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个人认为目前国内最好的二战片《金陵十三钗》

avatar
关注

欢迎您点开这篇文章。,该账号与微信属同一人管理,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转发和讨论。

(全文共13768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一·观影背景

我记得是前天的时候。那一天天气很晴朗,月亮很大。在我的印象里,那天的月亮的大小在我的记忆里是排得上号的大的。

大概是晚上9:30还是20左右的时间,我推开门走进家里。看见我的父亲在看电影。

场景是个日本兵在往稻草里刺着些什么。

然后画面给到了两个惊恐的女孩子的脸,很显然她们是在躲避这个日本兵的追捕。

这个片段的运镜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向来是看重电影画面质感以及运镜方式的人,可以说这个运镜一下子就把我给锁住了。

我也坐下来,跟我的父亲一起看这部电影。

大概不久之后,我的伯伯也走了进来,他问我爸:“在看电影啊?”,我爸回他说:“是的,我都没想到这里有免费的电影可以看(指电视机),《金陵十三钗》。”

后面他俩聊的内容我大概就没有听下去了,大概是聊一些抗战的历史的内容吧。电视机中,画面已经来到了一个美国人跟一个日本兵对峙的场景。


是的,这部电影我并没有从头开始看到结尾。但我觉得这并不影响我在豆瓣给它评分、亦或是我写下这一篇文章。我属于中途插入式看完电影的。电影的结束时间大概在晚上的11:45分左右,而且前面的内容,通过后面的情节我大致也能猜出来,并不需要借助其它的手段。尽管前面遗漏的部分不算多,但是通过后面的内容我能大致推理出前面的内容。这说明《金陵十三钗》的叙事逻辑是流畅且丝滑的。它不存在叙事过程上的突兀。我想这是它能够层层递进引人深入的原因。


对于国产战争片,很多人可能一下子联想到的就是部分爆米花电影,比如前段时间的《长津湖》,再远一点的《红海行动》、《战狼II》等全篇充斥主旋律的爱国战争电影。但是今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说的就是:战争片不只有这种爆米花式的电影,它还有另外一种模式。那就是今天我们要聊到的《金陵十三钗》。





二·剧情概述(本片没有复盘,因为无法复盘。有些剧情和台词也许对不上,也许有所缺漏或有所空增,敬请见谅。推荐观看原片,一切尊重原片。)

接下来是从我的观影时间和角度切入,对剧情的大概讲解(涉及剧透,但我相信一定不会影响观影体验):

电影故事的发生时间应该是抗战时期日军即将攻陷南京城。


此时的南京城一片乌烟瘴气。国民政府军能撤退的都撤退了,不能撤退的都战死了。日军即将掌控整个南京城,南京市民陷入了日军的魔爪,危机重重。


此刻,应该只剩下由李教官(佟大为饰)率领的一支突击队了。

这支突击队人数不多,十几号人左右,原来可能不只这个规模。


现在这批躲在掩体里的军人们正在等待突击的机会。还差一个街区,他们就能突破南京城里日军的围剿,冲出南京,保住自己的有生力量,为日后的抗日战争作充分的准备。


就在这他们躲在掩体里等待机会的时候,远方的轰隆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群四下逃散的女学生。

                           

她们正值豆蔻年华,身上穿着的都是教会学校的衣服,此刻她们惊惧不已,拼了命的飞跑。她们的身后则是一群追赶的日军。


李教官知道这帮日军为什么要追赶这批女学生,他于心不忍,对部队下令解救这批女学生。


最终,在军人们的帮助下,这帮女学生成功的逃出了日军的魔爪,但部队也暴露了行踪,最终在日军的坦克及重火力的打击下,部队仅剩下李教官和遭遇重伤的年轻士兵浦生,突围计划宣告失败。


前文中,与日本兵对峙的美国人约翰(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最终取胜。这个美国人是个殡葬师,他不远万里来到南京是为了完成给一个当地牧师做殡葬的任务以换取金钱,不想的是,南京城遭到了日军的进攻,他也被卷进了这场风暴。

       

两个女学生将他带到了她们的教堂学校。此时,其它逃命的女学生也都逃回了教堂学校。她们都一起埋怨原来那两个带美国殡葬师回教堂里的一个叫书娟的学生。原来,书娟的父亲就是教堂学校的校长。娟父只准备了让书娟一个人逃离南京的条件,但书娟却想让所有的同学们一起逃离。在她们逃离的过程中遭遇了日本兵。其中一位女学生为了保护同学们不暴露,藏在稻草堆里遭遇了鬼子的刺刀扎刺(就是前文的描述)而遇害,临死前也没发出一丝声响暴露同学们的位置。鬼子刺扎试探完后离开,她们再次逃离,又被发现,只不过这一次被李教官的部队解救了下来。

       

女同学们都一起在埋怨书娟与娟父,她们中间产生了矛盾与争吵,还好,一个叫乔治的小男生阻止了她们的矛盾升级。


乔治是神父校长收养的孩子。从小这个男孩子就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敲钟、打扫卫生。因为战争的发生,神父校长不知所踪,女孩子们又惊慌失措,作为唯一一个男生的乔治承担起了教会话事人的职责。他会一点简单的英语,因此他与约翰沟通,希望他修好教堂院子里坏掉的卡车,帮助教堂的女学生们逃离已经沦陷的南京城的魔窟;或者是假扮牧师,来保护这座教堂的安全。

     

但约翰毕竟本意只是一个来做殡葬的生意人。凭借他美国人的身份,日本人不敢动他,他可以安安心心的在教堂里躲着,搜刮教堂的钱财,享受神父的卧室。对于这个殡葬师一心只索要钱财的行径,乔治将教堂里所有的财产情况隐瞒。殡葬师没有办法,但苟在教堂也比出去外面要安全的多。因此约翰就赖在了教堂里。

突然教堂的大门又叩响。门外是一群聒噪的女人。

她们大概十几号人左右,都是浓妆艳抹的烟尘女子,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她们吵吵嚷嚷的要乔治开门,好让她们进去避难。教堂的圣神气息与这些女子们的风尘气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乔治一再拒绝,并让这些女人去到城西的安全区避难。


但此刻的南京城哪里还有什么安全区?这些女人无需顾忌。她们当中的部分强行翻墙越入了教堂,从教堂里面把门打开了。十几个姐妹浩浩荡荡的“杀”进了教堂,乔治只得做出让步,让这些风尘女子进入了教堂。这部分对峙的经过全部都收入了女学生们的眼底,她们在教堂的楼上怒视着这些女子。充满神圣以及封闭气息的教堂顿时破了一个缺口,里面满满的都是胭脂味。


她们称呼自己为“秦淮河女人”。


秦淮河女人们的话事人是一个叫玉墨的女子(倪妮饰)。区别于其它的女人,玉墨明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举手投足间的优雅完全区别于其它的秦淮河女人。你第一眼看到她可能会认为她是大家闺秀,亦或是高层社会的交际花,完全不会将她与那种地方相勾连。

殡葬师发现了这群女人的出现,他坐在窗台上,向院子里的女人打口哨。他认出了这些女人的身份,放荡不已,毫无顾忌。


秦淮河女人们对这种挑逗也算得上是久经风浪,她们一起回击,风姿绰约的踏进了教堂的大门。


乔治将秦淮河女人们安排进了教堂的地下室,这个地下室建造的相当的隐蔽。不是内部人员完全无法发现。或许是为了避免教堂的神圣气息被秦淮河女人们的风尘气侵蚀,又或许是不让这群女人的聒噪招惹来日本兵,乔治不得已将这群女人安排进了地下室。

或许神圣气息和风尘气天然就是矛盾的,秦淮河女人们很不安分。她们第一时间就发现了藏在地下室里乔治对殡葬师隐瞒的“教堂的财产”——一箱箱酒。这些东西是日后要换钱供教堂发展用的,乔治没对殡葬师说但秦淮河女人们立刻就发现了这堆“遗产”。她们争相开箱开瓶品尝美酒,这也引来约翰的注意。显然,教堂的财产完全暴露了。

女学生们加重了对秦淮河女人们的蔑视,秦淮河女人也毫不理会这些学生,她们之间有天然的隔阂。


此时,作为秦淮河女子话事人的玉墨找到了殡葬师,两人展开了对话。


玉墨是会英语的。她希望殡葬师能动用美国人的身份将她和她的姐妹们带出南京。但殡葬师显然一幅浪荡公子的态度,这个时候的他明显只是把玉墨当成了一名普通的妓女,他拿出了小费,想招呼玉墨为他服务,但是玉墨回绝了他。玉墨清楚地表达:“要是你能将我们带离南京,我会拿出你无法想象的回报,包括她的姐妹们也是如此。”

           

对话结束,玉墨给殡葬师留下了一个香艳的背影。看着这个优雅的东方女人的绰约的背影,这个西方男人的心颤动了一下。

      

此时,李教官拖着重伤的年轻士兵浦生也溜进了教堂。李教官知道自己已经难以逃离南京。他现在放不下的只有浦生。浦生的年纪跟这批女学生差不多大,是路边捡来的小娃子,逃难路上几乎要死了,给士兵们救了起来当了兵。李教官和乔治、玉墨等人商量,将小浦生留在了地下室由秦淮河女人们照顾。秦淮河女人们起初非常讨厌李教官和浦生,要是给日本人搜出教堂里藏有中国士兵,那后果不堪设想。但李教官也相当自知,他说:“我只想让浦生走的温暖一点。”,之后他毅然离开了地下室。

此时教堂的地面上是李教官、玉墨、乔治、殡葬师和女学生们。李教官看着玉墨、乔治和殡葬师,一再强调要保护住这一批女学生。要是女学生们最终还是落入了日本人手里,那他的兄弟们也算是白死了。

   

李教官不懂英文,殡葬师不懂中文,只有玉墨和乔治能同时使用双语交流。李教官连夜趟出教堂,休息在了对面的废墟。书娟看着正在交流的三人心里五味杂陈。她不知道未来是什么,自己又能够做什么。

秦淮河女人里,有一名叫豆蔻的女子对重伤的小浦生格外的的照顾。她对其它的女人说小浦生很像他死去的弟弟。她整天整天的坐在小浦生的身边,抱着他,边哄他边照顾他。或许是真的是像死去的弟弟,亦或者是可怜,豆蔻的母爱泛滥了。她在小浦生的身边,嚷嚷着要嫁给他:“你家里有田吗?”小浦生回答:“没有。”“那你亲人们呢。”“都死光了。”“这么可怜啊,那你娶我好不好?”“......”“我弹琵琶,你拿根棍,要饭,给你妈吃!”......

                           

豆蔻手上有一把只有一根弦的琵琶,她拿着这把琵琶给小浦生弹奏她们楼最有名的歌曲:《秦淮景》。她希望自己的琵琶重新有四根弦,好让她的小浦生听她好好的给他弹一曲《秦淮景》。


这天晚上,在酒精的作用下,殡葬师躺在地上耍无赖,他充分散发着西方男性的自由野性,穿上了牧师的衣服耍酷并请求玉墨与他媾和。此时的玉墨在经过与李教官的交流后得知了现在这批女学生们的处境。这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辛酸往事。她与约翰交流,希望约翰能保护这些女学生。约翰依然是回绝的口吻。他问玉墨为什么。玉墨依然拒绝了约翰。但是在今晚的对话过后,约翰对玉墨的感情已经有了改变。这天晚上他喝的酩酊大醉,倒在地上睡了一晚,直到第二天一声枪响将他惊醒。

      

原来第二天早上秦淮河女人们与女学生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秦淮河女人要借用教堂的盥洗室洗漱,但教堂的女学生们认为这有辱教堂,坚决不肯让步。双方扭打在一起,直到一颗子弹穿透了一个女学生的喉腔。

日本兵疯了似的杀进教堂来找女人。秦淮河女人们躲进了地下,只留下女学生们在教堂地面上四下逃窜。


饥渴坏了的日本兵看见女学生们顿时凶光大放,他们猥琐的淫笑、大声叫唤着“有处女啊”并猛虎入羊群般的围堵一个个才豆蔻之年的教堂女学生。


女学生们终究逃不过日本兵的围堵,她们被日本人揪着头发在地上拖拉,被残酷的撕扯去遮蔽体肤的校服,每个女学生都至少被两到三个日本兵抓住,一点一点地被拖入地狱的深渊。


秦淮河女人们躲在地下室大气都不敢喘。她们占据了女学生们本来可以躲藏的地下室,听着地面惨绝人寰的哭喊,她们动也不敢动。


在二楼房间的约翰吓得躲进了柜子。但他在慌忙关上柜门的过程中看见了自己身上穿着的昨天为了挑逗玉墨而穿上的牧师服。或许是想起了玉墨和李教官的话,又或者是人道主义精神的散发,他不忍心看到这批才十三四岁的少女被日本人侮辱,他毅然的踏出房门,喝止日本兵的猪狗行为,并让女生们躲到他的身后。

        

但是,早已不是人的日本士兵怎么可能甘心?他们在短暂的停止后再次对女学生们进行了抓捕。其中有一名女学生直接从高空摔落,摔死在了地板之上。


书娟也陷入了两个日本兵的魔爪,被撕去了衣物。书娟即将受辱之时,堂外枪声响起,两个将书娟按倒在地的日本兵应声落地。


原来是待在教堂外的李教官。他经过简单的布置之后迅速的开枪吸引了日本人的视线。日本兵立即集合向外巷搜索去。


经过惨烈的战争之后,李教官壮烈牺牲,这支日本兵队伍也全军覆没。

                        

此时,一位汉奸模样的人带着一群日本军官来到了教堂。与前一只日本兵部队不同。这支部队的军官长谷川慰问了约翰。他向约翰与所有女学生道了歉,在钢琴上弹唱了一首自己家乡的歌曲。这个歌曲是思想的歌,饱含感情的歌声仿佛真的安抚了女学生们。长谷川便提出以艺术的名义,要在两天后来看约翰与女学生们的祷告演唱。他以保障安全的名义封锁了教堂,并时刻安排了重兵把守在教堂左右。

                                 

这个汉奸正是书娟的父亲,这座教堂的真正主人。他当汉奸只为了能保住书娟,即他的女儿。约翰与娟父谈话,他希望娟父能帮他准备修理卡车的工具以及通行证,匆匆的聊天之后,娟父表示了自己的无能,只想保护女儿的目的就准备离开了。书娟含泪痛斥父亲的作为,娟父万般无奈也万般无能,只能灰溜溜的离去。

         

总算是获得了一小阵子的和平时光。秦淮河女人们纷纷从地下室里出来向女学生们表示歉意,但女学生们并不理会。双方的气氛彼此之间降低到了冰点。也许是约翰今天的挺身而出感动了玉墨,玉墨对这个异域的男人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情。约翰和玉墨可以逐渐的开始聊一些私人的话题了。玉墨表示自己很讨厌络腮胡子的西方人。同时的是,书娟或许也对今天这个成熟与勇敢的西方大叔产生了懵懂的情感。书娟是会英语的,无论是普通话的对话还是英文的对话她都明白。看见此时自己最讨厌的一类人跟约翰站在一起,书娟的心里更加的复杂。这是不是妒忌,还是其它的什么,书娟自己也不知道。


这天晚上,约翰刮去了胡子。

小浦生每况愈下,脸色已经难看至极。豆蔻怕再是弹不上一曲《秦淮景》她的小浦生就再也听不到了。她拉着自己正巧也想回楼里找一对耳坠的小姐妹香兰夜里爬出了教堂想回到青楼里找一副自己的琵琶弦。


次日早晨,秦淮河女人们发现了豆蔻和香兰的失踪,她们马上告诉了玉墨。


玉墨恳请约翰出去寻找豆蔻跟香兰,因为现在的南京除了鬼子还是鬼子。万一两个女人遭遇了日本人,那就是无法想象的灾难。

       

约翰应承了玉墨,乔治跟着约翰一起出去了。在寻找的过程中,约翰顺便想寻找一些修理院子破损卡车的工具。他在路上遭遇了另外一名美国友人,美国友人要求约翰立刻跟随他离开南京,但约翰没有。

        

豆蔻和香兰总算回到了楼里。搜寻一番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二人赶紧离开。街上到处都是在搜寻民女的日本兵。二人一番躲避本来已经甩脱了日本士兵,不料豆蔻丢失了本来找到的那副琵琶弦。在返回找寻的过程中二人不幸遭遇一行日本兵,七、八个畜生蜂拥而上,二人遭遇了惨无人道的侮辱并被残忍杀害。

   

约翰寻到了二人的尸体,依然保留着生前的惨状。他将乔治隔离在外,安葬了二人,并带回了那一副沾着豆蔻鲜血的琵琶弦。


回到教堂,约翰只得对玉墨及其它秦淮河女人说:“豆蔻和香兰是被榴弹炸死的,她们没有受苦。”


秦淮河女人们泣不成声。鲜血沾染的琵琶弦被装在了琵琶上,女人们为小浦生一起唱了一曲《秦淮景》。


那晚,约翰和玉墨又一次的彻夜长聊,玉墨向约翰短暂的提及了自己的身世:原来玉墨也曾在教堂读书,那时候她的外文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被班里学生夸洋气,直到13岁时遭遇变故,才沦入了黑暗里。但至于是什么变故,她向约翰做了隐瞒。

               

次日早晨,小浦生迎来了自己的大限之时。


下午,娟父溜入教堂之中。他带来了所有的约翰所需要的修车工具与仅供一人使用的日军通行令,再三恳求约翰将他的女儿保护出南京城。约翰恳请娟父再多做一些什么,娟父说自己实在无能为力,他已经不顾一切,只求能让女儿平安。

次日下午,长谷川如约而至,他来听女学生们的演唱。

           

秦淮河女人里有一个叫小蚊子的女人。她终日只抱着一只猫,仿佛她的世界里也只有这只猫,那天下午,这只猫跑到了楼上去。


小蚊子不顾一切,上楼寻猫。此时表演已经开始,她找到了猫,躲在了女学生们背后的墙后。


就在演唱结束的刹那,小蚊子怀里的猫突然跃出,小蚊子下意识的蹿出,被日本军官发现。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书娟挺身而出,她大胆的骗长谷川小蚊子也是学生里的一员,因为上次的日军部队暴行导致校服不够,为了保证演出的完美性所以没有安排她登场。


长谷川没有过多的表示,他向约翰递交了次日下午日军举办的“占领南京庆功仪式”的请柬,邀请约翰的学生们去为仪式献唱。

此刻,约翰终于知道了长谷川为什么要封锁这一方教堂的原因。这群女学生对日军而言只是一群处女,她们将会被作为最重要的东西贡献在这个庆典当中。这个庆典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地狱。约翰恳求长谷川停止这种完全丧失人道的行为,并提醒长谷川那天安抚女学生时唱到过的歌曲。长谷川表示自己仅仅是执行军令,说罢便离开了。余下的一个日本军官点清了女学生们的数量:包括小蚊子在内,一共13个。


约翰完全无法开口跟孩子们讲清楚她们要去面对什么,他只得骗女孩子们说:“那就是一个庆典,有好吃的,有好喝的,有舞蹈,有歌唱。”乔治和小蚊子发生了争执,小蚊子不想去,但乔治反讽她道:“你是不得不去了!”小蚊子一气之下将宴会所要发生的真相全部交托出,她自然也知道宴会的真正目的。“强奸”这个词深深的冲击着每一个在场的女学生们。


秦淮河女人们也得知了这个消息。当晚,玉墨跟约翰长聊,她说:“她想替她们去。”


约翰早已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具有特别魅力的独立东方女人,他说:“你知道我无论如何不会让你去。”

                             

玉墨向约翰交代了自己13岁的那一场变故:她遭到继父的强奸,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摧毁,从此被迫开始接客,走向了黑暗。


当晚,以书娟为首部分女学生策划了跳楼,她们宁愿跳楼身亡,也要守卫自己的贞操。


乔治、约翰和秦淮河女人们通通爬上了钟楼,看着面前一个个泪流满面却无比坚定的面孔,或许是过去的痛苦往事刺激了自己,玉墨脱口而出:“我替你去。”


这些秦淮河女人在书娟这样的女学生的这个年纪可能就已经开始被迫接客,可能她们的人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慢慢的沉沦在了黑暗里。看着这些年轻的女娃子们,再想想自己在她们这个时刻的遭遇,百般滋味缠绕在秦淮河女人们的心头。她们没能以死守洁,就是为了能好好活着;如今看着这些豆蔻年华的孩子们即将奔赴地狱,重蹈自己的覆辙,她们于心不忍。而如今,书娟等孩子们又要以死守洁,这大大刺激了她们。在听到玉墨带头喊出:“我替你去。”之后,秦淮河女人们一个接一个的说出:“我帮你去。”


趁着孩子们犹豫以及不注意,女人们和约翰趁机救下了这些刚烈的女孩子们。


回到了地下室,秦淮河女人们的心里是沉重的。她们的职业虽然不光彩,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能接受明天即将发生的事情。


此时,玉墨吟了一句诗:“你们知道,从古时候起,人们就是怎么看我们的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他们是这样说我们的!既然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做一件大事,让他们看得起我们?”


“对,那我们就去做一件大事,让他们好好看看!”

   

女学生们为秦淮河女人们送去了新的校服,秦淮河女人们为女学生们齐唱了楼里的招牌曲目《秦淮景》。在书娟的视角里,姐姐们由远到近走来,在流光与虚无中慢慢的消逝,这正如她们所说的:“妹妹们,你们看好咯,记清楚姐姐们的厉害!”


秦淮河女人们四下里退去准备了,书娟等女学生们问约翰:“她们会怎么样?”,约翰沉吟了一会儿对着女学生们笑道:“她们对付这几个日本鬼子是绰绰有余了,这是她们所擅长和专业的东西。”书娟一下子懂了,她绷不住了,嚎啕大哭了,她对眼前这个大叔哭着说了对不起。


约翰安顿好了学生们,再次找到了玉墨。此时的他要发挥他殡葬专业了。之前只是给死人化妆。没想到这次是要为活人化妆了。


约翰问玉墨要几岁的妆容,14岁怎么样。玉墨说她想要13岁的,13岁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就让她一直留在13岁吧。


玉墨问约翰为什么要干这一行,约翰说,他起初是为了给自己死去的五岁的女儿画殡妆,因此每次做这件事的时候他都要求完美。


约翰对玉墨说,等战争结束了,他会回到中国找她,他要把她带回他的故乡,带回美国。玉墨说:“今天就带我上天堂去吧,过了今天,我的身子就不属于我了”


/


当晚,画完妆的玉墨回到地下室,秦淮河女人们纷纷夸奖玉墨像一个学生妹。她们一个个卸下自己的妆容,脱去自己最漂亮的衣裳,一个一个安安静静地躺着,等着约翰帮她们准备学生妆。

秦淮河女人一共只有12个,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也得去一个女学生。这时乔治跑了出来,他哭着恳求约翰帮他化个女妆,他说:“我的一切都是神父给的,他要我做的只是保护好教堂、保护好同学们,但是他没做到。”他希望自己能成为第十三个人,约翰同意了。

乔治拒绝了约翰教他的逃跑计划,他说他要一直待到最后,为约翰争取时间。在日军启程押送秦淮河女人以后,约翰将使用卡车将学生们带离南京,在娟父工具的帮助下,约翰已经修好了教堂院子里破损的卡车。


秦淮河女人们最后一次照了镜子,看着镜子里自己的学生打扮,她们可能也幻想着这就是真的,她们在这个年纪在教堂里好好读书,最终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她们摔碎了镜子,每个人包裹好了一块碎片,藏进了衣服里。


她们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转赠给了妹妹们,有的是一个镯子,这是某个男人向她承诺要带她走所留下的证物;有的是自己所有的积蓄,这是她要为自己赎身用的......


小蚊子请求一个女生找到她的猫,因为她的猫就是她的全部;玉墨送了书娟豆蔻的琵琶,琵琶上三根红丝,一根白丝。


秦淮河女人和乔治上车了,长谷川送了约翰一袋糖果和一只招财猫。


娟父此时也出现在了门口,他低声下气的恳求日本军官完成对他的承诺——放走书娟。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为了女儿的未来所做的最后的挣扎。


临行前,约翰为每个人发了一包糖果。在小蚊子即将情绪崩溃时,把手里的招财猫塞给了她。


这是约翰最后一次跟玉墨对视了,两人的眼神里充满了话语,却又充满着无言。


娟父一个一个地看了上车人的面容,没等他发出错愕的疑问,日本军官在车启程的一刻立即回头射击:“看到你女儿最后一面了吧,你去吧。”


约翰听到了枪声,他看到了尸体,但他只能赶紧招呼女学生们上卡车,在书娟上车前,他看着书娟温柔的说:“你的父亲不是一个坏人。你的父亲不是一个坏人。”


约翰发动了车,在南京城闸口给拦截了下来,他出示了通行证,但日本兵依然要开箱检查。


好在约翰提前将女生们藏在了货柜之下,教堂地下室剩余的酒成为了贿赂日本兵的物资,它们完成了作为教堂最后一笔资产的任务。


在无限的夕阳里,在约翰的脸上,卡车缓缓地驶向远方。


约翰回忆道:“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能帮娟父做殡葬。”


全剧终。

                    

三·个人影评


我想先从观影感受开始。

首先我想提出的观点就是:大部分的战争片,它的观影感受一定就是压抑的。

为什么不绝对呢,因为我们要考虑一些纯粹的爽片,这个道理跟某些爽文类似,咱就不再多说。

《金陵十三钗》的导演是咱们的老熟人了。前阵子有一部高口碑的电影《悬崖之上》,就是他的作品。没错,他就是张艺谋张大导演。许多读者们应该都对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的作品像《活着》、《红高粱》这几部,都是足以载入中国影史的作品,或是《影》这种极具个人色彩的电影,再或者是说《长城》这种比较公认的烂片。此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导演,包括不久后的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的导演,也是他。我想,中国影史如果有总统山的话,老爷子一定会是上面的一副面孔。


张老爷子对于镜头的把握绝对是国内众导演的顶尖水准,我甚至认为在国外也能占据一席之地。整部《金陵十三钗》(以下简称《十三钗》)的主色调就是冷色调,在配合故事推进的作用下一点点的加剧压迫性,使得整个影片处在阴郁的氛围里。在镜头的转换与画面的切换上始终保持画质如一,风格不变,这种流畅程度无与伦比。同时,在色调的转换上,张老爷子也拿捏得十分到位。就拿秦淮女们从远处走来的那一个镜头来说,我觉得国内能做到这个质量这个氛围的导演屈指可数。实际上,冷色调作为主旋律风格我认为是张老爷子的一些个个人特征。包括之前的《悬崖之上》,再比方说《影》,这些都是冷色调占绝大比例主旋律的电影。因此基本可以这么说:“老爷子要是拿出一部主色调是冷色调的电影,那这部电影的画面及镜头就至少是一个高质量的水准。”

全篇冷色调为主的风格相当契合这部《十三钗》,但这必然造成的后果是:观众会过于压抑。因为在整个《十三钗》的大致故事已经是这么沉重的背景之下,这种渲染无疑是更具有视觉压迫力的。前排提醒《十三钗》是一部非常非常压抑的电影,看了会EMO的那种。此外,里面不只是画面风格,还存在有大量的争议性画面,如果你想看,请做好充分的准备,带着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欣赏。


张老爷子想在这部电影里表达的东西是非常非常多的,我也一定是说不完的。我只能就着我的观影以及感受来跟大家说我想说的东西。


说完影片的风格以及主旋律,我们再来聊聊别的。


本片男主角约翰是一位殡葬师。他的演员是克里斯蒂安·贝尔。实话说,贝尔应该是我们的大熟人了才对,他的《诺兰三部曲》是影史里的经典,他对蝙蝠侠这一角色的饰演深入人心。一个能将“蝙蝠侠”这样一个多面体角色演绎到如此高的地步的演员,你不得不承认他的优秀。此外,像《致命魔术》等这样的高分作品也是出自于他的演绎。在世界名导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手下能拿出这么优秀表现的演员,我想大家对贝尔的演技心里自然也有数。


那么我说,要不是我看了演职人员表,我都没认出贝尔来。其实,约翰这个角色前后的转折是比较突兀的。你如何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将一个原本只注重于搜刮金钱、胆小惜命和放荡放浪的一个角色无缝转变为一个充满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敛爱细腻的角色,这很看得出一个演员的功底。或许是后面一个角色形象与蝙蝠侠的某种特质相契合,又或者说他刮完了胡子,我认为贝尔在后半段对于约翰的演绎更上了一个层次。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细腻。这可能是与前面一个放荡人设所起的比较具有冲突和具有张力地方吧。你完全不必刻意去揪贝尔在哪些刻意时刻给到的点,因为那些时候对他来说已经不是时候,他所有的举动都是顺其自然。能将一个西方开放自由男性推进到一个人道的、慈爱的、爱的成熟男性形象,蜕变虽然略微过快,但观感而言属实丝滑。

我一直认为倪妮是实力派的演员,我记得之前好像有一档什么综艺要把黄轩和倪妮炒成一对CP,我觉得相当适配,因为我觉得从演技硬实力上讲,倪妮虽然不及黄轩,却也能做到逊色不多。


那么很能体现倪妮演技的代表作就比方说今天我们聊到的这一部《十三钗》。


《十三钗》的文化碰撞其实你也完全可以理解为东西方的碰撞。贝尔饰演的约翰前那真是简直了:苟命、钱、放荡那是直接写在脸上的表现。在南京城的背景下,秦淮河女人们看似不同,实际上那是完全契合这些特质的。砸门入堂那一段里,其它秦淮河女子不是翻墙就是帮忙砸墙了,唯独就是玉墨淡定的靠着墙;面对贝尔的约翰,玉墨完美的展示了东方女性的魅力俘获了这个西方男人的心。在需要玉墨撑住大场面时她顶得住,在处理同伴与女同学关系的时候精确制导,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有大无畏献身精神,可以说玉墨这一角色绝对完成了西方男性对东方女性的一切幻想。然而玉墨本身却一直是一个受伤的女人。脆弱而刚强,刚强而脆弱。很能体现的是玉墨自己在读书时外文成绩当属第一;在楼里时也要力争头牌来让男性争取她反而不是让她去主动贴近男性;在面对大义问题时毅然的奉献了自己。倪妮的饰演让玉墨这一角色的人格特点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举手投足间的优雅,眼神在迷乱与犀利之间的来回摇摆,神情在刚与柔之间的来回变换都十分细腻的展现了倪妮的演技。

倪妮与贝尔的对戏丝毫不落下风,甚至还因为角色定位占到了上风。


玉墨与贝尔的感情戏是整部《十三钗》的一个贯穿绝大部分的支线,但却是锦上添花一笔,它不仅象征了西方爱情观的自由与激进,同时它也展现了东方爱情观里的矜持与内敛。最终,双方都被对方带入了自己世界的爱情观里,这个设计堪称一绝。

       

那么再说书娟,只能说书娟是那个时代里东西方传统观念综合再加上青春懵懂与思想启蒙的一个综合体。作为一个点丰富了色彩,但却不值得作为感情角色深究,我们更应该把书娟放入整个女生群体的来看。

毫无疑问,乔治最后的献身是令人动容的,作为男性为女性付出是东西方世界统一的观点,乔治作为教堂的养子,又是一个小孩子,这样的角色安排无疑加分了不少。乔治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我觉得不好讲,因为日本人对同性的特殊嗜好也为我们所知的。他的命运甚至可能比同行的秦淮河女人们更加凄惨。

全篇的主要矛盾其实是秦淮河女人的矛盾和女学生们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有多种的解读,你可以认为是烟尘气与保守气的冲突,也可以认为是封建气与现代气的冲突,或者是其它的冲突。但这一点也不妨碍这两个主体作为主要矛盾的部分。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非常明显的刻画了这两个矛盾体的冲突——秦淮河女人们站在教堂门外敲教堂的门。我们要注意的是,她们是同一个性别的。只不过一群是学生,一群是妓女。电影安排在根本上就形成了对立,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依然有封建性思想的残余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明了女学生本来就是站在高点的,而我们从传统思想上来讲,像秦淮河女人这般的职业无疑是下品中的下品。因此,作这样一种“置换式”营救我们往往会比较心安理得,或者潜意识里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但是真的能够这样子置换么,我认为不应该。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简单粗暴地拆解成了两种对立,即非常粗暴的“妓女与处女”的对立。这一部分思想大肆的加深两种不同格的分立化,以至于让人产生:“用妓女的贞操去换处女女的贞操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我想问的是,凭什么?


如果这部电影真的单纯的以这种角度来看,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真真实实的“垃圾”了。


换之,你会发现张老爷子在设计这部电影的时候刻意加多了对“秦淮河女人”这一部分的形象刻画,比方说最后告别的关头,秦淮河女人们纷纷献出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交给女学生们让她们为之保管。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的延续。比方说赎身的钱,当那位姐姐交给其中一位妹妹时,说到:“妹妹,你替姐姐好好保管,姐姐到时候回来还要找你要呢!”


显然,这些赎身的“钱”,相当于是姐姐的另一条命。她们过去是难堪的生活,她们一定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些钱就是开启美好向往生活的全部。这些甚至可以说是比她们贞洁还要珍贵的东西。这是她们的希望,这是她们能够忘掉过去,追求自己想要生活希望。这是她们作为人,追求平等的与安生的希望。同理的还有那个定情的镯子,包括香兰回去找的吊坠。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希望。她们的职业虽然在人的眼里是“低贱的”,但在追求平凡人的权力上又都是平等的。最难受的例子便是豆蔻了,她对小浦生的真情反映出来的是最基本的对普通人生活的向往,为此她付出了比生命还要珍贵的代价。

或许,秦淮河女人的思想已经被烙上了那些烙印,但是永恒不变的是灵魂里的追求。


是的,尽管职业是妓女,但是这根本不是让她们“合理置换”女学生们的理由。她们的选择是人性天生的高贵。这在她们的眼里,也是一次正名的机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我们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我有我自己的价值,我也能是顶天立地的巾帼!我们没有上场杀敌的本事,但我们有其他的方式贡献自己的价值!我们也要去做伟大的事!做成伟大的事,谁能、谁还敢鄙视我们?


秦淮河女人们是勇敢的,是伟大的。没有一个妓女会因为自己是妓女而坦然的接受强奸。她们也是普通人,她们也有追求自己价值的权利,她们做出的选择是她们自己的,是高尚的。


正如有位姐姐对妹妹说:“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我都已经不知道接了多少客了。”


她们将自己生命的延续交给了妹妹们。那些物品是代表她们的第二生命,是象征她们贞洁的象征。钱、玉镯、耳坠、猫、琵琶...这些都是她们真正视为贞洁的东西,她们选择将它们传给妹妹们,某种意义上,妹妹们贞洁的保持也就成为了姐姐们贞洁的延续。姐姐们顶替了妹妹们,这不是理所应当,这是她们对实现自己价值的选择。


这些,是人性的光辉。


最具有这种决断代表的依然是玉墨。


在约翰问她:“14岁怎么样”时,她要了自己13岁时候的妆容。此刻,她就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个转折点。这个时候画完学生装的她就是那个完完整整的她,那一天她13岁,那一晚她的身体握在她自己的手中的手中。她选择了这一晚将最完整的身体给了自己真正心爱的人——约翰的手中,让剩下的人生去让妹妹们帮她过,她自己进入深渊中。

这是决绝,这也是玉墨作为一个觉醒女性的觉悟与释怀。


这些东西的本质,同样也是人性的光辉。


所以,世俗眼光是定义人的最大障碍。在发现人的美好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这种狭隘的评断尺度去打量。张老爷子敢于用这么大尺度的电影表达他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只有敬佩。


在此之外,对战争的反思也是同样大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在这里下面隐藏的东西就更多了,最突出的便是日军兽性兽行下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


现实战争里的真相往往更加的残酷,不只是在中日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德法战场,苏德战场等其他战场必然也充斥着这样的场景。


单单是电影里面的画面就足以让我们为之愤怒很久。更不要说更加残忍的现实。这一方面实在不愿意展开多说,咱们就不多说了。


电影里想表达的东西还有很多。以我的解读所说的内容还只是冰山一角,非常的欢迎大家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看原片。

         

四·影片评价

《金陵十三钗》的豆瓣评分为8.3分,我个人给出的评价是五颗星。


这部电影自起映的分数就不高,仅仅6分余。作为2011年的电影,十年过去,豆瓣评分有如此的变化我们自然晓得这部电影的高质量。


这部电影从战争片的角度讲,其揭露的精神内核十分深刻,但里面所呈现的画面也非常的直接与残酷。不少是争议性的画面。再加上阴冷压抑的镜头风格,它会引起观影者的不安,甚至是厌恶与反感。所以请各位读者在观看前再三评估自己的状态。


这可以算是我国最顶尖的战争片、二战片、历史片之一。作为商业片不太适合,但确实是相当有深度的文艺片。我觉得是必看的一部电影。


当然,一定要在一个积极向上好心态的状态下收看喔!!


强烈推荐极端无脑精日分子收看!!


五·写在其它

各位读者朋友们好,我是XVMC。一位在校大学生。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喜欢看电影的大学生。


我就读的专业并非电影相关专业,我个人也并非是阅片无数,我只是单纯的喜欢看电影而已。同时,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聊天分享的人。我喜欢分享我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和与朋友们交流关于电影的东西。


我的文章里不会有专业的名词(因为我确实也不会)


我只是纯纯粹粹的分享我看到的、我喜欢的东西,如果你也喜欢,我们一起交流。


我想写文章很久了!!《十三钗》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思考。我的见解必然是片面与不足的,这部电影也是更大与更多面的。欢迎你和我一起讨论。


往后我的文章不只会是文艺片的,商业片、悬疑片、系列片甚至烂片都会有。我会从我的角度讲导演、讲演员、讲影片。我也会做一些观影前瞻、片单、个人榜单之类的。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可以,麻烦您顺手转发在看一下吧!



发布于广东阅读 11132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那年风夏

· 浙江
理性客观爱憎分明尝试着看的,但只看到佟大为死了就没再往下看了。这种伤痛不愿不想去触碰,看抗日片,我还是宁愿看不那么明显弱智的、国人最终获胜的片子,至少不那么压抑,不需要靠“妓女拯救”。收起

如果你真就这看法,那你这ID目标不说是相差不远了,也是背道而驰了

亮了(47)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wangquanyi

· 北京

末日里,那些人性的光辉让人澎湃和激动,这不仅是民族,而是作为一个物种。在此刻人人都变得高大,伟岸。那些闪烁的人性之光,挥之不去

亮了(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