂”给契丹,标志着燕云十六州问题”的形成。
石敬瑭“割地”之举,导致了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辖域而纳入契丹版图,对中国古代政治格局与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兴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人,在与中原政权频繁接触后,对于辖域管理、城市建设、商业与交通发展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刷新了古代北方民族政权的新气象。
契丹统治者在经营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演变出“城国”与“行国”并行的体制模式,在文化包容、民族融合、政治统一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首先,燕云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各民族相互间的矛盾与隔阂在这里得到磨合与消弭,成为民族融合的“熔炉”;其次,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相互濡染、借鉴,形成具有强大包容力的特色文化;最后,燕云地区的汉族士人及其文化表现,都对契丹辽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因俗而治”的统治理念得到肯定,并付诸实践和发展,使得当时南、北方地区的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这为分裂状态重归统一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虎扑JR0554185756楼主
· 湖北1.幽云十六州的地理概念 燕云十六州为幽(今北京)、蓟(今河北蓟县)、瀛(今河北沧州)、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 妫(今河北怀来)、儒(今北京延庆)、新(今河北涿鹿)、武(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 州)、寰(今山西朔州东部)、蔚(今河北蔚县)十六州。 但实际上,石敬瑭“割赂”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与北宋想要夺回的“燕云”地区以及辽亡后北宋实际接管的“燕云两路”在范围上有所不同;同时,在燕云地区中,哪些州属于“山前”,哪些州属于“山后”,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说法。 据《辽史》记载: (会同元年)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 这里具体给出了石敬瑭实际“割赂”给契丹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有“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山前、代北地”、“幽州等十六州”等说法,但唯独没有“燕云十六州”这一说法。 那么,“燕云十六州”中的“燕云”一词从何而来? 石晋割地给契丹之后,辽太宗将幽州“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又将云州建为“西京大同府”,北宋君臣尝谓“收复燕云失地”,将“燕京”的“燕”字与“云州”的“云”字连称为“燕云”,“燕云”一词大概由此而来。 但宋人口中的“燕云”地区只是一个笼统的地理概念,用以指代其想要收复的此前陷入契丹的北方边地,与石敬瑭实际所割之地在范围上并不一致。(民国二十年,《燕云十六州考》)。 如辽南京析津府統顺、檀、涿、易、蓟、景六州,易、景二州不属于石晋所割之地;又如石晋所割之地中的瀛、莫二州,已被后周世宗所收复,入宋之后划入河北东路。这进一步说明了北宋想要收复的“燕云”地区与石晋“割赂”给契丹的地方不一致。 此外,宋金联合灭辽后,北宋实际接管的地方与石晋所割之地也有不同。据《宋史・地理志》记载: 燕山府路。府一:燕山。州九、涿,檀,平,易,营,顺,蓟,景,经。县二十。宣和四年 诏山前收复州县,合置监司,以燕山府路为名,山后别名云中府路。 云中府,唐云州,大同军节度。石音以赂契丹,契丹号为西京。宣和三年,始得云中府、武、 应、朔、蔚、奉圣(新)、归化(武)、儒、妫等州,所谓山后九州也。 北宋燕山府路中的平、营二州,在后唐时期就已陷入契丹,要早于石晋割地;易州为北宋雍煕四年时陷入契丹,要晚于石晋割地;景州为契丹所置;经州本属蓟州玉田县。 由此可以看 出,北宋实际接管的地方与石晋所割之地并不一致。后人将北宋所设的“燕山府路”与“云中府路”中的“燕”、“云”二字连称,用以描述北宋时期想要收复的北方边地。但实际上 宋人不可能提前知道他们能收回哪些地方。因此,宋人口中所说的“燕云”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
虎扑JR0554185756楼主
· 湖北石敬瑭所割之地为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个州;北宋想要收回的“燕云”地区只是一个笼统的地理概念;北宋实际接管的“燕云两路”与石晋所割之地有所不同。我们今天所说的“燕云十六州”即石敬瑭所割之地。那么,在燕云地区中,哪些州属于“山前”,哪些州属于“山后”?明朝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中有如下记载:太行首起河内,北至幽州。今由广平、顺德、真定、保定之西,回环至京都之北,引而东直抵海岸,延袤二千余里,皆太行也。从镇、泽、定、潞诸州而言,则曰山东西。自燕云诸州而言,则曰山前后。石晋以山前后十六州入于契丹,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盖太行隔绝东西,实今古之大防。可知“山前”、“山后”是太行山前后。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州)二州在太行山以东,泽(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长治)二州在太行山以西;幽、蓟诸州在太行山前,云、朔诸州在太行山后。顾祖禹还引用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说:幽、蓟、瀛、莫、涿、檀、平、顺为山前八州,新、妫、儒、武、云、应、朔、寰为山后八州。平州先没,寰州后置,故十六州有寰州而无平州。“山前”的平州(今河北唐山)在后唐时陷入契丹,“山后”的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是后唐时由朔州分置而来,这样就变成了幽、蓟、瀛、莫、涿、檀、顺“山前七州”;新、妫、儒、武、云、应、朔、蔚、寰“山后九州”。之后,这“山前七州”与“山后九州”被石敬瑭“割赂”给契丹。顾炎武《京东考古录》中有云:晋高祖所割以裨契丹者,山前之州七:曰幽、蓟、瀛、莫、涿、檀、顺;山后九州:曰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顾炎武所考契丹所得十六州之地正好与石晋所割之地相符合。由此推测“山前八州”、“山后八州”是平州陷入契丹、后唐新置寰州之前的说法,十六州归入契丹统治后,则称为“山前七州”与“山后九州”。到了北宋末期接管燕云地区之时,设置“燕云两路”,与石晋所割之地有所不同,因而又有“山前九州”、“山后九州”之称。综上所述,“燕云”、“山前”、“山后”等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它们随着燕云地区政治、军事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关于燕云十六州问题的讨论,可以从晚唐的“幽州乱象”与契丹对幽州地区的觊觎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