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安可对于詹姆斯2010年转会与乔詹之争的思考与看法

avatar
关注

原文发表于2020年10月19日,湖人夺得当季总冠军,乔詹之争引起热议。作者安可的五维口袋,原文题目《当勒布朗-詹姆斯再一次逼近芝加哥幽魂之后》,本文节选了文章的前半部分:


事到如今,你会如何看待勒布朗在2010年的那次转会呢?


无论是那句“他在永恒(克利夫兰),荣耀(芝加哥),金钱(纽约)之间选择了救命(迈阿密)”的经典嘲讽,还是那年夏天一个又一个名宿依次发声的加特林抨击阵,都让这个球员的风评在当时跌入了一个其他NBA巨星从未跌入的最低谷。

张伯伦又一次在凯尔特人面前输掉关键比赛,或者沉迷于刷助攻的时候没有承受过这种羞辱,我们还是给他“大北斗”的称呼;

卡里姆在70年代的密尔沃基连续钓鱼,终于在一场饭局里告诉自己的经理我需要一场交易赶去洛杉矶,然后作为联盟第一人在主动要求换队的后两年里,带着新队友一年钓鱼,一年被0-4横扫出局;

魔术师在1984年总决赛两场比赛的最关键时刻,先后送出了一次哈皮级的传球失误,然后又是在错误的时机虚耗掉了一次关键的24秒甩锅,把自己的称号从MAGIC变成了TRAGIC。然后是无敌的拉里伯德,在88年的东区决赛被罗德曼防成了烤乳鸡。


乔丹在连续败给活塞后也经历了非同凡响的质疑,但直到他1988年获得第一座MVP为止之前,舆论还没有把他85、86、87的前三年抬到非赢不可的困局。


蒂姆-邓肯或许是NBA历史上最好的几个队友,但媒体和球迷花了十年光阴为他套上了“表现一般就是没用全力,输球老兵不死,赢球就你大爷”的扫地僧人设。没有任何巨星享受过比邓肯更好的舆论待遇。


我们允许鲨鱼被横扫10086次,然后依然在脑海中把他幻想成“不偷懒就无敌”;我们允许巅峰期的科比作为联盟最强的单体,在抢七里24分1助攻爆输31分,然后成为了那年在季后赛对上过太阳三支球队里打的最垃圾。(科比17.9GMSC;布兰德28.7GMSC;德克24.3GMSC)


只要任何人心情好并且有功夫,都可以一口气说某一个球星的黑点十分钟不停,有没有理由呢?当然有,湖人为了得到贾巴尔,在1976年只给他留下了一堆在电子厂上班的队友;在一个10+15的晚上,邓肯或许真的把精力更多专注在了防守端;科比在2006年抢七同样有一个需要换种方式先给内线传球的背景故事。


但这有用吗?在一个向大众平台表达观点的难度,从1720年故宫变成2000故宫的社媒时代里?在一个零一极化的社媒时代里?——当然没有用,只要就事论事还是稀缺技能一天,大的风评舆论就不会去扫一眼这种玩意。


于是,让我们再带着这种思路,去考虑我在这篇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零一钟摆的两端,主动或不主动的选好了一个立场。


会有声音认为这个行为从任何角度审视都是无可指摘的白莲花选择,一个在小球市的伟大球星二十五六岁时,就应该去果断开启更有把握且最有把握的荣誉之路。同样会有声音认为这个行为从根本上损害了勒布朗在荣誉竞速中的正当性,把一个历史地位问题变得像在讨论“要不要娶一个做过鸡的女人回家”一样反应激烈。即便我们中相对理智的那部分,一开始没有站在这么极端的点上,但当我相对不偏向的那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往正负极靠时,我也会不知不觉的把这个问题变成一块奥利奥饼干片。




如果我们试着抛弃掉这些寻找一个略折衷些的评判体系,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

勒布朗的决定一会让自身的传奇性受损吗?(√)——传奇性会是许多人评价历史地位的标准吗?(√)——决定一会让勒布朗在历史地位评定中处于不利地位吗?(√)

勒布朗是一个只能通过传奇性给自己历史加分的球星吗?(×)——传奇性是评价历史地位中的绝对且唯一的标准吗?(×)——勒布朗有办法在历史地位评定中用其他地方的加分项,譬如数据积累和更多的荣誉来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吗?(√)


勒布朗去和韦德与波什组队的行为,其目的性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涯能稍微“偷懒”吗?(√)——因为伤病和阵容的正常老化,热火有轻松到可以不用力就碾压其他球队阵容的地步了吗?(×)——考虑到波什第二轮缺阵,韦德东决有几场没有状态,热火用的力气大吗?(√)——在热火大力出奇迹的过程中,勒布朗占的力气大吗?(√)——12赛季的勒布朗是不是打出了一个令人尊重且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季后赛呢?(√)


这当然是非常简单的逻辑问题,但太多人把它变成了隔海相望的按头游戏,这不奇怪。毕竟每一边都总有一些群体,分不清11-14年的韦德和88-91年的皮蓬每一年都不同一样。


讲个冷笑话,如果说乔丹没有想到88年每场上20分钟8分4篮板,还不会在防守端控制犯规的皮蓬,会在日后被当成92皮蓬并作为“乔丹有了皮蓬才跨过首轮”这种类似于“科比有了费舍尔才能成为冠军”的有效论据。在刑法课上应该被定义成躺着中枪的打-击-不-明。

那恶毒一点,勒布朗冲着10年的韦德来到了迈阿密,然后在11韦德的确拿出了这种表现但自己拉胯错失冠军之后的每一年里,身边的韦德都被当成“为了他而被废掉的11韦德”,从而替他人给他的两连冠带上有色眼镜。恐怕可以被定义成操作失误的杀-人-未-遂。


好了,为什么我要在这样一篇主题的文章里花2000字来找一个这么诡异的切入角度,是因为我们必须按照惯例,在生涯走入末期的时候,针对每个巨星的性格特质、生涯历程和球风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个标签,应该贴在勒布朗柜子下方的标签应该是什么?


我们会给乔丹贴上血、火还有唯我独尊的英雄主义叙事;会认为贾巴尔带着《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主人公式的独特性冷淡,俯瞰着七八十年代混乱的时间;我们会认为伯德91%契合了凯尔特人那种又骄傲又有风骨又难啃,同时再配上一点贱兮兮的地痞的混不吝的气质;而魔术师即便光着屁股,又被删除了在我们心中的记忆,只要他在场上传出第一个球,我们就会脱口而出这肯定是一个湖人。

那勒布朗呢?


当然不是凯尔特人。没有纽约那么正。和乔丹科比款式迥异。比魔术师要稍微苦大仇深。两年前的夏天他输掉2018年总决赛之后,我说他或许永远都没办法成为乔丹式的完美主义叙事,而会成为黯淡一点的,真实一点的,赫拉克勒斯式的人类英雄故事,但如今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么宏大并具备悲情基调。


我花了两年时间寻找这个答案而我现在终于弄明白了。有关勒布朗的一切,无论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他的经历、他的风评和我们讨论他时所用的思维方式,就是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社媒时代行走的缩影。

社媒时代的特征。

二元对立感。(√)多变。(√)大起大落的戏剧效果。(√)

地毯式信息收集(√)以及无时无刻的overreaction。(√)



作为殿堂级的篮球记者,杰克-麦卡勒姆在在2003年10月27日在体育画报上描写了勒布朗作为新秀初入联盟时的场景,你们知道他用了什么措辞来作为这篇文章的开场白,以印证这个新秀的非同凡响吗?

勒布朗的电话又响了,一天可能要响上数百次,但他没回应。谁又能知道是哪位打来的呢?或许是迈克尔吧,詹姆斯有乔丹的电话,还设置了快捷拨号。


每日数百响的电话,以及可能出现在电话那头却毫不违和的迈克尔-乔丹。


在十九岁的时候,勒布朗已经加入了这个星球上最高收入的篮球运动员,每天早上需要吃下一大碗确定没有糖分的水果麦片,一千多起有关勒布朗姓名和肖像权的经济纠纷案件在国家里打响,拉斯维加斯开盘的项目细化恨不得做到“勒布朗什么时候会在赛场中第一次放屁”,以致于他没进联盟就成为了拉动内需的趣味环节,让骑士主教练保罗-西拉斯感慨:“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即便我已经在这行做了四十年。


即便19岁的勒布朗已经头脑足够清楚该如何惹人高兴,即便他甚至已经早熟到了不要过早的跳到聚光灯前高谈“自我”,而是会像打了七年的乔丹一样轻车熟路的把队友领入雪佛兰的广告正片;即便骑士队上上下下从一开始就提出不要让勒布朗过多涉及台前,以致于在大巴上撤下了他的海报换成队友。


但超高的商业价值和资本会裹挟着明星前进,去吸取的超高的关注度,这份超高的关注度在信息渠道爆棚的时代里会带来成倍的压力,然后再由这份压力转化为不切实际的期待值,期待值再和对任何事过度反应这个特质一起,更快形成零与一的评价体系。从来没有哪个新秀是从第一个赛季起就被拿来和篮球第一人放对的,这实在是太夸张了。

于是2006年,三年级的21岁勒布朗在系列赛场均35+7+6的时候,就有人因为他选择正确的妙传而抨击他“不像乔丹”;2007年打出连得25分神迹击碎奥本山宫之后,媒体的第一反应是”比乔丹快“;2010年因为手肘受伤而在场上梦游时,抨击他的说法是”乔丹不会这样退出“;出局后写手们出文的角度和思路则是,”乔丹在第七赛季夺冠,勒布朗已经落后了一年“。


把天赋带到南海岸的选择从商业的角度上来看既精明而又愚蠢,精明在于这个选择本身透出来的精明,不精明在于如果他真的精明的计算了这件事情的得失,并要把它和自己生涯的终极目的相连,他就应该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风险:

   ——名誉风险,这件事的后遗症一直蔓延到现在,并肯定会成为他有朝一日论战的重要阻力。洛维在前天给ESPN发的文章里就再次强调了”如果你考虑生涯的完美性,那你永远不会选勒布朗“。

   ——篮球风险,级别接近的球星会导致荣誉数据,更不用提他和韦德的兼容性问题。   以致于如果不是韦德”恰到好处“的下滑成了不拉胯但绝对的二当家,并且他们俩私交确实好,这件事会难以收场的多。更不用提他那品位糟糕的2B级直播节目了。


是什么让他的智情商让他的记忆忽然下降成了一只糟糕的戒灵?我认为是他在当时那个节点上着急了,因为“七”这个数字干扰了他的判断让他以为他不能再蹉跎岁月,必须立刻扑向帕特莱利的怀抱之中。


这种揠苗助长式的舆论推动,不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永远都像说句政治辞令一样简单,所以2011年他忽然遭遇了从前没有遭受过的恶意,然后像被夺舍一样胡说八道举止失措了一整年,比如理论上绝对不可能出现在他身上的咳嗽事件,而我们认为这是他在这种舆论面前其实没有准备好的表现。所以他12年回来,13年连冠,对着镜头说我是俄亥俄的孩子现在我站在这里,即便有些人认为我不该站在这里,但无所谓了。


贫民窟,被期待的下一个天皇巨星,夺不了冠的懦夫,救赎,再被复仇吊打,归乡,悲壮总决赛,复仇夺冠,艰难渡过两年1-8,换队去湖人,离开季后赛,又夺冠。


落起落起落起落起,连故事的叙述方式都这么符合时代审美,这样性格和经历的偶像比起纸媒时代“全加全得”的英雄形象,哪个更能被这个时代接受?哪个更符合人们审美?你猜。


魔术师伯德和乔丹那种查阅资料要靠自传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我们无法在这个时代立住任何绝对权威和人设,饥渴的搜集所有信息并把他们分类成黑点和吹点,然后对一切很平常的事情反应过度,发掘一堆引申意义或自我高潮,然后再得到一个救赎/被救赎或复仇/被复仇的故事。


作为乔丹忠粉,平心而论,在两天节奏奇怪时我一度产生了真实的愤怒而想要正经回击,但忽然想到了勒布朗在总决赛第四场21投15中40+13+7之后依然因为一个正确选择而被屠版之后,我又有些释然,干脆把这次矫枉过正当成了给纸媒时代球员上的一次对抗。在如今,我开头所列举的一切黑点都应该是被加倍放大的东西,只需要一次三分之二的88年东决,就足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彻底谋杀一个三连MVP球员的形象了。


传奇性会是勒布朗追逐历史第一路途上的重要障碍,这其中有些部分当然是他自找的,但不得不公允的说一句——社媒时代天生不具备传奇性和英雄主义叙事的土壤。


这是我们要在乔丹vs勒布朗未来势必会愈演愈烈的比较中,必须为勒布朗强调的第一件事情。

发布于河南阅读 29592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J0ELE0

· 广东

詹姆斯职业生涯突出了合理二字,合理主义和英雄主义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即便如此,詹姆斯在极度合理中也奉献了不少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个人表演,乔丹的职业生涯固然十分伟大,然而詹姆斯的伟大正在上演。。。

亮了(15)
回复